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团队精神--高校德育企业用人新趋势的思考_团队意识论文

创新与团队精神--高校德育企业用人新趋势的思考_团队意识论文

创新与团队精神——企业用人新趋向对大学德育的考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团队精神论文,德育论文,用人论文,大学论文,新趋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9)11-0134-03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专业知识曾经是企业选用人才的首要素质条件,而如今,世界进入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企业招聘人才的要求正在发生递进变化,企业不仅重视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更看重招聘对象是否具备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因为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的时代已经淡去,如果说当今还有“人才匮乏”的问题,那么企业急需的是创新人才,而不是一般的知识型人才,未来社会中知识型人才未必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创新是经济集团生存发展的生命力,是企业从小到大或由弱到强的发动机。

创新需要团队合作,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项目创新,无论是制度创新还是理念文化创新,无不依靠团队合作。创新是团队合作下的创新,团队是创新目标下的合力运作,团队协作是创新的轴心,创新是团队凝聚的巨大动力。创新成就团队,团队造就人才。大学是现代文明的轴心,大学与企业之间需要有基本的精神共鸣和文化认同,高校教学如何与企业人才需求相衔接,如何在大学德育中融入创新和团队精神,这些紧迫的现实问题无疑给大学德育增加了新的考量。

一、团队精神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成为21世纪团队精神新内核

团队精神创意于20世纪60年代初,由日本企业协会最早提出来,并给日本丰田公司等许多企业带来强势发展效应,也促使日本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团队精神的宗旨是集体成员团结合作,齐心协力,优势互补,荣辱与共。21世纪面临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中国企业需要更多的合作创新来应对愈来愈激烈的市场竞争,于是团队精神成为企业文化的新内涵,而是否具有合作创新能力成为企业团队选拔人才的价值取向。

成功企业的发展,不外乎拥有内聚力和外张力两大强势,内聚力来自团队精神,外张力得益于不断创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当然企业生存发展还有赖于政府的产业政策扶持、地缘优势、社会各界的支持等外界因素,但最关键的还是企业本身的生命力、扩张力,而员工的创新和团队精神,无疑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这种内在的本质不仅能给企业带来极好的经济效益,而且更以一个有活力的协调整体对自身所依存的外部环境产生作用并施加影响,从而不断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加盟,进而强化企业应对各种危机的能力。“企业拥有了团队精神就是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就具备了在现代市场竞争中无往而不胜的战略优势,就可以弥补诸如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不足,这是因为团队精神可以产生正的协同效应,促进团队的协作。”①

创新理念的起源可追溯到1912年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概论》。熊彼特在该著中提出:创新是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熊彼特认为新的生产要素主要指:新产品、新生产方法、新市场、新材料等。20世纪60年代,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罗斯托提出了“技术创新”,把“技术创新”提高到“创新”的主导地位。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21世纪愈来愈多的企业感悟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引擎。而创新的第一要素是人,是否拥有创新思维、创意智慧、创新人格的人是企业不断发展的法宝。企业拥有某一领域的个别天才,也未必一定能走向成功,只有发挥团队合力,创新项目才能得以完成。企业不仅要物色专业知识过硬的人才,更青睐于诚信、负责、谦虚、心胸豁达的成员,这样才能促成更多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项目问世,使企业长久立于市场的前沿。中国企业要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关键在于营造创新的环境和拥有更多具有前瞻性战略眼光与协调能力的创新人才。

二、团队精神成为人才新要求,创新是对大学德育的考量

教育是创新的源头,每一种新科技产品的问世,无一例外都离不开大学的参与和支持。只有教育体制、教育理念率先改革创新,才能促使创新人才茁壮成长。企业对人才的新需求是对大学教育的新考量。谷歌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李开复认为,中国高校仍然停留在培养“20世纪需要的人才”的阶段,而更多企业需要的是“21世纪需要的人才”。李开复提出“21世纪需要的人才”应具备融会贯通、创新与实践相结合、跨领域的综合性人才、智商情商灵商兼高、沟通与合作等特质。②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指出,让大学生尤其是本科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应是大学教师的主要工作之一。

企业要根据市场需要来生产产品,高校也应该根据社会需要来培养人才,否则企业会向高校叫板。有创新型的教师,才会有创新型的学生。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德育教师首先必须更新理念,由重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向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的观念转变,由偏重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向重视学生情感与理性协调发展的观念转变,由单一卷面评判德育成绩向重视学生的平时行为修养与爱心服务经历转变;由熏陶书生意气向培养企业家精神转变。这也是高校德育与社会接轨的本质要求。比利时鲁汶大学校长马克·韦尔威纳在大学校长论坛上说:“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是大学对于社会最大的服务功能。”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指出,在复旦运行多年的通识教育体系给予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和专业选择,目的是激发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不断提出问题的勇气。

一个人没有创新团队精神将难成大事,一个企业没有创新团队精神将难以持久,一个学校没有创新团队文化将难以养育大树和将才。团队精神是一种人文力量,创新是企业乃至民族发展的创造力,有创新的思想政治环境才有敢于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敢想敢为的师生,才能为中国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具有协作精神、思维有灵活性独创性、善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大学生,才能完成我国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才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融入符合时代要求的德育内容,创新与团队精神不可或缺

创新和团队精神有着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创新的实现有赖于团队精神的支持,而团队精神正是团队成员自觉寻求创新的内在原因。创新的深入,促进了团队精神的自我完善,而团队精神则会激发出更出色的创新。正是二者的相辅相成不可或缺,才成为企业、教育发展的推动力。许多企业迫切寻找善于把创意变成生意的人才,以激发企业持续发展的生命力。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有创新与团队精神的大学生会特别受到青睐。人才市场需求发生了结构变化,高等教育如果与时代发展潮流脱轨,无疑会误人子弟同时也会被人才市场所抛弃。不同文明有不同的教育之道,创新人才培育需要创新教育,德育是所有教育的灵魂,德育是衡量大学办学成效的主要标准。③创新德育应当重视以下内涵。

1.敬业与合作

创新团队精神首先体现在敬业与合作的品格上。敬业就是全心全意精益求精地对待工作。一个优秀团队的强大凝聚力和号召力,来源于团队中每个人的忠诚和敬业。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渴望,但成功不是等来的,而是靠努力做出来的,敬业认真的人容易赢得合作,成功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很多人包括亲人友人同仁等有形无形的帮助和支持的结果。个人成就团队,团队造就个人,团队发展与个人成功彼此依赖。要出色完成任务,就要知道怎么与别人合作,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虚心向同伴学习,不自以为是。《礼记·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合作成功的概率高于个人英雄主义,1950年后的诺贝尔奖有85%是合作的产物。敬业是常态社会中的重要品质,敬业的前提是公平竞争,合作是竞争的最高境界,合作使资源的利用达到最高程度。北京奥组委之所以请张艺谋出任2008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就是看重他整合各种资源和打造团队协作的能力。一个善于创新的人就是要学会和各种各样的人合作,包括你的竞争对手。敬业合作是创新的基础和成功的桥梁,德育教育要始终将这一品德熏陶放在首位。

2.主动与挑战

主动与挑战是创新与团队精神的保证。创新需要一种独特的价值目标和精神气质,就是主动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敢于挑战传统,挑战权威,尝试新的领域,另辟蹊径,发掘自己的兴趣,并保持激情。科学上的任何一次进步都与大胆设想紧密相连。麦克斯韦从电-磁和磁-电的关系,提出了电磁波的理论;哥白尼挑战性地提出了日心说;爱因斯坦的开放性思维提出了相对论,创新性地统一了物质和能量。美国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曾说:“每天清晨当你醒来的时候,都会为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发展和改进而激动不已。”

俗话说“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主动要求承担更多的责任,主动去试验开辟新领域,尝试去改变一些不愿服从的常规,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拥抱变化,焕发出创新创业的激情和动力,才会有零的突破,才会更上一层楼。主动挑战还需要执着坚毅不怕失败的品格,需要在有限或劣势环境下依然坚持求生存求发展的吃苦耐劳精神,否则就有可能导致创新、试验半途而废。成功与失败之间的差别,常常在于坚持的最后一刻。主动挑战自己的极限并坚韧不拔是创新的基础。

3.诚信与正直

诚信与正直是创新与团队精神的前提,也是任何事业成就的条件。诚信就是忠于承诺,忠于团队,遵时守约,失去利益也不能失信。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企业家马云曾经对大学生说,阿里巴巴的价值观是诚信、敬业、激情、团队合作、客户第一,而诚信是首位的,可见企业对诚信品格的重视。高校德育要重视诚信的熏陶,这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立足之本,是最好的人生投资。实事求是地做人做事做学问,严肃考试纪律,严禁论文、作业抄袭,公正公平评选各项奖学金、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创设公平竞争环境。学生受到公平待遇才能对他人正直,公平与正直也培养成员对组织的信心与信任。④

4.宽厚与大气

宽厚与大气是创新与团队精神的氛围要求。宽厚的环境造就宽厚大气的心胸,宽厚大气的心胸孕育勇于创新突破的习性,一个压抑保守的单位或斤斤计较的个性是缺乏创新底气的。创业创新需要吸引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合作,共同投入,既要设定清晰无争议的利益分配机制,也要培植感恩慷慨的人际磁场,这样合作者才能患难与共,同舟共济。宽厚大气既是对高校环境的要求,也是对学生品性的追求。管理学生不能因为怕出事而限制干涉做事,要鼓励学生敢想敢干,少设禁区,多主动服务,甚至允许学生“叛逆”而为。创新思维历来与宽松相随,创业激情与快乐相伴,压制禁止过多就会扼杀天分和减少机会。一个人的潜质只有在宽厚自主的环境中才能喷发出智慧的光芒,产生心有灵犀的动人情景。

人处在宽厚大气的人际环境是幸运和快乐的,思维在那样的空间特别活跃,快乐鼓起生命的风帆,快乐也是学习工作的最高境界。宽厚大气是创新能力培养所需的文化底蕴。大学是创新文化的温床与源泉,允许教师、学生有广度、有深度地观察和思考社会,既有百家争鸣的校园学术氛围,又有宽容宽厚鼓励做事的环境,并将这种文化贯穿于教学、管理、生活中的所有环节,创新精神将真正润物细无声,永无止境。

注释:

①李慧波:《团队精神》,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②《李开复致中国高校:请培养21世纪企业需要的人才》,《商务周刊》2006年第21期。

③孙海涛、李乐、王维:《关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思考》,《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④冯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感的思考——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标签:;  ;  ;  ;  

创新与团队精神--高校德育企业用人新趋势的思考_团队意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