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论文_夏明杰

湖南省邵阳学院附属医院 湖南邵阳 422000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此次研究选取在2014年的5月~2016年的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1例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做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次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阿司匹林施治,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变、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在接受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变水平改善情况更佳,两组对比可见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88.89%,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是68.57%;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更高,两组对比可见显著差异,两组对比可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显著,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双联抗血小板;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

本文主要研究分析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特此次研究选取在2014年的5月~2016年的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1例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做为研究对象,下你讲研究资料整理并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此次研究选取在2014年的5月~2016年的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1例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做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被送至入院时均给予细致检查,其病情和临床表现符合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并经各项辅助检查证实诊断。②患者用药相对完整的临床资料,便于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③患者无相关药物过敏史和应用禁忌。④患者无其他系统严重疾病、恶性肿瘤和严重并发症。⑤患者既往无精神疾病,未伴有意识障碍。将此71例患者按照随机次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如下:(1)观察组(36例),其中有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为44~72岁,平均年龄为(60.8±5.7)岁。(2)对照组(35例),其中有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为46~70岁,平均年龄为(61.3±6.2)岁。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方面对比未见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在所有患者被送至入院时给予积极接待,安排医生迅速为其诊治,进行全面检查并了解其日常身体状况和发病时情况,综合临床标准和各项诊断结果证实诊断,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并实施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阿司匹林施治,用法与用量:阿司匹林,入院当晚口服300mg,隔天将每次用药剂量改为100mg。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法如下:阿司匹林,入院当晚口服300mg,隔天将每次用药剂量改为100mg;硫酸氢氯吡格雷,入院当晚口服300mg,隔天将每次用药剂量改为75mg。

两组患者均持续用药4周,在此期间给予悉心护理,在患者处于脑水肿期时协助其处于舒适体位卧床,定期帮助其翻身、叩背,做好皮肤及口腔护理;向患者或其家属讲明各类药物的用法、用量、需要注意的事项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强调积极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意义;纠正患者存在的不良生活习惯,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饮食计划,指导其合理饮食,确保营养充分摄入,若要必要需给予营养支持;协助患者进行早期被动及主动肢体锻炼,存在吞咽障碍患者还需增加舌肌、颊肌、咀嚼肌运动练习。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病情、症状、意识的改善情况,进行NIHSS评分;对比接受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血小板聚集率、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变、纤维蛋白原)的变化情况。

1.4疗效判定[1]

治疗结束时,根据患者病情改善情况结合NIHSS评分分值变化来判定治疗效果: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恢复情况良好,其NIHS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减少程度在46%以上,视为显效;患者的恢复情况尚可,其NIHS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减少程度在18%但未到45%,视为有效;患者病情基本无变化甚至加重,其NIHS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减少程度低于18%,视为无效。显效率和有效率相加等于治疗总有效率。

1.5统计学方法

本文统计所得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并进行t检验;以χ2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的差异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相关临床指标变化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血小板聚集率、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变、纤维蛋白原水平对比未见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变、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在接受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变水平改善情况更佳,两组对比可见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在积极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88.89%,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是68.57%;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更高,两组对比可见显著差异,两组对比可见显著差异,(P<0.05)。见表2。

3讨论

近几年随着环境、饮食等变化,造成心脑血管的疾病的发病人数逐年增长,其中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属于神经内科急症,及时有效的治疗是僵死死亡率、致残率的重要手段[2]。临床常规采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药物选择中,阿司匹林为常规用药,可以对血小板环氧化酶起到抑制作用,但是临床用药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不能够对大部分的血小板聚集形成抑制作用,同时阿司匹林长期使用容易出现抗体或其他的不良反应,所以临床的应用仍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3]。而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应用,其中氯吡格雷属于一种较新型的血小板抗聚集的药物,对不同的诱导剂均具有阻断作用;同时对血小板活化作用的途径进行阻断和抑制;此外,氯吡格雷临床使用中还具有抗炎的作用[4-5]。本次研究结果也充分说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显著,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周亚,徐长中. 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33):123 - 124.

[2]张澍田.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所致胃肠道损伤的防治策略[ 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31(5):336-337.

[3]高珂,李凌.抗血小板药物作用机制及应用[J]. 中国实用医刊,2012,39(6):104-105.

[4]Johnston SC,Easton JD,Farrant M,et al. Platelet-oriented inhibition in new TIA and minor ischemic stroke(POINT)trial:rationale and design[ J]. Int J Stroke,2013,8(6):479-483.

[5]邱锦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非致残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J]. 赣南医学院学报,2014,34(1):101-102.

论文作者:夏明杰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6

标签:;  ;  ;  ;  ;  ;  ;  ;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论文_夏明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