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活性成份提取及颗粒制剂工艺研究

金银花活性成份提取及颗粒制剂工艺研究

章晓骅[1]2004年在《金银花活性成份提取及颗粒制剂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银花为忍冬科Caprifoliaceae忍冬属Lonicera植物忍冬L. japonica Thunb.及其同属多种植物的干燥花蕾,为中医常用药,具有清热解毒,凉风散热、抗病毒、保肝利胆的功能。本文从金银花的提取工艺入手,研究了金银花颗粒剂的制备工艺,并对沸腾制粒机制粒机理进行了探讨。 实验对水提法、水提醇沉法以及酶解等方法及其提取产物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研究,并采用络合法和柱层析法对提取物进行了初步的纯化,使得浸膏中有效部位的含量占固体物质的55%以上。进一步利用沸腾干燥制粒技术一步制取金银花颗粒剂,在浸膏相对密度1.13,浸膏辅料比约3:1,辅料成分淀粉与糊精比例1:1,进风温度80℃,进风量4m~3/min,喷雾空气压力0.4MPa,喷雾速率15ml/min时制得的颗粒效果较好。制粒机理研究发现,金银花颗粒主要通过团聚作用成粒,湿骤变失稳是沸腾制粒失败的主要形式。同时按照中国药典要求研究了颗粒剂的质量检测方法,并建立了初步的质量标准,内容包括性状描述,绿原酸的薄层色谱鉴别,检查项测定(包括精密度、稳定性、回收率实验),和HPLC、比色法测定绿原酸和黄酮苷含量,以及初步稳定性实验。检测结果表明所得金银花颗粒主要有效成分含量较高,各项指标符合质量标准要求。

马力[2]2014年在《银黄颗粒成药性评价及对鸡毒支原体病治疗的初步应用》文中认为银黄颗粒是在原有液体制剂组方基础上,采用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对金银花和黄芩两味中药进行提取,按颗粒剂工艺制备而得,金银花提取成分有绿原酸、有机醇、酯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解热、兴奋中枢神经、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功效;黄芩提取成分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黄芩苷等多种成分,另外还含有β-谷甾醇等,具有泻火、抗炎、镇静、护肝等多种作用。本课题依据兽药典处方,改变原有剂型,保证原有的组方疗效,符合制剂提取、成剂型、稳定各项指标,又适合兽医临床实际应用。为了保证该剂型制剂的各项指标符合要求,探索制备工艺的各项环节和各项与质量相关的指标,对银黄颗粒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检验进行研究并建立最佳工艺。对银黄颗粒制剂进行毒理学研究并对该制剂对鸡毒支原体病治疗的初步应用进行了评价。目的:确定银黄颗粒制剂的制备工艺;对银黄颗粒质量进行控制,并对制剂成品稳定性进行考察;对制剂毒性进行评价;考察该产品对人工感染鸡毒支原体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原料药材提取工艺条件优选,一是金银花提取工艺优选;二是黄芩苷提取工艺优选;确定优化提取工艺:金银花采用乙醇回流提取,以提取次数、醇浓度、提取时间、醇用量进行四因素叁水平试验,考察绿原酸的转移率。黄芩采用水提法方式进行:以加水量、提取次数、提取时间因素,考察黄芩苷收率。通过对辅料的选用及润湿剂的优选,确定该制剂的成型工艺;最终确定银黄颗粒的制备工艺:合并金银花稠膏和黄芩提取物,加入葡萄糖混匀,制成颗粒。对银黄颗粒制剂中主要成分金银花、黄芩的控制:采用标准的薄层色谱法,对制剂中构成处方的成分绿原酸、黄芩苷进行鉴别,对成分含量进行监控;按稳定性试验规程对银黄颗粒制剂进行1月、2月、3月、6月室温稳定性试验考察,1月、2月、3月、6月加速稳定性试验考察,考察产品的稳定性;通过对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和对大鼠的亚慢性毒性试验,评价银黄颗粒的毒性;通过对人工感染鸡毒支原体感染病鸡进行治疗,考察了银黄颗粒对鸡毒支原体感染的治疗效果。结果:银黄颗粒的制备工艺:金银花分别加6倍、8倍、10倍乙醇回流提取共3次,每次0.5h,合并提取液,过滤,加适量水,加硫酸调节pH值至6~7,搅匀,滤过,滤液浓缩至稠膏状,即得;黄芩加水8倍,3次提取,每次提取时间1h,合并提取煎液,过滤煎液,过滤后滤液浓缩,加入2mol/L(80℃)HCl溶液适量调节pH值至1.0~2.0,保温1h,静置12h,滤过,沉淀加6~8倍量水,加入40%NaOH溶液调节pH值至7.0,再加入等量乙醇,搅拌使溶解,滤过,滤液用2mol/L盐酸溶液调pH值至2.0,60℃保温30min,静置12h,滤过,沉淀用乙醇洗至pH值7.0,挥尽乙醇,得干粉备用;合并所有稠膏和黄芩干粉,与适量葡萄糖混合,选用95%乙醇做润湿剂,制成颗粒。银黄颗粒剂的质量控制:薄层色谱法鉴别制剂中金银花、黄芩两味药材,结果表明,银黄颗粒的制备工艺与质量检验研究合理可行,可以完善的评价产品质量。制剂的稳定性:银黄颗粒在室温留样稳定性与加速稳定性试验中,叁批聚酯/铝复合袋完整包装样品的质量均符合标准规定,说明制剂稳定性良好。毒性试验:银黄颗粒对小鼠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该制剂毒性低,临床用药安全可靠;对大鼠的亚慢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新制剂对大鼠的生长发育没有产生影响,42d重复给药也无毒性反应。临床研究:银黄颗粒高、中剂量对人工感染鸡毒支原体气囊病变损伤均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能够减轻病变部位炎症反应,促进组织细胞恢复,改善病鸡生存状态,促进机体恢复健康。综上所述,对银黄颗粒进行了工艺优选、制定了质量检验方法,制备的制剂稳定性好,安全性高,并具对人工感染鸡毒支原体病治疗有较好的作用,为该制剂能够投入兽药临床使用,控制动物疫病、提高动物养殖生产能效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蔡红[3]2013年在《中药复方“秦白杜”颗粒剂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fer RA)引起的接触性传染性疾病,又称为鸭传染性浆膜炎、鸭败血症等,多见于1-8周龄的雏鸭,呈急性或慢性败血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眼和鼻分泌物增多、喘气、咳嗽、下痢、头颈震颤或歪斜等症状,易引起雏鸭的大批发病和死亡,雏鸭发病死亡率可达40%。临床常用抗生素、化学抗菌药或疫苗进行治疗,但药物残留严重,耐药性及多种致病性鸭疫里默氏杆菌血清型限制疫苗普遍应用等问题不断凸显。为开发低成本、疗效好、低残留的新型抗鸭疫里默氏杆菌药物,本研究首先通过单味中药对抗鸭疫里默氏杆菌体外研究,筛选出有良好效果的中药,再通过体外联合抑菌实验筛选出中药复方的处方,最后组方形成中药复方散,利用现代提取方法,对处方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考察指标为中药复方提取物的得率、对鸭疫里默氏杆菌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最终筛选得到中药复方散有效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观察以最佳工艺提取得到的中药复方有效提取物对小鼠人工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的疗效确定其最佳治疗浓度,最后将提取得到的中药复方有效成分制备成颗粒制剂,建立该颗粒制剂的质量标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单味中药对鸭疫里默氏杆菌的MIC和MBC值,大黄、白头翁、板蓝根、佛手、杜仲、秦皮和大青叶提取物抑菌效果好,MIC值均为15.6mg/mL,选择大黄、白头翁、秦皮和杜仲提取物采用棋盘法进行体外联合抑菌试验,结果显示杜仲和秦皮联合具有相加作用,白头翁与杜仲和秦皮联合均表现无关作用,秦皮与大黄联合表现相加作用,白头翁与大黄联合表现拮抗作用,选择杜仲、秦皮和白头翁组成中药复方。2以提取溶媒为考察对象,以提取物有效部位提取率、对鸭疫里默氏杆菌的MIC值和MBC值为考察指标,采用冷凝回流提取法、体外试管二倍稀释法初筛适宜的溶媒,通过单因素筛选,最终得到3个较好的乙醇浓度即50%、60%与75%作为正交试验中药提取工艺的考察对象。3采用L9(34)正交试验,以料液比(A)、提取次数(B)、提取时间/次(C)及乙醇浓度(D)为考察因素,以提取物有效部位浸膏得率、对鸭疫里默氏杆菌的MIC和MBC值为考察指标,采用冷凝回流提取法、体外试管二倍稀释法筛选最佳提取工艺,最终获得其最佳提取工艺为:A3D3C1B2即10倍量75%7,醇,提取2次,每次0.5h。4先对小鼠进行预试验,确定最优的攻毒菌液浓度为1×109CFu/mL。正式试验结果显示,复方“秦白杜”提取物中剂量组对人工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小鼠有明显抗感染效果,死亡率为35%,其死亡率低于头孢噻呋组的死亡率,而复方“秦白杜”提取物高剂量组和复方“秦白杜”提取物低剂量组均无效果,小鼠死亡率都在95%以上,因此复方“秦白杜”提取物中剂量组即给药浓度为复方“秦白杜”临床用药剂量的1倍有明显的抗感染效果。5复方“秦白杜”颗粒剂的研制及其质量标准的建立,首先按照实验室颗粒剂制剂方法,筛选适宜的药液(提取后溶液浓缩到1g浸膏·mL-1浓度)与辅料总量比例,主要以软材品质和颗粒外观作为指标。结果表明,当药液与辅料比例为1:4时,软材品质及颗粒外观均合符标准。正交试验优选辅料组份,选择可溶性淀粉、α-乳糖、糊精用量及黏合剂羧甲基纤维素钠(HPMC)溶液的不同浓度为考察因素,以外观、澄明度、含水量为考察指标,确定各辅料的最佳组合。结果表明,复方“秦白杜”颗粒剂的最佳处方为可溶性淀粉:a-乳糖:糊精为4:1:2,且以0.3%HPMC为黏合剂。在该工艺下制备的颗粒剂澄明度良好,微有浑浊;外观色泽均匀,碎末少;含水量约为3.2%。以上各指标符合中药颗粒剂的质量要求。采用岛津SH MADZU LC-2010C HT (CLASS-VP6.13multi)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建立复方“秦白杜”颗粒中秦皮乙素的含量测定方法,先将颗粒剂用甲醇溶解,然后以色谱条件为色谱柱为Krom asil 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溶液(5:95,v/v);柱温为25℃;流速为1.OmL·min-1;检测波长为334nm;进样量为10μL进行含量测定,理论塔板数按秦皮乙素峰计算应不低于5000块·m-1。结果显示:在21.60μg·L-1-129.60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n=6),RSD=0.69%(n=6),加样回收率为98.29%,复方“秦白杜”颗粒剂中秦皮乙素的含量为0.26mg·g-1。

王亮[4]2012年在《中药复方“加味白头翁”颗粒剂的研制及其对鸡大肠杆菌病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鸡大肠杆菌病(Chicken colibacillosis)是由某些血清型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coli,简称大肠杆菌E. coli)引起的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总称,临床表现呈多种症型,较为常见的包括急性败血症、气囊炎、肝周炎、心包炎、卵黄炎性腹膜炎、肠炎、脐炎及肿头综合征等。该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是严重危害养殖业发展的主要细菌疾病,常给养鸡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临床常用抗生素、化学抗菌药或疫苗进行治疗,但药物残留严重,耐药性及多种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限制疫苗普遍应用等问题不断凸显。为开发低成本、疗效好、低残留的新型抗鸡大肠杆菌病药物,本研究选择经典方剂“白头翁散”并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对其进行合理的调整与加味,组方形成“加味白头翁散”,并利用现代提取方法,对处方中的有效成分进行了提取。考察指标为中药复方提取物的得率、对临床分离鸡大肠杆菌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及提取物中的主要成份秦皮乙素(aesculrtin)和盐酸小檗碱(berberine hydrochloride)的含量,最终筛选得到“加味白头翁散”有效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并将提取得到的中药复方有效成分制备成颗粒制剂,建立该颗粒制剂的质量标准,最后观察该颗粒剂对鸡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疗效。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单因素试验,以提取溶媒为单因素考察对象,以提取物有效部位提取率、对鸡大肠杆菌临床菌株的MIC值和MBC值、有效部位中秦皮乙素及盐酸小檗碱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冷凝回流提取法、体外平皿稀释法及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初筛适宜的溶媒。结果显示,溶媒乙醇浓度在30%、50%、60%、70%和95%时,有效部位提取率分别为20.93%、23.02%、22.08%、22.44%和18.34%;对大肠杆菌MIC值分别为3.270mg·mL-1、3.597mg·mL-1、3.450mg·mL-1、3.506mg·mL1-和5.731mg·mL-1; MBC值分别为13.080mg·mL-1、7.194mg·mL-1、6.900mg·mL-1、7.012mg·mL-1和5.731mg·mL-1;秦皮乙素含量分别为0.04%、0.08%、0.10%、0.11%和0.07%;盐酸小檗碱含量分别为0.19%、0.45%、0.37%、0.55%和0.38%。结果表明,以浓度为50%、60%、70%的乙醇为提取溶媒时各对应考察指标值均明显优于以浓度为30%和95%乙醇为提取溶媒的试验组,因此初选浓度50%、60%、70%的乙醇用于下一步正交试验筛选最佳提取工艺。2采用L9(34)正交试验,以料液比(A)、提取次数(B)、提取时间/次(C)及乙醇浓度(D)为考察因素,以提取物有效部位浸膏得率、对鸡大肠杆菌临床菌株的MIC和MBC、浸膏中秦皮乙素含量及盐酸小檗碱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冷凝回流提取法、体外平皿稀释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筛选最佳提取工艺。经过正交试验分析及方差分析最终确定最佳提取工艺组合为A3B3C1D2即料液比为1:10,提取次数为3次,0.5小时/次,60%乙醇浓度。在该工艺条件下,复方有效部位浸膏得率为24%;对临床分离鸡大肠杆菌的MIC和MBC值均为3.750mg·ml-1;秦皮乙素及盐酸小檗碱的含量分别为0.13%和0.57%。3优选“加味白头翁”颗粒剂的辅料组成,考察其各方面性质。首先按照实验室颗粒剂制剂方法,筛选适宜的药液(提取后溶液浓缩到2g生药·mL-1浓度)与辅料总量比例,主要以软材品质和颗粒外观作为指标。结果表明,当药液与辅料比例为1:5时,软材品质及颗粒外观均合符标准。正交试验优选辅料组份,选择常用的可溶性淀粉、α-乳糖及糊精用量及作为黏合剂的羧甲基纤维素钠(HPMC)溶液的不同浓度为因素,以外观、澄明度、含水量为考察指标,确定各辅料的最佳组合。结果表明,“加味白头翁”颗粒剂的最佳处方为,可溶性淀粉:a-乳糖:糊精为3:1:1,且以0.3%HPMC为黏合剂。在该工艺下制备的颗粒剂外观色泽均匀,少碎末;澄明度良好,微有浑浊;含水量约为2.90%。以上各指标符合中药颗粒剂的质量要求。4采用岛津SH MADZU LC-2010C HT (CLASS-VP6.13multi)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建立“加味白头翁”颗粒中秦皮乙素及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测定方法。将颗粒剂用甲醇溶解,以色谱条件为色谱柱为Krom asil 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12:88,v/v);柱温为25℃;流速为1.1mL·min-1;检测波长为334nm;进样量为10μL。理论塔板数按秦皮乙素峰计算应不低于5000块·m-1测定秦皮乙素含量。结果显示:在21.60μg·mL-1~129.60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7,n=6),加样回收率为98.27%,RSD=1.16%(n=6)。以色谱条件为Krom asil 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与0.03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体积比30:70的混合溶液,流速1mL·min-1紫外检测波长:265nm,柱温:30℃,进样量为10μL,测定颗粒中盐酸小檗碱含量。结果显示:在93.00μg·mL-1~186.0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7,n=6),平均回收率为99.49%。RSD=0.76%。“加味白头翁”颗粒剂中秦皮乙素及盐酸小檗碱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36mg·g-1和2.90mg·g-1。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灵敏、准确可靠。5观察“加味白头翁”颗粒剂对自然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鸡的疗效。挑选若干只患病症状基本相同的病鸡,进行临床及实验室病症确诊,确诊后,随机挑选150只病鸡平均分为5组,I组为复方颗粒低剂量组(2%,颗粒质量:饲料质量);Ⅱ组为复方颗粒中剂量组(4%,颗粒质量:饲料质量);Ⅲ组为复方颗粒高剂量组(8%,颗粒质量:饲料质量);Ⅳ组为1%磺胺间甲氧嘧啶西药标准用量对照组;V组为空白组(不投药),每组30只,并进行对应饲喂治疗。投药期7天后,对“加味白头翁”颗粒剂的疗效进行初步的评估。结果显示,空白组无疗效率为76.7%,磺胺组无疗效率43.3%,中药低剂量组无疗效率为56.7%,中药中剂量组无疗效率为40%,中药高剂量组无疗效率为36.7%。空白组死亡鸡与未死亡鸡经临床病征判断、实验室病原菌分离和病理切片表明该组病鸡呈现典型的和严重的大肠杆菌疾病特征;磺胺组和中药组死亡鸡与未死亡鸡经临床病征判断、实验室病原菌分离和病理切片表明患病鸡只经磺胺药物和“加味白头翁”颗粒剂治疗后,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以上结果说明“加味白头翁”颗粒具有效治疗鸡大肠杆菌病的功效,且以4%的添加量最佳。

王艳伟[5]2018年在《清利咽喉颗粒的药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改善,但是工厂的大量建造和不间断作业、房屋的扩建、汽车的大规模使用,以及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的不恰当处理和煤炭的无限开采滥用,使得我国的空气质量日趋低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加上人们不良的饮食习惯和对药品的不合理使用等,导致我们身边出现了很多疾病。咽喉疾病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上呼吸道疾病,常见咽部疼痛、红肿、吞咽困难等症状,从而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因此我们要及时对其进行治疗。清利咽喉颗粒的处方为临床经验方,由金银花、穿心莲、黄芩、牡丹皮、辛夷和甘草六味中药组成,主治热毒型咽炎,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炎的作用,其疗效较佳,治疗和缓,副作用小。目的:确立清利咽喉颗粒的最佳提取工艺和制备工艺,建立系统、安全、稳定的质量标准,并对该颗粒的稳定性进行初步的药学研究。方法:分别考察制剂中每味中药的药效成分的理化性质以及综合考虑所有有效成分的性质,制剂提取方法确定为乙醇提取法。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考察,以君药金银花中有效成分绿原酸的提取率作为检测指标,优化出最佳的提取工艺;按照“手握成团,轻压即散”的原则进行湿法制粒,利用单因素考察方法,综合筛选制剂中的辅料种类、用量、加入顺序以及润湿剂,确定本颗粒的最佳成型工艺;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制剂中的金银花、穿心莲、黄芩、牡丹皮等药材进行定性鉴别;检测指标为制剂中绿原酸的含量,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制剂颗粒进行含量测定,建立清利咽喉颗粒系统的质量标准,并对该方法进行考察,考察项目包括:线性关系考察、专属性考察、重复性考察、中间精密度考察、稳定性考察、回收率考察。对该制剂进行初步稳定性研究,考察高温、高湿、光照等因素对制剂的影响。结果: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考察确定金银花、穿心莲、黄芩、牡丹皮、辛夷、甘草(用量比为15:12:9:6:6:9)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溶剂为60%乙醇,溶媒量为10倍,回流提取3次,每次3h。将滤液减压浓缩,干燥,得浸膏粉。然后浸膏粉与辅料按适当的比例混合均匀,用80%乙醇湿法制粒,40℃干燥,整粒,包装,即得本制剂。依据2015年版《中国药典》颗粒剂项下的检测要求,对水分、粒度、干燥失重、重量差异等进行检查,均符合要求。薄层色谱鉴别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操作较简单,专属性强,在薄层色谱图中供试品与对照品药材及对照品在相应的位置上显示相同的斑点,且阴性样品无干扰;建立的高效液相含量测定方法,经验证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很好的分离效果,其方法学考察结果和系统适用性试验结果均符合药典的要求。所以这两种方法可以列入清利咽喉颗粒的质量标准。稳定性考察结果表明本制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但绿原酸在高温、高湿及光照条件下含量会产生轻微变化,因此储存时应置于阴凉干燥避光处。结论:本文不仅确定了清利咽喉颗粒的最佳工艺条件,同时还建立了清利咽喉颗粒系统、稳定的质量标准。该标准高效、准确、简便,且稳定性良好,为该制剂日后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基础。

刘晖晖[6]2011年在《中药配方颗粒的产业竞争力分析与金银花配方颗粒的关键技术示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中药配方颗粒经过近二十年的试点生产和应用,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目前在临床应用推广、产业生产关键技术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我国大陆地区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与日本、韩国和港台地区相比呈现相对缓慢趋势。本课题结合华润叁九现代中药有限公司中药配方颗粒的研究、开发、生产情况,开展中药配方颗粒的产业发展研究和竞争力分析,以金银花品种为例开展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关键技术的示范研究,并进一步提出我国中药配方颗粒产业的发展思路。主要研究结果概述如下。一、梳理和明确了中药配方颗粒的含义和发展趋势中药配方颗粒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是适应现代快节奏需要的、以临床需求为引领的供配方使用的颗粒,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把单味中药饮片经现代科学提取、浓缩、干燥、制粒,并定量分装而成的一种统一规格、统一剂量、统一质量标准的可供医生直接配方的颗粒状中药。中药配方颗粒具有可以辨证使用的特点,同时具有携带和服用方便、易于服用和接受等等优点。世界天然药物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我国中药产业的良好发展趋势,为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支撑,国外(日本、韩国)和台湾等地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也为我国中药配方颗粒发展提供了一些经验和参考。临床研究证明中药配方颗粒具有肯定的疗效,中药配方颗粒与中药饮片、中成药共同服务于中医临床,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临床应用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趋势。二、分析了中药配方颗粒产业良好的产业竞争力和存在的主要困难开展了我国中药配方颗粒产业的企业现状调查与发展分析。选择了四家中药配方颗粒生产企业,对企业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劳动生产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显示所调研的四家中药配方颗粒企业,叁家企业的销售、资产、利润都明显上升,一家企业的销售收入下降,但销售利润和企业的资产都在增长,四家企业都表现出良好的发展能力;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费用利润率有向上发展趋势,企业的生产、获利能力不断增强,说明企业对成本费用控制的能力增强,经营管理水平在提高;企业资产负债率均有下降(小于50%),企业偿债能力较强且资金流动性好,处于良好状态,反映出企业经营风险的较小,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较强;企业流动资产利用速度在加强,企业资产管理效率在逐渐上升,运营能力在增强。我国中药配方颗粒企业总体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开展了中药配方颗粒与饮片的单味价格、中药配方颗粒与饮片的处方(方剂)价格、港台地区中药配方颗粒与饮片的价格、中药配方颗粒与中成药的价格等药物经济学的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药配方颗粒比中药饮片价格高,差距在1.6-6倍左右,多数在2-3倍。中药配方颗粒比中成药可能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我国台湾地区的中药配方颗粒与价格和饮片的差距和大陆的差距相似,而港澳地区的中药配方颗粒价格与饮片的差距比较小。由于统计数量有限,以上结果还不能完全说明差别的本质,还有待进一步继续大样本的深入观察和研究。目前我国大陆地区中药配方颗粒的价格仍然超出大部分人的接受能力,成为影响临床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文献研究、现场调研和数据分析,总结了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化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优越的产业发展环境;具有辨证论治且又方便快捷的特色和优势;符合现代药物的标准化、客观化要求,有利于中医药现代化;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科技进步的推动力。不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疗效方面是否与中药汤剂具有等效性;价格比传统中药饮片高;国际竞争压力;尚未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标准指导中药配方颗粒的研发和应用。叁、通过金银花品种的示范研究总结了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的研究模式以金银花为例开展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工艺研究。开展了金银花标准煎煮方法、提取工艺、浓缩干燥工艺、制剂成型工艺、中试生产的研究。通过研究,制订了金银花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工艺流程。通过研究,明确了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工艺的指导原则,包括:(1)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根据每味中药不同特性,制定相应生产工艺。(2)尊重中药汤剂水煎历史,最大限度地保留水煎汤剂的有效成分。确定每味药的加水量、升温煮沸时间、煎煮次数,后下品种挥发油的提取方法,因此多数药物以水为溶媒多成分提取,辅以其它提取方法,在尽量除去杂质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保留中药的全部成分。(3)在制造过程中尽量避免添加辅料,将辅料的用量降到最低限度。根据金银花的示范研究结果,结合其他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工艺,初步提出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工艺的研究模式,主要包括提取工艺(标准煎剂、提取工艺、固液分离工艺、浓缩工艺、干燥工艺)、制剂工艺、包装工艺等技术环节。以金银花为例开展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的研究。开展了金银花性状鉴定、鉴别、指纹图谱、检查、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检查、绿原酸含量测定、木犀草苷含量测定等研究。通过研究,制订了金银花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草案),提出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应该包括中药材(饮片)、中间体、成品全过程。应分别对药材(饮片)、中间体(提取物)、成品叁个阶段按照已建立的质量控制标准进行检验,保障中药配方颗粒质量,确保产品的安全、有效和稳定。其中,中药材(饮片)检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有关标准进行检验,没有国家标准的地方性品种可按照地方法定标准检验。半成品的标准按照企业标准检验,检验项目主要有水份、溶化性、鉴别、含量测定等。中药配方颗粒成品的质量标准应包括药材来源、性状、鉴别、指纹图谱、检查、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检查、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等。提出应进一步开展中药配方颗粒生产过程在线质量监控研究,研究建立各主要提取物内在物质含量的在线快速定量检测方法,保障配方颗粒产品质量的均一稳定。四、提出了我国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发展定位。中药配方颗粒是适应快节奏需要的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是具有确定疗效的供中医临床配伍用的颗粒状中药,它与传统汤剂、现代的中成药都是中药应用的形式之一,不是传统汤剂和中成药的替代品,因此中药配方颗粒与汤剂、中成药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共存于中医临床中,一起为中医临床服务。推行小复方配方颗粒与单味配方颗粒并存互补模式。借鉴日本和台湾等地中药颗粒剂的发展经验,采取复方配方颗粒配合单味配方颗粒的模式。在复方的选择上,建议以精简的经典方和常用方为主,即“小复方”为主,辅以常用的药对。在小复方的选择上,应该从经典方(如《伤寒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着作中的方剂)研究、临床调查、专家走访等进行筛选,再统计各方通过加味配方颗粒可以衍生出处方量。其次,要开展“小复方”的工艺优化和质量标准研究,优化提取工艺,开展浓缩、干燥、成型等条件研究,再通过中试放大研究,验证和修订生产工艺参数,并制定小复方相应的质量标准。加强质量监控和标准的建立。建立从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的可溯源质量管理模式,以保障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从金银花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来看,我国已经具备了从部分品种开始制定中药配方颗粒国家标准的条件,建议应该加强国家标准的建立,并争取上升中药配方颗粒的国际标准。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药物经济学在国内还处在探索阶段,部分学者已开始尝试用于配方颗粒的经济学研究,认为配方颗粒组的经济效果接近或甚至优于中药汤剂组,但这仅是小样本的探索。在本研究中,已经对单味中药配方颗粒与单味饮片、饮片的组方、中成药的价格进行对比,由于样本量小和方法的局限等原因,都不能提示问题的本质。所以,应该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对中药配方颗粒进行深入研究。首先,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已经广泛应用的医院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对临床医生使用配方颗粒所治疗疾病及其费用、疗效、疗程等进行统计,得出初步的结果。第二步,在前面研究基础上筛选出10种左右的疾病进行前瞻性研究,以中药配方颗粒与有关疾病分别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西药、中成药进行对比,并按照辨证论治对疾病进行配方颗粒与饮片的对比研究,建立患者的健康档案,观察近期疗效、跟踪远期疗效、生命质量等,再综合评价各种治疗的成本效果或效益,从药物经济学视角察看中药配方颗粒的效益或效果,为探讨中药配方颗粒应用中存在的价格问题提供参考。加强临床研究与应用推广。以疗效为核心,建立单用或多种形式配合应用、灵活多变的服用方法,建立医院动态疗效研究方法,以多方位建立中药配方颗粒的临床疗效研究系统。重点针对“合煎单煎”的等量性和等效性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推进电子调配方式。应借鉴台湾等在中药配方颗粒应用的先进经验,使用电子调配、临时包装的配药模式,这样既方便临床医生辩证使用,提高医生使用积极性,又省去企业固定包装的成本,并降低药房工作量,方便患者使用。降低价格。降低配方颗粒的价格是促进配方颗粒应用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企业要通过提高生产和管理人员水平,技术和装备的改进等途径来降低成本,通过提高规模效益等途径,还要树立让利于患者来发展配方颗粒的理念,多途径降低配方颗粒的市场价格。同时,可进一步从定价机制系统研究中药配方颗粒和中药饮片价格差异的形成机制,为探讨中药配方颗粒推广应用中存在的价格问题提供参考。加强宣传与政策扶持。宣传配方颗粒的知识,使医生和患者了解配方颗粒的生产原理、方法,以及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等环节,使医生了解现代制药技术和装备的进展,理解中药饮片与配方颗粒的关系。通过宣传相关知识,加强对医生和患者的观念的引导。在政策上,应尽快结束中药配方颗粒的试用状态,给中药配方颗粒正式的、合法的地位,以便于推广应用和促进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发展。促进中药配方颗粒走向世界。中药配方颗粒具有质量稳定、可控的特点,利于与欧美的药物标准接轨;中药配方颗粒与中药汤剂一样具有辨证用药的特色,保留与中药饮片相似的药性和药效,却克服了饮片的外形粗糙、煎煮麻烦等问题,符合处方的用药习惯,容易得到现代消费者的认可,比中药饮片和中成药更具备走向世界的优势,是中药走进天然药物市场的突破口。

李玉平[7]2012年在《清肺平喘颗粒的临床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呼吸系统疾病是影响养殖业发展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咳嗽、气喘、呼吸困难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临床特征。可引起畜禽的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继发其他传染病,同时造成生产性能下降,导致养殖成本增加,降低经济效益。对于此病的治疗,常选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等化学药物治疗,但是长期使用化学药物,可使病原产生耐药性、且药物毒副作用大,导致肉蛋奶中药物残留量高,影响了人类的健康。中药来源广泛,副作用小,价格低廉,对动物体兼有药物性与营养性的双重作用,在治疗呼吸疾病方面的作用已愈来愈受到重视。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和推动中药现代化,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中药制剂工艺研究,在传统的汤、散、丸等剂型基础上按西药制剂原理增加新的剂型”。为此,我们选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2005年版收录的经典处方清肺散,将其制备成相应的颗粒剂,同时进行药效和安全性方面的一些初步研究。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清肺平喘颗粒药材的提取工艺优化和颗粒剂制备。采用正交试验法来优选药材的提取工艺,选取浙贝母、葶苈子和桔梗进行乙醇回流提取,以贝母素甲和出膏率作为评价指标,其残渣与板蓝根、甘草共水煎煮,以甘草酸和出膏率为评价指标。结果显示,最佳的醇提条件是:12倍量80%的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1.5h;最佳的水提条件为加水量10倍,每次1.5h、提取3次。将上述提取的提取液浓缩至稠膏后,以所制颗粒的色泽、性状、制粒的难易程度、细粉量的多少等为考察指标,对所需赋形剂的比例和粘合剂的浓度及用量进行了优化,结果得出颗粒的最佳制备条件为:提取物与可溶性淀粉、乳糖的比例为1:1.5:0.5,乙醇浓度为75%,用量为药粉量与乙醇10:1的比例。第二部分:清肺平喘颗粒质量检测。采用薄层色谱法(TLC),以精氨酸、桔梗对照药材和槲皮素-3-O-β-D-葡萄糖-7-O-β-D-龙胆双糖苷为对照,对颗粒中的板蓝根、桔梗和葶苈子进行定性鉴别,结果显示颗粒剂中含有这些成分。采HPLC-ELSD法对制剂中的君药浙贝母所含的贝母素甲的含量进行测定,同时采用HPLC法对甘草中的甘草酸含量进行了测定。通过对制剂的外观、粒度、水分含量、溶化性进行考察,结果符合兽药典颗粒剂规定项下的基本要求。第叁部分:清肺平喘颗粒的部分药效学试验。选取昆明小鼠,分为对照组、散剂组(12g/kg)、颗粒剂低剂量组(7.5g/kg)、颗粒剂组高剂量组(30g/kg),0.6m1/20g体重灌胃给药,对照组给于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灌服5d,分别来进行止咳和祛痰实验的效果观察。结果显示,对于由氨水诱发的小鼠咳嗽,散剂组和颗粒剂组均能延长小鼠的咳嗽潜伏期和减少咳嗽次数,但颗粒剂组的止咳效果优于散剂组,且高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祛痰实验中,散剂组和颗粒剂组均能增加酚红的排泄量,且颗粒剂组祛痰效果优于散剂组,高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通过对豚鼠整体动物的平喘和对气管平滑肌的张力的影响来考察药物的平喘效果。造模筛选出对乙酰胆碱和磷酸组胺敏感的豚鼠,分为散剂组(0.23g/220g)、颗粒剂组按低剂量组(0.56g/220g),高剂量组(2.24g/220g)体重灌胃药物,对照组给于等量生理盐水,连续5d。结果显示,散剂组和颗粒剂均能延长豚鼠的引喘潜伏期,且颗粒剂组效果优于散剂组,高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取豚鼠的气管,制成螺旋条,观察药物对气管平滑肌基础张力以及对由乙酰胆碱和磷酸组胺引起的气管收缩的舒张的影响。结果显示,散剂组和颗粒剂组对气管平滑肌基础张力没有明显作用,对于由乙酰胆碱和磷酸组胺引起的平滑肌收缩能起到舒张的作用,具有一定的解痉作用。第四部分:清肺平喘颗粒的部分安全性实验。对小鼠进行半数致死量和最大给药量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给药后小鼠未出现死亡,因此无法测出颗粒剂的LD50,提示颗粒剂是较安全的,且得出颗粒剂的最大给药量为52g/kg。

参考文献:

[1]. 金银花活性成份提取及颗粒制剂工艺研究[D]. 章晓骅. 中南大学. 2004

[2]. 银黄颗粒成药性评价及对鸡毒支原体病治疗的初步应用[D]. 马力. 吉林大学. 2014

[3]. 中药复方“秦白杜”颗粒剂的研制[D]. 蔡红. 四川农业大学. 2013

[4]. 中药复方“加味白头翁”颗粒剂的研制及其对鸡大肠杆菌病的疗效观察[D]. 王亮. 四川农业大学. 2012

[5]. 清利咽喉颗粒的药学研究[D]. 王艳伟. 吉林大学. 2018

[6]. 中药配方颗粒的产业竞争力分析与金银花配方颗粒的关键技术示范研究[D]. 刘晖晖.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7]. 清肺平喘颗粒的临床前研究[D]. 李玉平. 西南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金银花活性成份提取及颗粒制剂工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