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传承同时如何让老百姓共享论文_杨怀二

非遗保护传承同时如何让老百姓共享论文_杨怀二

广州市花都区文化馆 广东 广州 510000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近年来文化建设发展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在全国各地与之相关的工作、活动都在大规模的举行。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往往很少有普通老百姓参与,而且普通老百姓也基本上享受不到这种工作开展带来的成就和结果。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老百姓;共享;实效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新时期的文化建设理念,这种理念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相关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1]。由此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来自民间,并且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应该与老百姓有关,并且老百姓也应该在这种工作的开展中享受到实惠。但是现实与理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不但在非遗保护工作中我们很少见到老百姓的身影,而且非遗保护工作的成果也基本上和老百姓发生了脱离,非遗保护工作似乎成了象牙塔里的艺术品。这样的形势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必须对此进行有效的改变。广州花都区在非遗保护工作方面的一些经验指的我们借鉴,如果对这些经验进行有效的分析在结合造成非遗保护工作与老百姓脱离的相关原因,我们就能够探究出一些可以促进老百姓共享非遗保护工作成果的具体措施。

1.广州花都区非遗保护工作方面的成功经验

广州花都区在非遗保护方面近年来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和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业绩和成就可以通过2017年6月10日花都区相关部门在花都湖岭南园举行的相关活动展现出来。这次活动的主题是“非遗保护,传承共享”,此次活动举办的目的在于展现近年来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绩,并且提高市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

这次宣传展览活动展示出了花都区近年来建设的十七个非遗保护项目,其中包括了家级1项,(广州灰塑);省级2项(广州珐琅、盘古王诞);市级8项(水口灯会、瑞岭盆景、客家山歌、花县太平天国人物传说、钉金绣裙褂制作技艺、洪拳、盘古王传说、狮岭黄豆酱制作技艺);区级6项(南狮、粤曲粤剧、王子山传说,蔡李佛拳、花都利农蒸酒制作技艺、嫁女饼制作技艺)。另外还展览了由花都区文广新局出版的广州灰塑》、《广州珐琅》、《广州祠堂》三本专著以及《广州市花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辑》,还有拍摄的《遗海拾贝》非遗保护宣传纪录片。值得注意的是,花都区还平定了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中包括了国家级传承人1人(广州灰塑邵成村);省级2人(广州珐琅杨志锋、广州灰塑刘志威);市级6人;区级4人。另外还建立了挂牌非遗传承基地3个,省级基地2个,广州灰塑、广州珐琅,市级基地有瑞岭盆景;建立文化产业工作室5家。

从上述花都区近年来非遗保护工作方面的业绩和成就来看,花都区最独特之处在于非遗保护工作开展的同时老百姓充分享受到了这项工作开展带来的成就,12为艺术传承人身份的确定、5个非遗传承基地的建立以及5家相关文化产业的产建立都使得老百姓能够在参与非遗保护工作时有了生活经济上的来源。

2.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和老百姓发生脱离的重要原因

通过上述详细的介绍,在了解这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们不得不反思以前没有做好的原因,笔者认为这些原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2.1非遗保护工作的形式化

从实际情况来看,全国各地区的非遗保护工作开展往往呈现出一种形式化的状态,这种现象在区县相关工作的开展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很多区县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往往只是以一些文字或者文件的形式出现,而没很好地落实到的实际的行动中[2]。甚至在很多区县根本就没有实行过任何的非遗保护传承措施,很多人对这一工作完全是一种极为陌生的感觉。

2.2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主体定位不客观

非遗保护工作开展一方面需要有明确的政府相关部门来进行主导,另一方面需要有广大的群众进行参与。可以说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开展的主体是群众,是老百姓,而政府相关部门知识这项工作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但是很多地区往往将这种工作主体进行颠倒,使老百姓在这项工作中的定位日益边缘化。

2.3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没有考虑到相关人员的实际生活问题

很多地区在对待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群众实际生活问题上往往缺乏周全的考虑,往往把群众的这种参与当作是一种义务性的行为,而未曾考虑过他们的实际生活问题,这样就会造成很多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群众渐渐因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与这种工作发生脱离。

3.非遗保护传承同时有效实现老百姓共享的具体措施

通过上述两方面的介绍,我们能够清晰地确定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与老百姓共享同时实现的具体措施,这些措施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依靠具体有效的活动落实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开展

停留在文字或者文件上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因此应该依靠具体有效的活动来落实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有效开展。这种具有有效活动的一个典型代表就是让非遗走进校园[3]。也就是说让从事相关民间艺术和技艺的一些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人员进入学校进行授课,让中学生能够充分接触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就使得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充满了活力,能够真正运作起来。广州花都区在这一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因此这一措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效性。

3.2对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主体进行客观的定位

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有效开展中应该确定群众即老百姓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能够有效地承担起这项工作。而政府相关部门更应该担负起组织和指导性的工作,广州花都区相关部门就积极组织相关活动,例如公益展览、公益讲座以及正在筹备的群众文化品牌活动。通过举办这些活动,使老百姓找到了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平台,老百姓可以通过广泛地参与这些活动而有效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有效开展。

3.3依靠有效措施来解决参与这项工作老百姓的实际生活问题

应该说只有有效解决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老百姓的实际生活问题才能避免这项工作和老百姓发生脱离。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充分考虑参与这项工作老百姓的实际生活问题,应该通过发展一些相关的文化产业使他们能在这项工作的开展中形成自己的职业,从而为生活创造经济来源。

3.4引导老百姓成立民间非遗保护传承组织

很多时候老百姓之所以与非遗保护传承的成果享受相离太远原因在于老百姓往往找不到相关的群体,很多具有优秀传统艺术的人往往因为进入不到与其“志同道合”的人群最后使得自己的艺术逐渐被埋没,应该说这种情况非常的普遍。因此,相关单位应该积极有效地引导普通老百姓成立民间非遗保护传承组织,使他们找到真正的归属,这样普通老百姓也能够享受到相关的政策,也能够将自己拥有的艺术很好地传承下去。

3.5应该加大对民间非遗保护问题进行相关学术研究

政府相关单位应该加强与高校相关领域学社进行有效的合作,积极扩大对一些地区民间非遗保护传承问题的学术研究。这样不仅能够使民间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而且还能够让很多普通老百姓走出原来的默默无闻,使他们对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做出的贡献得到一定的回报。

参考文献

[1]刘倩.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学术视点[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91-96+101.

[2]孙思敏,陈明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规划策略研究——以海口石山镇荣堂古村落保护规划为例[J].中外建筑,2011,(07):72-76.

[3]吴世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与郑暹发先生商榷[J].广东艺术,2008,(06):41-45.

论文作者:杨怀二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8/30

标签:;  ;  ;  ;  ;  ;  ;  ;  

非遗保护传承同时如何让老百姓共享论文_杨怀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