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设计环境下的特征建模技术研究

协同设计环境下的特征建模技术研究

金平[1]2002年在《协同设计环境下的特征建模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一个完整的产品信息模型,不仅应具备产品的几何、拓扑信息,而且还应具备面向制造的加工和工艺信息。由于特征技术在表达零件的形状、结构以及制造特性上有着无以伦比的优越性,因而已成为CAD/CAPP/CAM集成的核心技术。协同设计环境下的特征建模是一种面向并行设计、应用于网络环境下的建模技术。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享模型驱动的异地实时协同设计方法和技术研究》(项目编号50175113)和重庆市应用基础项目《面向多学科共享模型的产品异地协同设计技术研究》资助下,主要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① 论述了特征技术的研究概况、理论体系及原理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协同环境下的特征定义及分类,其特点是突出特征的可局部操作性。② 详细讨论了各应用领域形状特征的分类原则与分类方法,研究了较为完备的形状特征分类体系,这个分类体系不仅是形状特征库的建库基础,也是基于形状特征的局部操作前提。③ 分析了协同环境对特征建模的要求,建立了协同环境下特征建模系统原型,并对各模块的功能、流程做详细阐述。④ 深入分析了局部操作原理及实现机制,归纳了PRO/E二次开发方法并以其为平台,开发欧拉算子库,初步实现了叁维模型的局部操作。

赵国胜[2]2005年在《虚拟检测系统中多领域特征模型一致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特征技术和多领域特征建模是目前CAD研究领域中的热点。由于特征与应用领域相关,因此不同应用领域特征模型之间的相互转换和调整机制是特征技术的关键研究内容。本文在介绍了特征技术和多领域特征建模技术的研究背景、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其应用后,以设计特征模型和加工特征模型之间的转换和调整问题为核心,对多领域特征建模技术中存在的部分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 多领域特征建模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保持不同领域特征模型的一致性。在设计过程中自动生成加工特征模型,以及根据对加工特征模型修改的要求自动确定设计特征模型的调整方案,并保持设计特征模型与加工特征模型的一致性,对有效地支持CAD/CAM集成和面向制造的设计(DFM)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综述了CAD研究中特征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研究现状,指出了现有特征技术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第二章以面向CAD/CAM集成的产品特征模型为对象,介绍了本文采用的设计特征模型与加工特征模型表示方法,它是支持设计特征和加工特征同步建模,以及满足加工特征模型修改要求的设计特征模型调整的基础。 第叁章介绍基于局部特征识别的设计特征和加工特征同步建模方法。该方法随着设计过程的演进,基于局部特征识别,逐步地生成加工特征模型,实现了设计特征与加工特征的同步建模,并且通过使用动态关联表记录实体模型中拓扑元素的变化信息,使得需识别区域的确定方便、快捷。 为了使系统能够根据工艺人员对加工特征模型提出的修改建议,对设计特征模型进行调整,从而使相应的加工特征模型满足修改的要求,本文在第四章里介绍了一种在加工特征模型被要求修改后,自动确定设计特征模型调整方案的新方法。该方法从加工特征修改所涉及的拓扑元素出发,通过搜索拓扑元素约束关系图找出相关的拓扑元素约束链,并以此为基础,利用有关准则自动确定设计特征调整的优选方案。 在确立了设计特征模型与加工特征模型的双向关联后,本论文进一步研究了设计特征模型和其下游应用领域模型的相关。故此,在第五章“与设计和加工模型相关的误差检测模型的建立和应用”一章中,就面向虚拟加工的虚拟误差检测技术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提出了虚拟误差检测模型的建立方法以及各误差源的

黄雪涛[3]2007年在《基于AWE的协同设计与优化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践证明,利用基于AWE的协同设计方法,对产品开发过程进行改进和重组,能够有效的降低产品开发成本和周期,提高产品质量。为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适应市场经济对产品更新的需求,必须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分析方法,并利用优化技术,缩短产品的研发周期。本文在介绍了Pro/E叁维实体建模软件,AWE分析软件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基于AWE的复杂产品协同设计和优化技术,并以农用车车架为例,研究了复杂产品研发的一般过程。介绍了Pro/E软件的叁维建模功能,讨论了Pro/E软件中的叁维模型的类型,并针对实体模型的特点,研究了Pro/E软件中应用的特征技术,并以农用汽车车架为例,实现了Pro/E环境下复杂产品叁维模型的建立;介绍协同设计的有关概念,讨论了AWE环境下的设计协同、分析协同以及数据管理的有关内容,研究了Pro/E环境下零件模型转入到AWE环境下的方法,实现产品的设计协同;借助于AWE软件的网格划分功能,实现复杂产品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并在此基础上,并行的实现产品的静力学分析、动力学分析、热力学分析和疲劳分析,为产品的研发提供参考依据;研究优化技术,并在零件CAE分析的基础上,实现零件的拓扑优化,结合拓扑优化结果,提出了产品设计的十种优化方案,并对所提出的方案一一进行分析,从中找出最优方案。

张林林[4]2007年在《协同数字化预装配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协同数字化预装配技术能够使分布于异地的专业人员对产品的设计模型进行协同预装配活动,在设计阶段发现产品的设计缺陷,减少产品返修次数,降低开发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论文在分析协同数字化预装配系统的特点和需求基础上,以网络化制造系统eCWS的体系结构为基础,提出了一个具有开放性的,支持异地多学科人员开展协同数字化预装配的系统体系结构,为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对分布式协同环境中异构CAD模型的通用解析进行了研究,采用分层结构建模方法提出了零件层次模型,把零件模型的解析分为几何显示信息的解析和几何拓扑、特征语义信息的解析。对包含CAD模型几何显示信息的VRML文件进行了通用解析,利用CAD二次开发工具获得模型的几何拓扑和特征语义信息。在本系统中利用特征匹配方法实现模型层次之间的关联,重构零部件模型。采用了一种多Agent的结构来实现协同数字化预装配系统的构建,并对Agent之间的通信语言以及通信机制的实现进行了研究。利用Agent之间的通信技术通过传递控制指令实现了协同数字化预装配系统的应用共享,利用Winsock网络编程接口实现了协同小组成员之间的文件查询与传输,从而实现模型信息文件的共享,为实时的协同装配操作提供了技术支持。根据以上的研究成果,开发了协同数字化预装配原型系统,能够支持多学科人员协同完成复杂产品的虚拟装配。

苏铁明[5]2003年在《计算机支持的协同设计框架及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产品是企业的生命,产品开发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现代企业的产品开发活动不仅具备创新性和智能性,而且具有群体性和协作性。复杂产品往往是由分布在不同地点,具有不同领域知识的多个企业或部门共同完成。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信息表示、交换、共享效率的重大变化,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出现并得到飞速发展。CAD也发生了有史以来的最大变革,从仅支持单用户的计算、绘图工具,发展为支持群体人人交互、共同决策的协同设计环境。协同设计加强了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群组优势,提高产品开发效率,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本文针对企业的实际特点,围绕协同设计系统的基本架构、协同智能设计、协同产品信息模型的建立和产品数据交换方法,以及协同设计内嵌视频会议系统的开发、信息安全等协同设计系统的关键问题展开了理论和应用方面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一个叁维模具协同设计原型系统。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 1)研究了协同设计系统的体系结构及协同设计的工作机制 针对协同设计的特点,提出一种多Agent协同设计体系结构的构建方法和流程,并采用组件技术构建了一个智能多Agent协同设计系统框架,支持Web和分布式环境,具有高度柔性和开放性,便于系统的自治和管理;提出了Agent的分类、结构,和相应的通讯方法。研究了多Agent协同设计机制,设计任务的分解原则,Agent之间的协调与协作方法,以及学习和适应等关键问题。并提出一种基于Agent和成组技术的top-down设计方法,有效的满足了协同设计的要求。 2)研究了协同产品信息模型 提出协同设计的产品模型既要面向结果也要面向设计知识和面向设计过程的建模思想,产品模型中除包含设计结果数据和设计规范、设计约束等知识内容外,还要面向过程包括历史管理等信息,以便协作者相互理解。也使参与设计工作的Agent在协作设计产品模型支持下,可以具有自治能力进行协同工作。由此提出一种层次化协同产品信息模型,着重研究了协同设计信息、特征和参数化技术。利用特征建立的各设计领域特征并存于产品模型中,利用协同信息相互关联,满足了并行协同设计的需要。基于设计约束理论,提出一种基于关系的参数化方法,利用关系建立设计之间、设计者之间的联系,设计中包含设计者的思想。提出快速局部求解方法,满足了协同设计中模型频繁修改、更新的需要,并结合特征造型技术形成叁维特征参数化方法。 3)提出了基于XML的协同信息交换方法 利用XML的平台、数据库、应用无关性,良好的数据自描述、查询和局部更新能力,建立了一种协同信息交换方法。该方法支持协同设计中的产品数据交换和协同感知,针对机械领域实现了基于语义的协同造型,极大的减小了同步设计时时的网络传输量;保留了设计的历史,便于设计的重建和设计者之间的相互理解;配合协同感知Agent便于实现不同粒度的协同感知。 4)构建了协同设计环境中的媒体会议系统 根据协同设计环境中多媒体通讯的结构和特点,利用JMF构建了跨平台多媒体会议系统,支持多种编码标准、网络协议,可以嵌入协同设计环境,感知其变化;利用Agent检测网络状况,协商编码方法、网络传输协议,支持动态方法切换,提高了其柔性。 5)提出一套经济可行的协同设计安全模型 人连理一「人学博卜学位论文 针对协同设计环境存在的安全问题,利用角色进行权限管理;LDAP实现用户信息统一管理;不同应用情况下,vPN、SSL数据安全传输方式的选择:以及基于数字签字技术的设计结果分级签字审核方法。

先志宏[6]2004年在《基于网络环境的实时协同特征建模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并行工程、敏捷制造、精良生产是21世纪的先进生产模式,基于网络环境的协同设计是实现先进制造的重要支持技术之一,旨在建立共享、集成、协作的产品开发模式,进一步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产品质量,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基于网络环境的产品模型共享和协同建模是基于网络环境下协同设计实现的核心,是网络支持的协同设计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特征建模已经发展成为当今各种CAD建模的主流方法,并还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模型驱动的异地实时协同设计方法和技术研究》(项目编号51075113)的资助下,对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实时协同特征建模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针对在分布式网络环境下,基于网络环境的实时协同要求实现对设计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协同过程的冲突消解,同时要求协同过程中网络连接的高可靠性和稳定性,提出了多服务器/客户机系统结构,通过多服务器协商机制实现多台服务器对协同过程的联合管理,既方便数据集中管理和冲突消解,也有利于协同过程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提高。②为了适应在分布式的异构网络环境下不同网络环境和软硬件环境的需要,研究了基于多代理的系统模型以及关键技术。通过对不同的功能模块进行划分,编写成独立的不同组件代理,同一功能模块针对不同的环境写成不同的组件,组件间由统一的接口实现通信,根据系统环境选装不同的组件来实现异构环境下的协同系统构建。③针对传统CAD几何模型描述方法不能满足设计数据的网络实时传输的问题,提出了网络共享特征模型作为设计数据网络交换和保存的载体,采用几何模型的构造元素描述几何模型,减少几何模型表示的数据量,同时引入ID作为局部数据标识,提供了设计数据局部操作和在网络上传输局部设计数据的方法,增强了协同过程响应的实时性。④通过对Pro/E 2000i特征建模系统进行二次开发,扩展?Pro/E 2000i的网络功能,并开发了客户端网络协同通信模块和协同设计服务器,初步构建了基于Pro/E 2000i的网络实时协同建模系统架构。

罗天洪[7]2005年在《网络驱动的协同设计几何模型共享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网络驱动的产品协同设计研究体现了信息时代人们工作的群体性、分布性、交互性及协同性的特征,并行工程产品设计的核心问题仍然是产品信息模型的描述、建立、应用问题,尤其是模型对协同设计的支持问题。叁维几何模型的共享不仅是协同设计的关键问题,也是在该领域急需解决的难题,是网络驱动的协同设计实现的核心,是网络支持的协同设计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模型驱动的异地实时协同设计方法和技术研究》(项目编号50175113)以及教育部高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网络环境下协同设计叁维模型实时共享方法及实现》(项目编号20040611006)的资助下,对网络驱动的协同设计叁维几何模型共享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提出了一种分布式客户机/服务器系统结构,通过有效的服务器冲突协商机制实现由多台网络服务器对协同设计用户的联合管理,避免协同过程对单一服务器的依赖,克服了单服务器系统的瓶颈,提高了协同设计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排队理论的具有多服务器的客户/服务器系统的数学模型,通过分析求解服务器平均利用率、排队队长、等待时间等系统性能的解析结果,方便、直观地反映系统的动态行为、合理地组织系统、优化多服务器系统的设计。几何模型数据信息的描述情况,将直接关系到协同设计的成本和效率,为了保持网络驱动的协同设计中信息获取和信息传递的通畅,提出叁维模型的几何知识、与制造工艺相关的形状特征信息和与产品生命周期相关的形状特征信息为叁维几何模型不同粒度描述的组成部分,提出了基于多粒度的产品几何模型数据结构和描述方法,克服了粗粒度的描述方法过于注重信息描述的形式大而不全、细粒度的描述方法过于注重信息描述的内容过于繁冗而不能满足产品寿命周期中的某些特定应用阶段的需求的弊端,既能满足多方协同用户的需求又能满足网络信息传输的需求。以多粒度的数据结构记录特征模型信息、形状特征参数化、创建特征模型的参数配置表,共享模型的任何改变均可描述为形状特征参数的改变,并能同时完成参数配置表的修改。然而传统的遍历特征历史记录的方法具有计算效率低、特征操作时序死板、特征单元约束的单向驱动、特征深层次语义保持难的弊端,本文提出面向模型局部操作的游历——查询特征的历史记录来重构模型的特征建模方法,当实体的局部参数发生改变时,就在形状特征参数配置表中修改,寻找局部操作发生在历史记录中的位置,查询所有与此特征有关联的其他特征,并作相

李伟平[8]2007年在《异构环境下协同设计研究及其在汽车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现代制造业尤其是汽车工业的全球化要求CAD技术朝着异构环境下的协同CAD方向发展。本文并在系统总结现有国内外最新理论成果的基础上,针对该领域中的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地阐述了基于异构的协同CAD系统的基本内涵、体系结构和相关的关键技术,提出利用集中式与复制式各自的优点,建立混合式协同CAD系统,并对异构系统之间基于特征的数据交换方法、数据表达和传输机制、以及消息的路由及处理机制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2.在分析基于特征的商业化CAD系统的基础上,提出基于隐式特征表达的增量式数据交换框架,依此建立了标准特征库,详细讨论了特征元素、特征结构、特征历史以及坐标系的表示方式。为满足车身设计的需要,在归纳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几何的曲面特征的表达方法。3.在特征参数化定义域直接引用B-Rep域中的拓扑实体是以往永久命名方法固有的缺陷。本文提出基于特征解决方案:为特征面建立统一的命名方法,并规定在建模过程中特征面的名字不变;建立拓扑实体与特征面之间的表达关系,在特征参数化定义过程中引用由特征面表达的拓扑面,解决基于特征的协同CAD中拓扑实体永久命名问题;给出提出参考面的概念,用于解决拓扑面、拓扑边分裂和多重交线等问题引起的引用模糊问题。在此基础上,详细讨论了拓扑面、拓扑边匹配的方法。4.在分析已有的复制式协同设计系统并发控制特点和不足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特征各种复杂的关系,给出了协同设计中并发冲突的定义;在研究CAD特征空间关系和依赖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以特征为并发控制的基本单元,设计了复制式结构下协同设计的并发控制模型。根据实际协同设计的需要,设计了与本地CAD系统低耦合的协同功能模块。5.在建立产品数据库方面,首先研究了EXPRESS模式到关系数据库模式的映射方法。重点研究了STEP定义的数据类型向关系数据库映射的规则,包括简单数据类型、命名数据类型、聚数据类型、构造数据类型映射方法,简单、复杂继承关系、引用关系的映射方法。然后,研究了STEP数据库访问接口SDAI的实现技术,针对导航式、存在-依赖式、混合式叁种典型的STEP数据访问结构,以产品标识功能单元、物料清单功能单元、产品几何功能单元中的应用对象为例,提出相应的数据访问方法。最后,作为产品数据库的一个应用实例,提出以STEP AP214和AP224应用协议为信息交换和共享的“桥梁”,实现CAD/CAPP/CAM集成的思路,详细探讨了从AP214数据库提取特征信息的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利用VisualC++编程语言和STEP开发工具包ST-Developer进行了系统软件的开发。6.利用CAD软件的VRML接口实现了基于叁角曲面模型的设计小组之间的协同观察。首先根据VRML文件给出初始叁角曲面的构造方法;在解决多个曲面拼接过程中的顶点相容性问题后,给出了在保证曲面之间达到G~1连续的叁角B-B曲面构造方法以及网格细分方法,保证能更加真实的反映原始CAD模型的形状。

曾鹏飞[9]2011年在《面向共享与交换策略的多领域协同产品设计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针对多学科领域协同产品设计过程的产品信息共享、数据一致性管理、过程互操作、多媒体支撑环境等涉及信息、数据、知识共享和交换方面的关键技术与平台系统开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以某型高压往复泵设计为例,对论文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应用验证。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首先对协同产品设计的概念、背景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对各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细致地进行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分析,确立了本文的研究方向,阐明了论文的选题意义、主要研究目标,并给出了论文的组织结构。(2)在多学科领域产品模型共享与交互方面,提出了基于共享产品信息模型的多学科协同设计方法。构建了一种可共享的产品信息模型及其创建与发布机制。建立了多领域协同的轻量化共享产品设计框架及其体系结构。实现了消息驱动的设计应用共享模式。基于扩展的事件驱动过程链(eEPC)图,建立了共享信息模型环境下的协同设计过程模型。提出了双令牌的基于设计优先权和排序时间的协同设计过程交互控制机制。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和有限源排队系统理论完成了共享协同设计系统运行指标的分析与仿真。基于XML构建了设计信息共享的表达方法。(3)在跨企业领域协同设计过程动态数据共享与一致性管理方面,提出了基于P2P网络的协同设计过程数据一致性控制与管理方法。建立了P2P网络环境下的协同设计数据管理模型。构建了协同过程的P2P设计群组模型、设计Peers的动态管理方式和设计对等群组的交互模式。提出了一种设计数据非一致性的侦测模型,建立了基于设计约束的P2P数据更新的一致性控制。构建了基于JXTA开发平台的协同产品设计过程数据一致性管理框架体系。(4)针对群组协作环境下知识共享、信息交流与冲突消解的需求,构建了多媒体支撑的多学科协同设计环境。建立了多媒体协同环境的系统运行模式、功能体系和网络结构。描述了系统开发的结构方案设计、交互过程实时媒体流事件处理以及RTCP控制方法。完成了系统的服务器端设计、客户浏览器端设计。完成了会议系统的角色定义与管理,及其安全认证。实现了与产品数据管理系统的集成,并实施了系统的测试工作。(5)在跨企业协同的过程信息共享与互操作方面,将过程描述语言—PSL本体引入协同产品设计过程,提出了基于PSL本体的产品设计过程互操作方法。构建了设计过程的本体结构模型及其OWL描述,实现了设计过程本体与PSL本体的映射以及基于PSL参考本体的过程系统语义交换。提出了设计过程本体概念之间相似度的计算方法。基于Web服务实现了协同过程设计服务的组合与协调模式。构建了基于PSL本体的协同设计过程互操作的实现框架,以及互操作过程本体的XML映射与通信机制。(6)在综合分析现有产品设计的多领域学科耦合和跨企业协同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多学科协同产品设计过程为中心的适应性服务系统平台模式。建立了多学科协同设计的服务集成框架和设计服务组合的层次结构,分析了设计过程服务系统平台的内容与功能层次。确立了平台系统的主要内容与建设任务。完成了原型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和程序开发工作,并以某型高压往复泵设计为例.,进行了应用验证。

宋小波[10]2009年在《复制式协同CAD基础平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网格计算、并行工程技术以及CAD/CAM相关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产品开发模式,促进了网络化产品设计的需求与应用。论文系统地研究了复制式协同CAD基础平台的相关理论与实现技术,为实现产品的实时协同开发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论文从课题的研究背景出发,对协同CAD基础平台的关键技术——协同数据交换、并发控制机制、协同数据安全以及迟加入机制的概念、特点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并预测了其发展趋势,为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论文在研究协同实时造型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了复制式协同CAD基础平台的网络拓扑及其功能框架,并为支持网络协同设计,对CAD平台、网络数据通讯以及多媒体交流等构成的支撑环境进行了特殊处理与优化,为如何构造协同CAD系统提供了理论支持和依据。协同数据交换用于保证整个协同系统的工作效率和用户体验。论文在深入研究复制式协同CAD环境下数据交换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隐式特征表达的协同数据交换方法。该方法不需要交换模型的几何拓扑信息,而只需交换参数化信息,几何拓扑模型则由系统调用本地几何建模引擎重构,并通过利用面向对象的隐式特征消息类封装、网络序列化传输技术、语义特征重构技术以及基于面向对象的动态八叉树几何匹配技术,实现了网络实时协同造型。实践证明,该方法能极大降低网络数据传输量,提高网络造型的实时性。并发控制机制用于约束各协同用户的操作和规范设计时序。论文在深入研究CAD特征之间的复杂关系(如依赖关系、空间关系等)对并发操作冲突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复制式协同CAD环境下的分层分布式并发控制模型。该模型以特征为基本的并发控制单元,设定了并发操作冲突、并发逻辑冲突、并发依赖冲突以及并发意图冲突的四层递进式检测规则,并运用分布式互斥算法,构建了系统自动协调、冲突双方协商以及第叁方仲裁的分层冲突协调机制,实现了对并发操作的有效控制,并用实例验证了该算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访问控制机制用于保证协同设计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论文在深入研究CAD模型层次结构和自主角色委托的基础上,提出了复制式协同CAD环境下多粒度动态安全访问控制模型。该模型将访问权限进行多粒度划分和量化处理,简化了权限集的计算,借鉴了工作流中的权限依赖关系和状态迁移概念,实现了权限的动态激活及细粒度调整,并利用基于信任度的委托属性表达式,实现了受托者资格筛选,最后通过对委托限制进行分类和组合,引入了委托条件及受控使用概念,实现了委托权限的条件委托及约束使用。实践证明,该模型可以对协同数据访问进行有效地控制,符合设计任务间的分工性、依赖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迟加入机制用于保证迟加入进程与当前设计进程的同步性。论文在深入研究了加入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复制式协同CAD环境下带容错机制的叁多播组结构分布式“迟加入”算法,并详细探讨了算法实现的各个关键问题。实例分析表明该算法能有效降低初始化延迟、网络负荷和应用程序负担。为了实现产品的网络协同设计,作者开发了复制式协同CAD原型系统。该系统紧密结合网络协同的思想,把实时协同设计作为其实现目标,实现了CAD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无缝集成。

参考文献:

[1]. 协同设计环境下的特征建模技术研究[D]. 金平. 重庆大学. 2002

[2]. 虚拟检测系统中多领域特征模型一致性研究[D]. 赵国胜. 西北工业大学. 2005

[3]. 基于AWE的协同设计与优化技术研究[D]. 黄雪涛. 山东科技大学. 2007

[4]. 协同数字化预装配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张林林. 南京理工大学. 2007

[5].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设计框架及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苏铁明. 大连理工大学. 2003

[6]. 基于网络环境的实时协同特征建模技术研究[D]. 先志宏. 重庆大学. 2004

[7]. 网络驱动的协同设计几何模型共享技术研究[D]. 罗天洪. 重庆大学. 2005

[8]. 异构环境下协同设计研究及其在汽车产品设计中的应用[D]. 李伟平. 湖南大学. 2007

[9]. 面向共享与交换策略的多领域协同产品设计关键技术研究[D]. 曾鹏飞. 东北大学. 2011

[10]. 复制式协同CAD基础平台研究[D]. 宋小波. 合肥工业大学. 2009

标签:;  ;  ;  ;  ;  ;  ;  ;  ;  ;  ;  ;  ;  ;  ;  ;  ;  

协同设计环境下的特征建模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