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儿童生活的浪潮--论新课程下德育教材的选择_生活教育论文

抓住儿童生活的浪潮--论新课程下德育教材的选择_生活教育论文

捕捉儿童生命中的浪花——谈新课程下德育素材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新课程论文,浪花论文,素材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明确要求以儿童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社会性、道德性事件及问题为素材和依据,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德育生活化这一理念正逐渐被老师们认同与接受。儿童的生活是方方面面的,是五彩缤纷的,教师应该在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到有教育价值的素材。儿童生活毕竟不同于成人,儿童有属于自己的天地,有属于自己的语言,有属于自己的思想,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这些来自儿童生活中细小的浪花,正是我们教育的黄金点。因此,捕捉儿童生命中的浪花,充分尊重每一个儿童的权利,及时“针对儿童去教育”,能收到较好的育人功效。

一、关注儿童生活中的及时语

关注儿童在生活中所发出的声音,解放儿童的嘴,让儿童尽情地表白,让儿童自由地评价,我们会找到儿童需要什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

1.美化环境语——齐创高雅的生活氛围

我们的学校是个美丽的花园,校园里绿树成荫,四季如春。

校园里有各式各样的小标语,其中一句是我设计的:

爱绿色,爱生命,爱地球。

别踢我,我身上痛着呢!——垃圾桶的诉说。

绿荫小路伴我行,参天大树陪我长。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我们教室的墙报上有我的作品:

这是我设计的自护城堡。

这是我小时候的照片,瞧,妈妈正扶着我走路呢!

我被评为文明之星,我的照片上墙啦!……

古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百万买宅,千万买邻”。良好品德的形成也一样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活氛围。课堂和校园是儿童生活的重要场所,营造情趣高雅的德育氛围,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感召”“净化”和“制衡”的作用。《品德与生活》这门新课程,它需要开放的课堂,需要优化的课堂环境与生活环境。从以上儿童的语言可以看出,儿童喜欢的学习环境应该是触手可及,举目可视的,应该有自己的参与,有自己的影子。这样的德育氛围才能引起儿童的兴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同样,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为学生创设生活式的课堂。如在《我爱我家》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让孩子们找来了小时候的照片,还和孩子们一起画了几幅反映家庭有趣生活的图。又如《我们的学校》教学中,教师让孩子们为学校、为同伴、为自己设计一句标语。让孩子们在自己创设的氛围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2.倾听评价语——营造活泼的课堂生活

“我不喜欢上思想品德课。”

“老师讲得很好,可我不感兴趣。”

“我最喜欢老师给我们看表演、看录像。”

“我不喜欢老师总让我们小组讨论讨论,老

是这样,没意思。”

“课堂上我们很认真,不敢吵,可老师走后,我们真的熬不住了。”……

我们经常听到这些来自学生的不同评价。面对这些评价,我们的老师要学会倾听,学会反思。我们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尽管有人不完全同意这种说法,但至少可以接受这一事实:学生学得好与不好,与教师教得好与不好有直接的关系。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教师的责任是启发、协助、鼓励学生,设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敢于发问,独立思考以及自我教育等能力。儿童只有在自由、开放、活泼的课堂气氛中,才能逐步养成自信、开放、坦率、独立、幽默的人格特质。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技巧,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恰当处理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开发儿童的潜能。在《学会自我保护》的教学中,我将整个活动设计成一个充满童趣的童话故事,以“小兔贝贝”游玩自护城堡为线索,分别安排了“芝麻开开门”“幸运闯关塔”“热线主持房”“智慧安全卡”“安全直通车”,每个孩子都成了童话中的角色,孩子们有了自己的故事,有了喜欢的活动。他们在游玩中,在生动活泼的课堂生活中,不知不觉学会了自护。

二、重视儿童成长中的小红灯

1.尊重个性,巧设处罚

著名的解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麦克劳德小时候杀了校长的一条小狗,这可是条狗是校长最宠爱的,当时校长真是气愤不已。他找来了小麦克劳德,对他做出了处罚:要他画人体血液循环图与人体结构图。麦克劳德经过一番的努力,最终出色地完成了校长交给的任务。而当他长大成名后,这位校长成了他印象最深的人。

哲学家黑格尔曾说:错误本身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品德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反复、迂回上升的过程。在儿童的成长历程中,总会出现道德行为的过错,这些生活中的小红灯,正反映了儿童个性的差异。教师要合理对待,耐心分析,巧妙地加以利用,正确抓住这一教育的契机。如果当时校长严厉地斥责小麦克,也许会抹杀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这位校长也不会成为解剖学家印象最深的人。

2.收敛理性,放飞人性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没有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也没有与生活分离的“纯德性的教育”。面对儿童成长历程中的小红灯,应该尽量避免纯德性的说理教育。我选择了以下两个生活中的教例来说明:

教例一

(一学生匆忙走进办公室)

生:老师,王明同学欺负我……

师:别急,什么事,说清楚。

生:老师,王明把饮水机里的水灌在水枪里,还冲我洒呢!

师:把王明叫来,对了,把他的水枪也拿来。

(王明低着头走进办公室,不敢说话。)

老师:你看你又闯祸了,跟你说过多少遍了,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吗?

生: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

师:还有呢?

生:不能浪费水。

师:矿泉水是我们学校用钱买来的,如果是在你自己家里,你会这样做吗?

生:不会。

师:你说现在该怎么办?

生:我会向他道歉,以后再也不玩水枪了。

教例二:

谈一谈——我们的研究报告:

“绿色公物”小组研究活动

1.你看到哪些人在爱护公物,他们是怎样做的?

2.校园里哪些公物被损坏?你们做出了哪些行动?有什么收获?

3.校园里有哪些爱护公物的标语?

学生活动反馈:

生:我看到吴叔叔在修理课桌椅。

生:我曾经在课桌上刻过字,现在我想对桌子说:“对不起,我不该毁坏你的脸。”

生:我给垃圾桶设计了一句绿色标语:请别踢我,我好痛哟,我会好好为你服务的。

生:我们小组的行动是:劝阻,爱护不损坏,捡垃圾,修理。

生:我们建议:写封信或向上级部门(宣教处、行政办、校长室),提出合理建议。

以上教例一是我们在教育活动中常见的现象。让儿童回顾做错事的经过,试想做错事带来的后果,并联系课堂内所学的道德规范,下决心改正缺点。我称这种教学为德性教学,即美德的强化性训练。“说美德,比美德,记美德”,这一系列的过程不正是儿童在温故“节约用水,热爱学校,团结同学”的美德吗?这样的教学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学生会在短时间内听从老师的教导,可重复再错的频率肯定很高。

再看第二个教例,这位老师在教学了《爱护公用设施》后,设计了“绿色公物研究活动”。孩子通过亲临观察、思考,在动手、动脑、动口后,才会认真地向被损对象说“对不起”,才会主动劝说他人,才能为公用设施设计实用的绿色标语。显然,这里教师没有重复强调“要爱护公用设施”,而是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体会到自己行为的正确与错误。这是一种以学生意志为转移的人性教育,它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材料,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探索道德的真谛。它尊重儿童的天性,遵循儿童在活动中接受美德、规范行为的发展特征。

三、提炼儿童生命中的小故事

《品德与生活》强调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要求及本地、本校、本班的具体情况自编教材。我认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整个生命活动中,没有纯道德的故事。因此,提炼儿童生活中一些典型的、反映儿童思想面貌的小故事,将是很好的教材。

1.收集中外美德故事。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有着脍炙人口的传统美德故事,如“子路背米孝母”“张良拾鞋”“岳母刺字”“程门立雪”“凿壁借光”“曾子杀猪教子”“毛遂自荐”等。外国也有不少这样的名人故事。如“谦虚的画家列宾”“诚实勇敢的华盛顿”“酷爱读书的卢梭”等。与孩子们一起收集这些古今中外的美德故事,不仅能增长知识,更能从中感受美德,陶冶情操。

2.建立“我的故事小档案”。将儿童生活中发生的有意义的事,采用简洁有效的手段整理成个人生活小袋。或由学生自己写,或由老师帮着写,或收集优秀作品,或复印生活日记等,帮助学生建立起“我的故事小档案”。

3.编写道德故事集。指导学生从我的故事小档案中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反映思想道德的故事,自编班本教材。我在教学中将发生在学生中的诸如《找钥匙》、《一块橡皮》、《雷锋出国了吗》、《吵架值不值》、《妈妈,让我为你洗澡》、《我成功了》等生活故事编写成班本教材《学会生活》,让孩子们用自己编写的教材教育自己,鼓励自己,发展自己。

“生活即教育”,德育课堂应是一个开放的,没有时空界线的生活课堂,培养生活中的和谐之人是我们的目标,我们教师要多一双眼睛,多一份关爱,多一种思想,细心地捕捉儿童生命中细小的浪花,不断地满足儿童道德发展的需要。让美德的种子在生命的海洋里生长、结果。

标签:;  ;  

抓住儿童生活的浪潮--论新课程下德育教材的选择_生活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