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及启示_医疗卫生论文

香港地区医疗卫生服务现状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医疗卫生论文,启示论文,现状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香港地区医疗卫生服务现状

香港特别行政区面积为,有670多万人口,共分18个行政区。香港特区政府的基本医护政策是,不容有市民因缺乏金钱而无法获得适当的医疗服务。香港市民的健康指数位居世界前列,2001年,每千名婴儿死亡率仅为2.7,孕产妇死亡率为十万分之二,在疾病模式方面,香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似,传染病得到控制,癌症和慢性病日趋普遍。盖洛普国际有限公司所进行的“民众信心”调查显示,香港的医疗制度在所有服务系统和政府机构中最获市民信任。

(一)香港卫生管理的组织结构

香港卫生福利及食物环境局负责香港医护服务的政策制定和资源分配工作,同时监察各项政策的推行,以保障和促进市民的健康,为每位市民提供全面的终身医护服务,并确保市民不会因缺乏金钱而无法获得适当的医疗服务。2001年6月,卫生福利局成立了研究处,加强政府制定医护政策的研究能力,并协助推行各项促进市民健康的工作。

香港卫生署作为香港特区政府的卫生顾问,是政府的第七大部门,也是公众卫生事务监管机构,负责管理公共及港口卫生和基层医疗。该署致力推行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医疗及康复等服务,保障市民的健康。

香港医院管理局于1990年根据《医院管理局条例》成立,属法定非政府部门的公营机构,通过卫生福利及食物局向政府负责,主要管理香港所有公立医院。医院管理局通过辖下多家医院、专科诊疗所,为病人提供医疗和康复服务。医管局的成立是统一和强化整个公立医院体系的管理、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的一项重要策略。

在中医药管理方面,香港立法会于1999年7月14日通过《中医药条例》,设立了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该管委会是一个独立的法定机构,负责制定与执行各项中医药规管措施。

(二)香港的医疗卫生资源情况

香港公立医护服务经常性开支为308亿港元,占香港特区政府总开支的14.7%和GDP的2.6%。根据2001年底的统计,香港有公立医院44所、专科门诊49间、普通科门诊13间;香港卫生署辖下共有65个普通科门诊诊疗所;另外,全港还有私营医院12间,护养院20间,留产院9间。公立医院所提供的服务占到94%,私营医院不到6%。香港的注册医生有10412名,注册护士有42032名。医院病床数为34860张,即每千人口床位数为5.1张,其中医院管理局辖下的公立医院床位数占全港总床位量的90%。

二、香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香港地区现代化医院的高精尖技术和设备,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良服务,高效、有序的科学管理,丰富生动的社区健康教育,尤其是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院质量管理、医护服务融资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使我们受到了良好的启迪。

(一)政府承担医疗体制改革的制度创新角色,在广泛咨询、论证的基础上,推行改革方案

医疗制度改革是世界性难题,香港的医护制度虽然以优良见称,但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医疗成本增长过快、财政投入剧增、医院管理体制不顺、医疗资源使用过度、市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和期望愈来愈高等矛盾和问题。

香港医疗制度改革之初,政府即邀请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对香港的医疗卫生体制进行研究,提出了《香港医护改革:为何要改?为谁而改》的咨询报告。政府通过各区民政事务处咨询服务中心、医院管理局大楼的健康资讯天地、各公立医院的病人资源中心和卫生署辖下的普通科门诊诊疗所以及各大公共图书馆和卫生福利局网站等多种渠道向社会各界发布咨询文件,进行了为期两轮、范围广泛的咨询,在参考公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医护改革计划。

一般而言,改革总是从最容易处着手,或者是体制边缘,或者是触动利益较小的环节,但随着改革的全局化和日益深入,改革创新的成本与风险逐步增大,决策部门也将因此面临更大的制度创新压力,政府必须承担起综合性、整体性、体制性的改革创新角色。香港特区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注重与社会各界沟通信息、协调关系,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共同研究制定健康事务和有关改革政策,大力推动市民参与健康教育,强化追求健康的生活是个人、社区、医护提供者及政府共同责任的理念,这些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二)围绕改革目标,着力推进医护服务架构改革

香港医护改革的总体目标是:重整医护制度,致力促进公众健康,让市民可以终身享有全面的医护服务,并协助医疗界的持续发展。其主要措施是:加强疾病预防工作;重整基层医疗服务;发展以社区、病人、知识为本的一体化医护服务;改善公营和私营医护服务的衔接;推广中医药;改善质量保证制度;实施新的医护服务融资方案等。

1.公立医院的管理

香港自1990年设立医院管理局后,推行医院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实施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制定临床工作常规、实施临床工作审核、推行风险管理、发展全面的信息系统、推行医院联网管理、协助政府推行医疗融资改革、重整收费、推行按人口计算的拨款及资源分配机制等措施,逐步提高了公立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10年来,香港公立医院的病床数增加了29%,出院病人数、专科门诊和急诊人数平均增幅超过50%。另外,香港政府将原由卫生署管理的公立普通科门诊诊所交给医院管理局,也有利于对公立医疗机构医疗资源整合和服务功能的界定。

香港设置医院管理局专业管理公立医院的做法,对于整合区域医疗服务资源、提高卫生资源使用效率和统一规范化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所取得的成效也是明显的。

2.在对私立医院的监管

香港对私立医院的监管由香港卫生署负责,主要依据香港法例第165章《医院、护养院及留产院注册条例》(制定于1936年),符合房屋、人员或设备条件要求的即可申请注册。目前,全港有私营医院12间,护养院20间,留产院9间。卫生署通过在首次注册或每年续发行医执照前进行视察、临时突击视察、发送通知书、医疗警报等方式实施监管,卫生署接受有关对私立医院的投诉并做出调查,同时要求其按月向卫生署呈交投诉资料。卫生署不限制私立医院的收费,但要求其公布收费表或备有收费资料供病人参考。

目前,由于香港公立医院收费低廉、服务质量提高,导致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之间的工作量及医疗资源运用分布失衡,如何推动公私营医疗的衔接,解决工作量分布不均,改善整体医疗资源的效益,是香港医疗卫生界正在积极探讨解决的问题之一。

3.加强药剂管理

目前,香港药剂管理主要分为:香港卫生署负责全港药物的登记和注册,监管社区药房及本地药厂,执行有关药剂法例以及维持普通科门诊服务等;医院管理局设立总药剂师办事处(总药办)负责统筹公立医院及其门诊的药剂服务;私人医院及私人医生的药剂管理独立进行。2001-2002年,公立医院药物总开支约为18亿港元,药物成本约占医管局总开支的6%,年增长率由过去的18%控制在目前的6%~8%。

医管局总药办控制药品开支过快增长的主要做法是:把总开支较大及用量稳定的药品列为中央采购,通过竞价投标,达成供应合约,从而发挥了规模经济效益,控制了药物成本,同时也精简了医院药房采购程序,减低医院存货量,维持价格稳定和保障供应不断。目前,有超过500种药物以中央采购方式购买,总值约占药物总开支的80%。另外20%的药物开支主要是来自用量较少或用量不稳定的药物,由各医院按个别需要自行采购,但须按照医管局总部的《采购及物料管理守则》所制订的规范进行。

药剂中央采购的重要基础有赖于近年来香港公立医院在药物供应与管理方面所实施的全面计算机管理。 医管局的“药剂管理电脑系统”(Pharmacy Management System)包括:电脑数据联通(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使医院药房有效地控制存货量,仓库需求得以减低;条码式病房药物补给系统(Bar Code Ward Stock Top Up),大大减少了病房的药物浪费;处方直输系统(Medication Order Entry)是其中的重要一环,由医师直接输入处方,资料即时传送到药房,不但缩短了病人等候取药的时间,也大大减低了手写处方错误引致的药物事故;而属于总药办中央资料库的药物配发记录系统(Corporate Drug Dispensing History)能够适时更新数据,除了帮助建立病人的综合记录外,也可制止药物滥用。遇上药物事故,总药办可通过这一系统在第一时间内掌握受影响的范围和相关资料。总药办担当评估和监察角色,通过电脑联网,清楚地了解各医院的药物使用情况,定时增删列入中央采购的药物。

4.医护服务融资改革

目前,香港公立医院收费低廉,普通病房的床位费每天仅为68元,专科诊所每次诊费为44元,其服务收费仅能应付医管局约2.5%的经常性开支。2000-2001年,公立医护服务的经常开支多达308亿元,占经常公共开支总额的14.7%。而专家预计:受人口老龄化和医学科技的发展以及市民对医护服务的期望日渐增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香港公立医护服务的经常开支占经常公共开支总额的比例将上升到28.4%。面对这一挑战,香港卫生部门提出了减低成本、提高生产力、改革收费制度、引入颐康保障户口的融资改革措施。其主要做法是:

(1)控制医疗成本,利用医院联网,医院合并管理,避免服务重叠;重组服务与工序,提高运作效率;善用现代医疗科技,确保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制定临床工作指导和常规,减少不适当的检验和服务。

(2)推行按人口计算的拨款模式向联网医院拨款,以消除医院之间不必要的竞争,鼓励医院以日间医护及社区服务替代成本高昂的住院服务。

(3)改革医疗收费,以集中资源资助市民自己难以支付的昂贵治疗,调整市民过度使用公共医疗服务的行为和倾向,鼓励有能力支付较高医疗费用者,使用私立医疗机构的服务;与此同时,适当上调公立医疗机构的收费标准,从2002年11月29日起,全港由原来的急诊免费转为收取100~570元的费用,力求使一些不急于使用紧急服务的病人转往使用基层或私立医疗服务,让真正需要紧急服务的病人得到服务,以期适当增加收入,收回成本。

(4)拟引入颐康保障户口计划,要求每名市民40~64岁间必须把1%~2%的收入存入个人账户,用以支付本人和配偶将来的医疗开支,在储蓄期间,个人账户的存款会用作投资,以赚取回报。

总之,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原则无非是开源节流。在开源方面,香港医管局通过重整服务网络、服务工序等多项控制成本的机制,提高生产力和运作效率,至今已节省了9%的经常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强化个人费用意识以建立病人的费用控制机制。香港的公立医院仅仅向病人收取象征性的费用,因此病人在享受医疗保健服务时没有有效的费用共付机制,病人也就会缺乏费用控制意识,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据了解,一些病人取药过多,转卖药店;一些家庭不留真实地址和联系人,将老年病人送到医院就诊后,一走了之的现象在香港时有发生。这种类似于内地曾实行的公费、劳保医疗模式下病人的医疗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香港正通过多方努力,加以转变。

5.中医药管理

中医药在香港有良好的社会基础,在香港医疗保健服务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据调查,全港约有7000名各类中医人员,所提供的中医服务约占总门诊服务量的22%。以往,虽然中医在香港广受华人信任,却一直得不到合法的地位,香港回归祖国后,基本法第138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自行制定发展中西医药和促进医疗卫生服务的政策”,为促进香港中医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成立后,加强了与内地的交流与合作,逐步建立健全中医药规管制度,并着手设立中医药科研中心,以提高中医药水平。自1998年起,香港高等教育院校正式开办中医药课程,现已有3所大学开办全日制中医药学位课程。目前,中医注册工作已经展开,公立医院中也引入中医医疗服务,中药销售和制造的规范管理措施正在制定之中。

(三)注重预防,促进健康,大力发展社区健康服务

香港社区健康服务受到政府部门和有关团体的高度重视。其中,卫生署负责的健康基层护理服务的对象是学校、工厂等,服务内容主要是检查、防疫、卫生宣教等,包括母婴、学生、妇女和长者的健康服务;社康护理服务由医院管理局承担,主要是为出院病人提供家居护理服务,将治疗护理延续到病人家中。一些非政府机构和志愿团体、私家医生及医院也提供一部分社区健康服务。香港社康服务由政府全面资助,到2002年,全港共有29个社康中心,由12间医院管理,共有357位社康护士,平均每万人有0.5个社康护土,社康护士承担着护理者、健康教育者、辅导员、联络者的角色。医院管理局负责社康护士人力资源培训,设定服务范围、服务标准、收费标准,建立监察和信息系统等。

香港医院管理局1999年1月在办公大楼地下设立了“健康资讯天地”,分为健康展览中心、伟伦健康资讯室、社区健康活动中心、病人组织活动场地和发展义工服务等几个方面,主要是提供各种医疗护理及预防疾病的展品和信息资料,同时帮助慢性病患者及社区居民提高照顾自己的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在两年时间内到该健康资讯天地参加活动和健康技能学习的病友及居民达10万多人。“健康资讯天地”也成为医管局与病人组织、志愿团体及其他医疗康复机构联系的桥梁。

香港的玛嘉烈医院除了注重临床医疗服务外,在社区健康服务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该院成立的社区健康资源中心有数百平米,内设健康教室、网络茶室、滥用药物资讯站、健体角、健康检查坊、养膳趣艺坊、职业及家居安全模拟家具摆设及康复用具展览等项内容。同时该院还深入青衣、大澳及东涌等社区建立社区健康护理中心,进一步推广健康及病人教育活动。

香港青衣社区健康中心的社康护士为社区居民举办健康教育讲座、提供免费的基本体检、实施家庭护理等项服务。此外,还使用由香港理工大学研制的遥距健康网络系统,向市民免费提供自助式个人及家庭健康纪录服务,同时提供自助式体检系统(包括身高、体重、体质指数、血压、脉博、视力、听力等项内容)、互动式实时视象专家咨询系统和健康教育资讯服务,市民可使用独有的系统启动卡进行有关操作,方便实用。

三、几点建议

中共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指明了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根本目标——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健体系,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随着我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同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更加密切,已成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牢固树立正确的卫生事业发展观,进一步明确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推动卫生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1.从国情出发,深化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

我们既要深刻分析新世纪我国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所处的新阶段、新特征和新任务,也要深刻认识到中国的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必须立足于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立足于人均卫生资源低水平上的公平和效益双兼顾。目前,我国的卫生总费用仅占GDP的5%左右,人均卫生资源占有量处于并仍将长期处于低水平。因此必须清醒地看到卫生事业面临着艰巨而长期的改革,要从国情出发,扎扎实实地推进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努力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客观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开创我国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

2.切实转变卫生管理职能与模式

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各种结构性、体制性的矛盾繁多,改革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面对这样的情况,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担负起更大更重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以医疗卫生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重点,不断推进和深化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通过深入调研,及时发现和解决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推广新经验。要切实转变观念,严格依法行政,运用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和信息引导等手段调控医疗卫生服务市场,而不能只做代表少数有直接隶属关系医院的“总院长”。

3.积极吸收借鉴先进的医院管理经验,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我国的很多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在医疗卫生资源等方面有着与香港相似的情况,完全有可能、有条件学习、参考和借鉴香港医疗卫生管理经验。国内的医院应该结合实际,大胆学习和借鉴一切有益于我们发展的先进的医院管理经验,加快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创新,加快有医院经营特长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构建医院管理系统,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在考察过程中,我们看到: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广州、深圳、珠海三地的医院无论是医疗设备、医院环境还是医疗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甚至可以与港澳地区医院相媲美。但如何在地域辽阔、发展很不平衡的国情下,提高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的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仍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4.切实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满足居民基本卫生需求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对城市卫生资源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举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成为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两级构架中重要的、基础性的一级架构,也是我们改革现有医疗服务模式,构建新的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应认真贯彻执行卫生部等11个部委(局、办)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和有关配套文件精神,落实各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措施,提高社区卫生服务队伍水平,严格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督管理,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要借鉴香港地区在社区卫生、健康教育方面的一些有益经验和做法,加大宣传力度、政策引导和经费扶持,使人民群众知晓、理解和选择,使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改革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发挥合理利用资源、合理分流病人、从整体上降低医疗费用、提高人民群众保健水平的政策效应。

5.进一步加强与香港地区在医疗卫生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内地与香港之间的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是在不同的经济、历史和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这就给双方之间的交流与互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其一,内地的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医疗单位可学习和借鉴香港卫生主管部门和医疗机构在医疗卫生管理、医疗体制改革、医疗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推动本地区、本单位改革的发展。

其二,利用地理和交通上的便利优势,内地的深圳、珠海等城市与香港之间可以进一步在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实现医疗卫生资源共享,更好地为本地区民众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总之,香港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缓和社会矛盾,维护政府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虽然其自身还存在着不少有待完善之处,但其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总结。我们不可能完全照搬香港这样的资本主义制度下城市地区的做法,但是要在充分认识这种社会背景和社会制度的巨大不同的基础上,客观地分析、认真地研究其所取得的较为成功的经验,汲取、借鉴和嫁接其所蕴涵的有关医疗卫生服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院管理的普遍性原则和策略,从而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标签:;  ;  ;  ;  ;  ;  ;  ;  ;  ;  

香港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及启示_医疗卫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