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分析_钢铁工业论文

中国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分析_钢铁工业论文

中国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竞争力论文,中国钢铁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2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2)11—0009—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钢铁工业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1996年中国钢产量突破亿吨大关,成为世界第一钢铁生产大国。近5年来,钢铁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但与日本、美国、欧盟和韩国等钢铁强国相比,差距仍然较大。

一、产品竞争力

我国钢铁工业自建国以来,长期处于短缺的经济环境中,几十年的发展基本上走的是一条外延粗放式的道路,钢铁工业产量增加主要靠扩大资本、劳动的投入,而不是主要依赖技术的进步、结构的优化,由此导致钢铁产品的生产不能适应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要求。

这里我们用相似系数与偏离度指标说明中国钢铁工业与发达国家钢铁工业之间在产品结构上的差异和产品竞争能力的强弱。见表1。

表1: 不同时期中、美与中、日钢铁工业产品结构相似系数

年份1960196319651970197519801983199119921994

中、美 0.700

0.712

0.749

0.713

0.682

0.753

0.710

0.710

中、日 0.860

0.830

0.769

0.727

0.746

0.833

0.696

0.669

资料来源:陈星、王文忠,杨锡怀等:《中国钢铁工业产品结构演进实证分析》,东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3期。

表1中的结构相似系数值表明:中、美钢铁工业产品结构的偏离度,在1960年到1994年30多年中,结构偏离度呈周期性变化。60年代结构偏离度缩小,70年代扩大。而进入80年代又缩小。结构的周期变化造成1994年的相似系数与1960年的相似系数相差无几。虽然我国钢铁工业在产品结构演进上与美国相比差距并未扩大,但考虑到美国钢铁工业在20世纪中叶后就已进入产业成熟期,产品结构的高级化过程在五、六十年代基本完成,在此之后,钢铁工业的发展并不迅速,且相对迟缓于日本和欧盟。1960年美国钢铁工业产品结构中高附加值产品即板材、管材、带钢构成比重总和是71.34%,1994年是72.22%,产品结构一直处于很高的位置,且变化不大。我国钢铁工业正是在这30年中产量有了迅速发展,但在产量增长的同时,产品结构并未优化,1960年,板材、管材、带钢构成比重总和是31.74%,1994年是39.18%,可见,产品结构处在很低的位置上且提高幅度不大。

中、日钢铁工业产品结构的偏离度在60年代并不大,但在此之后,除80年代初期,产品结构偏离度有所缩小之外,一直呈现放大趋势。1963年,日本的板材、管材、带钢构成比重总和是53.16%,中国是34.43%,差距是18.73%;而到1994年,日本的板材、管材、带钢构成比重总和已达到76.46%,中国仍只有39.18%,差距扩大为37.28%。这种差距的扩大是由于日本钢铁工业在增加产量的同时,调整产品结构,缩小普通钢材比重,逐步退出普通钢材的出口市场,增加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产量。总之,是产品结构高级化进程中领先的结果。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我国钢铁工业产品结构的演进没有坚持明确的战略,造成钢铁工业的产品结构高级化进程缓慢;同时与美、日这样的钢铁强国相比,我国钢铁工业的产量差距已不存在,但在产品结构上的差距并未缩小,反而呈缓慢扩大的趋势。产品的结构性矛盾导致的低竞争力逐步暴露出来:一是铁、钢比重过高,2001年世界主要产钢国一般在0.5—0.7之间,中国为1.02,明显高于发达国家,铁钢比高意味着吨钢的综合能耗必然就高。二是中国的板、管比重目前是42%,低于世界平均60%的水平,与钢铁发达国家平均80%的差距则更大,说明中国钢材产品处于低档次、低质量状况。三是长线产品过剩与短线产品稀缺并存,低水平的“大路货”供过于求,科技含量高、精度高、技术难度大的产品由于生产能力不足供不应求,部分高档钢材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只有50%。四是国内生产的大宗钢材品种的产品质量与国外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五是高的生产成本使产品的价格缺乏竞争力,六是生产标准相对较低,目前生产的钢材中,执行国际先进水平标准的36%,执行国际一般水平标准的占51%,尚有13%未执行国家标准,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钢材总量的26.3%。

二、资本竞争力

钢铁工业是规模经济效应十分显著的行业,90年代欧洲和日本的钢铁企业为走出世界经济萧条影响下的困境,进行了大规模的以企业间兼并、收购和重组为特征的结构调整,关闭过剩的生产能力,避免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产生了德国的蒂森·克虏伯公司、LUN集团和新旧日铁等世界新的钢铁巨头,引领着世界钢铁产业的发展方向。2000年,中国钢铁企业有1700余家,总产量12850万吨,50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4家,100—500万吨的企业有40家,50—100万吨的企业有10家,国内产量最大的10家钢铁企业和世界产量最大的10家钢铁企业相比差距悬殊。中国钢铁企业只有国内产量最大的宝山钢铁公司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达到1130万吨钢材,但尚不足世界最大的钢铁企业韩国浦项制铁产量的1/2,仅名列世界第10位。其它我国所有钢铁企业的产量都不是1000万吨,而世界前10名的钢铁企业产量均在1000万吨以上。中国10家产量最大的企业平均产量只有568.07万吨,而世界10家产量最大的企业平均产量是1902万吨,是中国企业的3.35倍。(见表2)

表2:2000年中国和世界10家最大钢产量企业排行榜单位:万吨

序 号中 国 世界其它国家

企业名称 产量国别及企业名称产量

1

宝山钢铁公司 1130南韩浦项制铁公司 2680

2

鞍山钢铁公司 881 日本新日铁公司2610

3

首钢总公司803 卢森堡阿尔贝德钢铁公司2240

4

武汉钢铁公司 665 英国LNM集团

2100

5

本溪钢铁公司 422 英荷科鲁斯集团1840

6

包头钢铁公司 392.5

日本日本钢铁公司 1800

7

马鞍山钢铁公司392.2

法国北方钢铁联合公司 1710

8

攀枝花钢铁公司360 德国蒂森·克虏伯 1600

9

唐山钢铁公司 320 意大利利斯瓦集团 1400

10 邯郸钢铁总厂 315 日本川崎制铁公司 1040

平均产量 568.070902

资料来源:中国钢铁企业数据部分来自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网站,世界钢铁企业数据部分来自《世界钢铁动态》、汤姆森金融数据库,转引自《中国乡镇企业》2001年第3期。

由于我国钢铁企业无法实现真正的大型化和集中化生产,因此,也就没有形成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比较稳定的分工协作关系和生产经营体系,导致企业组织结构非常不合理。一是产业集中度低。我国目前仅炼钢企业就有290家,加上独立的炼铁、轧钢厂,钢铁企业有上千家。特别是存在着大量装备落后、能源消耗高、污染严重、产品单一、质量不合格,甚至用工频炉生产“地条钢”的小钢铁企业。二是专业化分工欠明确,大批生产长条材的中小普钢生产企业和特钢企业工艺装备类似,众多钢铁企业基本上都是“万能型”工厂,八大类钢材均有,产品趋同性强,企业缺乏市场覆盖率高且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品,产品结构的雷同导致行业内的恶性竞争,进一步遏制了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三、技术竞争力

我国钢铁产品竞争力低下的直接根源在于技术竞争力的落后。一是技术装备平均单机能力小,水平低,部分生产能力和工艺技术不配套;二是全国较落后的装备仍占总能力的较大比重。在国内重点企业和地方骨干企业中,达到国际水平的装备各个工序平均为10%。甚至一些国际上已成熟使用的技术装备,如铁水预处理、转炉煤气回收、在线炉外精炼等在中国的普及率还很低。目前,能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企业,也只有宝钢,年产钢能力不到全国的10%,其它一些钢铁企业经过技术改造局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大多数企业的设备仍处于落后状况。在炼铁高炉中,有4500万吨的生产能力是属于落后的,约占总能力的35%。其中约有3000万吨是由限期淘汰的100m[3]以下的小高炉生产的;在炼钢设备中,转炉有1200万吨属于落后生产能力,占目前转炉生产能力的12%,电炉有1000万吨属于落后生产能力,占生产能力的34%,这些都是属于限期淘汰的装备;轧钢设备中,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装备不到生产能力的50%;此外,炼焦、烧结等工序的技术经济指标距国际先进水平也有很大差距。

技术水平的落后,必然出现企业消耗高、效率低的问题。中国目前钢铁企业的实物劳动生产率为年人均100吨左右,世界其它主要产钢国的劳动生产率为:日本740吨、美国541吨、欧盟国家在412—462吨之间,中国钢铁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这些国家的1/4至1/7左右。能耗方面,目前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平均吨钢可能耗901千克,其它主要产钢国吨钢能耗为日本656千克,美国785千克,欧盟国家为720至735千克。按可比能耗计算,我国比日本高出37%,比欧洲国家高20%至25%。因此,我国钢铁企业由于工艺技术装备落后,廉价的劳动力和能源价格优势已被低劳动生产率和高能耗大大抵消了,从而导致我国钢铁产品技术、质量的国际竞争力低于日本、欧盟等钢铁发达国家,产品价格的国际竞争力低于独联体国家。

四、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我国钢铁工业产品、资本,技术的落后,直接导致钢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足。从表3中可看出:1993—2000年,中国钢材产品出口量整体呈现增长的趋势,但增长波动较大,其中,1998、1999年则出现了出口下降的局面。同时期,我国进口了大量的钢材,进口量居高不下,1993—1997年进口量呈现下降走势,但从1998—2000年则出现反弹,进口量激增。由此导致我国钢材巨大的进出口逆差,1993—1995年出现下降,从1997年起则又出现较大幅度的回升,特别是近几年一直维持在-1000万吨附近。钢铁产量中出口比重的起伏也比较大,但平均值不足8%,与世界平均40%的出口比重相比,尚达不到1/5的水平。

表3:中国钢材国际贸易单位:万吨

年份1993 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

中国钢材产量 8954 9261 953610123

10894

11559

12426

12850

中国钢材出口量 359

513 1054699 831 573 603 1130

中国钢材进口量4272 3093 146216391362131116702086

钢材进出口差额-3913 -2580 -408-939-530-737-1097

-957

出口量占产量的比例(%)4.01 5.54 11.05

6.917.634.964.858.79

资料来源:《中国钢铁工业统计》和《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年鉴》1993-2001年整理,负值表示逆差,正值表示顺差,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出现以上情况是由于我国钢铁产品结构上的巨大差距造成的。在钢材的国际贸易结构中,先进产钢国出口以高附加值为主。相反,由于我国钢铁生产与先进产钢国有较大的差距,出口钢材品种结构以初级产品为主,达到60%以上,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只有不足40%。根据统计资料的计算,由于我国钢铁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差,进出口贸易多年来长期赤字,改革开放以来21年间(1979—2000),我国进口钢材26297.66万吨,共花费外汇1102.45亿美元,同期出口钢材4501.16万吨,创汇166.69亿美元,累计净进口钢材21796.50万吨,贸易逆差935.7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7701.38亿元,超过了自建国以来钢铁工业累计固定资产投产总额。(1998年该值是4805.48亿元)仅在1996—2000年就进口钢材5646.66万吨,用汇283.50亿美元。这表明我国在发展钢铁工业过程中,有限的外汇没有用于进口先进的技术装备,提高自己的科研开发技术能力,而花在直接钢材的进口消费上,结果导致与技术先进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贸易赤字居高不下。

标签:;  ;  ;  ;  

中国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分析_钢铁工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