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上海现代企业制度试点项目的困难_国有资产管理论文

突破上海现代企业制度试点项目的困难_国有资产管理论文

上海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中突破难点的情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难点论文,上海论文,试点论文,现代企业制度论文,情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94年10月开始,上海选择了140 家重点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工作,围绕企业制度创新,在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上积极探索,开始对以下难点有所突破。

(一)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 如何实现政企职责分开,如何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如何确立国有企业的投资主体,这三个问题表面看似乎没有什么关系,实际上存在着内在联系。上海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工业、商业局,是政府主管工业、商业企业的机构,已有40年的历史。近一年来,上海基本完成了工业和商业局的改制,把他们改为国有资产控股集团公司,取得一举三得的效果:一是改革了工业和商业和管理体制,实现政企、政资分开;二是开始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三是塑造了一个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并明晰产权关系。由原纺织、仪表、机电、化工、冶金、轻工、二轻等工业局改制成立的国有资产控股集团公司以后,不再兼有政府行政职能,而是作为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授权,以持股方式拥有集团公司范围内全部国有资产股权的投资主体,由它出资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同时,上海初步建立起了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按照国有资产属“国家所有,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它是市政府管理国有资产的机构;第二层次是市国资委授权管理国有资产的国有资产控股集团公司,或大型企业集团公司;第三层次是由国有资产控股集团公司或大型企业集团出资组建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包括国有独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参股子公司等。建立这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为全面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创造了前提条件,也为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本结构 上海是我国国有经济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造成国有资产总量沉淀,难以调整,资产负债率过高,保值增值困难等的状况。上海各局在改制成国有资产控股集团公司以后,马上着手优化资本结构,加快实施结构调整。原先处境困难的仪表、纺织行业改制后,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实现国有资产战略性转移、系统性重组、结构性调整紧密结合起来。由过去一家一户的调整,变为全行业的大调整。这次结构调整可以说是几十年来最大的一次。如上海广电公司原有三家大型电视机厂,分别生产金星、飞跃、凯歌三种牌子的电视机,而当前全国彩电行业竞争激烈,仅四川长虹一家厂就年产彩电300万台,而上海三家厂年产彩电仅130万台,在竞争形势逼迫下,上海广电公司下决心,进行资产重组,以电视一厂为基础,三厂合并,组建上海电视机总厂,集中发展金星牌彩电生产,形成新的优势,以取得更大的规模经济效益。上海纺织结合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以“三名”(名人、名厂、名牌)为依托,“三资”(资产、资本、资金)为纽带,“三创”(创汇、创利、创值,即国有资产增值)为目的,在企业改革中,让著名企业家黄关从、苏寿南、谢裕中等,以著名品牌“三枪”、“凤凰”等领衔,组建了几家新的企业集团公司,让他们将优势扩张,树立起上海纺织企业的新形象。由于上海经济发展,城市布局大调整,市中心区土地大幅度升值,使土地置换成为盘活资产存量的重要手段。试点企业抓住这一机遇,利用级差地租效益进行土地置换。据了解,上海有40%左右的工业企业、1816个生产厂点分布在市区环线里。现在这8000多万平方米的土地给企业带来了发展的资金支撑。截止1994年底,通过批租、转让、出租等方式,改变了300 多万平方米工业用地的使用性质,获得46.8亿元再生产资金。企业土地置换后易地生产,获得了偿还债务、补充资本、改造设备、扩大发展空间的机会。

(三)增资减债,降低资本负债率 多数试点企业存在着历史负担重,自有资本短缺困难。因从1983年实行“拨改贷”以来,国家对国有企业几乎没有资金投入, 致使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不断提高。 据统计,1980年为30%,1985为40%,1990年为60%,1994年为75%。甚至出现了一批全部靠贷款建成的企业。自有资金严重不足,缺少技术改造资金,产品老化缺乏竞争能力,是当前一些国有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怎样实现增资减债,优化资本结构?是试点企业需要突破的难点之一。各试点企业经过多方努力,实现增资减债,优化资本结构的途径主要有:

第一,吸纳外资和国内法人以及自然人投资。试点企业积极利用上海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有利形势,努力搞好大合资项目。如东风机械集团公司,在1995年7月将探矿机械厂、 工程机械厂联合改制为上海金泰股份公司,发行B股,筹措外资1.7亿元,实现了企业规模迅速扩张。上海广电公司为谋求集约化规模经营,大力吸引外资,到1995年10月止,已开办合资企业26家,总投资33900万美元,其中吸收外资12240万美元。近年来,试点企业吸收国内法人和自然人投资,包括职工持股会投资也在逐步增加。

第二,债权转股权。这方面由市计委、经委协调,正在进行积极慎重地探索,准备将投资机构对试点企业长期贷款中有效运营部分,一次性地转为对企业的股权。

第三,兼并破产。至1995年底,上海已兼并工业企业608户, 兼并使优势企业得到迅速发展,“解冻”了被闲置的国有固定资产58.7亿元。如上海太平洋机电集团公司,组建时有31家国有企业共亏损5000多万元,实行兼并重组后,不到一年就扭亏为盈。上海第二毛纺厂在不同投资主体之间进行兼并控股,1995年夏天,上海二毛以控股形式兼并了张家口五毛,救活了这家厂。现在上海二毛已拥有27家企业,雪球越滚越大。

第四,政府支持。上海对全市140 家现代企业试点企业实施三年内将应缴所得税,全部返回用于补充企业资本金。

第五,增强企业资金自补机制。试点企业将税后利润按规定比例用于补充资本金,并鼓励企业通过资产重估和加速折旧来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多数试点企业将原来单一的国有企业改制为多元投资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是个难题。因为目前有许多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较差,平均资金利润率低于银行利息率,所有的投资者都要求有较高的回报率,而企业效益差,谁都不愿来投资。另方面,有些效益高的企业,自有资金也较充裕,又未必愿意将自己良好的经济效益与他人分享,也不愿吸收其他投资主体入股。上海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实践中经过多方面努力,这个难点突破有了进展,已有近50%的试点企业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途径主要有五条:

第一,建立股份制企业。列入试点的有轮胎橡胶股份有限公司等,他们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股,吸收法人和自然人投资入股,形成了比较规范的股份制企业。

第二,塑造职工持股会投资主体。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应由二个以上五十个以下的股东共同出资设立。试点企业中已有上钢二厂等企业建立了职工持股会,由本企业职工共同筹资入股。职工持股会作为出资者按投入公司的资本额代表持股职工行使股东权益,并以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职工持股会由本企业工会负责管理。建立职工持股会使公司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出资者,构成利益与风险共担的企业与职工新型关系,有利于激励职工参与管理,关心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第三,建立股份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兼有股份制和合作制的优点,实行劳动与资本相结合的一种公有经济组织形式。股份合作制过去在集体企业中推行较多,这次试点中开始在国有小企业中实行。如上海医用恒温设备厂,原是一家国有小企业,通过由本厂职工出资购买全部国有资产后改制为股份合作制,目前运行情况良好。

第四,建立国集联合的有限责任公司。过去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界限分明,不容联合,甚至国有企业职工和集体企业职工身份也是区分十分明确,不能随便变更。这次试点企业中有一批集团公司冲破了所有制界限,把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分别作为不同的投资主体,组建成新的有限责任公司。如上海服装集团公司、上海室内装饰集团公司等都属国集联合的有限责任公司。

第五,吸收法人投资入股。试点企业已有通过吸收其他法人入股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如上海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吸收了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占25%的投资额而组建成的。

(五)加快组建和发展大型企业集团 上海结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进一步调整企业资产和企业组织结构,发展壮大了一批企业集团的规模。如机电工业系统的机床总公司、上海机床厂、上海工具厂三家大企业通过资产重组,组建成上海机床工具(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电线电缆公司和上海电缆厂联合组建成新的上海电线电缆(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第一钢铁厂和新沪钢铁厂、矽钢片厂联合组建成一钢(集团)有限公司等。近年来,上海以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为龙头组建的大集团公司有了较快发展。如轻工系统的冠生园食品集团公司,在市委市府领导关心协调下,由工业冠生园与南市、黄浦两区商业冠生园联合组建新的冠生园企业集团。他们还在浙江杭州吸收当地企业参加冠生园集团公司,进一步扩大冠生园名牌的实力和影响。目前,经工商登记的全市企业集团有250多户,其中市属工业系统有大企业集团40户。

(六)建立和健全资产经营责任制 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由于长期来一直未解决资产所有者实际到位的问题。因此,造成国有资产监管乏力,资产责任无人承担,致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严重情况始终得不到有效的遏制。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在明晰产权、政企分开的基础上,通过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由董事会行使资产所有者权益,同时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使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做到人格化、责任化。上海市国资委等部门已对纺织、电气、物资等控股集团公司正式签订了国有资产经营责任书,对资产保值增值率规定了考核指标。市纺织控股集团公司以全行业62.8亿元净资产承担保值增值责任,考核指标为年增长2.5%。 市纺织控股集团公司对各国有独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按照授权委托的原则,也分别规定了资产经营责任制的考核指标,分别落实到各企业,以确保纺织控股集团公司资产经营责任指标的实现。电气控股集团公司通过对各子公司签订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书以后,各企业的法定代表人、经营者普遍感到压力很大,在当前资产负债率高、贷款利息重、劳动力成本高的情况下,只能不断开拓经营,狠抓内部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努力提高效益,才能保证资产责任书的完成。

(七)实施再就业工程 国有企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大调整中,有一大批富余人员从原来的劳动岗位上被排除下来。如何妥善安置这部分富余人员,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难点。为此上海实施了再就业工程,切实关心下岗待工人员的生活, 广泛开拓再就业的途径, 保障社会稳定。据1994年6月统计,上海国有企业职工245万人,下岗待工人员近20万人。下岗人员比较多是纺织、仪表、轻工等系统,如上海纺织系统,因产业结构的大调整,职工人数由1991年55.16万人降至1994年未的40.3万人,减员近15万人,减员率达23%。1995年纺织系统又精简减员9 万人。仪表系统现有16万职工,仅1995年精简1.6万人,减员率10%。 全市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一年来减员4.2万人。 上海对企业下岗待工人员再就业采取了以下几个途径:

第一,鼓励企业发展“三产”。为安置下岗人员而兴办的“三产”,享受所得税二免三减半优惠。各企业兴办“三产”等经济实体已成为安置富余人员重要途径。

第二,转岗安置。除企业内部转岗外,工业企业转岗安置商业服务等行业。

第三,鼓励下岗待工人员自谋职业。下岗待工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合伙经营者,经济上给予扶持。

第四,完善企业内提前退休制度。 下岗待工人员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工龄10年以上,因体弱等原因,本人自愿,单位批准,可实行提前退休。

第五,劳务输出。由企业组织下岗待工人员到需要劳动力的其他单位工作。

经过各级组织的努力工作,1993年1月至1994年6月上海通过各种途径安置下岗待工人员近29万人(次),其中企业内部转岗和安置至“三产”的占16.1%;劳务输出占5.2%;提前退休占6.9%,企业内部待退休占17.9%;调出人员占12%;留职停薪占12.4%;自谋出路占15%;其它占4.5%。另外,对尚未安置的待岗人员, 发给保障基本生活必需的生活补贴。还建立了帮困基金,对生活特别困难的职工给予必要的补助。

标签:;  ;  ;  ;  ;  ;  

突破上海现代企业制度试点项目的困难_国有资产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