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马克思伦理思想实践的重要贡献论文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马克思伦理思想实践的重要贡献论文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马克思伦理思想实践的重要贡献

赵佳伟1,刘云杉2

(1.内蒙古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2.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摘 要: 资本主义国家创造出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维护自身利益的政治政策与经济政策,对自然资源过度的开发和使用,则导致了自然生态环境出现恶化的趋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紧张。基于这些问题和现象,马克思开始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这些批判蕴含着全球视野的伦理关怀。基于目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能推动全球政治正义的形成和自然环境正义的实现,也能推动世界无产阶级正义的唤起。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贡献

马克思带有全球视野的伦理关怀,以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科学判断为基石,以推动全球无产阶级革命为最终的实践目标。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和坚定实践者的中国共产党,同样具有宽广的胸怀和宏大的视野,它关注的是整个人类的发展走向,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伦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马克思拥有伦理关怀的全球视野

马克思并没有从伦理角度对资本主义以及人类社会做出过详尽而完整的分析,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思想中不存在伦理内容和指向。马克思的伦理思想正是通过他对资本主义的科学批判和对人类命运的科学展望基础上形成的,是与理论的科学性共存于马克思批判话语之中的。

卫生填埋、焚烧、堆肥等传统污泥处置方法的弊端已逐渐显露,无害化、资源化和能源化才是污泥处置的最终目的。近年来,我国的污泥资源化工艺技术得到迅猛发展,这样既防止了二次污染,同时还产生了可以利用的能源。比如污泥厌氧消化能够产生大量的沼气,这些沼气能够充分燃烧,并且易于保存,可以实现运输,是新型的清洁能源。而且这类沼气可以进行发电,节约了电能,过程中产生的热水又可以加热和消化污泥,使得污泥的数量不断缩小,实现污泥的无害化[3]。

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的发现使得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真正走向了科学,在此之前,在马克思思想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中,对于资本主义的反对与对于无产阶级的同情始终是他思想发展进程中的主题。马克思思想中伦理关怀的确立首先从反对资产阶级伦理观开始。与资本主义制度框架下可以实现道德至上性的终极目标和希望,通过在资本主义体制不变的前提下通过道德教化实现启蒙伦理的观点不同,马克思认为只有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进行扬弃才能实现真正的对人的伦理关怀,消除社会中种种不公正的现象。马克思始终是以人的解放为他伦理思想的最终落脚点的,而这种伦理思想的实现途径则具有科学性。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所鼓吹的伦理道德都是抽象的、空洞的伦理,是无法在现实社会中实现的伦理,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另一方面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述中,也可以看到马克思真正的伦理的一般观点,即伦理的阶级性、历史性及其根植于现实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由此指出正因为资本主义对无产阶级的压迫是非人性的、残酷的,无产阶级就要求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和剥削的现实伦理,建成合乎人性、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所以说“在马克思本人那里没有一门作为学科出现的伦理学,但他却在整体上具备深厚的伦理关怀,甚至主要就是从伦理关怀的角度出发的”[1]139,伦理思想贯穿着马克思思想的历史起点、价值倾向、理论立场和现实归宿。

在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从1843年的《共产主义与奥格斯堡〈总汇报〉》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尤其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思想的关注点逐渐从个体的人上升到社会的人、阶级的人,对于政治解放向人的解放的理论过渡中逐渐显示出马克思伦理思想的全球性,他关注世界无产阶级的命运和全人类的解放问题,在《共产党宣言》中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马克思伦理关怀的全球视野不是针对某个人或某个国家的人的境遇和解放,而是在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科学判断基础上关注全人类的境遇和解放。

资本主义国家在其全球扩张过程中所制定的相关政治政策,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制定政治政策主体的排他性。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在其全球扩张的进程中始终是利益的获得者,因此,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必然要考虑到利益获取者的唯一性,所以不论是单个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由其组成的利益集合体,都一定不会将那些受侵略的国家组织到一起共同商议制定国际政策。第二,政治政策内容的不平等性。由于要在扩张过程中攫取更多的利益,资本主义国家在制定对外的政治政策时必然要将那些有利的内容向自己倾斜,造成各国在政治交往过程中的事实不平等。总之,从全球政治正义的角度来看,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系列的政治政策都只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制定的,这些政策导致非利益主体的国家在国家交往中处于劣势地位。

15世纪的航海大发现,刷新了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特别是对于欧洲一些国家来说,新大陆的发现使他们有了更多的商机,跨越大洋的洲际贸易成为可能。洲际贸易的发展给欧洲国家带来了丰厚的物质财富,推动了其工商业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而工业革命的进行,则推动了资本主义更快速度的发展,为了达到获取更多利润的目的,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开始对外扩张,通过坚船利炮打开世界市场。在扩张的过程中,为维护其经济利益而制定的一系列政治政策也逐渐推广开来。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的政治政策可以简单地分为国内政策和国际政策,前者主要是服务于国内的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而后者则是服务于其全球扩张过程中的相关活动。但实际上二者的根本目的是相同的,都是要为资本主义提供政治上的保障。

中和剂:含0.5%卵磷脂、0.5%硫代硫酸钠、3%吐温-80的磷酸盐缓冲液(0.03 mol/L,pH 7.2),材料购买自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马克思伦理关怀的实践目标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认为“无产阶级只有废除自己的现存的占有方式,从而废除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会生产力。无产阶级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他们必须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3]283只有这样才能维护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这之中始终包含着马克思对于无产阶级的伦理倾向和要求,即对于自身受到压迫的反抗,这对于革命的理论来说是科学的,但对于无产阶级自身则是道德的。对于无产阶级伦理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消灭一切阶级对立和私有制,这就必须要求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在马克思看来,革命一定世界性的,正是因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现状,所以马克思倡导世界无产阶级的联络和联合,才能用联合的革命力量对抗联合的资本。正因如此,马克思的伦理思想最终指向的是伦理的制度实践,而不是概念实践,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才能真正实现无产阶级的政治。“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51则是马克思主义伦理的最终旨归,其中也包含了全球性和人类共同体的理论背景。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能推动全球政治正义的形成

车国平[12]通过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空气源热泵系统全年运行参数分析了寒冷地区空气源热泵技术应用的可行性、环保性和经济性。结果表明,寒冷地区合理选择空气源热泵制热系统是可行的、环保的和经济的。

马克思伦理关怀全球性的理论基础是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科学判断。可以说马克思伦理关怀必然具备全球性,正是因为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科学分析建立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客观基础上的。从青年时期著作对“政治人”到“真正人”的解放的关注,《共产党宣言》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对于世界体系和无产阶级关系的科学认识。正如马克思所说,“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2]32,这种“文明”的结果并不是真正的文明,恰恰是使得落后国家沦为殖民地,人民饱受殖民压迫的苦难。马克思深刻洞察到这种不平等的世界体系和全球分工,并且做出了伦理上的谴责。时至今日,全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但世界体系的资本主义统治本质仍旧没有改变,大量的第三世界国家人民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金融、市场剥削下仍旧生存艰辛。马克思所做出的分析仍然适用于今日。

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对于全球政治正义的形成有重要的贡献。它打破了西方占据话语主导权的全球政治体系,为推动构建对话协商的、平等公正的全球政治体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平等对话协商、持久和平的政治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尊严。要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维护国际公平正义。”[5]273传统的以西方为中心的政治观,将资本主义国家置于很高的地位,它们可以利用坚船利炮打开别国的大门,也可以制定一系列的不平等规则夺取别国的利益。这种政治观造成了各个国家发展的不平衡,使得许多国家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却不能够享受到发展带来的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的政治观,彻底破除了以西方为中心的政治观的不平等性,能推动全球政治正义的形成。首先,各个国家可以通过对话协商来解决问题。在国际社会当中,各个国家只有面积、国力之间的差异,没有其他的高下之分,任何国家都不能因为有国力上的优势就随意侵犯别他国的利益。在面对纷争时,国与国之间可以平等的通过对话协商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就把其他国家拒之门外,甚至诉诸武力。其次,各个国家可以平等的享受发展带来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适用于各国。各国要同舟共济,而不是以邻为壑。”[6]542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每一个国家都可以参与到全球分工体系当中,当然也应当平等的享受发展带来的成果,而不是只有几个国家通过不平等的贸易协议夺得更多的发展成果。最后,每一个国家都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应当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最终形成一种不对抗、不结盟的新型国际关系,避免出现国家之间为了某些利益争夺而结盟进行对抗的局面。

随着苏联解体,美苏两极争霸的政治格局也成为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一超多强的局势,并且这种局势正在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政治格局的转变,打破了西方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得世界各地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而恐怖主义、毒品等全球性问题的凸现,则需要各个国家抛弃成见坐在一起共同协商共同应对。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伦理关怀的主体是全球无产阶级。马克思并没有像启蒙思想家那样将道德或者正义的实现落在抽象的人身上,认为政治上的自由民主就能够实现,而是将无产阶级作为最革命的阶级,提出了只有无产阶级解放自己,才能解放全人类的口号。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3]287,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呈现出“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本身的,资本家和工人关系本身的再生产与新生产。这种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实际上是这个过程的比其物质结果更为重要的结果”[4]450,无产阶级的贫困和资产阶级的资本积累都是不可能在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改变的结果,所以,马克思拒绝并批判了各种形式的改良主义或者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是一个世界性的阶级,他们被马克思形容为受到“剥削”、“压迫”,沦为“奴隶”的阶级,显然这些价值判断正意味着即使马克思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巨大历史作用,但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最终也会在无产阶级主体上获得扬弃。马克思将伦理关怀主体认为是全球无产阶级,正是基于他对于伦理阶级性的认识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对这种阶级性的深化基础上。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能推动自然环境正义的实现

人类自从诞生以来,为了获取更多的生产生活资料,就会对自然界进行不断的开发。起初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对于自然界的开发力度很小,因此生态环境几乎没有遭受到破坏。到工业革命以后,由于生产力的极大提升,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很大的发挥,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各种工具对自然界进行改造和开发,进而创造了更多的物质财富,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人类无节制的带有掠夺性质的开发,导致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根据联合国的相关统计,人类在上世纪中后期对生态的改造速度和广度均创新高,但对生态系统也造成了史无前例的恶劣影响,生态系统有六成正处于退化状态,且这种趋势很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内都无法逆转。而面对这些问题,由于各个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合作障碍等,共同合作治理环境生态问题阻碍重重,有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界一味地进行破坏,但是却在落实责任时推三阻四。同时,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依旧没有消除,很多人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急需一定的知识普及,使人们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

最后,求解Logistic方程。Logistic方程的参数估计一般不运用最小二乘估计,而用极大似然估计。推导过程在此省略,得似然方程:

如果从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道德观方面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那么从全球整体的角度来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则是要“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6]544。之所以要用全球整体的视角来强调自然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产生自然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具有全球性。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冰川融化、臭氧层空洞等一系列自然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既有历史遗留原因,也有现实发展的因素。资本主义国家在历史上由于占据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对自然界进行无节制的开发,获取了大量的物质利益,但同时也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地破坏。而发展中国家在获得民族解放后为了尽快摆脱经济落后的局面,也会对自然界进行大量的改造开发,同时由于发达国家对于高污染企业的转移,也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其次,治理自然生态环境问题离不开全球的共同努力。由于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是全球性的,所以治理的责任也就不可避免的落到了全球各国的头上,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各个国家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分歧。发达国家为维护自身利益会主张责任平等,而发展中国家则又担心自己利益受损而不愿意承担更多责任。最后,自然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利益是全球性的利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利益整体。清洁、美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全球各国共同追求的利益,而这种共同的利益追求会给人类带来更加美好、舒适、幸福的生活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生态领域,要“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6]525在地球上,人类对于自然界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会决定自然界能否更好的容纳人类生存和发展。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多的法律和道德层面的规范,从而能约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由于没有道德或者法律层面的规范,导致占据主导地位的人类可以不加限制的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最后使得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同样运用到人与自然界当中,构建一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6]525的和谐关系。尊重自然,就是要对自然界怀有敬畏之心,重视自然界存在的真正价值,不从情感与道德方面贬低自然界的价值,认为它只是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的工具;而顺应自然,就是要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在开采利用矿产等资源时,合理的有限制的使用,在不得不向自然界排放污染物时,要考虑到大气、土壤等的承载消化能力,做到有限制的排污排废,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人类社会,“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6]525。保护自然,就是要在发展经济社会的同时发展、关心和保护自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珍爱和呵护地球是人类的唯一选择。”[6]538我们每一个人都从自然界获取了大量的物质利益,而在获取物质利益时会对自然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每一个人都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责任人,都有义务去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不论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还是强调从全球整体的视角出发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都反映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自然环境正义的推动作用。第一,这种正义是代内的正义。世界上任何的国家,不论是国土面积大小还是经济总量高低,都有平等的享受自然资源的权利;同样的,在面对自然生态环境问题时,要担负的责任也是一致的。自然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不能因为某些国家国力强大就可以强行占有更多的资源,阻碍落后国家的发展,更不能肆意向经济落后的国家转移高污染企业;经济落后的国家同样不能因为自己要急于发展经济就对自然资源进行无限制的开发。各个国家要认真承担责任,不能因为损害了自己的利益就退出响应的国际公约。第二,这种正义是代际间的正义。地球上要生存的人不止一代,所以人类不能只考虑到自己这一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要考虑到后代的生存和发展,自然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如果这一代人在进行开发的过程中毫无节制,那么势必就会影响到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同时这一代人造成的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会影响到后代人。第三,这种正义是人与自然关系之间的正义。人类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相关的工具获取自然资源,通过对其的利用更好的发展,但是这并不代表人类就可以随意获取自然资源。在获取自然资源的过程中要遵循自然规律,做到合理分配和利用,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关注幼教信息动态,及时向教师引荐优秀幼教书籍。关注幼教改革动向,把握正确的方向,引领教师前进,将优秀幼教书籍推荐给教师,有效提高幼儿体育教师的专业性与教学水平,进而达到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能推动世界无产阶级正义的唤起

18、19世纪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使得工人阶级即无产者的队伍迅速壮大。而随着机器生产的推广以及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工人阶级的劳动“已经失去了任何独立的性质”[7]38,因此他们的生产生活境遇也越来越恶化。在生产方面,工人阶级逐渐被压缩在越来越狭小的空间里,“挤在工厂里的工人群众就像士兵一样被组织起来。他们是产业军的普通士兵,受着各级军士和军官的层层监视。他们不仅仅是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国家的奴隶,他们每日每时都受机器、受监工、首先是受各个经营工厂的资产者本人的奴役。”[7]38在生活方面,工人阶级收到的微薄的工资并不能让他们可以有更好的生活,只能勉强维持生计。恶化的生产生活环境使工人阶级不得不开始进行反抗,起初只是个别人进行反抗,再到后来则是同一个生产部门的工人共同和工厂主斗争,最后,在工人阶级内部利益和生活环境趋于一致的情况下,地区规模和国家规模的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活动出现了。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真正成果并不是直接取得的成功,而是工人的越来越扩大的联合。”[7]40随着交通工具的日益进步,世界各地的工人阶级都可以取得一定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则为全球工人阶级的大联合奠定了基础,世界各国工人阶级的命运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在《共产党宣言》里,马克思恩格斯将未来理想的社会描述成一个联合体,这个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7]53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则为工人阶级的联合向这种“真正共同体”迈进提供了实践指南和价值引导。

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就是“共同”二字。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生活在各个国家的的工人阶级的命运同样紧密相连,他们面对同样的问题,需要共同协商进行解决,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则为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的联合提供了平台。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平等原则,倡导对话协商,以多边外交等手段构建新型的外交关系,这就使得各个国家的工人阶级可以在平等的平台上展开对话合作,从而实现更深层次的联合与实践。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关注的是整个人类的命运,为工人阶级提供了一种价值引导。工人阶级在实现国际联合,实践活动时并不只是要实现本阶级自身的解放,最终目的是实现整个人类的自由而平等的发展,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恰恰为无产阶级的实践活动指明了奋斗的方向。

总之,马克思的字里行间中都充满着伦理内容和指向,与理论的科学性共存于马克思批判话语之中,具有全球关怀的视野。在纷繁复杂的国际背景之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样具有全球关怀的视野,对于建设和谐安宁、清洁美丽的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冶良.中国政治伦理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Discuss on the Common Destiny of Human Beings Makes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Practice of Marx 's Ethical Thoughts

ZHAO Jia-wei1,LIU Yun-shan2

(1.College of Marxism,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22,China 2. College of Marxism,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Shanxi 710119,China)

Abstract :During the capitalist countries have created a great deal of material wealth and signed policies politicaland economic to protect themselves . Excessive exploitation and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led to ecological deterior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became strained. Based on these problems, Marx began to criticize capitalism, which contained his ethical concern with global perspective. With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president XI Jin-ping has put forward the vision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which inherits and develops Marxist ethical thought. The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can not only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global political justic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natural environment justice, but also promote the awakening of world proletarian justice.

Key words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Marxism; ethical thoughts; contribution

中图分类号: A811;D8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638(2019)10-0077-04

收稿日期: 2019-06-23

作者简介: 赵佳伟(1992-),男,在读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社会思潮研究。刘云杉(1992-),男,在读硕士,主要从事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马克思主义空间视域下的中国现代性研究(2018CSWY016)

(责任编辑 董翔薇)

标签:;  ;  ;  ;  ;  ;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马克思伦理思想实践的重要贡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