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中国元素”,优化识字教学论文_林满锋

融入“中国元素”,优化识字教学论文_林满锋

——部编教材低段识字教学思考

◆ 林满锋 浙江省云和县实验小学 323600 

摘 要: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重点。部编教材的识字内容编排上加入了大量的“中国元素”,在低段识字教学中,要融入“中国元素”提高学生的识字深度。具体而言,可以借助插图辅助,突显文化韵味;融入诗文俗语,突显文化魅力;深挖汉字字理,突显文化底蕴;链接蒙学内容,突显文化厚度,从而让孩子感受到汉字文化的无穷魅力。

关键词:识字教学 中国元素 有趣 高效

就部编语文教材来看,在一年级下册的识字内容编排方面和之前存在显著不同。教材以传统文化作为选文背景,就连文本中的插图也是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水墨画。在识字教材中透露着浓浓的“中国元素”。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这些元素的功能,使识字教学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全面提升识字效能,使学生可以毫无负担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延伸至课外。既是对新课标中“多认”原则的充分落实,同时也使得中国文化深深扎根于学生的脑海中和心中。

一、借助插图辅助——突显文化韵味

就内容的编排来看,部编版低段语文教材使用先识字后拼音的顺序,目的就是为了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识字环境,使学生可以形成识字意识,由此也说明,需要对教学难度以及教学方法有所侧重。在新教材中,配有很多的插图,这一些插图具有浓厚的文化韵味,借助插图能帮助学生降低识字的难度。

1.以图释字,突显汉字本源

我国的象形字最早来自于图画,虽然已经经历了若干年的发展,但是当前还有很多象形字仍然在使用。在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中,不管是象形字的选取,还是利用其典型的外形特征,都是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那么怎样才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这类文字的特点、如何高效的记忆成为了教学的重中之重。在部编教材中,既选择了相对简单的象形字,同时还辅以相应的图片,这样学生就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汉字的演变过程并准确掌握字形。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就是第四课的《日月水火》,通过经典插图以及象形字图片的配置,使他们可以基于明晰的字理掌握汉字,提升学习兴趣,深化理解与记忆。

2.从图到字,降低识字难度

在一年级上册教材中,主要包含两部分识字课文,前后各五课,之间以拼音为分界点,第一部分内容包括《天地人》、《金木水火》、《口耳目》、《日月水火》和《对韵歌》,主要充分考量到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认知水平,向学生呈现相对简单的汉字,其中插图的设置也起到了极为显著的功能。特别是在第三课中,呈现的是一幅儿童赏花的图画,根据具体的动作标识出相应的事物,既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同时又能够做出直观形象的呈现,使学生在熟悉的事物以及熟悉的动作中快速掌握生字,极大地降低了识字难度。

3.字图结合,引发识字想象

一年级的小学生在知识储备方面明显不足,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弱,但是他们拥有极为丰富的想象能力。在当前的部编教材中,充分发挥了这一优势,特别是在第二部分的识字教学中,很多课文都辅以相应的情境图,帮助学生理解,使其可以基于个人想象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也是对语言表达的有效训练。

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七课《大小多少》和第九课《日月明》都是激发想象的极佳素材。丰富的想象能力实际上是语文学习得以成功的关键保障,应当充分发扬,当然新教材也意识到这一点并体现于文本中。

二、融入诗文俗语——突显文化魅力

在一年级下册的“日积月累”中,相关栏目内容的呈现形式都以传统文化为主。既包括古诗、成语,也有俗语和歇后语以及传统名言等等,这些都是经历了历史的洗礼之后留下的民族文化瑰宝,需要学生深深烙印在脑海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诗文俗语进行教学,从而突显汉字的文化魅力。

1.借助古诗,突显文化魅力

在完成了《春晓》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自主搜集描写春天的诗的任务,并制成卡片的形式,组织一次以“春天”为主题的古诗朗诵会。在学生搜集的过程中,就能够利用到课堂所学习过的汉字,还可以自主认识很多汉字。学生之间的交流实际上又是一次极佳的识字机会。这样的活动不但积累了汉字,更积累了丰富的古诗文,使他们可以感受到母语以及祖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2.借助谚语,突显文化魅力

在一年级上册的语文园地六的“日积月累”中,所包含的都是和气象相关的谚语。谚语来自于劳动人民的实践智慧,同样也是民族瑰宝之一。当孩子们初次接触时,在阅读上可能会存在一些困难。教师可以辅以相应的气象图片,对照图片识字朗读,之后还可以结合谚语猜测未来的天气走势。既有助于激活孩子的识字兴趣,同时也能够轻松地掌握谚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课后还可以布置搜集气象谚语的任务,并在教室的一个角落设置“谚语气象站”,把孩子们搜集到的谚语进行集中,经常带领孩子观察天气、预测天气。如果预测得准确,必然可以极大地提升孩子的成就感,就会促使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阅读这些谚语。这种识字形式可以有效地将教学延伸至课外,使孩子们可以在充满趣味的活动中认识更多的汉字,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以及文化的魅力。

三、深挖汉字字理——突显文化底蕴

汉字的音形义之间是存在理据的,这也是其能够成为最具魅力的文字的关键。部编教材的目标就是要使学生能够循规而学,从一年级开始就要着重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语言学习规律,从而突显汉字的文化底蕴。

1.借助字理,认识象形字

象形字的创生依托于自然和实物,通过象形字基本就能够判断出其所描绘的对象。在小学阶段,基于象形文字演化而来的会意字以及形声字在识字中的占比较高。因此在学习实践中,更要充分发挥图文结合的功能,可以先展示图片,之后向学生展示甲骨文,基于二者之间的联系展开分析,论述其演变过程。这种形式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汉字演变过程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汉字字形,领悟汉字字义。

2.借助字理,认识指事字

指事字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独体字,针对此类字的教学并不需要严格遵照上述的追溯对比方法。对于那些以“上下左右”为例的纯粹的符号性指事字而言,只要强调字形即可,如有必要可以演示字义。对“上下”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实物演示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上和下的概念,之后再展开教学。在讲解象形字的过程中,同样也可以简单介绍指事性符号。如,“本”这个字时,就是在一个象形字“木”上加上一横,本意就是树木的根。

3.借助字理,认识会意字

会意字实际上就是融入了象形字以及指事字,如果单从结构上来看,其是依托于独立字而形成的合体字,针对会意字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总分总”的方法。首先使学生能够对会意字产生整体认知,之后将其拆分,分解成为若干个具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再带领学生认真理解每一个构成的含义。最后再次合成,深化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4.借助字理,认识形声字

形声字同样是合体字的其中一种重要形式,一般分为音符和义符。因此教学活动便可以基于这两个部分而展开。

例如,在教学《小青蛙》一课时,可以向学生展示汉字“清、晴、情、请”,让大家找一找它们之间的异同,很容易学生就能够发现:这些字的右边都是“青”,并且读音也与其相近;不同在于偏旁和字义。由此教师便可以顺势带领学生总结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完成本课生字的学习之后,教师可以结合这一规律,再向学生展示“种、钟、肿、忠”,并分别让孩子猜它们的读音。当孩子读出正确的读音之后,必然可以显著提升他们主动识字的意愿。甚至在课堂学习结束之后,他们也同样会基于这一规律自主搜集此类汉字。此时的识字教学并不再就字教字,而是立足于字理,炫出丰厚的文化底蕴。

四、链接蒙学内容——突显文化厚度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特别增加了蒙学内容,链接这些蒙学内容开展识字教学,能够有效地突显汉字的文化厚度。

1.链接蒙学内容,渗透文化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链接蒙学进行识字,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渗透文化教育。如,在《天地人》一课的教学中带领学生认知世界;在《金木水火土》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亲近万物;在《口耳目》的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日月水火》的教学中感知人类发展历程;在《对韵歌》的教学中体验独具中华特色的传统文化。这五篇课文,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使学生备受文化熏陶。基于中国传统元素,更充分地体现着汉字文化特有的意蕴和风情。

2.链接蒙学内容,继承民族文化

在新课标中特别强调,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要继承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提升民族凝聚力以及创造能力。因此,在识字教学中要链接蒙学内容,引导学生继承民族文化。

例如,一年级下册的《人之初》和《姓氏歌》,都充分体现着传统蒙学的典型特征。选文的语言具有流畅、优美以及朗朗上口之感,所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精髓。针对这部分课文的教学,应把握恰当的延伸落点,针对一处学习能够有效拓展至一连串内容的学习。

又如,在完成《古对今》的教学之后,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拓展其他的蒙学读物,比如《声律启蒙》等等,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部分进行背诵,还可以和同学之间比较谁积累的更多。在第二天的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为他们单独留一段时间,尝试像古人一样对对子。在学习《人之初》之后,可以拓展其中的人物故事片段,比如孟母三迁、黄香温席等等。在阅读的过程中完成识字教学,在识字的过程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润。学生可以尝试文本《姓氏歌》中的表达介绍自己。同学之间相互介绍,就能够认识很多姓氏以及汉字。教师还可以借助课件向学生展示百家姓,让他们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姓氏。这种充满趣味性的活动,必然可以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同时还可以使其生发民族归属感以及自豪感。通过这种形式的拓展与延伸,既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识字量,同时也充分展示民族传统文化之厚度。

总之,在当前的部编教材中,增加了极为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以此也表明语文教学所要迎接的必然是对民族文化精华的传承。小学低段语文教学必须要以识字写字为主,作为教师一定要能够透彻把握教材,尊重传统文化,基于追根溯源,探究识字规律,并有针对性地设计能够引发学生兴趣的活动和教学情境,既饱含“中国风”,同时又能够炫出色彩,炫出效能,炫出灿烂的文明和无限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立林 优化低段识字教学三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6,(11)。

[2]顾华 部编版低段语文识字教学探究[J].语文知识,2016,(12)。

[3]陈森华 让识字教学充满趣味[J].内蒙古教育,2017,(03)。

论文作者:林满锋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5月总第26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6

标签:;  ;  ;  ;  ;  ;  ;  ;  

融入“中国元素”,优化识字教学论文_林满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