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鸿沟的政治思考--以发展中国家为例_政治论文

数字鸿沟的政治思考--以发展中国家为例_政治论文

数字鸿沟的政治学思考——以发展中国家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鸿沟论文,政治学论文,为例论文,发展中国家论文,数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时代,互联网(Internet)正以其独有的特质深刻地震荡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层面,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由此拉开序幕。网络的勃兴正在打破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障碍,极大地提升社会生产力,推动着人类社会从基于原子(atom)的稀缺经济向基于比特(bit)的富有经济进化,继而引发政治活动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然而,先进技术的出现从来都为人类提供了一柄“双刃利剑”,网络也不出其右。事实上,随着网络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数字鸿沟日益凸显出来,并极有可能成为产生新的社会不平等的引擎。从1995年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发布的第一个报告:《在网络中落伍:一项对美国城市和乡村中的未曾拥有者的调查》,到2000年7月世界经济论坛向冲绳8国集团首脑会议提交的报告:《从全球数字鸿沟到全球数字机遇》,数字鸿沟问题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以及其它社会力量关注的重要课题。因此,对数字鸿沟问题进行研究,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从政治学的视野出发,对数字鸿沟作一初步探析,进而提出发展中国家跨越数字鸿沟的对策。

一、数字鸿沟的内蕴及其表现

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又称电子鸿沟,是指基于掌握和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差别而催生的,横亘于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客观差距。数字鸿沟是人类由传统工业社会向现代网络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特有现象,并且随着网络化的急速扩张不断被拉大。从其表征来看,数字鸿沟仅存在于信息技术领域,然而由此引发的消极影响在社会各个领域都体现得尤为凸出和严重。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信息占有的不平衡一直就是困绕人类社会的一曲不和谐乐章,也是导致人类社会贫与富、弱与强、落后与先进的元因素。就其本质而言,数字鸿沟是传统社会信息占有不平衡现象在社会转型期不断深化的产物,也是网络时代贫与富、弱与强、落后与先进差距的全新表现形式,这种差别的深度和广度都非传统社会所能比拟。向网络时代的迈进并不意味着既往的架构已被完全取代,相反,旧架构及叠加其上的新架构以一种更加复杂的状态共存。换言之,人类社会尚处于以表层化为特征的网络时代的第一阶段,这一转型阶段并未完全消弭传统社会的不平等,事实上,网络信息技术一方面帮助解决不平等,另一方面又深化和催生了新的不平衡,从而使事态更为复杂和无序。

数字鸿沟的主要表现可从两个层面加以考察。

其一,全球视野中的数字鸿沟。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对社会建构过程的影响渐趋扩大,信息富有国和信息贫困国在握有和应用信息技术方面的差距愈拉愈大,继而导致其社会、经济发展差距的“马太效应”日益凸显。发达国家已基本实现了向信息社会的过渡,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离信息化的目标十分遥远。

根据最近的联合国人权发展报告,占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集中了88%的因特网用户,南亚地区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3%,但其因特网用户却只占世界的不到1%;美国上网人数在2000年7月达到1.37亿人,而整个非洲这一年仅有311万因特网用户,并且还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纽约市拥有的电话线终端超过了整个非洲大陆的数量,曼哈顿的电脑主机比整个非洲所拥有的数量还要多;在英国,每100人有30台电脑,而象马拉维这样的国家,每10000人才有1台电脑。

其二,一国内部的数字鸿沟。

在一国内部,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在教育程度较低者与教育程度较高者之间、低收入者与高收入者之间、现代化水平较低的地区与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之间都存在着信息技术握有和应用的巨大差异,这一现象的出现极具普遍性,就连被称为信息技术革命最大赢家的美国也未能幸免。由于信息社会化水平较低,数字鸿沟在发展中国家体现的尤为突出,形势也更为严峻。

以我国为例,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01年7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1年6月30日,在中国2650万互联网用户中,从学历层次来看,大专以上的占62.5%,高中占28.8%,高中以下的仅占8.7%;从性别比例来看,男性占61.35%,女性占38.7%;从年龄构成来看,主要集中在18-30岁这一年龄段,占用户总体的52.9%;从地域方面来看,京、沪、粤三地CN域名占总量的58.3%,WWW站点占总量的46.5%。数字鸿沟同样横亘在其它发展中国家的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从2000年各国上网人数占本国总人口的比例来看,印度为0.45%,墨西哥为2.4%,阿尔巴尼亚为0.07%,阿尔及利亚为0.06%,卢旺达为0.01%。

二、数字鸿沟的消极影响

数字鸿沟的急速扩大给既有社会系统带来巨大冲击,成为诱发新的社会不平等的重要根源,进而阻碍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甚至可能导致其政治体系的彻底崩溃。从政治学的视野来看,数字鸿沟的消极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数字鸿沟危及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现代化。

合法性和有效性是衡量一国政治体系现代化水平的重要维度。合法性是指政治体系使民众产生和坚信现存政治制度是社会之最适宜制度的信仰;有效性是指政治体系的政策输出满足民众需求的能力。前者是评价性的,后者是工具性的,二者相辅相成。政治体系的合法性是保障其有效性的价值理由,而政治体系的有效性是保障其合法性的效用前提。

第一、削弱政治体系的合法性。

美国著名政治学者截维·伊斯顿认为,没有对系统合法性的一些适度的信仰,任何系统都不能延续,至少不能延续很久。简言之,民众同意是政治体系得以存在的价值前提,没有民众支持的政治体系必然失去其存在的理由。随着数字鸿沟的进一步加深,社会日益分裂为截然对立的两大阶层——少数的信息富有者和众多的信息贫困者,基于信息富有者的信息霸权,信息贫困者的利益要求不能有效输入政治体系,他们发现要使自己的意向同既有的政治体系相吻合是根本不可能的,于是对既有的制度环境极为不满,无法接受现有的政治体系及其公共典则,更无意于继续分享现有的政治分工。既然无法从现有政治体系中得到期望的福利,政治体系就不能继续赢得信息贫困者的忠诚,他们对现有政治体系的离心力例愈来愈强,政治体系的合法性不断削弱,继而有可能导致其趋于崩溃。

第二、降低政治体系的有效性。

政策过程是政治体系实现其价值目标的基本途径,也是衡量政治体系效用功能的重要指标。科学、理性的政策过程是政治体系效用功能得以保障的重要前提。政策过程包括政策问题的发现,政策目标的确立,政策方案的设计和选定,政策的贯彻实施以及政策执行的反馈。网络时代的“海量信息”导致政治决策的非常规化,政策过程的风险不断增大,只有通过民众的普遍参与,在政府与民众之间建立一种良性互动关系,才能保证政策过程的科学性,提高政治体系的效用功能。事实上,数字鸿沟的横亘使众多信息贫困者的利益要求不能畅通地输入政治决策过程,更不能有效影响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继而造成信息贫困者与信息富有者在有关政策上所持的价值目标发生根本冲突,政策因得不到从多民众理解而变得难以执行,从而降低政治体系的有效性。

(二)数字鸿沟对发展中国家政治民主化构成威胁。

政治参与是政治民主化的必要条件和测量社会的重要指标。民主的三个维度,即广度、深度和强度都可以通过政治水平来衡量。数字鸿沟的出现对政治参与构成巨大威胁,造成政治参与的不均衡状态和民众的非理性参与,抑制发展中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

第一、导致政治参与的不均衡状态。

一方面,受过良好计算机教育和拥有先进计算机设备的人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获得网络时代的信息霸权,从而主宰网络社会的“喉舌”;另一方面,一部分买不起计算机甚至对计算机感到恐惧的人则根本无法承受互联网这一奢侈品,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对其毫无意义。获取和支配信息的不平衡必然导致“知沟”(Knowledge gap)的不断扩大和政治参与能力的巨大反差,对后者而言,政治参与的挫折感将会不断加深,进而导致其政治不参与。更为严重的是,互联网可能使传统的“草根政治”(grass-roots politics)成为昨日黄花,处于边缘化的信息贫困者将被彻底排除出政治领域,引发全国性的参与危机。

第二、引发非理性的政治参与。

互联网在增强人类收集和利用信息能力的同时,也使编辑、传播和操纵虚假信息者有了更为先进的工具,以至有人把互联网戏称为“卫生间的墙面”,任何别有用心的人都可以肆意在上面胡乱“涂鸦”。不容否认的是,如果缺乏必要的审查制度,极度个性化的互联网中必然会充斥大量的垃圾信息和“信息炸弹”:无从证实的传闻、恶意的流言、恶毒的中伤、错误的信息、虚假的情报和天花乱坠的谎言。对于信息贫困者而言,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有效区分真实和虚假的成分,是对其网络生存能力的巨大考验,更是其政治参与能否保持足够理性的重要前提。

(三)数字鸿沟对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安全造成巨大的外部冲击。

安全是国家利益之根本所在,国家的有效存在是实现其它一切现实利益的根本前提。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国家安全的内涵较之以往发生了新的变化,国家安全的范围进一步扩展,防范的难度进一步增大,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一问题尤为严峻。

第一、对国家政治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由于各国的信息技术基础起点不尽相同,在信息高速公路上领先的发达国家操纵着全球大部分越境信息流的流向和分布,从而能够有效拓展其主权行使的空间和内容。而信息技术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则难以对全球范围内的信息流动施加影响,被迫面临信息内容无法控制的处境。某些发达国家出于其国家利益的考虑,有可能利用其技术优势,操纵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信息流,削弱主权国家的政权合法性基础,破坏主权国家的政治稳定,甚至直接导致该国的政权更迭。

第二、对国家经济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因,使各国经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各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这既为各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也为发达国家的经济入侵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由于发达国家掌握信息优势,它们仍然可以主导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对发展中国家施加更多的约束和限制。由于面临被隔绝于全球信息化进程以外的威胁,发展中国家以维护国家主权为由要的回旋余地将不断缩小,多数国家的经济主权将有可能不同程度的受到忽视和损害。

第三、对国家军事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大量运用于军事领域,发展中国家的军事安全受到信息战的巨大威胁。通过网络对一国军事实施的入侵,既有有形的又有无形的攻击。军事保密受到严重挑战,军用信息系统随时都可能受到攻击而失去控制;信息网络和信息条纹中还可能藏有一些些被信息大国预先埋入的“逻辑炸弹”,并在特定条件下爆发,从而引起整个军事领域的全面崩溃。更可怕的是,在军事信息系统受到突然袭击的情况下,甚至难以知道敌人是谁,袭击来自何方,更不用说进行有效反击了。

第四、对国家文化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网络信息技术拓宽了文化传播的渠道,一些国家借助自身的信息技术优势,全方位地宣传本国的文化价值观,以期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它们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带有明显的价值偏好,往往倾向于把西方的文化标准强加于其他国家,企图以所谓的“文化一致性”压制其他文化的发展,破坏其他单个民族国家自身的文化认同,这实际上是在推行文化霸权主义。随着数字鸿沟的不断加深,这种文化入侵更是如虎添翼。如何有效遏制文化霸权主义的推行,是摆在发展中国家面前不容忽视的严峻问题。

三、跨越数字鸿沟的对策思考

对于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既要承受第二次浪潮余波的震荡,又要迎接第三次浪潮的来临。同时承受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重压,消除数字鸿沟的任务更加迫切。面临数字化的冲击,广大发展中国家切不可因数字鸿沟的凸显而染上“数字恐慌症”,将自己封闭于全球信息化进程之外。必须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数字化的挑战,立足本国具体情,借鉴和利用别国的先进成果和有益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循序渐进,发展本国信息高速公路,推进社会信息化进程,化数字鸿沟为数字机遇。

(一)着眼体制创新,构建电子政府。

不同的制度安排会带来迥异的后果,制度是影响一国兴衰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网络的勃兴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对社会系统既有的制度规范更造成了剧烈震荡。面临数字化的冲击,必须着眼于体制创新,架构符合数字化要求的电子政府(Electronic Government)。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政府体制创新尤为重要。

电子政府是政府体制创新的新取向,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政府服务范式的全新理念。通过构建电子政府,适应时代需要和民众需求,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取消阻碍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条条框框和繁文缛节,以更高效的行政流程为社会提供更广泛、更便捷的服务。在跨越数字鸿沟,创造数字机遇上,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信息产业投身于跨越数字鸿沟的努力,改善网络品质,降低使用成本,使网络技术平民化,促进社会向数字化的方向良性发展。

(二)发展信息产业,培育信息市场。

当今时代,信息产业成为社会信息化的支柱产业,信息产业的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是衡量一国信息化水平的核心指标。由于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严重滞后,发展中国家国内的数字鸿沟日益突出,并且在全球化进程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越拉越大。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何发展信息产业,提高本国信息化水平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本着统筹规划,联合建设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由政府成立全国性的协调小组,负责制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方针政策和整体发展规划;制定有关信息产业的政策和法规,规范行业行为;建立不同层次、合理布局的信息资源建设体系和分工协调、资源共享的发展机制,避免低水平的地区和部门重复建设;引入市场机制,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经营思想,逐步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培育和健全信息市场。

(三)发挥“后发性优势”,加快信息高速公路建设。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以较低成本获取全球范围内信息资源的有利条件,也提供了实现本国信息资源数字化和电子化的有利时机,发展中国家必须抓住这一契机,借鉴别国的先进技术和有益经验,发挥其“后发性优势”,加快发展本国的信息高速公路。

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是一个关键性因素,在高科技研究领域,必须集中全国力量,由政府资助,统一协调,就一些重要的科研领域进行攻关,力争抢占若干“制高点”,弥补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为本国信息化进程提供技术后盾。建设信息高速公路,还需要大量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改善教育投资结构,增加教育投入,优化办学模式,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鼓励在职培训和终身教育,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体系,提高本国人力资源存量。

(四)普及网络教育,提高全民素质。

市场缺陷和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基本理由,通过政府的适当干预,一定程度上消除外部效应,以实现社会发展的公正和公平。面对数字鸿沟的挑战,政府必须推行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支持和扶助政策,对不发达地区和低收入群体投入更大的力量,普及网络教育,使他们具备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的能力,以消除数字鸿沟。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普及网络教育是发展中国家跨越数字鸿沟的关键举措。一方面,加强校园的信息化,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加强校园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接受多媒体计算机,让每位教师都能把计算机技术融入他们的课程教学中,并提供高质量的在线教育内容和教育软件;另一方面,加大对不发达地区的投资力度,建设当地的网络基础设施,普及电脑和网络知识,通过远程教育,让更多的人接触和了解现代网络技术的价值,对其进行规范化的技能培训,提高其吸收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标签:;  ;  ;  ;  ;  ;  ;  

数字鸿沟的政治思考--以发展中国家为例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