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鼠式护理对足月新生儿生理及行为指标的干预影响论文_熊英,赖婷,胡振宇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0

【摘 要】目的 分析袋鼠式护理在足月新生儿生理及行为指标方面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期间在我院分娩的足月新生儿16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新生儿给予袋鼠式护理干预,对照组则采取常规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新生儿的生理及行为指标。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频率均优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新生儿啼哭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DAN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痛苦表情持续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足月新生儿采取袋鼠式护理,能有效降低足跟采血时疼痛,维持其生理及行为的稳定,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足月新生儿;生理及行为指标;袋鼠式护理

袋鼠式护理(kangaroo mother care,KMC)最初是针对早产新生儿发展而来的一种护理方式,临床实践资料显示,该护理方式不但能增进母子(父子)感情、促进乳汁分泌,而且有利于早产新生儿疾病康复和身体发育[1]。关于袋鼠式护理对早产新生儿影响的报道较多,而针对足月新生儿生理及行为指标影响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探讨了袋鼠式护理对足月新生儿生理及行为指标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病例为2014年9月-2015年9月期间在我院分娩的足月新生儿16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男48例,女32例,胎龄(37)38-42周,平均(39.1±0.58)周,出生体重2.5-4kg,平均(3.1±1.2)kg,阴道分娩26例,剖宫产54例;对照组男45例,女35例,胎龄(37)38-42周,平均(38.8±0.78)周,出生体重2.5-4kg,平均(3.0±1.1)kg,阴道分娩30例,剖宫产50例,两组患者性别、胎龄、出生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1入选条件 胎龄大于等于(≥)37周;出生5min的阿式评分(Apgar)7分以上,出生体重大于等于(≥)2.5kg。

1.1.2 排除标准 心血管、神经系统疾病者,先天畸形者,需要采用抗生素治疗者,24h内使用镇静类药物者,足跟采血前15s(分钟)内啼哭者。均经新生儿父母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袋鼠式护理(1)准备工作。物品:柔软舒适的沙发、靠椅、轻柔的音乐、软靠枕、婴儿被、毛毯、搁脚小凳;环境:营造安全、温暖、隐私、无噪音的环境;时间:先做30分钟,观察新生儿生命体征,如果生命体征稳定则可延长至1-2小时;④父母亲:先上好厕所、洗手、身体洁净、不要喷香水、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穿着前开式宽松棉质上衣并移除项链。母亲需脱下胸罩、若有乳汁溢出时,可准备小毛巾擦拭,父亲胸毛若偏长可先稍加修剪;⑤新生儿:脱去衣物,只穿尿裤即可。(2)护理方法。父(母)先微躺于沙发或靠椅上(约60度),调整至舒适坐姿,将上衣敞开;调整以最舒适、最适合新生儿的姿势,让新生儿以直立或60度角趴睡于父(母)胸前肌肤(触),父(母)则用手臂支托新生儿的臀背部,可在新生儿的背上披盖小毛毯或婴儿被,或戴上帽子加强保暖;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新生儿的情况;④如新生儿出现寻乳反应,可尝试喂哺母乳。⑤母婴交流,护理人员指导母亲对新生儿进行轻柔抚摸额头、轻唱儿歌等交流。护士进行足跟采血前后均进行袋鼠式护理。

1.2.2 常规护理 不进行特殊干预,现(先)为新生儿更换尿布,然后进行“襁褓包裹”,为确保新生儿的保温,在关闭门窗的同时,可给予穿戴小帽子或小袜子,待新生儿熟悉环境后在操作台上进行足跟采血,(采血后继续“襁褓包裹”)

1.3 观察指标 生理指标:采用心电监护仪监测新生儿足跟采血针刺前、采血时、采血后的血氧饱和度、心率及呼吸频率;行为指标:观察记录新生儿采血时的啼哭和面部疼痛表情持续时间;采用新生儿急性疼痛行为评分量表(DAN)评价其疼痛程度[2],依据新生儿采血时的肢体活动、面部表情、声音表现等三部分进行评价,(总分10分),0分为无疼痛,轻度疼痛得1-3分,中度疼痛为4-6分,重度疼痛为7-10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分析研究数据,计量资料用( )表示,配对资料采用t检验。P<0.05判定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生理指标 观察组新生儿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频率均优于对照组(t=8.323,t=3.956,t=10.090,P均<0.01),见表1。

3讨论

疼痛刺激能引起新生儿心理及生理反应,如血氧饱和度下降、心率、呼吸加快等生理反应。这些不良反应能引发新生儿血压波动、周期性低氧血症等。同时,疼痛刺激能导致新生儿产生明显的行为反应,如面部表情痛苦、呻吟、啼哭、肢体活动行为状态改变等[3]。足跟采血能引发新生儿急性短暂性疼痛刺激,因此,护理人员有必要在新生儿足跟采血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袋鼠护理(kangaroo mother care,KMC)是上世纪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针对早期新生儿的护理方式,是将新生儿趴在父母胸前,使母(或父)子皮肤相互接触,以此为早产儿、低体重儿创造一个适宜的“暖箱”[4]。该护理模式重在研究其对早产儿的体温、呼吸、循环、睡眠、能量代谢等的影响,经研究发现,袋鼠式护理不但是一项科学、有效的人性化护理模式,而且能有效降低早产新生儿的院内感染率,促进母乳喂养,有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改善母婴关系。大量研究表明,袋鼠式护理能有效降低新生儿疼痛的反应程度。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有效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活动,进而降低了针刺后新生儿的血浆皮质醇、β-内啡肽、唾液皮质醇水平,最终起到缓解新生儿疼痛的作用[5]。为此,笔者开展了针对足月新生儿足跟采血时进行袋鼠式护理干预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采取袋鼠式护理的观察组新生儿,其心率、血氧饱和度及呼吸频率等生理指标以及啼哭持续时间、DAN评分等行为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这与上述文献报道观点一致。关于KMC对新生儿侵入性操作期间及操作后恢复期心率的影响研究提示,KMC能明显减慢新生儿侵入性操作期间心率的增快幅度[6]。有研究结果显示,KMC组新生儿在足跟采血和肌肉注射后恢复期的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证实KMC能减缓新生儿侵入性操作后恢复期心率的升高幅度。心率升高幅度的减少有助于降低新生儿的呼吸频率,从而利于新生儿呼吸系统的平稳。

此外,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总结了袋鼠护理应注意如下事项:进行袋鼠护理的妈妈/爸爸必须身体健康,无传染性疾病及皮肤病;护理前洗手并保持皮肤清洁(洗澡),更换衣服;新生儿经医生评估生命体征稳定;④护理时,需环抱婴儿,防止婴儿滑落等意外;⑤护理过程中,母亲(父亲)需要保持半卧位或斜坡卧位,以保证新生儿处于头高脚低的姿势,防止其窒息;⑥护理时,将新生儿置于直立位,保持其气道通畅,同时要对其进行严密观察,如发现其面部颜色改变或呼吸异常等现象需立即告知护士,以便及时处理。

综上,对足月新生儿采取袋鼠式护理,能有效降低足跟采血时疼痛,维持其生理及行为的稳定,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马惠荣,马桂琴,李胜玲.“袋鼠式护理"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及体格发育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4):2459-2461.

[2]蒋辉英.袋鼠式护理对缓解足月新生儿疼痛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5):96-97.

[3]宗小敏.袋鼠式护理对足月新生儿疼痛的护理效果[J].华西医学,2013,28(2):282-284.

[4]龙月香,谭桂香.袋鼠式护理对缓解足月新生儿操作性疼痛的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2011,13(16):318-319.

[5]包蓓蕾,陈云.袋鼠式护理对早产儿生理指标稳定性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3):39-40.

[6]朴海善,王松,李胜玲.袋鼠式护理缓解侵入性操作所致新生儿疼痛的Meta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2,34(11):1158-1163.

论文作者:熊英,赖婷,胡振宇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31

标签:;  ;  ;  ;  ;  ;  ;  ;  

袋鼠式护理对足月新生儿生理及行为指标的干预影响论文_熊英,赖婷,胡振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