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学术界对英欧一体化关系的研究_欧洲一体化论文

国外学术界对英欧一体化关系的研究_欧洲一体化论文

国外学界关于英国与欧洲一体化关系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欧洲论文,英国论文,学界论文,国外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73年加入欧洲共同体以来,英国一直是其中“三心二意”的成员。1988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发表“布鲁日演说”后,疑欧主义力量在保守党内部不断增长。对欧政策成为英国国内主要政党竞选执政的国内议题,撒切尔夫人也由于保守党内部关于欧洲一体化问题的分歧而辞职。为防止疑欧倾向进一步威胁到保守党内部的团结乃至国内政局的稳定,2010年保守党领袖卡梅伦上台后提出,将与欧盟重新谈判英国在欧盟内的地位,如果他再次获选连任,将于2017年年底之前进行公投决定英国是否继续留在欧盟。2016年年初,连任的卡梅伦在完成与欧盟签署的新协议、确认英国在欧盟享受“特殊待遇”后,宣布于6月23日进行全民公投决定英国在欧盟的去留。英国这个“特殊的伙伴”再一次徘徊在欧盟大门的边缘。①不论脱欧的公投结果如何,英国与欧盟关系无疑再次进入公众视野,这势必助推学界关于英国与欧洲一体化关系的新一轮讨论,从而赋予这一历史命题在新形势下的意义并促进研究的深入。鉴于此,本文尝试对国外学界关于英国与欧洲一体化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展开讨论。

       一 研究背景和现状

       欧洲一体化作为欧洲国家为实现“永久和平”与促进战后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决策,赢得了欧洲大多数国家的支持。目前欧盟已拥有28个成员国,一体化的领域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各个层面。可以说,欧洲一体化已经成为二战后影响欧洲大陆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然而,在欧洲事务中一贯扮演重要角色的英国却在这一发展进程中表现得极为三心二意、在亲欧和疏欧之间摇摆不定。早在20世纪50年代一体化的发展初期,尽管对法德和解以及欧洲国家的进一步团结表示欢迎,但基于“光荣孤立”的传统,英国仍然以一种疏离的态度选择做了“旁观者”。20世纪60年代,欧洲经济共同体(EEC)迎来了经济的繁荣和实力的增长,成员国在政治和安全层面上的合作进一步加强,英国“政府发现,英国基于超脱于欧洲一体化之外而又能维护国家利益的所有方案都无济于事”,②因此于1961年8月6日向EEC提出加入申请。经过艰苦的谈判(其间,法国曾两次否决其申请),英国于1973年1月1日正式成为欧共体(EC)的成员国,却旋即成为一体化的“英国问题”。1974年威尔逊政府一上台,便要求重新谈判加入条件。80年代至90年代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因共同农业政策和预算摊款问题,英国与欧共体关系剑拔弩张。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尽管布莱尔政府采取了更为积极的对欧政策,如批准《欧盟宪法条约》和《里斯本条约》等,但仍然因为国内疑欧势力的阻挠拒绝加入欧元区。欧洲爆发主权债务危机后,联合政府在危机应对上与欧盟的分歧越来越大。2012年,由于英国拒绝修改《里斯本条约》,欧盟25国被迫在欧盟法律框架之外达成了旨在强化财政管理、缓和危机的新财政契约(《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稳定、协调和治理公约》)。欧洲债务危机期间,英国国内疑欧势力要求退出欧盟的声浪此起彼伏,最终促成了卡梅伦政府脱欧公投的决定。③尽管卡梅伦主张英国留在改革后的欧盟,但脱欧公投的运动使英国与欧盟的关系处于一种危险的境地。

       综上而言,英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特殊表现使其成为欧盟研究的一个独特个案,在当下退欧公投之际,也成为学界研究的焦点。目前,国外学界对此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对英国和欧洲一体化关系的历史梳理;二是对二者关系成因的专题解读。第一方面的研究由于涉及的命题宽泛、时间跨度大,常以专著的形式出现,内容也常常以现实的政治和经济局势作为切入点,对英国和欧洲一体化的关系进行历时的宏观分析。通常这类研究常以编年体例的形式呈现,力图对英国和欧洲一体化关系发展的各个阶段展开详尽的评述。如杨(John Young)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政府文献以及相关人员的回忆录和日记等史料,以史学的研究视角勾勒出英国和欧洲一体化关系的发展全貌,并对关系进程中的重要命题如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质疑展开学理分析,④这也使其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文献。高兰(David Gowland)等人的合著则是对二者关系的全景式展示,内容力求涉及更多的层面,如英国媒体在事件中的角色以及英国国家认同的讨论等。该书认为,关于英国在欧洲一体化中的角色和功能,国内始终未曾达成共识。决策者们仅作战术上的调整,面对未来的一体化计划,通常抱着“等着看”的态度。⑤尽管欧洲一体化进程始于二战后,克劳森(Nicholas Crowson)的研究却将时间起点定在了一战之后,⑥这也为英国和欧洲一体化关系的分析提供了更广阔的时代背景。该研究认为,在二战之前,英国人就意识到了本国所具有的“岛国性质”,欧洲大陆人对英国而言是“外来者”。直到1973年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后,欧洲政策才和国内政策议题关联起来,因为欧共体的规则和规定会不可避免地渗透到国内政策的制定。格迪斯(Andrew Geddes)的研究与杨的研究类似,力图呈现英国与欧洲一体化关系的全貌,但其内容更多的是关于各届政府、政党政治以及机构的运作,并且在对英欧关系做历时分析时,突出了对英国疑欧主义的分析。⑦乔治(Stephen George)则在研究中将英国定义为欧共体“尴尬的小伙伴”,这一称谓也在后续英欧关系的研究中多次被提及。⑧

       除了全景式的展示,国外学界对英欧关系发展历程中某一特定时期或侧面进行了重点分析。如达都(Oliver Daddow)的研究便是以布莱尔和布朗的执政时期作为切入点对新工党与欧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⑨奥黑尔(Denise O'Hare)的研究则重点聚焦于英国与欧洲一体化关系发展的早期,即从艾德礼首相时期至希思执政结束这一期间英国对欧政策的延续和演变。⑩利德尔(Roger Liddle)的研究则着力于阐释欧元危机对英欧关系的影响以及英国和欧洲政治的未来发展方向。他指出,英欧关系的症结并不在于民众的反对,而是政治阶层不能正确面对欧盟成员国身份。其一是缘于反欧媒体的压力;其二是缘于政党本身不愿臣服于欧盟和承担义务。(11)利德尔曾担任布莱尔的欧洲事务顾问,也曾在欧盟委员会担任重要职务。这些个人经历为作者的英欧关系评述增添了现实感,同时也增强了其论断的说服力。由于英国在欧盟的去留一直是个时隐时现的问题,国外也有研究就此展开专门讨论,如查特(David Charter)和雷甫尔(Au Revoir)在英国入欧40周年之际尝试预设英国离开欧盟的结局,进而提出英国仍应相信欧盟并留在其中。(12)此外,鉴于英国在欧盟成员国中的特殊表现,有的研究也采取比较视角,将英国与其他成员国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体现出其中的差异性,比较的对象常常设定为一体化的核心主导国家——德国。(13)

       国外学界对英国和欧洲一体化关系的研究,无论是历时的宏观层面还是共时的微观层面,都绕不开对二者特殊关系的成因分析。即使本研究在做文献归类时为突出主题刻意将收集到的文献划分为关系梳理研究和成因专题解读两类,但实际上,英欧关系研究文献大多涉及成因分析,如前面提到的格迪斯对英国疑欧主义的整体分析等。只不过关系梳理研究由于侧重点在于现实的政治、经济层面的解读,对于影响行为体实践的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即使有提及,也未能独辟章节深入分析。正是缘于此,本研究在做文献梳理时特意将成因解读单列成一类。具体来看,国外学界对英欧关系成因的研究主题涉及多个方面。有学者尝试从政体制度入手解读英国与欧洲共同体以及欧盟之间存在的问题,如阿斯平沃尔(Mark Aspinwall)将研究重点放在选举制度和政党政治上,(14)贝奇(Ian Bache)的研究则比较分析了欧盟成员国和英国在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政府的去中央化以及区域主义等方面的异同,从而突显出英国和欧盟在关于欧洲化和多层治理的认知以及实践上的差异。(15)也有学者认为,英国的民族性是影响英欧关系的重要因素,如吉宾斯(Justin Gibbins)的研究便以欧共体成员国公投、《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里斯本条约》三大事件作为文本对英国的民族认同在英欧关系发展历程中所遭遇的挑战和演变进行了分析,指出英国民族认同在发展演变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英欧关系的发展。(16)英国民族性的发展在欧洲一体化的语境中又常成为疑欧主义的重要源头。吉福德(Chris Gifford)的研究指出,英国的疑欧主义源于帝国的没落,是后殖民民粹主义的表现;精英们对待一体化的行为和话语其实是在使用疑欧主义来建构不列颠,以此突出英国政治行为的特性。(17)除政体差异和民族性外,国外学界还围绕宗教因素来分析英国与欧洲大陆的疏离,如库普兰(Philipp Coupland)的研究指出,宗教分歧将英国从欧洲大陆分离开来。(18)另有研究从媒体政治的视角,如安德森(Peter Anderson)和韦茅斯(Tony Weymouth),分析了媒体对于英国目前和将来在欧盟内的角色所发挥的影响和作用。他们认为,媒体话语塑造了英国的文化认同。从20世纪90年代末的案例分析来看,英国半数以上的媒体属于右派,因而倾向于疑欧主义立场。(19)

       国外学界在研究英欧关系时对成因解读较为重视,著述颇丰。然而,相对于关系分析研究,进行专题解读的专著相对较少,学术论文居多。总体而言,学术论文的研究视角与专著类似,例如,《共同市场研究杂志》(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2015年第53卷第1期刊发了“解读英国欧洲政策”的专题论文。其中收录的10篇文章(20)中除贝维尔(Mark Bevir)等人合作的“引言”以外,其余9篇均是对英国欧洲政策的主题解读。上述文章基本都未跳出疑欧主义的基调,按研究主题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实用主义层面的解读;二是对英国民族国家身份的解读。前一类研究既涉及对英国疑欧主义缘起的探讨,如方塔纳(Cary Fontana)和帕森斯(Craig Parsons)以撒切尔为切入点的研究;也涉及疑欧主义传统在英欧现实利益中的博弈,毕竟利益才是决定英国对欧关系的最大诉求。韦尔(Mark Vail)的研究也体现了这一点,他在文章中具体分析了目前英国保守主义面临的困境。施纳普(Pauline Schnapper)的研究则指出欧盟的成员国身份对英国是有益的,但前提是联盟要最大程度地维持在政府间合作层面并积极进行改革,这也是卡梅伦政府的主张。实际上,实用主义的解读思路也是目前探讨英欧关系的主流分析路径。就《国际事务》(International Affairs)杂志而言,截至2015年年底,其发表的有关英欧关系文章中有十多篇都因循了上述思路。(21)此外,其他杂志也发表了大量相似主题的文章,因为篇幅所限,其讨论通常选择特定的事件或时间段展开,如罗莎蒙德(Ben Rosamond)和温科特(Daniel Wincott)围绕2005年制宪危机(22)进行了分析,甘木卜(Andrew Gamble)针对欧元危机进行了讨论。(23)

       当下的脱欧公投也是学界实用主义解读思路的重要个案。《政治季刊》(The Political Quarterly)2016年第87卷第2期收录的文章(24)对卡梅伦政府与欧盟就英国的成员国身份展开“新安排”谈判的重要命题——经济治理、竞争力、主权和移民——逐一展开了分析,并指出高等教育和研究(25)也是英欧关系中的重要现实问题。其中,蒂勒曼(Eiko Thielemann)和谢德(Daniel Schade)针对移民问题的研究指出,移民之所以成、为重要命题实为保守党在大选之后失掉议题设置能力所致,并且谈判的结果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6)库尔特(Steve Coulter)和汉克(Bob Hancké)关于欧盟和英国劳动力市场调控的分析指出,由于政策对不同领域和不同个体会产生不同的效力,因而并不能简单地得出欧盟和英国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何者更优的结论。(27)谢尔克(Waltraud Schelkle)则对卡梅伦争取更多金融自主权的主张并不乐观,在他看来,英国历届政府在此领域建树较多,谈判争取的空间本来就小。(28)作者们没有清楚地表明脱欧立场,但认为对“新安排”的寻求本身在某种程度上表明在旧的英欧关系框架之下,英国的利益没有被很好地捍卫。在图尼尔—索尔(Karine Tournier-Sol)和吉福德(Chris Gifford)的话语中,这些便构成了公投背景下英国疑欧主义中的利益因素。(29)并且,在这个疑欧主义分布格局中,还存在着政党政治和市民社会的影响。具体而言,政党政治因素包括保守党阵营内的疑欧主义、亲欧政党面临的两难处境以及英国独立党带来的挑战,市民社会方面则体现在英国媒体和卡梅伦演讲对疑欧的践行以及英国议会外的疑欧势力。(30)正是在这些疑欧力量的施压下,卡梅伦决定通过全民公投来决定英国在欧盟最终的去留。然而,对于这样的决定,有学者持否定态度,认为公投也不能最终解决英欧之间的问题,(31)甚至可能引发大不列颠内部的分裂;(32)并且无论是退还是留,英国在诸多方面,如农业政策(33)和外交政策(34)等仍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除却现实因素之外,历史语境中的英国与欧盟差异对比也成为解读当下英欧关系的重要切入点。在《共同市场研究杂志》2015年第1期专辑收录文章中,勒德洛(N.Piers Ludlow)的研究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指出,英国的某些传统如自由贸易、议会民主以及英联邦/国际主义传统实际上是与欧洲一体化的具体原则相冲突的,因而加入一体化将会给英国的身份认同和利益带来损害。(35)这一主题在英欧关系的成因分析中也多次被论述,如斯特拉福德(John Stratford)对于英国与欧盟民主制度的比较分析,(36)以及卡特(Caitríona Carter)关于英国议会制度如何与欧盟相关体制相适应的思考。(37)也有学者对此论断提出质疑,认为英国与欧共体/欧盟在体制上确实存在理念和制度的差异,然而差异产生的矛盾并不是导致英欧关系困难重重的绝对原因,因为其他成员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38)在施密特(Vivien Schmidt)看来,英欧之间困难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源于英国国内缺乏对入欧后英国调整政策合法性的话语阐述。英国媒体在这一过程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39)并且,事实上,英国民众由于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等的差异对欧盟也持不同的态度,克莱门茨(Ben Clements)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40)

       对于英国的疑欧情绪,学界的另一分析路径是身份认同的研究,主要围绕其岛国属性和海洋情结展开。身份认同的主流研究认为,英吉利海峡把英国和欧洲大陆分隔开来,使英国成为地理意义上名副其实的岛国,因而具有了超脱于大陆之外的独立性,这就使得英国的政治诉求在某种程度上更多地表述为谋求自身的发展。就英国的岛国身份而言,核心是英格兰民族性,为此目前国外学界研究的焦点集中在“盎格鲁中心主义”。《共同市场研究杂志》专辑收录的文章既有对英国自我身份认定中的“盎格鲁中心”的描述,如布罗克赫斯特(Helen Brocklehurst)基于国家历史课程设置的研究;(41)也有对“盎格鲁中心主义”与疑欧主义之间关系的分析,如肯尼(Michael Kenny)的学理研究;(42)还有对英国在欧洲事务中的“他者”形象的历史分析,如达都(Olive Daddow)的研究。(43)岛国四面环海的地理位置除了将英国与欧陆隔离开来,同时也促使英国将战略视野积极转向了海洋。这样的历史视野帮助英国建立起了“日不落帝国”的辉煌,在帝国没落之后,英联邦或英语世界继而成为英国的重要归属。这也成为英欧关系身份论的另一重要主张。韦林斯(Ben Wellings)和巴克森代尔(Helen Baxendale)的研究就指出,“盎格鲁势力范围”(Anglosphere)模式既符合英国的海洋传统,也是英国在欧盟之外的未来可能。(44)图尼尔—索尔(Karine Tournier-Sol)对英国独立党成功模式的分析也指出,这一新政党的胜利本质上也是一种英联邦思维的胜利。可以说,英国的身份归属并不在欧洲大陆,而是在这之外的更为广阔的海洋,特别是英语世界。(45)这些研究都在特定意义上合理解读了英国对待欧洲一体化的“异心”。

       在当下脱欧公投的背景下,民族身份再次成为学界论述的焦点,而这缘于英国国内民族力量与1975年公投时相比形势截然不同。在1975年的公投中,英格兰是欧洲一体化最强烈的支持者,如今英格兰却成为疑欧的主导力量,而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则倾向于留在欧盟。(46)对此,亨德森(Ailsa Henderson)等人认为,英格兰的民族主义与疑欧主义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并预言无论公投结果如何,地区之间对欧的不同主张势必会影响到英国国内的团结甚至会导致分裂。(47)斯皮尔林(Menno Spiering)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本质上,英格兰民族性是英国疑欧主义的重要起源。(48)韦林斯(Ben Wellings)的研究则进一步指出,民粹主义的英格兰民族性已对英国“尴尬的小伙伴”形象进行了重塑。(49)就英格兰民族性对英国疑欧情绪的塑造而言,迈科克(Andrew Mycock)和吉福德(Chris Gifford)认为,尽管英国的政治体制为苏格兰等民族提供了疑欧主义的表达空间,但这些力量均不足以撼动英格兰民族性对英国疑欧情绪的主导作用。(50)上述观点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英国公投的背景及其未来走向。

       二 研究述评:既有分析的不足与未来研究的发展

       基辛格曾说过:“任何外交政策都不是孤立的行为,而是以往许多决定的总和,它们反映着这个国家的历史、传统或价值,折射出对国家生存的直接压力。”(51)英国的对欧政策也不例外,它既是权衡现实利益的结果,也是社会历史传统的产物。尽管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解释路径传统上主要应用于治理研究和国内政治分析,(52)但上述文献梳理表明,国外学界目前对英国与欧洲一体化关系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沿袭了这样一种研究方法,即强调行为体的具体实践是受到“传统”和“困境”的双重作用。“传统”在此语境中是指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接受的一系列认知,这些认知继而成为个体行为的历史缘起;而困境则为个体调整传统认知、接受新经验或理念提供了可能的契机。(53)在英国和欧洲一体化关系的研究中,成因分析也主要从这两方面展开。困境研究主要关涉两个要素:一是英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经济利益;二是英国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政治利益,特别是政治地位的界定。在某种程度上,英国当年的入盟正是基于对欧共体市场的巨大经济利益以及防止自身世界地位衰落的政治考虑,入盟后英国处处为难的姿态也大多源于对自身利益的权衡,如移民对就业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叙利亚危机带来的难民问题、在欧盟预算上的净贡献以及在欧盟事务中的影响力不足等都成为推动英国脱欧的力量。对此,国外学界展开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研究,对核心“困境”也进行了深入的学理分析。随着英欧关系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这一传统也必将得到延续。与困境研究相比,传统研究涉及的领域更广,而且更为复杂,从而更具探讨的空间。目前国外学界的研究主要基于两大传统:一是政治传统;二是社会文化传统。其中,政治传统如保守主义、辉格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由于与社会政治现状紧密相连,学界在展开相关的困境研究时已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并进行了相关分析。相比之下,在对社会文化传统展开的研究中,目前基于身份认同的研究路径无论是亲美的大西洋主义还是怀旧的英联邦传统都在导向一种疑欧主义的情绪。然而现实却是,尽管英国人经常对自己的欧洲身份不置可否、对过往传统留恋不已,但其欧洲烙印却是清晰可见的;无论英国多么不愿与欧洲为伍,最终欧洲一体化仍成为其必然的选择;即使如今的全民公投结果为脱欧,但其离开也将是一个异常艰难而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并且退出欧盟也绝不意味着与欧洲的完全断绝。所有的这一切均表明:在英国的民族性中存在“亲欧”的因子。

       鉴于目前学界对英国疑欧主义的强调,本研究认为,在未来的英欧关系研究中加强对“亲欧”因素的分析将会使该命题的研究更为理性与全面。疑欧主义者所持的岛国立场倚赖的是一道海峡屏障,而这一屏障——“英吉利海峡”在原初并不存在。从地理意义上而言,不列颠群岛原是欧洲大陆的一部分,冰河纪晚期的地壳活动才使其从欧洲大陆分离开来。这样的地理渊源拉近了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距离,也为二者关系早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学界在界定英国身份时提及最多的是“盎格鲁”这一概念,因为现代英国的起源——英格兰意指“盎格鲁人的土地”。然而,盎格鲁人追根溯源却是现今欧陆人先祖的近亲,因为历史语境中的盎格鲁人是日耳曼北部三蛮族的统称,包括来自丹麦的盎格鲁人、易北河下游的撒克逊人和日德兰半岛的朱特人。随后,民族特别是王室之间的通婚进一步加深了英国与欧洲大陆血缘意义上的联系。这同时也推动了英国文明的教化:一是促进了英语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二是推动英国的社会文化走上了与欧洲大陆同步的发展道路,使英国文化具有了浓郁的欧洲属性。除盎格鲁人的“北方影响”之外,罗马军团带来的异教文明也成功将英国纳入到欧洲古希腊罗马文明体系之中,使其具备了欧洲文化的另一重要属性。疑欧主义者所持的另一立场——海洋情结在原初也只是英国在大陆的领土争端中失败后而做出的无奈选择。在面向海洋的发展过程中,英国掌握先机,建立起“日不落”帝国的辉煌,这也为英国的大国情怀奠定了基础。随着殖民时代的结束、帝国转型为英联邦,英国的关注仍是欧陆以外更广阔的海洋和世界。然而,海洋的灾难性气候和自身对外界的倚赖又使得英国不得不珍视自己与欧陆的联系。于是,英国就开始了在大陆和海洋之间艰难的抉择,这也决定了英国在处理欧洲事务上的特殊方式,即“我们是和欧洲在一起,而不是属于它”,(54)表现在具体的政策上即是著名的“光荣孤立”(Splendid Isolation)以及之后的“三环外交”。从此意义上讲,英国的海洋情结也不是对其欧陆属性的彻底背离,而是大陆和海洋利益之间的一种妥协甚或是权宜之计。因而,在英国身份归属问题上,“亲欧”逻辑存在且合理,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无论疑欧主义者如丘吉尔和撒切尔夫人,(55)即便如何宣扬“盎格鲁势力范围”或是“英语国家联盟”,却始终未能付之阙如,反而将欧洲一体化视作当下唯一的选择。

       此外,身份成为目前英欧关系分析在传统层面上的焦点,主要缘于身份认同与共同体意识之间的重要关系。因为一体化运动的成功是建筑在共同体意识和观念基础之上,而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则大多源于共同身份的具备和建构。根据温特建构主义的主张,共同体身份实质为一种集体身份,“是角色身份和类属身份的独特结合,它具有因果力量,诱使行为体把他者的利益定义为自我利益的一部分,把自我和他者的身份合为同一种身份,即超越自我对他者认同”。(56)因而,英国是否具备欧洲身份成为英国是否疑欧的判断前提。如果按照当下常见的欧洲一体化身份研究的划分法,(57)学界对英国身份在传统层面的研究大体上属于文化范畴,这也是身份认同最具有效力的层面。在这一层面,目前的研究较多关注历史向度,且主要是以本质主义的视角来定义英国以及欧洲之间的“自我/他者”联系。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将身份研究片面且固化了,因为身份除具有“自我/他者”之间的二元对立属性之外,还具有极大的流动性,具有时间向度,可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个体经历的丰富而充实起来,并且具有多重内涵。目前研究中的疑欧主义立场部分地源于对欧陆历史的怀疑,仅以此来对发展中的欧洲一体化做出判断是不全面的。与欧洲一体化相对应的欧洲身份本身亦在经历重要的发展变化,学界对其含义的界定也是多样的,如以历史文化传统为核心内容的本质主义欧洲身份观、通过内在转型实现认同的欧洲身份观,(58)以及基于内在分化逻辑的世界主义欧洲身份观,(59)等等,而后者正在逐渐成为主流。英国的国家身份在历史进程中也遵循着发展的逻辑,如早期的岛国和海洋主义立场,以及如今的英语国家联盟中的世界主义倾向等。(60)并且,在对欧立场上英国的身份也并不是铁板一块,其民族和区域因素充满了变数。这些使得身份认同对英欧关系的影响在未来充满了多种可能。因而,在未来的研究中,对英国和欧洲的身份展开即时的对比研究或许能为英国与欧洲一体化关系的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在既有研究中,英国与欧洲大陆国家特别是欧盟在政治制度上的差异也是研究的一大焦点,如欧盟超国家性质对英国议会民主制度和国家主权的挑战,以及英国与欧洲大陆在民主制度上的差异,(61)等等。实际上,欧盟的成员国身份必然会对成员国的主权构成挑战,英国并不是唯一面对这一问题的国家;并且国与国之间都会存在制度上的差异,为什么唯独在英国成为与欧盟关系的障碍?除却政党政治和媒体对疑欧的影响,这实际还与英国的渐进性制度文化以及更深层次上的民族精神特质紧密相关。在历史上,英国文化传统的演变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并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英式辉煌。这让英国人对旧有的制度和生活方式充满自信并相当珍视。在英国,历史的存在随处可见,古老的观念和制度也都保存完好。这种对历史传统的珍视正如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所说:“我决不排除另一种可以采用的方法,但是,即使我改变主张,我也应该有所保留”。(62)英国人珍视过去,但英国的保守绝不是故步自封、守成不变、拒绝一切新生事物,而是“它意味着尽可能长的保持某个事物,并且在不得不进行变革时把变革的幅度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63)这便是英国特有的渐进式制度文化。纵观英国的历史,社会政治发展的过程极少伴有欧洲大陆式的血雨腥风。英国的历史斗争也极少是一方彻底压倒另一方,而是双方的妥协和自我革新,在冲突中融合成新的力量。这种保守的发展模式使英国走过了早期的王朝更迭,也实现了权力中心从国王向贵族、平民、内阁和首相的逐次转移。因而,在英国人的思维中,渐进式的保守发展模式维护了国家的稳定,带来了和平和发展,是英国制度文化宝贵的财富,是值得珍视和传承下去的。这无疑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判断。因而,英国的渐进式制度文化以及相应的民族精神特质也可成为未来研究英国与欧洲一体化关系的一个思路。

       综上,英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独特的行为模式使得英国与欧洲一体化关系的研究成为学界的焦点。目前国外学界主要因循解释路径对这一命题关涉的传统与困境进行研究。在困境研究层面,国外学界的研究较为充分深入;并且,随着新困境的出现,这一研究思路也将继续得到延展。相对而言,在传统研究层面,国外学界的研究聚焦于疑欧主义立场,因而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探讨英欧关系中的亲欧逻辑,具体可着力于英国的欧洲属性以及发展视野下的英国和欧洲身份的内涵界定。同时,由于英国与欧盟之间的困境还体现在制度的差异上,英欧关系研究还可围绕英国的制度文化以及相应的民族精神特质展开。

       注释:

       ①Mark Bevir,Oliver Daddow and Pauline Schnapper,"Introduction:Interpreting British European Policy",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Vol.53,No.1,2015,p.1.

       ②洪邮生:《英国对西欧一体化政策的起源和演变(1945-1960)》,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89页。

       ③公投缘于卡梅伦在2015年大选时作出的承诺。卡梅伦在2013年1月23日的演说中称,如果保守党赢得2015年大选,则将与欧盟进行谈判,对英国和欧盟的关系作出“新安排”,并在2017年年底前就英国在欧盟的去留举行全民公决。参见David Cameron,"The Future of the EU and the UK's Relationship with It",London,23 January 2013,https://www.gov.uk/government/speeches/eu-speech-at-bloomberg,2014年11月30日访问。在保守党成功获得连任并组建多数党政府之后,公投被确定在2016年6月23日举行。

       ④John W.Young,Britain and European Unity,1945-1999,Basingstoke:Macmillan,2000.

       ⑤David Gowland,Arthur Turner and Alex Wright,Britain and European Integration Since 1945:On the Sidelines,London:Routledge,2010.

       ⑥Nicholas J.Crowson,Britain and Europe:A Political History Since 1918,New York:Routeledge,2011.

       ⑦Andrew Geddes,Britain and the European Union,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ian,2013.

       ⑧Stephen George,An Awkward Partner:Britain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⑨Oliver Daddow,New Labour and the European Union:Blair and Brown's Logic of History,Manchester:Ma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11.

       ⑩Denise Dunne O'Hare,Britain and the Process of European integration:Continuity and Policy Change from Attlee to Heath,London:Tauris,2012.

       (11)Roger Liddle,"'Prelude",The European Dilemma:Britain and the Drama of EU Integration,London:Tauris,2014.

       (12)David Charter and Au Revoir,Europe:What if Britain Left the EU? London:Biteback,2012.

       (13)Juan Diez Medrano,Framing Europe:Attitudes to European Integration in Germany,Spain and the United Kingdo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0; Sven Leif Ragnar de Roode,Seeing Europe through the Nation:The Role of National Self-image in the Perception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in the English,German and Dutch Press in the 1950s and 1990s,Stuttgart:Steiner,2012; Leonard Novy,Britain and Germany Imagining the Future of Europe:National Identity,Mass Media and the Public Sphere,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2013.

       (14)Mark Aspinwall,Rethinking Britain and Europe:Plurality Elections,Party Management and British Policy on European Integration,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4.

       (15)Ian Bache,Europeanization and Multilevel Governance:Cohesion Policy in the European Union and Britain,Lanham,Md.:Rowman & Littlefield,2008.

       (16)Justin Gibbins,Britain,Europe and National Identity:Self and Other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ian,2014.

       (17)Chris Gifford,The Making of Eurosceptic Britain:Identity and Economy in a Post-imperial State,Aldershot:Ashgate,2008.

       (18)Philipp Coupland,Britannia,Europa and Christendom:British Christians and European Integration,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2006.

       (19)Peter J.Anderson and Tony Weymouth,Insulting the Public? The British Press and the European Union,London:Longman,1999.

       (20)十篇文章分别是:(1) Mark Bevir,Oliver Daddow and Pauline Schnapper,"Introduction Interpreting British European Policy";(2) N.Piers Ludlow,"Safeguarding British Identity or Betraying It? The Role of British 'Tradition' in the Parliamentary Great Debate on EC Membership,October 1971";(3) Michael Kenny,"The Return of Englishness' in British Political Culture-The End of the Unions?";(4) Oliver Daddow,"Interpreting the Outsider Tradition in British European Policy Speeches from Thatcher to Cameron";(5) Cary Fontana and Craig Parsons,"'One Woman's Prejudice':Did Margaret Thatcher Cause Britain's Anti-Europeanism?";(6) Mark I.Vail,"Between One-Nation Toryism and Neoliberalism:The Dilemmas of British Conservatism and Britain's Evolving Place in Europe";(7) Ben Wellings and Helen Baxendale,"Euroscepticism and the Anglosphere:Traditions and Dilemmas in Contemporary English Nationalism";(8) Karine Tournier-Sol,"Reworking the Eurosceptic and Conservative Traditions into a Populist Narrative:UKIP's Winning Formula?";(9) Pauline Schnapper,"The Labour Party and Europe from Brown to Miliband:Back to the Future?";(10) Helen Brocklehurst,"Educating Britain? Political Literac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History"。

       (21)文章如Austen Chamberlain,"Great Britain as a European Power",March 1930; Miriam Camps,"Britain and the European Crisis",January 1966; John P.Mackintosh,"Britain in Europe: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Contemporary Reality",April 1969; Kenneth Younger,"Britain in Europe:The Impact on Foreign Policy",October 1972; John Pinder,"Renegotiation:Britain's Costly Lesson?",April 1975; John Palmer,"Britain and the EEC:The Withdrawal Option",Autumn 1982; Helen Wallace,"The British Presidency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y's Council of Ministers:The Opportunity to Persuade",Autumn 1986; Clara Marina O'Donnell,"Britain's Coalition Government and EU Defence Cooperation:Undermining British Interests",March 2011等。

       (22)Ben Rosamond and Daniel Wincott,"Constitutionalism,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British Political Economy",The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Vol.8,No.1,2006,pp.1-14.

       (23)Andrew Gamble,"Better Off Out? Britain and Europe",The Political Quarterly,Vol.83,No.3,2012,pp.468-477.

       (24)该期实为伦敦经济政治学院(LSE)在退欧公投来临之际于2015年年底和2016年年初就英国在欧洲的未来召开的一系列专家听证会的专辑,收录文章的作者均为参会的专家和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

       (25)在这一领域,英国是明显受益于欧盟成员国身份的。See Anne Cornett,"Research and Higher Education:UK as International Star and Closet European?",The Political Quarterly,Vol.87,No.2,2016,pp.166-173。

       (26)Eiko Thielemann and Daniel Schade,"Buying into Myths:Free Movement of People and Immigration",The Political Quarterly,Vol.87,No.2,2016,pp.139-147.

       (27)Steve Coulter and Bob Hancké,"A Bonfire of the Regulations,or Business as Usual? The UK Labour Market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Brexit",The Political Quarterly,Vol.87,No.2,2016,pp.148-156.

       (28)Waltraud Schelkle,"Financial Centre and Monetary Outsider:Hew Precarious Is the UK's Position in the EU?",The Political Quarterly,Vol.87,No.2,2016,pp.157-165.

       (29)"Part IV Eurosceptic Interests?",in Karine Tournier-Sol and Chris Gifford eds.,The UK Challenge to Europeanization:The Persistence of British Euroscepticism,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ian,2015.

       (30)同上,具体参见"Part II Party Polities and Eurosceptieism" and "Part III Eurosceptic Civil Society"收录文章。

       (31)Andrew Glencross,"Why a British Referendum on EU Membership will not Solve the Europe Question",International Affairs,Vol.91,No.2,2015,pp.303-317; Tim Oliver,"To Be or Not to Be in Europe:Is That the Question? Britain's European Question and an in/out Referendum",International Affairs,Vol.91,No.1,2015,pp.77-91.

       (32)若公投结果为脱欧,亲欧的苏格兰可能发起新的独立公投或通过其他方式来捍卫苏格兰在欧盟内的利益。See Michael Keating,"The European Dimension to Scottish Constitutional Change",The Political Quarterly,Vol.86,No.2,2016,pp.201-208。

       (33)Alan Swinbank,"Brexit or Bremain? Future Options for UK Agricultural Policy and the CAP",EuroChoices,Vol.15,No.2,2016,pp.5-10,以及该期收录的其他文章。

       (34)Richard Whiteman,"Brexit or Bremain:What Future for the UK's European Diplomatic Strategy?",International Affairs,Vol.92,No.3,2016,pp.509-529.

       (35)N.Piers Ludlow,"Safeguarding British Identity or Betraying It? The Role of British 'Tradition' in the Parliamentary Great Debate on EC Membership,October 1971",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Vol.53,No.1,2015,pp.18-34.

       (36)John Stratford,"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European Union:A Struggle over Democracy",The Journal of Social,Political and Economic Studies,Vol.34,No.4,2009,pp.464-479.

       (37)Caitríona Carter,"Rethinking UK Parliamentary Adaptation in EU Affairs:Devolution and Europeanisation",A Journal of Legislative Studies,Vol.19,No.3,2013,pp.392-409.

       (38)Vivien A.Schmidt,"Adapting to Europe:Is It Harder for Britain?",The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Vol.8,2006,pp.15-33.

       (39)Oliver Daddow,"The UK Media and 'Europe':From Permissive Consensus to Destructive Dissent",International Affairs,Vol.88,No.6,2012,pp.1219-1236.

       (40)Ben Clements,"The Soc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Influences on Public Support for the European Union in Britain,1983-2005",British Politics,Vol.4,No.1,2009,pp.47-82.

       (41)Helen Brocklehurst,"Educating Britain? Political Literac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History",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Vol.53,No.1,2015,pp.52-70.

       (42)Michael Kenay,"The Return of 'Englishness' in British Political Culture-The End of the Unions?",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Vol.53,No.1,2015,pp.35-51.

       (43)Oliver Daddow,"Interpreting the Outsider Tradition in British European Policy Speeches from Thatcher to Cameron",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Vol.53,No.1,2015,pp.71-88.

       (44)Ben Welliugsi and Helen Baxendale,"Euroscepticism and the Anglosphere:Traditions and Dilemmas in Contemporary English Nationalism",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Vol.53,No.1,2015,pp.123-139.

       (45)Karine Toumier-Sol,"Reworking the Eurosceptic and Conservative Traditions into a Populist Narrative:UKIP's Winning Formula?",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Vol.53,No.1,2015,pp.140-156.

       (46)Ailsa Henderson et al.,"England,Englishness and Brexit",The Political Quarterly,Vol.87,No.2,2016,pp.187-199.

       (47)Ailsa Henderson et al,"England,Englishness and Brexit",The Political Quarterly,Vol.87,No.2,2016,pp.187-199.

       (48)Menno Spiering,"The Essential Englishman:The Cultural Nature and Origins of British Euroscepticism",in Karine Tournier-Sol and Chris Gifford eds.,The UK Challenge to Europeanization:The Persistence of British Euroscepticism,pp.17-32.

       (49)Ben Wellings,"'Beyond Awkwardness:England,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End of Integration'",in Karine Toumier-Sol and Chris Gifford eds.,The UK Challenge to Europeanization:The Persistence of British Euroscepticism,pp.33-50.

       (50)Andrew Mycock and Chris Gifford,"Beyond the English? The UK's Pluri-National Euroscepticism",in Karine Tournier-Sol and Chris Gifford eds.,The UK Challenge to Europeanization:The Persistence of British Euroscepticism,pp.51-72.

       (51)转引自马瑞映:《疏离与合作——英国与欧共体关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页。

       (52)Mark Bevir,Oliver Daddow and Ian Hall,"Introduction:Interpreting British Foreign Policy",The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Vol.15,2013,p.163.

       (53)Ibid.,p.167.

       (54)丘吉尔关于英欧关系的重要论断,出自他1930年发表在《星期六晚邮报》上的文章,参见Winston Churchill,"Editorial",Saturday Evening Post,15 February 1930。

       (55)撒切尔在《自由的语言》演讲中指出,与欧盟相比,英语国家联盟有着更广泛的价值观基础,并且上帝将英国与欧陆分离是有原因的。参见Margaret Thatcher,"The Language of Liberty",Speech to the English-Speaking Union,New York,December 7,1999,http://www.margaretthatcher.org/document/108386,2015年6月2日访问。

       (56)[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24页。

       (57)由于身份内涵的多重性,学界在对欧洲的身份问题进行研究时常有侧重点,这就使得欧洲身份常分出亚型,目前常见的提法有欧洲文化身份、欧洲公民身份以及欧洲外交和防务身份。参见李明明:“欧洲联盟的集体认同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58)Gerard Delanty,Inventing Europe:Idea,Identity,Reality,London:Macmillan,1995.

       (59)Ulrich Beck,Cosmopolitan Vision,Cambridge:Polity Press,2007.

       (60)Ben Wellings and Helen Baxendale,"Euroscepticism and the Anglosphere:Traditions and Dilemmas in Contemporary English Nationalism",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Vol.53,No.1,2015,pp.123-139.

       (61)参见前已述及的斯特拉福德(John Stratford)和卡特(Caitríona Carter)的研究。

       (62)转引自王磊:《世界大国(地区)文化外交·英国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年版,第25-26页。

       (63)钱承旦、陈晓律:《英国——在传统和变革之间》,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1页。

标签:;  ;  ;  ;  ;  ;  

国外学术界对英欧一体化关系的研究_欧洲一体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