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自组织理论对高中教师发展的作用论文_许怀丰,高丽

浅析自组织理论对高中教师发展的作用论文_许怀丰,高丽

许怀丰 高丽 苏州市第六中学校 215001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自组织理论下的团队构建的条件,针对教师现状,结合我校教育特点,提出教师自组织形态在对于促进高中教师成长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自组织 高中教师 教师团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2-168-02

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核心与关键。如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发展好每一位教师,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以适应新的教育发展需求,是摆在每一所学校面前的课题。本文结合苏州市第六中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在教师发展中应用自组织理论构建教师发展团队的一些实践和做法展开研究。

一、当前教师团队的发展状况

我校是一所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江苏省首批四星级普通高中,江苏省唯一一所省级艺术高中。我校于1992年创办艺术特色教育,现设有美术、音乐、表演与播音主持、舞蹈四大专业。在发展过程中,我校的教师在年龄结构上偏轻,而学校设置专业种类多,对于行政班的管理要求更高。基于现状,我校教师团队更多的是服务学生的属性特点或者按照学科分类组建的,分为3个年级组和13个教研组,如高一年级组、数学教研组等。这些团队更多的是在行政指令下组建的,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多的是完成行政指令下的教师发展任务,选择性少,自由度差,由于过多的行政干预,阻碍了教师自由发展,导致教师主动性不足,发展愿望不强烈。

二、教师发展的两种途径

教师的专业发展多是由上级部门统一规划的,“他组织”的外塑化培养方式下,教师的发展需求被遮蔽。激发发展需求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依据他组织原理,利用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统一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这种方式很容易淹没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另一种是基于自组织理论,充分挖掘教师的内生元素,以此激发教师的内在需求,每位教师都可以提出自己的发展需求,并能得到平等的关照。前一种实际上是一种外部干涉,注重外部形式的统一,而缺乏对教师内在发展需求的真实关照。后一种是在没有外部强力干涉的情况下,充分考量教师真实发展需求基础上的自组织行为,其成效远大于外部干涉。

三、教师自组织理论下的团队构建

自组织理论以耗散结构和协同论为基础,是指“系统在演化过程中,在没有外部力量强行驱使和维持充分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情况下,系统内部各要素协调动作、导致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上的联合行动,出现有序的活的结构。”[1]自组织运动只有在一种开放的、依靠能量耗散和不断的输入输出作用而建立起来的非线性系统中才能发生和进行。因此,系统只有具备了开放性、非线性、远离平衡态和涨落这四个重要条件,才能形成自组织。

(一)开放性条件分析

开放性是指系统内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外界之间,必须在信息、能量和物质等方面进行充分的交换。按照系统与外界环境联系的紧密程度,我们可将系统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与开放性系统。

在营造教师发展的开放环境需要在群体内部形成一种能够容纳不同观念的摩擦、异质思想的碰撞、不同智慧的交锋、知识互补以及资源共同分享的开放性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盲区与优势在与其他教师间的交流过程中随之暴露,并接受其他教师的审视和点评,同时又不断吸纳新的理念,补充自身发展的不足。

(二)非线性条件分析

非线性是指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制衡关系,系统内部的子系统与外部系统之间则是弹性关系或动态关系,输入和输出并非高度一致。也而非从上到下的线性制约关系。在学校中充分尊重教师间的个体差异,引导并鼓励对于教育教学的不同思考和创新实践,积极开设各类教师活动,展现教师风采。

(三)非平衡性条件分析

“在自组织理论中,远离平衡态表达的是系统内部的非均匀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引起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和新奇性。”[2]其实质是一种压力约束态,对于教师可以理解为对教育的一种不满足的目标追求状态。群体中的教师需要塑造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知识体系,即便是教授同一年级同一课程的教师,在知识整合、方法选择等问题上也都需要具有鲜明的差异,教师需拥有改变“搬运工”、“匠师”型心态的自觉意识和专业发展上的进取精神。非平衡性是使系统有序化的动力源;教师差异化的远离平衡态的前提下,依靠进取精神投入到角逐与协同的合作互动中,系统才从混沌状态发展到有序状态。

(四)涨落条件分析

涨落是指有助于系统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各种客观的、随机的机遇和机会,某种微小变化就能使系统发生“巨大波动”,系统剧烈变化,跃迁到新的稳定状态,即系统上升到更高层面的有序态。而学校需要提供的就是这些促使教师产生剧烈变化的那些微小刺激或者叫做扰动。学校不断的创设教师展示自我,发现自我,解剖自我,学习他人,专家引导的各类途径让教师不断的产生新的变化。

由此可见,现有的高中教师所处的环境对于自组织形式的出现具备了基础条件,虽然有些条件还不是很成熟,从自组织理论的视角看,教师自组织群体不能人为地去构建,只能去创造其形成自组织机制的4个前提条件,只要条件具备,系统内在运作机制就能得以形成,并导致系统自组织地从无序态向有序态转化,自发地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

四、教师自组织形态对于促进高中教师成长的积极作用

教师自组织形态的架构核心是“共同的愿景、合作的文化、共享的机制、对话的氛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校在积极创设自组织的条件下,生成了数学课堂自组织、美术专业成长自组织、青年教师发展自组织等不同的组织团体,给我校教师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在实践中我们看到各类自组织在教师发展中起到了诸多积极的作用,归纳如下:

(一)数学课堂自组织促进教师课堂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发展自组织学习并非指自学,而是要重视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个性化学习诉求,把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权交由教师个体,让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工作实际和专业学习需求,充分激发教师个体专业成长的内生潜能。

我校艺术班学生基础薄弱,外面现成的数学复习资料对我们的适应度都不高,基于此,我校数学教研组改变过去教师只关注自身课堂教学、忽视课堂外同事间的人际关系和组织环境的现象,课堂对同事开放、对专家开放,教师相互之间可以共享信息、共同策划、解决问题并改善学习过程,形成合作学习和集体探究的教师专业学习自组织,共同编写了高三校本教材、实现了微专题到自主教学案的教学全面覆盖。

这种走入课堂教学现场的课堂自组织形态,与传统的教研组有着本质的区别,教研组的课堂活动是行政要求下的被动形态,虽然人数众多,但往往流于表面,而课堂自组织形态在自发自愿的原则下人数不限,更重要的是深入课堂的根本动因是基于某个课堂问题,某个教学难点,某个教学方法,具有动因明确,持久动力、互相激励的特点。而且必然带来参与课堂现场后的教学反思,也是促进教师明确专业学习意义与价值的过程。

(二)基于教师培训而形成的美术专业成长自组织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主要采取短期集中培训和行政要求下的教研活动两种途径”。[3]这是一种基于外部力量和注重行政指导的由外到内、自上而下传统型教师培训方式。教师培训虽然轰轰烈烈,但因其缺乏对教师需求的针对性分析和脱离学校实践环境,其培训有效性不高。因此更加关注于学校本土性问题和教师个性化需求的校本教师专业发展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我校美术教研组是一支35岁以下教师为主体的青年教师队伍,与现有的教学要求相比,无论教师的绘画技能和教科研水平都亟待提升。结合现状,教研组针对每位教师的实际情况开展了菜单式培训:(1)在教研组内尝试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分从教师业务能力提升、学生学习习惯养成两大方向来进行研究开展教育教学研究。(2)每年3月或暑假根据美术教师的自身优势定期送1-2位教师到中国美院等九大美院进行绘画技能的提升训练,进行专业自培。(3)组织骨干教师参加校本教材建设,做强做大学校特色。

在这种制度化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相结合的状态下,激发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一方面,发挥教研组在教师专业活动中核心依托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鼓励教师根据个人研究兴趣或研究课题,走出教研组与其他教师组成的临时性的课题组。这样基于教师自我选择的课题研究而组成的课题组能更加有效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

(三)青年教师自组织团队致力消除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群体是职业倦怠的易感人群和高发人群。教师的职业倦怠弱化了教师爱岗敬业的意识,恶化了教师的人际关系,加剧了教师的精神压力,危害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而且职业倦怠情绪容易互相影响甚至感染,无论对于学校发展还是个人发展都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由于自组织是研究复杂系统及其内部各要素是如何由无序发展为有序的内在过程,因此,自组织理论在教师团体的发展中可以很好的消解教师的职业倦怠,增强教师自身应对职业倦怠的能力与水平。

营造开放的系统是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最重要途径。只有保持教师系统的对外开放,才能保证教师从外界吸收丰富的能量、资源、信息,消除对教育教学工作价值和意义所产生的怀疑,并且顺应同化原有的认知体系,优化知识结构,进而战胜职业倦怠。以此为初衷,六中的自组织团队开展了“影像、成长”的教育电影评析活动;开展“播种希望,收获成长”走进田野感悟教育的自组织活动,在清新活力、青山绿水的大自然中感悟种子的成长与学生成长的关联;开展“聆听经典,走进慢书房”自组织活动。诸如此类的自组织活动在六中还有很多,我们欣喜的看到这些自组织活动很好的打破了教师封闭的自我观念,通过影视、自然、书本这些外力,很容易让教师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外部世界,有意识地主动调整倦怠情绪,更多的多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级各类活动,与遭受职业倦怠困扰的教师分享工作经验,减轻心里烦恼,缓解倦怠压力。

(四)青年教师团体自组织活动促进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生成

青年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一只生力军,是学校未来美好发展的后备军,特别是青年教师比重比较大的学校,青年教师的发展问题更加突出。青年教师虽然思想活跃、精力充沛、热情活泼、有相应的理论知识,但是教师角色尚未完全形成,教学经验尚不够丰富,学生管理方法还不够成熟,自我情绪管理还不够到位,容易出现困惑和迷茫。

而自组织理论认为,系统在非平衡状态下,才能展示出潜在的自演化能力,进一步的超越与发展才得以可能。同时根据涨落条件是系统走向有序的原驱力,当系统远离平衡态时,只需要给予合适的刺激,通过组建竞争与合作、专家引领指导的教师自组组团队,在非平衡和条件刺激下的涨落激发青年教师教育职业的发展的源动力。

以此为理论基础,我校的青年教师发展充分认识到青年教师个体的身心特征,尊重、理解与信任青年教师。深入贯彻“以教师为本,促专业成长”的教育理念,打造适合每一位教师生存、发展与创造的氛围,为教师提供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与条件,让教师在工作中感受到“自身价值体现”的欢愉。[4]开展了“我在六中做老师”的系列活动,讲述青年传承爱心与责任的教育成长故事,就“如何做学生喜爱的好老师”展开深入探讨;开展“好老师、大家说”活动;“青年教师恳谈会”更是体现了尊重青年教师的个体发展,以抛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最终提升自组织团队的群体成长;“青听”活动讲述学科之美、展现教师人格魅力,更是发挥了自组织开放引领带动的特点。这一系列针对青年教师发展的自组织活动中,每一位的教育故事的分享、个人学科之美的展现,个体发展问题的抛出、团队发展的历程都可以理解为个人所处的非平衡状态,活动的更大意义在于将一个个鲜活个体组合后的叠加,随之而来的是刺激后的涨落和向更高级的跃迁,最终解决的是树优秀青年教师榜样,听广大青年教师心声,提纯教育理想信念,突破教育活动瓶颈,找到教育发展路径。

自组织团队对于教师的发展和成长的积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目前鉴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学校的自组织形式的覆盖面还不是很广泛,在六中的土壤上很欣喜的看到了自组织理论在六中的时间,以及自组织团队的运转与实效。实践证明,30%的老师做好后,能带动70%的老师。相信自组织团一定会以点带面涌现出更多的自组织,以更灵活、更自主、更能发挥同伴互助作用、以及教师持续自我职业发展的这种自组织形式,成为促进未来学校教师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

参考文献:

[1]黄永军.自组织管理原理——通往秩序与活力之路[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1.

[2]阳泽,杨润勇.自组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机制[J].教育研究,2013,(10).

[3]陈向明,张玉荣.教师专业发展和学习为何要走向“校本”[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

[4]王一敏.职业倦怠综合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7

论文作者:许怀丰,高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2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6

标签:;  ;  ;  ;  ;  ;  ;  ;  

浅析自组织理论对高中教师发展的作用论文_许怀丰,高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