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合成理论视角下隐喻的意义研究论文

概念合成理论视角下隐喻的意义研究

苏瑞丽

(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哈尔滨150080)

摘 要: 隐喻在人类认知和意义建构中起着重要作用。概念合成理论作为人类普遍的认知活动,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特别是对隐喻的意义建构和推理机制的阐释。概念合成理论弥补了概念隐喻理论无法阐释新生意义的理论缺陷,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 概念合成理论;隐喻;意义建构

传统上,隐喻被视为一种修辞形式,是文体学家,修辞学家和作家的研究范畴。近年来,语言学家认为日常语言到处充满了隐喻;隐喻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方式。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隐喻研究都在方兴未艾,这引发了一场隐喻革命(metaphoric revolution)或隐喻转向(metaphoric turn)。George Lakoff和 Mark Johnson最早提出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6],为后来隐喻的相关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发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枫桥经验”,历经50余年的演变发展,至今依然保持着勃勃生机,成为具有标杆意义的基层社会治理的“中国方案”。 “枫桥经验”的灵魂和精髓,就在于依靠群众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在坚持这一核心内涵的前提下,“枫桥经验”的诞生地——浙江诸暨市,紧贴时代脉搏,不断开拓创新,使“枫桥经验”从理念、机制到操作路径,都不断丰富发展。2011年以来,诸暨市在“大调解”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为基层社会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构建提供了一个宝贵样本,这也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升级版的精华部分之一。

作为人类普遍的认知活动,概念合成理论在对隐喻的意义建构(meaning construction)和推理机制(reasoning mechanism)两方面发挥着强大的作用,能够弥补概念隐喻理论无法阐释新生意义的理论缺陷,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有助于研究语言意义建构的动态过程。

一、概念合成理论介绍

基于心理空间理论(Mental Spaces Theory),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得以发展。因此,笔者先阐述心理空间理论的内容,后介绍概念合成理论的主要内容。

明月的关系更好,而且说起来还有些复杂,边峰是自己妻子妹妹的同学。秦明月当年破获几起大案,后来都是警方的宣传人员通过边峰推向媒体的,边峰还专门写过他的专题报道,为其获评省十佳警察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知道边峰喊他是想干什么,干脆装着没听见,皱眉返回大厅,命令对寄存处的东西进行一次清查。

(一)心理空间理论的内容

Gilles Fauconnier在其两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 Mental Spaces(1985/1994)和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1997)中提出并发展“心理空间”[1][2]的概念来研究意义的动态建构过程。所谓意义来自于意义建构的动态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概念化。根据Gilles Fauconnier的解释,意义建构涉及两个过程:(1)心理空间的建立;(2)这些心理空间之间映射(mappings)的建立。这种映射关系由局部话语语境所引发。也就是说,意义建构受到语境的影响。Fauconnier(1997:11)将心理空间定义为“当我们思考和谈话时激增的部分结构,使得细密划分我们的话语和知识结构成为可能”[2]。心理空间将意义划分为不同的概念域(conceptual regions)或概念包(conceptual packets)。事实上,所谓的心理空间是一个包含特定类型信息的概念空间域。它们是在普遍性的语言,语用和文化策略的基础上进行构建的。然而,由于心理空间是在线(on-line)构建的,因此它们会产生独特的和临时的概念结构包(packets of conceptual structure),为正在进行的话语而构建的。后来,一些认知语言学家(Fauconnier 1997;Fauconnier&Turner 1998,2002)基于心理空间理论的发展,对概念合成理论进行研究。

(二)概念合成理论的内容

概念隐喻理论[6]是由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于1980年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中首次提出的,并且已经在随后的一些出版物中得到了发展。同时,概念隐喻理论也被视为认知语义学中最早的理论框架之一,为认知方法提供了许多早期的理论推动力。概念隐喻理论的基本前提是隐喻不仅是语言的风格特征,而且本质上是隐喻性的。根据这种观点,概念结构是根据跨域映射(cross-domain mappings)或概念域(conceptual domains)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组织的。隐喻是指源域向目标域的单向结构映射。如前所述,概念合成理论是认知语言学领域中的重要的意义建构理论,对意义的建构和理解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根据这一理论,隐喻是一种突出的,普遍的认知过程,它将概念化与语言联系起来,两个输入空间源域和目标域进行跨空间映射。因此,合成空间在隐喻的意义阐释中有指导作用。

图1 概念整合网络(Fauconnier 1997:151)

在句(1)中,我们可以根据源域屠夫来理解目标域外科医生。在源域中,我们有屠夫,切肉刀,被宰杀的动物等。在目标域中,我们有外科医生,手术刀,接受手术的病人等。但 Grady,Oakley和Coulson(1999)认为在句(1)中概念隐喻理论所引起的困难是这个句子实际上暗含着否定评价(negative assessment)[5]。虽然屠宰是一项技术熟练的专业,但通过将外科医生概念化为屠夫,我们可以推测出外科医生的无能,这给概念隐喻理论带来了困难,因为这种否定评价似乎并非来自源域屠夫。由于屠夫在屠宰过程中需要相当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对特定动物解剖学的详细知识,对不同肉块的了解等等,所以就会引起关于负面评价的概念起源问题。

这个例子指出了人类强大的认知力。语言和思想不是严格意义上组合(compositional),在某种意义上它们是附加的(additive)。换句话说,意义建构不能仅仅依赖于“简单的”概念投射过程,比如,借助概念隐喻理论,用一个概念域构造另一个概念域等。在句(1)中,负面评价是显而易见的,并且似乎是将外科医生描述为屠夫的驱动力,但这种负面评价似乎没有包含在与隐喻相关联的输入域中。作为人类普遍的认知活动,概念合成理论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能够解释这些含义的出现,原因在于意义建构涉及层创结构,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因此我们用概念合成理论对隐喻那个外科医生是个屠夫进行阐释(如图2)。

二、概念合成理论对隐喻的意义阐释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Fauconnier在1997年的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一书中正式提出了概念合成理论[2]。随后,Fauconnier&Turner(1998,2002)发展和完善这个理论[3][4]。概念合成是人们思考和行动的认知过程,尤其是当人们在思考和行动时。它基于不同心理空间的映射和整合以及基于心理活动的认知操作过程,产生了概念整合网络(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它由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一个合成空间(blended space/blend)构成。借助于跨空间映射,两个输入空间选择性地投射。两个输入空间中的相同结构和抽象信息在类属空间得以体现。而从两个输入空间中获取的部分结构形成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在合成空间得以体现。所以,通过映射链,这四个空间相互连接构成概念整合网络(如图1)。

(1)那个外科医生是个屠夫。

根据Fauconnier的解释,当两个输入空间I1和I2合成时,要借助一些条件实现。首先,跨空间映射。从图中可以看出,四个圆圈用于表示四个心理空间,空间中的实心点用于表示来自各个空间的元素,并且通过直线连接它们之间的关系。来自两个输入空间I1和I2中的相应元素之间用实线表示它们的映射关系;其次,类属空间。如图所示,类属空间体现了两个输入空间中的相同结构和抽象信息;然后,合成空间。从图中可以看出,合成空间反映了两个输入空间I1和I2中的元素选择性地投射。其元素之间的映射关系由虚线连接;最后,层创结构。从图中可以看出,合成空间体现了两个输入空间以及类属空间中的相应元素选择性地投射,它可以投射到一个元素,即两条虚线相交,或者可以投射到不同的元素。在概念合成理论中,层创结构由三个基本过程获取的:(1)组合过程(composition),涉及两个或更多输入空间的概念内容在合成空间融合的过程;(2)完善过程(completion),涉及补充完整两个或更多输入空间中提及但不完整的信息;(3)阐述过程(elaboration),即合成空间中的结构进行认知操作以及简化的过程。此外,在选择性投射过程中,意义的构建要受到一些支配原则,才能正确地投射到合成空间中。Ungerer,F.&H.-J.Schmid提出五条支配原则[7]。首先,拓扑原则。合成空间需要包含或保留来自输入空间的概念结构信息。其次,合成原则。合成后的概念需要具有稳定性而且容易记忆。然后,分解原则。它能够确保合成空间促进整个概念整合网络的重构,能从合成概念中推导出输入空间及相关关系。此外,相关原则。概念之间具有相关性。这种相关性是在具体语境下合成的推动力。最后,等级原则。这些原则可以被描述为最优性原则,因为合成不是一个确定性过程。相反,它取决于在给定的整合网络中可使用的精确结构和整合的目标,这需要对概念结构选择性投射到合成空间中。简言之,合成过程受一系列支配原则所限制,比如拓扑原则、合成原则、分解原则、相关原则等等。

沪江CCtalk横跨知识分享和在线教育两大领域,课程内容主要分为语言类、职业教育类、中小幼、艺术兴趣四大类,汇聚了海量课程资源及超过三万名网师和数千家优质内容机构。其中,CCtalk以语言学习为中心,特别是日语学习,并注重基础教育的学习。

图2 隐喻那个外科医生是个屠夫的概念合成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图2包括输入空间I1、输入空间I2、合成空间和类属空间。输入空间I1包括外科医生、病人、手术刀、手术室、治疗和手术各种元素。输入空间I2包括屠夫、动物、切肉刀、屠宰场、切肉和屠宰各种元素。类属空间包括施事者、对象、工具、工作场所和目标或者方式各种元素。合成空间包括屠夫、病人、手术室、治疗和屠宰各种元素。显然,在合成空间中,这些技能并不适合对人类病人进行手术。被评价为屠夫的外科医生将给手头的任务带来了不适当的技能和目标,因此是无能的。这种无能或者不称职的新生意义(emergent meaning)是通过组合、完善和阐述三个基本过程获取的。首先,基于组合过程,解释“那个外科医生是个屠夫”这个概念时,我们将输入空间I1和输入空间I2的概念内容在合成空间进行融合的过程。其次,基于完善过程,补充完整输入空间I1和输入空间I2中提及但不完整的信息,这会激活人们长时记忆中的知识,逐步完善并形成合成空间里的层创结构。最后,基于阐述过程,人们能够根据合成空间的层创逻辑来详尽阐述“那个外科医生是个屠夫”这个概念。例如:屠夫在屠宰过程中需要相当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对特定动物解剖学的详细知识,对不同肉块的了解等等。即使屠宰是一项技术熟练的专业,但通过将外科医生概念化为屠夫,我们可以推测出外科医生的无能。通过三个过程的完整分析,这种无能或者不称职的新生意义得以产生。

正如Grady,Oakley和Coulson(1999)所解释的,合成理论能够通过考虑到层创结构来解释与这种话语相关的负面评价[5]。原因是虽然合成空间包含从两个输入空间投射的结构,但它还包含不从两个输入空间投射的附加结构。在屠夫的输入空间I1,我们拥有技术精湛的能力。然而,在合成空间中,这些技能并不适合对人类病人进行手术。被评价为屠夫的外科医生将给手头的任务带来了不适当的技能和目标,因此是无能的。这种无能或者不称职的新生意义代表了合成空间提供的附加结构。由合成空间提供的层创结构包括从输入空间复制的结构,以及与使用屠宰技术执行操作的外科医生相关联的层创结构。合成空间中的结构是新生的,因为它来自输入的附加结构,以在合成空间中产生唯一的实体。此外,正是由于目标(治疗)和手段(屠杀)之间的不匹配只存在于合成空间中,才会产生无能力的推断,这意味着合成空间中的所有结构都可以描述为新生的,即使其成分由输入空间所提供。最后,我们讨论类属空间在概念整合网络的作用。所谓的类属空间包含高度图式化信息,作为在两个输入空间之间建立跨空间映射的基础。换句话说,类属空间通过充当共享结构的模板来帮助识别输入空间中的相互对应的各个元素,然后可以将这些彼此对应的各个元素投射到合成空间中。

三、结语

综上所述,概念合成理论在构建和理解意义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能够弥补概念隐喻理论无法阐释新生意义的理论缺陷。但当我们使用概念合成理论来分析和解释隐喻的意义建构过程时,我们不仅要正确处理源域空间和目标域空间之间的相似性以及相应元素的映射,还要考虑背景知识,说话者的主观意图等。总之,我们要以具体的语境为出发点,从认知的视角去分析和阐释隐喻现象,有助于研究语言意义建构的动态过程。

研究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前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术后隐性失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下表1:

参考文献:

[1] Fauconnier,G.Mental Spaces[M].Cambridge:The MIT Pres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1994.

[2] Fauconnier,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3] Fauconnier,G.&M.Turner.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J].Cognitive Science,1998(2):133-187.

[4] Fauconnier,G.&M.Turner.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New York:Basic Books,2002.

[5] Grady,J.,T.Oakley and Coulson,S.Blending and Metaphor[A].In R.Gibbs and G.Steen(eds.).Metaphor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C].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999:101-124.

[6] 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7] Ungerer,F.&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A Study on the Meaning of Metaph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SU Ruili
(School of Western Studies,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

Abstract: Metapho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uman cognition and meaning construction.As a kind of universal cognitive activity of human beings,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has a strong explanatory power,especially the interpretation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and reasoning mechanism of metaphor.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remedies the theoretical limitations that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cannot explain emergent meaning,providing a new perspective.

Key words: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metaphor;meaning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4-8626(2019)09-0069-04

收稿日期: 2019-06-17

基金项目: 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汉语情态动词“要”的意义研究:语法-语用互动视角(YJSCX2019-157HLJU)

(责任编辑:周卓)

标签:;  ;  ;  ;  

概念合成理论视角下隐喻的意义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