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啸对世界寿险业的风险预警_投资收益论文

金融海啸对世界寿险业的风险警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啸论文,风险论文,金融论文,寿险业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现代金融风险具有跨国境、跨行业传递的特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在世界范围内传递,我国金融行业也无法独善其身。作为金融业重要支柱之一,经过30年改革发展,我国寿险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30年来寿险业保持了年均30%左右的增长速度,是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也是我国金融业开放最早、开放力度最大、市场竞争最激烈的市场。随着寿险业与国内外经济关系日益紧密,寿险业发展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影响。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高速增长的寿险业的影响以及未来寿险业如何发展,成为当前众多学者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金融海啸对世界寿险业的影响

美国华尔街爆发的金融危机如同海啸一般,迅速席卷全球,众多国家深切感受到金融海啸的震撼力。与银行业不同,此次金融危机对发达保险市场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结果:一方面,一些公司受金融危机影响面临经营困难,或积极寻求政府救助,以避免崩溃之厄运,或已回天无力,宣布破产。美国最大保险集团——美国国际集团(AIG)公司因住宅抵押贷款支持债券的市场价格下跌、信用违约上升以及资本市场疲弱导致业绩亏损,濒临破产险境。日本大和生命保险公司因深陷经营困境于2008年10月宣布破产,成为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首家破产的日本金融机构。究其原因,大和生命保险公司投资风险高的股票,过分追求高风险投资,在对冲基金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等方面的投资占其投资组合的大约30%,由于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公司所持有价证券跌幅超出预想,导致其最终破产。另一方面,一些保险公司尽管损失很大,但并没有严重影响公司的日常经营。欧洲寿险公司股票投资比例为20%~30%,且其中许多是美国股票,受金融危机影响,利润大幅下降。

从表1中看出,法国保险公司尽管利润大幅下滑,但并没有出现亏损;从反映保险公司经营风险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来看,三大保险企业也尚在正常区间。金融危机对德国保险商的融资影响有限,国内保险业的稳定,清偿能力短期并无风险。这主要取决于德国监管部门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已对德国保险业采取严格监管。美国最大人寿保险公司——大都会保险在AIG、雷曼兄弟、华盛顿互惠银行以及“两房”等机构的投资累计为10亿美元,受金融危机影响,截至2008年10月,公司利润下降48%,但公司的业务经营还处于稳健状态。

还有一些公司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逆流而上。英国标准人寿始终坚持稳健经营,2008年公司股价逆市上涨6%;纽约人寿(New York Life)由于保险业务经营非常审慎,受危机冲击很小,其信用等级因此反而提高。

表1 法国三大保险企业2008年度业绩

资料来源:三大保险公司2009年年报。

综上所述,发达地区保险公司目前所面临的困境主要是受投资收益下降所致,而对保险公司的承保业务没有造成很大影响。即使对于AIG这样的公司,其保险业务也并没有受到很大冲击,这表明金融危机对国外保险市场并没有造成全局性、系统性的风险。

三、金融海啸对中国寿险业的影响

入世以来,我国寿险业成为对外开放力度最大的金融行业,也是竞争最激烈的金融行业,不可避免地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我国保险业尚未放开投资海外金融衍生品的限制,国内金融衍生产品不足,同时,监管措施日趋完善,因此没有受到大的直接影响。但也应该看出,此次金融危机的风险传递给我国寿险业带来一些风险警示。

(一)业务结构不合理风险

尽管我国保险业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与外国保险市场相比,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1989~2008年我国寿险收入从39.9879亿元增长到7447.387亿元,增长了186倍,年均增长速度为30.87%。即使如此,我国寿险发展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同时我国的寿险增长的波动幅度也很大,1993年保费年增长率比上年下降了8.4%,而1998年保费收入年增长率高达92.13%。上述数据说明我国的寿险市场还没进入稳定的增长阶段,外部冲击对保费收入的影响较强。图1描述了1989~2008年中国寿险收入与增长率的变化情况,寿险收入增长率呈累进型递增,我国目前阶段寿险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然而,在业务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应注意到数据增长背后的业务风险隐患。从整体看,我国寿险业业务结构呈现出短期业务多、趸缴占比大、去风险保障功能的特点。各公司过于注重短期投资型业务,风险保障型业务和长期寿险业务占比不高,这违背了保险的本质。人身保险存在的核心价值在于为个人及家庭提供风险管理和风险保障,投资功能属于衍生功能。2008年以前,受资本市场利好影响,保险业过于强调产品投资功能与属性,而作为保险业灵魂与精髓的风险管理与风险保障功能却反而被不断弱化,保障成分甚至成为投资理财产品的附属功能。2008年,全行业意外险和健康险这两类主要的风险保障型业务合计占比仅为10.6%;新单业务中,10年期以上期缴业务占比仅为12%。中国人寿2008年总保费收入同比增长50.1%,超过全行业48%的同比增速。但仔细分析其业务数据,发现在首年保费中,投资型业务增速超过100%,远高于风险保费18.9%的增速。从缴费方式看,高利润率的期缴保费同比增长26.5%,低利润率的趸缴保费同比增长101.4%,同样现象也出现在中国平安、中国太平洋等保险公司。这反映出保费规模高增长的背后是保费质量的下滑。

图1 1989~2008年寿险收入及其增长率

图2 2004~2008年各人身保险产品占比

目前,受国际金融海啸影响,我国的资本市场震荡很大,这给我国寿险业业务结构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业务结构不合理反映出我国寿险业还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一些保险公司急于扩大规模,注重保费增长,轻视业务内含价值和风险防范,过度依赖利润几乎为零的银保渠道短期销售和趸缴投资型产品,过度宣导保险产品的投资特性,忽视或隐瞒保险产品的风险,用短期投资回报来吸引客户购买。这就为寿险业的发展带来众多隐患:首先是忽视了人身保险的风险管理和风险保障功能,由于保险产品的投资损失,误导了消费者对保险的正确理解,打击了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的消费信心,从而影响了保险业的长期发展。其次是投资型产品销售增长过快,导致业务费用增加和责任预备准备金提存存在压力,影响了寿险公司经营和财务状况的稳定,甚至降低了公司的偿付能力。2008年,先后有10家保险公司出现偿付能力不足问题。最后是短期业务、趸缴业务过多,难以为寿险业提供稳定的支撑,业务增长的可持续性不强,保费增长大起大落的风险加大。

(二)收益下降风险

在金融海啸的冲击下,我国寿险业收益出现严重下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外投资收益下降。我国寿险业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风险控制手段还不完善,监管部门对保险业的对外投资做出严格规定。国外寿险公司出现大量投资亏损的重要原因是投资于高风险的衍生产品。而我国保险资金不允许投资境外金融衍生品,因此对整个行业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但个别公司(如中国平安保险集团)由于海外投资损失较大。中国平安对富通集团股票总投资成本为人民币238.74亿元,截至2008年末,中国平安全年对富通投资计提减值准备共227.90亿元,亏损幅度高达95%。截至2008年10月,公司实现投资收益(包括公允价值变动)66.42亿元,同比下降了87.83%。二是国内投资收益下降。截至2008年末,中国人寿的投资资产为9370.98亿元,较2007年的8502.07亿元增加了868.91亿元,增长10.22%。但全年实现的总投资收益为人民币306.83亿元,较2007年785.20亿元减少了478.37亿元,降低60.92%,其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全年实现的投资收益为人民币20.21亿元,较2007年的308.73亿元减少了288.52亿元,降低93.45%。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收益降低的主要原因是资本市场深度下调,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规模下降和投资收益率下降。中国太平洋投资收益-40亿元,同比下滑180.12%。三是承保业务收益下降。目前,我国万能险、分红险、投连险等投资型保。险产品是寿险市场上的主流产品,这些产品受资本市场影响很大。中国平安寿险业务净利润由2007年的人民币108.83亿元大幅降低至2008年的人民币-29.56亿元。2008年国内资本市场持续调整并呈单边下滑态势,公司投资业务未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投资策略和仓位,导致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市值随之大幅下跌,造成公司2008年度的重大亏损。

近年来,我国保险公司推出投资类保险产品时,由于自身管理水平准备不足,营销员没有经过充分的培训,产品宣传不够,消费者对投资类保险产品了解不多,导致部分保险公司营销员夸大投资保险产品的回报率,误导消费者,从而在实际收益率低于保险公司结算收益率时引起消费者投诉及集体要求退保。保险公司在权衡公司品牌与消费者利益时往往不得不支付高于实际账户的价值,以换取消费者对其公司的信心。退保率较低时,保险公司尚能勉强支撑。而一旦资本市场投资收益剧烈下跌,出现大面积退保时,保险公司一方面要支付大量现金应付退保,另一方面,由于资金的急剧短缺,投资收益大幅递减又会引致更多的退保。

四、金融海啸对中国寿险业的风险与启示

此次金融危机还未结束,其未来的发展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尽管金融危机对我国寿险业的影响不大,但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育,寿险公司对寿险经营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寿险业务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这为我国寿险业转型带来了机遇。

第一,业务结构调整应当突出寿险业作为提供风险管理和风险保障者安身立命的行业特性,引导行业首先要保持和发挥自身的行业特性,重回寿险业独立的核心价值定位。结构调整可以改变保险业务的风险构成,化解和防范风险;增强业务发展的稳定性,突出保险行业优势,增加业务内含价值,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结构转型提高中国保险业的核心竞争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保险保障功能,并通过保险保障功能的升级换代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寿险公司经历了2008年投资型业务大起大落带来风险的教训,公司风险防范意识增强,对结构调整的主动性增强,大力发展风险保障型业务及长期储蓄型业务。同时,公司业务结构调整有利于促进销售渠道调整,合理利用和配置销售渠道资源,根据公司发展和市场实际,充分发挥个人代理、团险、银邮等不同销售渠道的优势,改变过分依赖某一类销售渠道的状况。由于政策原因,银保收入增速可能出现下降,但由于其内涵价值低的特点,因此对保险公司的内涵价值不会构成重大负面影响。

第二,避免降息对利差损造成的风险。降息对保险公司来说是双刃剑,一方面,可以降低公司经营成本、提高赢利性,并可调整投资型产品的预期利率;另一方面,由于降息导致债券市场收益率下降,影响公司投资收益。此次降息周期对我国寿险业造成了一定影响,但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的降息周期相比,并没有对我国寿险业造成长期性、全局性、系统性的利差损风险。这是因为目前的业务产品结构已经由之前的以固定的高预定利率的传统寿险为主的单一产品结构发展为低预定利率的多样化的产品结构,投连、分红、万能已经取代传统寿险成为市场上的主流产品。与之前刚性的高预定利率的传统寿险不同,投资型产品本身就具有应对利率变化的特征,目前的产品在2.5%保证利率的基础上,根据保险公司的可分配红利和投资状况来确定分红率或者结算利率,弹性的分红率与结算率将超过2.5%的利率风险部分与客户分担,有效避免了高保证利率所引发的利差损风险。降息以及资本市场的萎靡加深了消费者对寿险产品的认识,有利于消费者主动回归长期保障型产品的购买,保险公司也可以稳健投资,减少短期投资带来的风险。

第三,积极改变投资策略,减少资本市场风险带来的收益波动。利差损究其原因是保险公司资产负债不匹配这一结构性难题引起的。尽管我国目前寿险资产配置已呈现出资产结构多元化、盈利来源多样化、投资工具创新化、市场范围国际化的特点,但我国寿险资金目前仍重点投资于债券和银行存款等固定收益类产品中,在股市低迷和低利率货币环境下,保险资产面临低效配置和错配风险。2008年资本市场的大幅波动再次警示保险业,中国资本市场还存在诸多制度性缺陷,其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都非常高。对资本市场的过度依赖,增加了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向保险业跨行业传递的风险。因此,改变投资策略是寿险公司当务之急。在债券投资方面,应合理配置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企业债券的比例;在股权投资方面,加大对银行的投资。在保增长、促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刺激下,实体经济将会出现一定的投资机会,这为寿险资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投资机遇。随着保险资金监管政策的调整,保险资金投资领域的拓宽和投资比例的加大将成为保险资金投资收益新的增长点。保险资金可以凭借稳定的现金流加大投资,以债权形式投资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为公司提供长期稳定的收益,平滑了单纯依靠资本市场获得收益的波动性。

第四,加强监管,避免系统性风险。我国寿险业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中经历了降息周期以及盲目投资,使得寿险公司面临很大的利损差,造成了当时寿险业的系统性风险。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中,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盲目性和局限性,我国寿险业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发挥监管的指导性作用。监管部门应该注重影响我国寿险业发展的系统性风险,包括经济周期和保险周期、经济政策变化、法律法规监管、政策的变动及公众信心变化等引发的风险。

与此同时,保险监管部门也应抓住这个契机加强市场行为、资金运用、偿付能力及公司治理的监管。通过严格的市场行为监管,规范寿险产品的销售行为,对误导消费者或者过分夸大保险产品投资功能的行为实行严厉的“问责制”。通过产品核准、窗口指导等手段调整业务结构,引导保险公司销售内含价值高、抵御金融危机风险能力强、业务稳定性好的长期期缴保障型寿险产品,引导保险产品的发展方向,引导保险公司多样化销售渠道,充分发挥不同销售渠道的优势,改变过分依赖某一销售渠道的状况。健全风险控制机制,规范投资行为,制定和完善境外投资资产、衍生金融工具等资产认可标准。

总之,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寿险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全局性的和长期的,是可以克服的。同时对我国寿险业来说是一个调整契机,通过金融危机的警示,我国保险业将面临一个新的稳定持续发展阶段。

标签:;  ;  ;  ;  ;  ;  ;  ;  ;  ;  

金融海啸对世界寿险业的风险预警_投资收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