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宏观区域经济新模式_经济论文

论我国宏观区域经济新模式_经济论文

试论中国宏观区域经济新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经济论文,中国论文,新模式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旨在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的研究成果作的批判性总结,对我国的经济区域划分以及我国区域经济开发、模式提出一个兼具共时性与历时性视角、兼顾效率与公平、发展与稳定的指导性宏观区域经济的新模式。

一、经济区域规划的原则

(一)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

效率原则。划分经济区域,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目的是要通过区域内部有效的分工与协作,形成一个生机勃勃的经济有机体,促进国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因此,在划分区域时要科学地运用有效的区域经济分析方法,如区位理论、增长极理论、区域分工理论、空间投资理论等等。

公平原则。中国是个大国,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因此在划分区域时,不能把发达的地区和不发达的地区归类划分,这样做的结果,一是使不发达地区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不能组织起有效的经济合作,所谓“区域”只停留在形式上;二是使穷的越穷、富的越富;三是不利于国家的边疆安定。因此,区域划分时,要着意打通所谓梯度隔离,使东、中、西部有效合作,共同发展。

兼顾效率与公平。中国既要发展又要稳定,有稳定才有发展,有发展才有稳定,而要发展就要有效率,要稳定就要有公平,要兼顾效率与公平,要促进有条件地区的经济起飞,同时也不让其他地区掉队。

(二)照顾行政区划原则。中国的现有行政区划是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很难改动。区域经济的协作是以市场为基础,通过地方政府尤其是省级地方政府的有效组织与指导来实现的。因此经济区域划分不能只顾地理与经济联系,而肢解现有的省区。

(三)宁大勿小原则。组织区域经济的目的,一是要有效利用资源,提高规模效益,防止减弱省区经济同构现象。二是要打破省区壁垒,开发统一大市场;将一两个、两三个省区作为一个一级经济区域、有资源欠缺、市场狭小,功能单调之嫌。因此,一级经济区域应宁大勿小。要确保每个一级经济区域基本上是一个多功能的各项资源齐备的、市场广阔的自足的经济有机体。

(四)历史与文化原则。中国各地的文化特别是语言和群体性格差别很大。相同或相近的文化亲和力大,而历史上联系紧密的地方现在联系也较紧密。社会学研究证明,交往关系的积累及文化的亲和是经济合作的一个优势条件。

二、现有主要的区域划分模型的评价

(一)三分法

三分法即把中国分成东、中、西三大块,这是最有影响最流行的分法。三分法将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划分为东部,将黑、吉、内蒙、晋、豫、皖、鄂、赣、湘划分为中部,将陕、甘、宁、青、新、藏、川、黔、滇划分为西部,这种划分是极不合理的。

首先,中国经济存在三级梯度,但并非现有的东、中、西模式。中国的沿海十一省(市、区)是现在或不久将来的中国的发达地区,是中国将率先起飞的地区,这一点勿庸置疑,但中、西部的划分是不合理的。从经济发展水平上讲,所谓西部的陕、川、新均在全国前20名之内。从综合省力上看,西部的川、滇、陕、甘、新均在前20名之内。而中部的部分省区,甚至东部的部分省区处于后10名之列。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上看,经过六、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中、西部工业水平的差别不明显(差别主要在农业),而明显的差别是青藏高原区与其他内地省区的区别,青藏高原区基本是一个净流入区,是一个近几十年内很难大规模开发的地区,而其外的内地省区发展水平相差不大(没有东部各省市区的差别大)。因此,中国的梯度应该是沿海,内地、青藏高原区,即分别为中国的发达地区、发展中地区和待发展地区。

其次,三分法是不经济的。因为中国的南北条带区域内部的交通由于大河及其分水岭阻隔而很不顺畅,而且,中、西部的区域内各省区经济基本同构,互补性很差,难以形成多功能的综合经济体。

再次,三分法不公平。三分法按穷、富类型归类,势必造成加工工业型的东部对资源型的中西部不公平经济交往,使穷的越穷,富的越富,最后全酿成几个恶果:一是经济同构度加深;二是造成经济壁垒与冲突;三是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

总之,所谓东中西三大梯度只是一个地理方位概念,不是经济概念,真正的梯度是沿海、内地、青藏高原,而这三大梯度内部是不能构成一级经济区域的。

(二)陈氏十分法

我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陈栋生研究员将我国分成十个一级经济区。上海经济区(沪、苏、皖、赣、浙)、东北经济区(东北三省及内蒙三盟一市)、华北经济区(京、津、冀)、山东经济区、华南经济区(粤、闽、桂)、华中经济区(豫、鄂、湘)、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经济区(晋、宁及内蒙中西部、豫西、陕北)、西北经济区(陕、甘、宁、青)、新疆经济区、西南经济区(川、滇、贵、藏和渝市)。这一分法的缺陷在于:有些经济区边缘不清,有些相互重叠;经济区大小不均,例如将山东划为一区,经济区之间不公平。

(三)陈氏六分法

陈栋生对我国一级经济区划的远期方案是六大区:东北经济区(东北三省及内蒙三盟一市)、黄河流域经济区(青、甘、宁、晋、鲁、冀、京、津及豫北、陕、内蒙的部分地区)、长江流域经济区(川、鄂、皖、苏、浙、沪及陕南、豫南、赣北、湘北、湘中、黔北)、南方经济区(云、桂、粤、闽和湘南、赣南、黔南)、新疆经济区、西藏经济区。

这一分法缺点是:区域不均衡,新、藏不应单独成区;将许多省区分成几块,分属不同经济区,好看不好用,违背了照顾行政区划的区域划分原则。不过,陈氏这个思路十分新颖,显示了东西条带开发的取向,有一定启发性。

(四)刘氏六分法

著名经济学家刘再兴教授根据全国生产力总体布局态势也提出了一种划分法,他的划分法中,一级经济区有六个:东北区(东北三省及内蒙东部)、黄河中下游区(京、津、鲁、冀、晋、豫及内蒙中西部)、长江中下游区(沪、苏、浙、皖、赣、湘、鄂)、东南沿海区(闽、桂、粤、琼)、西南区(川、贵、云、藏)、西北区(陕、甘、宁、青、新)。

这一分法克服了陈氏分法的过细、重叠、不均衡的特点,同时部分地克服了梯度分隔的缺点(如东部与中部合壁),但将西北、西南单划成区,犯了与三分法类似的一个原则错误。

其他还有五分法、七分法等各种区域划分方法,均有明显缺陷,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三、中国经济区域划分之我见

通过对各种划分法的分析和比较,笔者认为,根据我国国情,应把我国划分为四个一级经济区,即:东北区(包括黑、吉、辽、内蒙四省区)、北方区(包括京、津、鲁、豫、晋、冀及陕、甘、宁、新两市六省二区)、长江区(包括沪、苏、皖、浙、鄂、湘及川、青、藏一市七省一区)、南方区(包括闽、粤、琼、桂、贵、滇五省一区,远景还包括台港澳三个特别行政区)。这样分区的理由是:

(一)地缘性。四大区基本上按大河流域划分,自然界线较为明确。地理上,四大区基本上各成单元。其中,东北区是以黑龙江及辽河流域为主体,北方区基本上处于黄河流域内,长江区各省区皆属长江流域,南方区则以珠江流域为主体。

(二)文化性。四大区基本上与中华各文化区域重合。东北与内蒙从远清以来在文化上一直是一体的,东北文化从语言到群体性格上都有十分明显的特点。北方区是中华民族的最早开发地(包括甘、新之丝路开发)、北方方言、北方文化,北方人的界线和特点都比较明显。长江流域古来是吴越楚蜀之地,文化殊异于北方。处于岭南的南方又与长江流域有不同的文化。

(三)交通条件是制约区域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决定区域合作是否经济的一个重要条件。从交通状况上讲,由于中国的大山大河多为东西走向,因此造成南北交通不便,而东西交通则比较便利。东北区铁路网自成体系。北方区有陇海——兰新贯通全境区。长江流域以长江为动脉。南方区海上交通便利而且南昆铁路已经开通,这将大大加强南方区各省之间的联系。而且,各大区都有各自依托的大江大河,船运发达,便于区内各省区之间的交通联系。

(四)对外开放条件。能否有效对外开放,利用外资和技术是各经济区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且大区都有较长的海岸线和陆上边界,都有优良的海陆出口。

(五)资源条件。各大区基本上都是资源齐备而且丰富。东北区有全国最大的草原、森林、商品粮基地和油田,煤、水、电、铁也都十分丰富。北方区两头富有石油,中部煤铁、有色金属、稀土丰富,黄河上游水电可梯级大面积开发,关中、黄河中下游平原是粮仓。长江区是中国稻米生产区,以三峡工程为中心的干支流水电资源丰富,中部各省富有矿产。南方区煤炭、水电、石油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随着各区的广泛开发,各区基本上可能实现资源自足。

(六)各区都有经济增长极,带动全区经济发展。东北区有辽中南区及开放的辽东半岛。北方区有京津唐区和山东。长江区有长江三角洲。南方区有闽东南三角区、珠江三角洲及海南大特区。

(七)各区都有穷有富,便于包干扶贫,全面开发。北方区是京、津、冀、鲁带晋、豫。东部带甘、宁、新。东北区是辽宁带黑、吉,东北带内蒙。长江区是三角洲带内地进而带青、藏。南方区是闽、粤带广西,进而带滇、贵。其中蒙西、甘、宁、陕北、青、藏、川西、云、贵是各区重点扶贫对象。

(八)将少数民族区分法划入各大区,有利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与各民族团结。蒙古族主要在东北区,各族穆斯林主要是北方区,藏族主要在长江区,西南各少数民族之要在南方区。

总之,以上四大区的划分使四大区基本相衡,边界清晰,资源丰富,可全面利用已有的生产力,可有效组织分工协作,实现经济增长,推进中西部有效开发,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维护国家稳定。尽管四大区是一种合理的经济区域划分,但区域经济的运作还需国家、省两级政府协力建立大区经济组织结构,来协调区内的二级经济区的分工与协作。

四、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所谓区域经济开发模式是指将全国作为一盘棋,作为一个大市场的情况下,重点或优先开发哪些地区进而带动全国经济增长。在这一方面也有许多不同意见。

(一)几种有影响的区域经济开发模式简析

梯度推移模式。这一模式是八十年代最有影响的模式,但含有极大的不科学性。首先,所谓东、中、西三级梯度的流行说法并不确切,这一点前文已经说明。其次,所谓梯度推移模式忽视了中西部现有的生产力的经济开发能力,特别是“三线”。就工业生产力而言,“三线”比京广、京九沿线的省区的基础还要好,这个潜力弃之不用,让中西部等待东部的“推移”实在不智。总之,梯度推移模式其实是沿海优先的“I”型模式,其立论是偏狭的。

“T”型开发模式。即以沿海为横,长江为竖,以浦东为交点形成一个“T”型骨架,以这个骨干地区带动全国经济。这是九十年代特别是浦东开发以后的最流行的模式,这一模式虽较梯度推移战略的“I”型模式进了一步,但仍有两大缺陷。首先,仍然忽略了“三线”。其次,忽略了长江够不着的广大“三北”地区,而“三北”地区又是中国的能源(煤、石油)基地,原材料重要产区,林牧业基地。

“TC”型开发模式。即同时开发长江、沿海“T”型经济带与环渤海湾“C”型经济圈(含辽、冀、鲁、京、津),采取“T”型扩散与“C”型辐射的方式,使沿海经济起飞与内地开发相结合,从而带动全国经济发展。其实“TC”型与“T”型大同小异,并没有改善“T”型模式的基本缺陷。

龙型开发模式。这是费孝通先生的提法,即以浦东(上海)为龙头,长江为龙身,南北两条丝绸之路为双龙尾的“龙”为轴心,带活全国一盘棋。费老敏锐地抓住了西南,西北这两个在区域经济设计中常常被当作边角料的地区,抓住了“三线”。龙型模式其实是一个反“T”型,以“三线”为横,以长江为竖,这一模式的明显缺陷是忽视了沿海这一条线的牵引功能。

“H”型开发模式。即以“三线”沿海为两竖,长江为横轴。这一模式较前四个模式更为完善,是前四个模式的发展。其缺点是忽略“三线”与沿海两线的不同。“三线”位处山区,只能点轴开发,而不能大面积扩散、辐射,“三线”的开发方向是资源“重工业与“T”型模式的深加工不同。“H”型模式与前四个模式的共同缺点是忽略了“三北”地区。

(二)区域经济开发模式之我见

平视中国经济地图,除了青藏高原待开发区外,地图上明显可以看出存在着两个“T”型构造:一个是沿海、长江构成的以深加工工业为主的“T”;另一个是“三北”与“三线”构成的以资源型产业为主的“T”。我们可以称第一个“T”为卧“T”,称后一个“T”为立“T”,可以此模式为“双T”模式。

首先,立“T”区包含了黑、吉、内蒙、晋、冀北、豫西、陕、甘、宁、新、川、贵、滇、桂,这一地区几乎集中全部的煤、石油、水能等能源资源,铁、铝、镍等大部分金属的大部分储量,和几乎所有的林牧业资源。三北的京哈、京包——包兰、陇海——兰新已构成东西的大动脉,宝中——宝成——成昆等构成了南北的动脉,也就是说“立T”区具备战略开发的基本条件。

其次,“卧T”区前面已述,是中国现代化经济的工具机,而“立T”区是发动机,只有二者相互配合,才能各配其效,否则都是死机或空转。

再次“双T”模式涵盖了全国除青藏高原以外的全部省区,“双T”模式不仅包含了“三线”,更包含了其它模式弃之不理的“三北”,而事实上“三北”地区正在大规模开发,近年的宝中线、兰新复线、大秦线、候月线等铁路都布局在此区,而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和新疆石油基地的建设更是国民经济建设之中的重中之重;“双T”模式明确区分了两个“T”型区的不同功能,明确了区域开发的主攻方向;“双T”模式包含了目前主要的有价值的区域经济开发模式的积极因素。以上四点是“双T”模式的优越之处。

第四,有人会说,“双T”模式涉及面太大,失去了重点,脱离了区域开发战略的本来意义,其实不然,“双T”模式不是无重点而是双重点,是以“卧T”为重点带动现代经济增长,以“立T”为重点,打破能源,原材料的瓶颈制约,支持“卧T”满负荷运转。双重点是一个均衡战略,意图充分利用中西部已有的生产力,为国民经济起飞,现代化构造坚固基础。

第五,现在流行非均衡的思路,区域经济学中也有非均衡的倾向,要求向东倾斜,向“卧T”倾斜,这是不科学的,各次产业之间,加工工业与原料,原材料工业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而中国的资源分布很不均衡,如果向东全面倾斜,则“立T”区将停滞或萎缩,“卧T”区将无法运转。中国的国情要求均衡发展,国家的稳定、民族的团结也要求均衡发展。

标签:;  ;  ;  ;  ;  ;  ;  ;  

论我国宏观区域经济新模式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