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训教学论文_覃丹

高职高专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训教学论文_覃丹

覃丹 云南新兴职业学院 医学康复系:

前言: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及具有先进性和规范性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校内实训课题和基本训练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校内实训基地虽然可以按照车间式布局,部分模拟工厂式生产,但主要以基础性、规范性、通用性技能培训为主,需要将岗位能力分解为一个个实训项目或实训单元,对学生进行岗位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校企合作,能够在校内完成模拟企业的综合性技能训练。校外顶岗实习是校内实训的延伸和提升,是全面提高岗位综合素质的平台,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主要是掌握岗位技能、了解岗位的社会属性,提高工作实战技能。高职学生在到企业顶岗实习前,在校内就应熟练掌握所学专业的关键技能,在“仿真”的职业氛围条件下训练其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关键词:高职高专 实训基地 实训教学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规划应具有前瞻性

实训基地建设的前瞻性,是学生校内实训掌握先进技术和工艺,掌握先进设备操作,适应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1.设备、技术要有一定通用性和先进性,训练内容要有前瞻性

校内实训设备先进,并不等于花大价钱购买国际领先的高精尖的设备。实训要以生产过程为导向,其设备就要与目前生产一线使用的设备基本一致,尽量贴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因此,实训设备应该一部分是产业或行业广泛使用的设备,另一部分是企业已经开始使用的,能够代表本行业技术发展的趋势、未来的三五年内能体现行业内较先进技术水平的设备。

在实训内容方面,既强调高新技术的含量,又要兼顾常规技术;既要适当考虑超前性,体现新技术、新工艺,瞄准区域经济发展缺乏的高技术,又要考虑这种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工艺的实际需求,不盲目攀高,避免出现学生所学和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

2.从实训基地的设计到训练内容,从内涵到氛围,既要具有仿真性,也要具有真实性.其含义可以解释为以下几个“一致”:校内实训基地布局要与工厂、车间“一致”,基地即车间,车间即课堂;实训设备与企业的设备“一致”;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一致”,实训室具备产品生产的功能;实训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与企业保持“一致”。

3.管理上追求开放性

校内实训基地在管理上应该充分体现开放性原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面向专业群学生的开放,学生既可以在实训课上完成课题训练,也能够按照工厂的生产模式完成一定的生产性训练;二是面向学院其他专业学生开放,提高实训基地的使用率,实现资源共享和实训基地价值的最大化;三是体现实训基地的社会价值,在完成教学任务前提下,开展对外服务,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实训室向社会开放,可以将实训基地拥有的新技术推广开来,为社会培训专业技术人员;还可以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等,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

4.使用中体现价值的多样性、创造性

“工学”一体化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方向,校内实训基地应该创造性地实现功能的多样化。

(1)处理好教学与生产的关系。高职院校的实训必须改变过去那种简单的将课堂知识在实训室操演一下的模拟性实训,要与企业联合设定实训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真刀真枪的生产性实训为主。只有在这种生产性实训中,学生的职业技能才能培养出来。

(2)处理好实训与科研的关系。实训教学中,师生不仅要按照计划完成日常实训任务,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开展科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3)处理好实训与研发、服务社会的关系,实现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在技术水平方面具有行业领先优势,应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将基地建设成为区域内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中心;在学生实训的空余时间,开发实训基地人才培训和技能鉴定的功能,为社会提供人员培训和技术鉴定服务。

实训基地多样功能的开发,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又可以为基地的持续建设提供资金,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以校内生产性实训为突破,实现高职教学的全新改革

搞好实训教学,不仅可以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科教育”向“能力教育”的转变,而且可以形成以能力为核心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带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根本变革。

一部分专家对校内生产性实训概括为: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其实,生产性实训不仅是一种实践锻炼方式,更是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思想和理念。校内生产性实训不仅为师生创造了真实的职业环境,更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的职业教育观念和体系,催生出高职教育的新思想。

1.实行工学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校内实训强调生产性实训,强调真实的工作环境和真实产品的生产,使学生在真刀真枪的生产中培养职业素质、岗位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训中,学生既是专业技能的学习者,又是生产产品的学徒。生产性实训要求“学做合一”,实现“工学结合”。这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全新变革。工学结合将成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2.加强社会参与,建立民主管理机制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项目必须有行业企业的参与,引进企业的设备资源或人才资源,进行共建共享。

建设主体的多元化、运行机制的市场化、筹资方式的多样化,必然带来管理模式的相应变革。应该积极借鉴国外职业院校管理模式的先进经验,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成立吸纳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企业界人士以及教育专家等参与的管理董事会,对学院的运行和发展进行共同管理。这样,既有利于强化高职院校对市场需求的敏感性,又可以营造并运行民主管理机制,将管理权限置于公众监督之下,提升管理决策的正确性。

3.注重教师队伍“双师”结构,加强教学团队的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做到“请进来,走出去”。一方面,请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到学校担任实践教学兼职教师;另一方面,学校教师也要主动到企业去参加顶岗实践,增长实际工作经验,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根据生产性实训的要求,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是逐步培养一支教育理念新、职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4.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生产性实训要求建立与实训教学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不同于传统的课程体系,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首先要深入企业,对专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能力需求开展调研,明确工作岗位的任职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依据工作领域确定学习领域。在开发课程中,不但要依据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还要注意把企业行业的最新技术和最新工艺,充分体现到教材和新的课程体系中,适当提高技术水平的先进性,促使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工作技能协调发展。

5.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在生产性实训中,教学的内容往往就是让学生模拟完成一项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驱动学生的专业学习,也就是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的改革推动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相应变革,包括拉近课堂与实际工作的距离,强化工作任务仿真教学,大力推行项目导向教学法,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等等,让老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

论文作者:覃丹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5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7/4

标签:;  ;  ;  ;  ;  ;  ;  ;  

高职高专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训教学论文_覃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