首钢新型工业化道路及其实践_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

首钢新型工业化道路及其实践_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

新型工业化道路及其在首钢的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首钢论文,道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1.新型工业化道路背景

当今世界新的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革命,正在引起社会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结构的重大变化,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推动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主要由信息化所推动的、体现现代化鲜明时代特征的全球化进程已经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它表现为生产的全球化、分配的全球化、消费的全球化、市场的全球化、投资与贸易的全球化、科技的全球化等。在全球化这一世界性的浪潮之下,世界各国都将别无选择地置身其中,迎接它的挑战、接受它的洗礼。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风险、利益与代价做出客观的评估。作为发展中的世界大国,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知识创新、知识生产、知识的应用与知识传播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只有优先实施知识发展战略,集中力量,重点加快信息科技的发展与应用,才能尽快跨越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才能从全球化的动力源头,牢牢地掌握主动权,跟上全球化发展的步伐,抓住全球化的机遇。随着加入WTO, 中国企业将直接面临国际竞争对手的挑战。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以企业信息化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得以有效实施。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客户需求多样化、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企业经营管理环境复杂多变、技术进步加快、企业供应链组合交错渗透的背景下,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深度和广度上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企业组织向数字化、网络化、知识化、柔性化、虚拟化和全球化方向发展。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大大促进了企业信息化进程,以建设企业管理信息基础平台为核心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整个社会信息化过程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涉及经济运作方式、管理体制、法律规章、思想观念、生活娱乐等多方面。相对工业化而言,信息化也可理解为一种新的经济与社会格局。企业作为社会市场经济的单元,在这个新格局中体现出新的特点:信息作为管理的基础、决策的依据、竞争的第一要素,成为比物质、能源更重要的资源。信息化同时也是文化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它促进了生产方式、商业活动方式、科研、教育、文化艺术活动方式的变化,突破了时空限制,扩大了人们智力活动范围,为人类创造能力的无限发挥提供了条件。信息化的这一重要属性也现实的表现在企业文化的演变当中,信息化为企业向学习型组织发展开拓了现实的道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无论是宏观上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还是微观上对企业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但在技术上提高了生产率,改进了产品质量,提高了生产的敏捷性与适应性,而且在管理上提高了效率和效能,促进了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扩大了营销范围,提高了服务质量。正因为信息化的巨大作用,各国都在积极推动信息化事业。无论是从国家这样的宏观层次还是从企业这样的微观层次来看,构建信息基础平台都是适应信息时代特点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成为企业管理、技术进步的主要途径。它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环节。可以说在当今世界构建信息化基础平台成为进入信息时代竞争格局的入门证,构筑信息化优势成为占领竞争制高点的主要途径。因此作为国家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作为企业要将推进企业信息化放在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的优先地位,这正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跨越发展的道路。

从世界钢铁行业竞争格局来看,发达国家的钢铁企业已经基本完成了企业信息化平台的构建,正在向企业全面信息化的深度广度发展。主要特点表现如下:覆盖企业主要业务的信息平台已经建立,企业的主要业务已经可以在信息化平台之上有效运行;以财务为核心的功能集成已经完成,企业的三流合一、流程化的业务体系支撑管理的执行过程;产销一体化系统已经建立,支持市场导向按订单组织生产,在生产的计划组织中高度的自动化;电子商务平台已经建立,企业的电子商务运作已经相当成熟;四级自动化体系已经构成,从企业级专业管理到区域级的执行协调、到产线级的控制、到设备级的操作已经全面集成高效自动化。目前的发展趋向主要是内部功能与系统的优化完善,在功能优化和供应链的深度构建方面进行完善。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四级自动化的标准化程度不够高,体系架构不够清晰,造成运行成本偏高和继续优化存在系统结构调整的困难。

客观分析与发达国家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差距和它们的优缺点,对于我国企业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跨越式发展,走新兴工业化道路赶超它们是十分必要的前提。

2.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综述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由于历史原因和当时的国际环境,我国在较长时间内选择了一条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曾经使我国在短短二三十年时间内就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期目标,建成了一个初具规模、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传统的工业化道路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在资源配置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在发展战略上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在发展方式上追求高速度,走粗放式发展的道路;在国际关系上片面强调自力更生,对外开放程度低,不重视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吕政、郭克莎、张其仔,2003)。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完成在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任务,必须实行转型,走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曹建海、李海舰,2003;宋海龙、李武军、陈雷,2003)。

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从形式逻辑诠释的在工业化发展模式方面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经济发展之路。另一种是从事务的内在逻辑联系层面理解、探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在体制、机制和增长方式、发展战略上根本解决新型工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葛守昆、郭敏,2003;黄范章,2003)。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是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我国经历的传统工业化相比较而言的(张寿正,2003;崔向阳,2003;吕政,2003)。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相比较,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的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是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工业化、是以充分就业为先导的工业化;与我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相比较,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结合起来,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发展方式上强调经济的协调发展与稳步增长,将农业的工业化作为新型工业化不可缺少的内容,以对外开放为典型特征。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新型工业化是具有划时代挑战意义的理论命题,这是一条复杂漫长的道路,需要实业界和理论界在实践和理论方面进行不懈的实践、探索、总结。我国理论界目前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主要成果观点(唐广,2004;吴宗金,2004;郭琰,2004;简新华、向琳,2003;姜爱林,2002),可概括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创新;大力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国际化和工业化的互动。在模式选择上,提出了4种模式(宋扬、张朝凯,2004;戴先中,2003),包括积极参与经济国际化,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加快我国传统工业改造或升级换代,变传统工业为新型工业;大力发展清洁生产技术,融清洁技术于新型工业化之中;加快生态经济系统优化,变传统生态经济为高效生态经济,促进高效生态经济与新型工业化的对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态技术及清洁技术提供的优势,不断创造新的优势,形成新型工业化的最佳优势。以上对新型工业化实现途径和模式的研究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方法上的理论基础。

3.基本认识

首钢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在反复认识、实践、探索着发展的道路。在产量、品种、用户、效益、发展环境的辩证协调中;在管理、资金、技术、人才、引进、合作、工艺、区域的互补平衡中;在产业方向、体制变革、创新战略、管理模式、激励体系的探讨求索中;经过不断的探索、总结形成了目前的发展战略目标:做大钢铁核心产业,围绕核心产业的发展同时发展具有较好基础与优势的4个方面的产业和充分发挥海外事业窗口作用。形成了在发展过程中推进技术、管理、体制、文化创新的战略发展路线。形成了以目前主要产线所生产的双高产品、拳头产品带动经济效益,带动技术、管理、体制、文化的创新发展;以目前进入实施的钢铁高端产品产线形成接续的经济容量,带动技术、管理、体制、文化创新达到新的阶段;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之上,在曹妃甸钢铁项目的建设中开放、合作自主集成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级跳发展战略阶段规划。在整体发展战略中,以自动化、信息化作为两个转变和整体创新战略的载体,结合首钢的具体实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实践上,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阶段,这是解决对于当代生产力发展本质的基本认识问题;第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阶段,这是解决发展模式的问题;第三,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发展观阶段,这是解决赶超当代先进水平的路线方法的问题。这3个发展观把握住了当代中国发展的关键问题,三者相互配合、协调构成了科学发展观体系。首钢总公司在自身的发展当中自觉应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创新的实践,发挥后发优势,在信息化促进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进行积极探索、实践。经过几年的过程,提出以信息化、自动化作为企业由传统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经济效益增长模式由数量型向品种、质量和满足客户需求型转变的载体,并将其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从信息化到新型工业化

1.信息化、自动化与工业化

信息化、自动化和工业化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三者既互为依存关系,又相互作用交叉发展,共同构成当前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1)自动化与工业化。工业化是使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的行动或过程。因此,实现工业化的标志是“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从科学技术对“现代工业”发展影响的角度,世界范围的工业化进程大致可分为顺序发展的3个阶段——机械化、电气化与自动化。源于1760年由蒸汽机推动的工业革命实现了所谓的工业机械化,为实现工业化奠定了基石。19世纪下半叶,电的发明和应用使工业化迈上了第二个台阶——电气化。机械化和电气化使生产力大大提高,随着自动控制方法的引入,大规模的自动化生产线成为可能,工业化迈上了更高的台阶——自动化。

世界钢铁产业的发展也正是如此发展的过程,我国目前主要的钢铁企业基本上还处于初步自动化的阶段,主要的大中型企业处于基本自动化阶段。

随着时代的发展,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现工业化,不仅要看其机械化和电气化水平,更要看其自动化水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也正在于此。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当代,自动化是工业化的最重

要标志。从工业化的量的标准来看,我国农业和手工业还占较大比例,机械化、电气化水平还很低;从工业化的科技标准来看,国内工业基本实现机械化、电气化,但远未实现自动化,这也成为制约我国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要完成我国工业化的艰巨任务,一方面要加快我国农业和手工业向工业经济转化,另一方面就是要提高我国工业的总体自动化水平。我国主要的大中型钢铁企业在近20多年中改造、引进了主体工艺设备,整体上与国际钢铁行业先进水平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自动化和信息化方面。

(2)自动化与信息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对其他技术的渗透使得信息化对整个经济与社会活动产生巨大影响。与工业化不同,信息化不单包含工业——第二产业,还涉及第一、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因此,信息化与自动化的关系就整个社会产业结构层面来看大致表现在制造业自动化和非制造业自动化的关系上。

对工业,尤其是制造业,信息化作为传统自动化的延伸可分为计算机化、网络化和系统化3个阶段。信息化就是在机械化、电气化与开始实施自动化之后,在自动化的机电系统中进一步实现计算机化,再进一步实现网络化,继而引入系统与管理,实现系统化或集成化。因此信息化在实质上就是更先进的自动化。为了与工业化中的传统自动化有所区分,工业化中的自动化可称为基础自动化或初步自动化,而工业“信息化”对应的自动化称为先进自动化或集成自动化。我国的制造业计算机化和网络化已初具规模,但系统化与集成化还有极大差距,也就是说包括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在内的绝大多数企业,先进自动化、集成自动化的水平还很低,因此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占据不了高端市场,企业管理效率低下,这也成为制约我国企业具备国际竞争能力,全球化发展的“瓶颈”。

(3)信息化与工业化。所谓信息化就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前进的过程中,加快信息高科技发展及其产业化、提高信息技术在经济与社会各领域的推广应用水平并推动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信息化是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的动态过程。工业化的发展直接导致信息化,信息化的发展又以工业化为手段。同时信息化主导工业化的方向,使工业朝着高附加值化发展;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为信息化发展提供物资、能源、资金、人才及市场。强调两者的关系如基础与前提、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等,并非意味着工业化发展必须在前,而信息化推进必须在后,也不意味着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先后不可逾越或不能两步并作一步。事实上,通过国际经济比较发现,信息化的发展并不必然以工业化完成为前提,相反,根据后发优势与经济赶超战略,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在完成工业化的同时着手于信息化工作,通过采取两步并作一步的并行发展方针,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在目前的全球化格局的时代,发展中国家已经不可能再走发达国家过去的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道路了,针对这种情况产生了各种学派观点。中国共产党在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跨越式发展的发展观,提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划时代具有世界挑战的科学发展命题。跨越式发展需要外部条件,也需要内部的基础,正确认识综合的后发优势是一个重要的前提。

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中国生产力跨越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还在于它充分展示了生产力跨越发展的后发优势。首先,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了科学技术的先导作用,这是发挥后发优势的关键。跨越发展之所以具有后发优势,就在于后发国家可以通过与先发国家的普遍交往而取得它长期积累起来的文明成果,而且越是能够取得它的最先进、最高层次的文明成果,其后发优势就越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从自己的发展路径上看,生产力的跨越发展也不可能在所有领域和层面同步推进,而只能在某些关键领域或某些层面上率先突破,然后推而广之。其次,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了经济增长方式的优化,这是发挥后发优势的核心。面对人类生产力形态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后发国家必须从根本上“扬弃”传统工业经济的弊端,变过去的“粗放型”发展为“集约型”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最大难题,就是现代化目标宏伟与发展后劲不足的矛盾:资本投入大而经济效益并不好;经济增量加快而质的提升缓慢;自然资源缺乏而利用率低;生态环境污染严重而治理不得力等。这就更加突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集约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发挥后发优势的特殊意义。再次,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了生产力跨越发展的人本地位,这是发挥后发优势的根本。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无论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机制的创新、资源配制能力的提高,还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加强与先发国家的交往,都取决于人自身的解放和发展。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而人的素质相对不高的后发国家。人力资源丰富这是我们的优势,但人的素质相对不高,这又是制约生产力跨越发展的劣势。因此,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对于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发挥后发优势具有根本性的意义。中共十六大把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涵,这既反映了时代要求,又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只要我们坚持突出能力本位,实现制度创新,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和机制,使人力资源优势真正得到充分发挥,生产力跨越发展的后发优势就有可靠的保证。

2.新型工业化道路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同传统的工业化道路相比,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突破了先工业化再信息化,重工业优先,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过分追求高速度等缺陷,具有以下特点和优越性。

(1)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信息化是由信息技术引起的工业经济社会向信息经济社会转变的过程。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同时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双重任务,走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最大特点。

(2)集约型增长为主。经济增长有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方式,实现工业化也有粗放型和集约型两条途径。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高度重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加强经营管理,以改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质量和效益。

(3)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在工业化进程中,正确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能够加快工业化进程,提高工业化效率。我国最大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又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对于先行者经验教训的总结借鉴,全球化的经济竞争环境也为我们提供了后发优势条件。新型工业化道路重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以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更好地实现工业化。

(4)机械化与就业协调。我国国情决定不能再走重机械化轻就业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只能走机械化与就业协调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既要逐步实现社会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完成工业化的任务,又要有效地解决好就业问题,保持社会稳定。

(5)力求产业结构优化。新型工业化道路根据工业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信息时代世界经济技术发展的新情况,强调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武装和改进传统产业,振兴制造装备业,构建科学的产业格局,促进工业化健康发展,提高工业化水平。

(6)与城镇化适度同步。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动机,城市化又是工业化的促进器、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型工业化道路纠正了对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关系的片面认识,提出要加快城镇化进程,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坚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提高城镇化水平。

(7)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是与传统工业化道路不同的根本特点。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计划生育,发展环保产业,推行清洁生产,降低资源消耗,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搞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走“边发展边保护”的新路子。

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的以上特点和优越性,保证了高水平工业化的实现。首钢在自身发展中力图在战略规划的目标制定,战略实施的路线,战略实施的阶段控制过程,战略实施的策略方法中能够体会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质和特点,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来进行企业新型工业化道路探索、实践。

3.新型工业化内容和机制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质内容和实现方式,通过大力推进国民经济与社会的信息化来带动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其中包含直接与间接两种方式。直接方式是指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产品和信息资源在工业生产和经营管理中的有效利用,使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倍增效应直接作用于工业产业,从而使工业产值和产品规模不断扩大,工业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为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装备产品,为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间接方式则是加快除工业产业之外其他传统产业部门的信息化改造和推进社会信息化。通过对农业、商业、物流业、金融业等产业部门的信息化改造,提高其生产经营效率、效益和管理水平,并促使各产业部门和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从而促进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大大加快,社会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水平。

在网络信息经济条件下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1)对传统生产方式的改造。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大规模、标准化和装配线式的生产方式得到本质的改造,20世纪中后期发展起来的准时制生产、精益生产和敏捷制造等先进生产方式成为企业纷纷采用的主要生产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未来企业将与消费者之间建立起新型关系,传统的生产方式将被柔性化的新的生产方式所替代。

(2)对传统产业竞争方式的改造。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技术的快速更替、产业环境的迅速变化和全新的市场机制。企业之间的竞争性质将发生重大变化,表现为由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价格的传统产业竞争方式转向寻找和创造“正确的”产品(或服务)和市场以及创新商业模式的竞争方式。而且,互联网的出现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改变了传统企业的竞争范围,导致区域化优势和差异化优势相对淡化,所有这些都迫使企业必须转变竞争方式,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要求。

(3)对传统产业生产或主营业务的改造。世界经济国际化、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迫使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加速产品开发,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并对企业的生产或主营业务进行信息化改造,为企业提高竞争力提供重要的途径。

(4)对传统产业企业管理模式的改造。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使得现代化管理在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科学的、现代化的管理方式的应用,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完善都是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的。可以说,信息技术为企业建立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还为传统产业的企业管理提供了许多优化的管理方法,并且不断升级、优化,从MIS、MRP到MRPⅡ、企业资源计划ERP、电子商务时代的企业资源计划ERP、CIMS等,形成一种以先进信息技术为手段的集成管理模式。

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这一实现机制下,要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还包括运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企业管理进行改造、对传统产业企业组织结构进行改造和对企业经营中传统交易方式进行改造等。

三、首钢新型工业化的必经之路——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创新的过程和思想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1.从企业的产品定位和发展模式角度认识信息化

首钢原来的产品结构和产量扩张型的发展模式决定了首钢在信息化方面的认识基础,随着首钢在钢铁主业的精品战略的实施,首钢在企业实践中不断深化了对于信息化的认识。并以信息化建设促进了管理创新,推进了工艺装备的改进、工艺控制的严格规范、生产组织的严密衔接、客户的特殊要求的满足、现代控制方法的采用等等。以首钢第二炼钢厂为例,在认真落实总公司党委关于“苦干三年,打好四个基础”要求进行系统创新工程的过程中,把实施信息化自动化作为企业创新工程的重要载体,结合技术改造、工艺升级和管理创新,扎扎实实地加以推进,促进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变,从规模效益型发展向品种质量效益型发展的转变,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在二次创业中焕发了青春。问卷调查表明:信息化自动化对提高管理水平的促进作用,得到厂内97.7%职工的认可;对技术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得到93.1%职工的认可。职工形象地称本厂的信息化自动化系统为“数据管理的平台,基础管理的工具箱,思想工作的阵地,企业文化的窗口,走向外界的通道”。

首先是在生产组织上,通过企业资源计划ERP信息平台,生产、技术、质量等各种信息传递及时准确,有效衔接了前后工序,节奏紧密,稳定有序,提高炼钢品种的炼成率。品种炼成率由过去的70%,提高到90%,双高产品比例从2002年的11.2%提高到2004年的50%。

其次是管理得到优化,工作响应时效加快,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二炼钢厂近两年在抓好本部生产经营工作的同时,又抽调200多名骨干对口承包迁钢炼钢生产任务,得益于信息化带来的管理的高效率。

第三是学习型组织正在形成,员工素质得到快速提高。通过实施信息化自动化,职工普遍掌握了现代化信息手段。现在中层干部下基层,要带着移动硬盘,随时收集生产工艺图表、运行曲线等信息。操作工人、专业人员讨论技术问题要用信息平台的数据、图表做基础资料。干部专业总结要运用图表、示例等进行分析。

第四是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得到落实,生产成本明显降低。二炼钢厂每年总费用近60亿,由于信息化自动化使生产、管理成本控制更加科学规范,近年同口径每年降成本平均1亿元以上。

首钢领导班子及时总结生产一线对于信息化的应用效果和发展认识的方向,概括提升企业信息化本质的内涵,有意识的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不断地探索、推进。首钢结合整体的战略规划具体规划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3 个战略发展阶段中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路线:第一阶段

是在目前首钢产线基础之上通过双高产品、拳头产品的战略在现有的产线和基本工装条件下通过技术进步提升经济效益、积累技术储备、培养人才团队、构建企业管理信息化平台,使得信息化作为两个转变的载体的理念和作用基本形成;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基础之上通过首钢在钢铁高端产品的新产线的建设过程中进一步的消化吸收国内、国际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通过开放合作的技术路线,进一步系统固化、优化首钢在钢铁工业高端产品方面的技术、管理基础,企业的管理信息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充分的发挥信息化作为两个转变载体的作用,首钢技术管理团队对于钢铁普度的四级自动化结构达到全面的把握;第三阶段是在前两个阶段之上,发挥后发优势,自主集成,通过曹妃甸钢铁基地的建设,以信息化作为全面创新的载体,全面达到当代钢铁工业的制高点,构建中国钢铁工业21世纪的概念工厂,信息化引领竞争优势的构建。

2.从企业战略管理执行的角度认识信息化

信息化建设在首钢总体的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我国钢铁工业面临着资源、能源相对紧缺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更面临着市场的激烈竞争,通过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度集成,对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实行动态管理和实时监控,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料消耗,提高环境质量,带动钢铁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实现人、技术、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国的企业在企业内部管理执行战略方面与战略的脱钩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制约因素就是没有一个系统、科学的内部管理体系,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企业界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的探索和尝试,但是整体看效果不佳。我们往往在实践中阶段性的抓住企业管理当中的一个重点方面,缺乏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这样的典型经验往往不能持久。首钢在进行企业资源计划ERP 建设的过程当中借助企业资源计划ERP的系统集成的思想,利用企业资源计划ERP强大的功能构建了覆盖首钢主要业务面的内部管理系统,并且借助平衡记分卡的思想方法构成了新的关键绩效指标KPI指标体系。 这就通过现代有效的系统工具在根本上解决了战略的执行管理的问题,对于提高企业的执行力和控制力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首钢在钢铁工业普度的四级自动化方面的认识是:通过一级、二级自动化固化、优化先进的工艺控制;通过三级、四级自动化固化、优化先进的管理控制。在四级自动化平台上全面的体现、构建企业的竞争优势,达到信息化首钢的战略指导目标。

3.从推进企业创新的角度认识信息化

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实现首钢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信息化为我国钢铁企业缩小与世界先进企业管理水平的差距,实现管理创新,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市场上先进的管理软件系统经过多年的发展、完善和升级,积累了较多的管理思想和经验,融入了丰富的最佳管理实践,具有强大的功能。通过多年实践总结、归纳的实施方法论也已经相对的成熟,企业自身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实践和学习对于信息化的认识回归到实际、科学的轨道。这种宏观背景实际的构成了我们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后发优势和管理上借助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途径。企业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实践规律,在市场经济当中实证发展起来的现代企业管理学就是人类在工业化道路上探索的科学成果。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强调引进国外的先进管理和先进技术,但是在实践中,往往对于用国外的管理抱有拒绝的态度。首钢在企业资源计划ERP建设中,明确了通过企业资源计划ERP项目全面的引进国际先进水平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流程、管理方法,在全面引进的原则基础上理性的思考与本企业优秀的传统做法进行嫁接和创造。在首钢企业资源计划ERP上线的关键时刻,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一些新设计的流程运行不畅通,一些同志对于企业资源计划ERP表示怀疑,首钢的主要领导旗帜鲜明地指出:就是把生产停下来也要按企业资源计划ERP的流程运行业务。结果是首钢的生产没有停,反而在企业资源计划ERP的系统中得到了优化提升。首钢的实践证明钢铁企业通过与软件供应商、实施咨询公司合作,结合本企业的实际,进行信息化建设,可以加快管理现代化的进程,带动企业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迅速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实现在企业管理上的跨越式发展。

4.从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的角度认识信息化

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也是解决首钢管理中突出问题的有效措施。解决企业的问题需要一种形式,需要一种载体,需要一种手段,需要一个声势。同时作为重要的实施策略,信息化建设现实目标也必须针对企业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在首钢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按照系统要求对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和优化,由面向职能的管理,变为面向流程的管理,实现组织扁平化,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层次,增强各专业管理的透明度。首钢在上企业资源计划ERP之前存在着分散化的倾向,表现为条块分割、数据失真,利益机制失衡,这种倾向严重的制约着首钢的战略的执行、实现。首钢以企业资源计划ERP实施的集中、 集成的系统要求为契机进行了大幅度组织变革。集中了采购、销售、财务等职能,在系统的支撑下,首钢的管理结构实现了集中、扁平化的改进,对于整个钢铁业进行了管理结构的科学规范。结合首钢集团的具体情况,我们借用物理学中能级概念来建立企业内部管理结构的模型,提出企业组织结构中分层能级的概念,分层能级分以下的视图进行分解和诠释:在企业整体战略中功能的定位;在企业整体的效能体系中效能的定位;在企业整体管理结构中结构功能的分担;在企业整体价值链中和企业整体流程中的定位。整体定义分层能级为:企业内部组织在企业整体管理结构中受资源约束的综合效能的定位。应用能级的概念就可以在企业的整体的组织架构的设计中提供比较灵活的思路。首钢具体提出首钢钢铁产业的整体组织架构的原则是在“集中一贯制”体系思想下分层能级的架构,这种“集中整体、分层能级”的管理架构是对于大企业集团多种所有制,多地域发展钢铁核心产业的一种管理结构的探索。应用这种观念对于钢铁业内部的资源计划、组织重组、功能分担、干部使用、考核分配都具有指导作用。分层能级概念的引入使得经典的管理模式在企业中的应用获得了新的渠道和空间,表现出了现代企业管理结构对于经营管理环境的变化和适应,突破了经典管理模型的局限。

从首钢实践看对于原有存在的管理弊病和管理中的问题,一般都可以在管理信息系统中得到较好控制和解决,从而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企业的运行质量和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5.从管理变革的角度认识信息化

首钢早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曾经搞过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但是那时的基本思路是以信息化手段重复表现现有的管理流程,试图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实践证明这种思路很难实现。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首钢深刻的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本质是管理的变革。考虑到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管理变革的特点,在新一轮的信息化建设中,首钢选择以业务流程重组为指导思想的,具体操作分阶段控制的管理变革的模式是从信息化的本质,首钢未来发展方向和目前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经营状况、企业组织及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将管理变革与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的实施结合起来,构成了中国企业通过实施信息化全方位实现管理变革的现实道路。

一方面,首钢面对加入WTO后竞争进一步加剧的市场环境,竞争形势的变化、 客户的变化、生存环境的变化、速度的变化都要求企业必须快速的响应环境,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首钢的内部条件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企业决策的执行、监控,都出现问题。落后的管理成为制约中国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瓶颈,企业的执行力、快速反应力、团队作业力、整体集成力都急需提升。因此,首钢清楚地认识到只有通过实施信息化项目,借鉴先进经验和管理手段,提高信息集成度,才能满足企业规模和市场范围不断扩张的需要。只有通过实施信息化项目规范管理流程,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通过实施可控制的大幅度的“系统性变革”,才可能促进首钢管理实现历史性跨越。

6.从工艺过程控制的角度认识信息化

一级、二级自动化在首钢的整体战略三阶段中同样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钢铁工业的应用中由于电子应用技术的发展在特殊检测方面达到了新的阶段,主要体现在在线检测手段的完善和精确性的提高,这就为过程精确控制提供了新的基础平台。在过程控制方面由于应用电子技术的发展进步,网络化基础之上的功能优化、可靠性提高、面向过程的用户界面达到成熟阶段,这就为过程控制中的信息传递的及时性提供了保障。

在一级自动化的基础之上,现代信息技术与工艺技术紧密地结合,在管理数学模型的控制方面取得了飞跃的进步。可以说面对于产线工艺、管理过程的控制的模型化已经成为现代化钢铁企业在钢铁高端产品控制方面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现代化炼钢的工艺控制中,数学模型是保证高水平现代炼钢工艺兑现的核心。

一、二级自动化的发展使得钢铁工业的产品质量和产能的控制达到了新的层次。在一、二级自动化发展过程当中标准化、模块化、功能化已经成为鲜明的技术特点。国外先进的钢铁企业都是根据自己的工艺环境,产品定位整体优化,固化先进的工艺控制于一、二级自动化中,保证了钢铁高端产品的技术性能控制。这也是我国钢铁企业与国外先进钢铁企业的主要差距之一。这种特点的本身即为技术壁垒形成条件,同时也为市场竞争提供了条件,如果我们很好的把握利用这些特点,也会形成我们的后发优势。

四、首钢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践

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依据是,第一,全面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传统的工业化模式虽然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但是以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同时,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注重机械化、自动化,出现过严重失业问题。第二,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科技大趋势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科技革命突飞猛进,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二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的各个市场进一步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第三,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得出的正确结论。人口数量大、人均资源不足、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突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钢铁,素有“工业粮食”之称。钢铁产量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钢铁工业是民族经济的基础。冶金工业发展水平如何,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现已成为钢铁生产和需求的世界第一大国。我国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具有如下特点:基础性行业,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周期性行业,受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大;钢铁行业具有典型的规模经济特征;钢铁行业的“双高”产品具有资金壁垒和技术壁垒的双重壁垒;行业竞争激烈;外部条件制约明显,主要表现在环境污染;产业政策的限制。

钢铁行业与离散行业不同,它属于流程型行业,也是资本密集型工业。近10年来,我国钢铁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国内房地产、汽车、家电等行业的发展大力拉动了钢铁需求,中国加入WTO后给企业带来参与国外市场竞争的更多良机,钢铁企业正面临着稍纵即逝的大好发展时机;另一方面,市场由卖方转为买方,对钢材的品种和规格需求趋向多样化、对产品的质量和交货期要求越来越高,钢铁产业供应链日益复杂,利润空间日益缩小。同时,国内多数钢铁企业经营与生产管理手段依然落后,社会负担重、生产效率低,粗放型的原料与能源消耗导致较大的生产成本和环境污染,过高的成本造成以普通钢材为主的我国钢铁企业缺乏本土优势,国际竞争力更显不足。

从整体上来看,作为传统行业的钢铁企业在信息化基础方面仍然比较薄弱:基础数据电子化的不充分,使整个企业的销售、生产、财务等部门缺乏统一的数据交流;生产、销售计划编制缺乏信息支持,影响了准确的市场分析预测和对于用户的及时响应,使生产计划、采购计划和采购部门不能统一协调。技术质量工作较为被动,缺乏主动计划;固定资产管理落后,突发故障难以控制。所有这些薄弱环节都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决策的时效性,导致了管理漏洞。

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钢铁企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特别是日前因中美钢铁201条款引发的争议, 更使国内钢铁企业认识到在日益艰难的国际竞争环境下,通过信息化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提高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的重要性。许多钢铁企业已经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谁在信息化道路上率先取得了领先的地位,谁就在市场上占有了相对的优势。

首钢集团是从事钢铁冶炼、采矿、机械、电子、建筑、房地产、服务业、海外贸易等多种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首钢在8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和我国钢铁行业的现实条件决定,实施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发展战略是首钢实践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由之路,也是首钢全面持续健康发展的内驱力和推动力之所在。

为贯彻十六大提出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措施,对管理流程进行优化,通过信息网络加强信息传递和处理速度,为决策提供真实、全面、及时的数据依据,建全资金收支计划与监控,建立成本分析控制模型,从而及时监控预警企业经营状态,控制企业生产运营成本,是首钢借助信息化提升竞争力的发展捷径,并为首钢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潜在的巨大空间。首钢通过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在信息化促进工业化、 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方面走出了成功探索的一步。 并在企业资源计划ERP实践成功的道路上不断地总结、提升,进而确定新型工业化的道路的发展战略。体现在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机制方面具体有以下几点:

首先,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注重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首钢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积极利用以信息、自动化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支撑、引导作用,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钢铁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普及基础自动化,大力发展生产过程自动化,重视制造执行系统(MES)的建设,全面加快企业信息化、自动化的建设进程,从而促进企业钢铁主业的升级,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首钢还重视不断完善企业信息主干网、局域网和工作站等网络基础环境,为搭建拓展与国际接轨的电子商务信息平台等应用提供网络基础条件。

第二,信息化使得产品的质量、数量得到改善,用户要求得到满足,资源消耗得到有效控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基于Internet技术的电子商务突破了传统的商品交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促使企业的管理模式从基于单个企业的管理模式发展为基于扩展企业的管理模式,企业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转变成了供应链管理(SCM)问题,即如何有效地整合、集成和利用整个价值链的信息流、 物流和资金流的问题。供应链的形成和有效管理是企业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必将面临的经营环境和重大管理问题,给予信息技术构建供应链管理的必要基础就是企业内部企业资源计划ERP平台的构建。

面向供应链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汇合了离散性生产和流程性生产的特点,通过动态组合企业业务和信息流程,极大地扩展了管理信息集成的范围。因此,对企业资源计划ERP和SCM进行系统集成实现功能互补,将是首钢这种大型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发展趋势,它将为企业提高市场反应能力和顾客服务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第三,信息化催生职工干部队伍观念的极大变化,使得人的能动性得到极大的发挥。人对于信息的把握筛选,已经成为重要的企业资源。通过整体性的人才资源开发,形成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业门类配套、后备力量充足的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企业总体发展要求的一流人才队伍。通过对人才激励的强化,日益完善了企业的收入分配制度,积极探索对各类人才按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是最大限度地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有效措施。

信息化的建设为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提供了现实的路线和方法。建设信息化、自动化的过程,对干部职工来说,从客观要求上就是一个必须加强不断学习的过程。自动化、信息化为载体的新的知识体系的引入、驾驭的过程式实际上就是一个学习升华的过程。管理信息平台、通讯平台等信息化自动化工具的使用,为职工提供优良的学习交流物质条件。信息交流广泛深入也将促进职工互动式学习的深入。由于与实际结合紧密,激发了职工的兴趣,学习水平自然迅速提高。不断总结自己学习水平提高的过程,职工就会建立自我超越的信心,进一步改善心智模式。建设学习型企业的理论模式是要求职工形成自我超越的意识并改善心智模式,企业建立共同愿景、创造团队学习的氛围,企业和职工都形成系统思考的新理念,这些在首钢的实践中都得到充分的体现。

第四,信息化使得企业集成、动态成为企业适应现代竞争环境的必备平台,没有这个平台,就没有在新形势下的竞争的资格。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了企业资源计划ERP平台支持下的各专业集中、动态、集成管理和有效控制。首钢通过ERP建设使的钢铁核心产业的集中整体、分层能级管理思想得以贯彻,“三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合一”的信息平台使得管理的透明化、及时性极大的提高,基础工作得到极大的规范。流程管理模式的建立打破了过去管理中存在的专业之间和层级之间的管理壁垒,企业的响应执行的速度、力度明显加强。

第五,信息化促进财务为中心的功能集成、市场为导向的资源配置,为企业的实际控制提供了条件和环境。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是以财务为核心的, 有关的专业业务过程中自动的生成财务帐,实现了相关业务与财务的动态集成。通过建立首钢集团的战略财务管理模式,大大加强了集中统一财务管理与集中控制。通过建立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支持多组织财务管理和核算,大大提高了会计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减少事务性的人力投入,从而提高了业务运作效率。同时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使得增值性财务的理念得以贯彻, 财务控制延伸到具体的业务工作中。

首钢的实践说明,只有在继续推进自动化的同时大力发展信息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同时并举、协调发展,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是互动的关系,工业化是基础,信息化是主导,信息化主导着新时期自动化的方向,两者互相结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信息化和工业化都是我国新世纪所要完成的任务,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新世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的必然选择。

五、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进一步思考

随着首钢信息化建设的逐渐深入,首钢又迎来了实现跨越式发展有利契机——首钢的涉钢产业将在2010年前搬迁到河北唐山的曹妃甸港。实施首钢搬迁,建设曹妃甸钢铁项目,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要决策,是首钢和唐山地区钢铁工业发展、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措施,是京冀两地跨区域合作的重要实践,对推进环渤海经济区的繁荣也将发挥积极作用(《人民日报》,2005年10月23日)。打造曹妃甸钢铁项目,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信息化、自动化平台,这不仅是北京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我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大措施,更是首钢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新起点。首钢的搬迁还是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特别是启动渤海湾经济圈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首钢搬迁工作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

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的关键时期,曹妃甸钢铁项目要建设成技术装备

先进、消耗水平低、经济效益高,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钢铁高端产品的基地,成为环保型示范工厂,要加快建立一个现代企业制度的框架。曹妃甸钢铁项目的企业信息化、自动化建设尤其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特点决定了信息化是曹妃甸钢铁项目发展主要推动力量之一,曹妃甸钢铁项目只能走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步建设的道路。曹妃甸钢铁项目建设投产期间,正是中国钢铁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时期,作为国际性大型企业在对外开放,与国际市场接轨方面,也迫切要求信息化建设来保证在运作方式和工作效率上参与国际协作与竞争。信息化将成为未来曹妃甸钢铁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曹妃甸钢铁项目将按国际通行的普度的四级自动化体系构建整体信息系统,并且与建设投产同步进行。其整体系统建设原则是:以财务为中心进行功能集成,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资源配置,流程设计应用供应链的指导思想,企业组织设置贯彻集中、集成、扁平化原则。

在建设曹妃甸钢铁项目的整个过程中贯彻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当代高水平的信息平台之上构建整体信息系统,进而形成曹妃甸钢铁项目世界一流的核心竞争力,打造中国现代工业的概念工程。

曹妃甸钢铁项目的信息化建设的技术路线的指导方针是在首钢与合作伙伴唐钢原有的工作积累之上,利用国家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汇集国内有关方面的技术和人才构成国内的知识平台,以国内平台为基础利用市场机制在自主集成的模式下汇集国际先进技术。总之,曹妃甸钢铁项目将采取立足于自身积累基础之上,开放合作,广泛采用当代国际、国内先进、实用的信息技术,广泛与国内外的知识有机存量结合,自主集成,与建厂同步构建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四级自动化体系的方针,走出一条发挥后发优势,利用有利条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承担起历史赋予的建设中国21世纪冶金概念工厂的使命。

在曹妃甸钢铁项目将采用新装备、新工艺、短流程、高效型、节约型、清洁型、可循环型的方式来建设,配合高水平的信息化系统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将打造国际一流的竞争力,将成为我国企业界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实践项目,大厂的建设者们将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首钢这个与北京共生了85年历史,在共和国的建设发展中同步成长、壮大,在改革开放中腾飞的中国民族企业的骄子,在21世纪的初叶迎来了凤凰涅槃的历史洗礼,走向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它将在河北这片新的土地扎根,将与新的伙伴携手在渤海之滨接受世界的瞩目。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南,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践跨越式发展战略。开放合作,曹妃甸钢铁项目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数十年知识积累,融汇国际当代先进技般术,中国现代工业的概念工程将给世界一个惊奇。

标签:;  ;  ;  ;  ;  ;  ;  ;  ;  ;  ;  ;  ;  

首钢新型工业化道路及其实践_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