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广西青少年民族文化认同论析论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广西青少年民族文化认同论析论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广西青少年民族文化认同论析

崔现花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南宁530002)

摘 要: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蕴含着传统民族文化、人文精神文化、红色文化等。青少年肩负着民族文化传承和弘扬的神圣使命,广西地区青少年对本地区文化的认同和归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广西民族文化;青少年;文化认同

习近平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广西作为镶嵌在祖国南疆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山川秀丽,物产丰富。在历史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广西各民族之间相互融合、共同劳动、共同开发和建设祖国南疆,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独特的民族文化,使广西成为一个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大家园。这种民族文化促进了广西成为民族团结的模范、维护统一的模范、维护稳定的模范、民族关系“三个离不开”的模范,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基础。

学生纷纷表示拆的时候会小心一点。还有的学生说,肯定能装回去,因为魔方块本来就是散的,是工人叔叔给拼装起来的。

一、广西地区青少年的民族文化认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意义

广西有12个世居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共同家园。自春秋战国以来,广西少数民族历经多次融合和漫长的历史过程,形成了广西各民族和睦相处、互相交流、共同奋斗、共同发展的共同家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西实现各民族政治上平等,共同繁荣发展进步,社会和谐稳定,通过历史的积淀和孕育形成了“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加强青少年对民族精神的学习,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广西各族人民的人文特质、民族特质和区域特质,更重要的是展示出广西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统一、崇尚民族团结的社会和谐局面。

习近平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只有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在文化认同中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青少年在民族团结教育耳濡目染的环境中熏陶,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友善相处。广西各民族长期以来,互相包容,团结和睦相处,共同发展进步。在青少年相互之间交往过程中,自觉尊重彼此民族,平等友善相处,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促进各民族团结教育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和实践价值。“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广西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进程的差异,广西各族人民创造了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充分挖掘和利用广西优秀民族文化对促进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广西民族文化中蕴含丰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资源

“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广西民族文化资源内容丰厚,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西民族文化资源中蕴含着丰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资源。

(一)传统民族文化风俗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促进中华民族认同感

教材是学生学习科技文化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广西中小学普遍采用国家统一编写的《民族团结教育读本》,同时,从小学五年级开始使用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文明广西》地方民族教育教材。分别从广西民族的文明发端、建制沿革、文明印记、烽火岁月、文化延绵、多民族的共同家园、各族人民当家作主、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新型民族关系的典范、团结奋斗共同繁荣等章节进行广西文明文化阐述,民族文化内容是教材的主体,体现出了民族文化“进教材”。

(二)人文精神和革命红色文化铸就了中华儿女家国情怀,增强中华民族归属感

“汪、汪、汪”,不知从哪个角落里窜出一只黑色的狗,呲牙咧嘴,向着我狂吠不止,吓得我全身的汗毛一根根立起来,如春雨后的小水竹笋子。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广西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滋养着广大青少年的民族团结意识和中华民族文化归属。广西红色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革命根据地大致有十万大山游击根据地、桂中游击根据地、左江游击根据地、右江游击根据地、桂北游击根据地等十多个;解放战事大致有龙州剿匪、镇龙山围剿战、那岩战斗、龙滩战斗、马坡保卫战、瑶山地区剿匪作战等;历史事件主要有湘江战役、1947年广西各地武装起义、桂北瑶民起义、东兰农民惨案、红军长征过广西、百色起义等;抗战文化有桂林抗战文化城,陈望道、田汉等大批爱国人士在桂林开展宣传教育、新闻出版、戏剧和音乐演出、美术展览、文学创作等抗日文化活动。广西各族人民勤劳勇敢,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新型民族关系典范为青少年树立了民族团结教育的楷模。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各族人民荣辱与共,肝胆相照,共同发展,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对广西的民族关系作了高度评价:“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势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深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在日常交往中,广西各民族都能做到“入乡随俗”,尊重当地民族的风俗习惯。广西各民族非常尊重彼此的民族习俗禁忌,绝无无端指责、违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广西各民族团结一心,相互学习,面对干旱、洪水、瘟疫、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各族人民团结互助,共同面对困难,同舟共济,越过一个又一个艰难险滩。[3]广西人民在党和国家的带领下,“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增强了对中华民族的荣誉感。

(三)新型民族关系典范促进了中华民族一家亲,提升中华民族荣誉感

在历史上,反抗外来侵略,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追求进步的民主革命中,广西各族儿女展现出辉煌的篇章。回顾历史,明朝的抗倭英雄瓦氏夫人、镇南关大捷的爱国将领冯子才和刘永福、红色追忆英勇人物大致有八桂农民运动领袖韦拔群、屡建奇功的虎将李明瑞、死不屈服的陈洪涛、忠心耿耿的覃应机、坚强劲松黄松坚、壮族战将黄昉日、人生到处有青山的黄治峰等等。这些勇敢的民族英雄铸就的民族文化深刻影响到青少年民族团结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增强中华民族归属感的重要体现,也是促进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的精神纽带。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现。民族团结教育教材和民族文化进头脑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在丰富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中要开发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使青少年系统深入地了解本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历史和发展,让青少年自觉主动对民族文化感兴趣,增加青少年的民族文化认同和归属的情感。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广西地区青少年民族文化认同的策略

(—)充分落实民族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提高青少年民族文化素养

各民族的生活习俗、歌舞、民间游艺等民族文化滋润了青少年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异彩纷呈的生活习俗包括了各族人民的民族服饰、特色饮食、民居文化、节日习俗等。例如在壮族“三月三”文化节活动中,青少年在喜庆的节日习俗中身着色彩绚丽的民族盛装,品尝各民族特色饮食佳肴,增加各民族间相互了解和认识,感受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性。在独具特色的侗族的百家宴饮食文化中,热情好客的侗族人民在重大节庆日或全村寨集体迎接宾客时,在坪地上摆上长桌,各家将精心烹制的酸肉、酸鱼等菜肴和水酒摆在长桌上,共同设宴款待宾客。酒席上,主客面对面而坐,主人唱敬酒歌向客人敬酒,客人也要唱歌表示感谢。歌声、欢笑声、喝彩声汇成一片,呈现出少数民族生活幸福,团结和睦的美好而热烈的场面。[2]广西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习俗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2.5 腹腔灌注并发症的防治 腹腔化疗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大容量化疗药液注入腹腔后有腹胀感,但可耐受。其次为化学性腹膜炎,一般与药物的种类和剂量有关,表现为腹疼、腹胀、腹泻,重者可有发热。另外还可见有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药物外渗、持续性肠麻痹,严重者可出现肠瘘、吻合口瘘和肠粘连、粘连性肠梗阻。应避免选择对腹腔有较强刺激的药物,充分的腹腔灌注量,灌注液中加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反复活动变换体位等,均可减少腹腔粘连和化学性腹膜炎的发生[2]。

课堂教学是民族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广西传统民族文化、革命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建设文化等民族文化进了教材后,下一步就要“进课堂”。目前,由于学校师资缺乏等原因,教材还只是供青少年自学的一个材料,没有能够运用到课堂中去。进不了课堂,进学生头脑就很难实现。因此,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将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加到课程表中来,语文老师可以成为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主力军。至少每周安排一学时,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课时安排周全、监督到位才能起到进课堂的效果。与其他科目比如,中小学数学课、英语课、体育课、科技课、美术课、音乐课等课程都可以融入民族团结教育相关内容,形成一个民族团结文化课程体系。

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90%)和测试集(10%)。使用Jieba分词工具把中文句子转换为词序列。过滤掉总频率少于4 的词汇,保留的词汇能覆盖文档中98.4% 的词汇,所有未出现在保留词汇表中的词用一个特殊符号“UNK”代替。把词语、实体和属性的向量维度设为200。第一阶段中的CNN 滤波器窗口大小和滤波器个数分别为[17-19]和100;RNN的隐层大小为600。第二阶段中,使用双向GRU进行问句编码,并用单向GRU进行解码,编码和解码RNN 的隐层大小都为600。所有模型都使用TensorFlow工具实现。使用Adam[20]更新参数的梯度(初始学习率为0.1)。

(二)弘扬民族文化节日习俗,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文化支撑

广西民族地区各民族均拥有本民族的传统民族文化习俗。传统节日习俗“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文化内涵,是当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4]。民俗节日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也是其他民族了解该民族文化和尊重民族文化的重要渠道。民族传统节日,一般指的是一个民族在重大庆典或每年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发起的民众参与的公开的或规范的民俗活动。广西民族文化节俗种类和数量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例如,具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嘹歌“三月三“歌圩、瑶族盘王节和达努节、苗族的过苗年、侗族的花炮节、仫佬族的依饭节、毛南族的分龙节,瑶族舞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十六日、七月初七、六月初六等瑶族节日进行表演。其中,“三月三”歌圩节不仅仅是壮族的节俗,其他民族也可以加入,该节俗已经成为广西的传统节日。

民俗节日一般都充满着欢庆、吉祥、祥和、团结、友好的氛围,青少年置身融入传统民俗节日活动中,受到了浓郁民族文化的滋养熏陶,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民族习俗节日文化中蕴含着各民族的内在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争取人心的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教育课堂。[5]从而达到第二课堂教育与寓教于乐的实践活动相结合。

盾构施工会对地层产生一定扰动,由此引起的地层应力状态发生变化,以及隧道周围岩体产生一定变形。地表沉降不仅与支护手段、隧道埋深和施工方法有关,同时亦会受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

传统民俗节日是民族生活习惯和民族心理的展现,也是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情感培养、民族认同和自信的体现,是民间文化的载体。节日风俗习惯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培养青少年要尊重各个民族的节日风俗习惯,要充分认识到民俗节日是维护社会团结稳定的重要途径之一。挖掘和开发民族文化节日习俗有利于各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对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

(三)充分开展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宣传

创建民族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是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校园文化,构建具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特色文化体系。开辟校园民族文化长廊、宣传栏、墙报、雕塑、美术展览、民族文化牌、网络宣传页等直观形式,形成民族相互依存、团结进步、共同进步和共同繁荣的局面。学校可以开展民族文化故事会、编排民族舞蹈、吟唱民族歌曲、民族知识竞赛、参观民族博物馆、朗诵比赛、主题班会、民族经典阅读会、传统手工艺作品展览等活动拓宽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形式。

通过营造浓郁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氛围、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特色文化等丰富多彩的、喜闻乐见的校园民族文化活动,传播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培养人文内涵,丰富民族文化底蕴,创建民族文化抒发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情怀,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让青少年感受民族文化带来的文化氛围,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并增加民族文化自信,发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6]

总之,文化认同和归属是民族文化资源传承的前提,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青少年在相互尊重民族文化差异、包容多样、相互欣赏中共同走向民族团结进步。[7]因此,传承和弘扬广西民族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青少年加强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从而有利于青少年吸纳民族优秀文化,增强青少年的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弘扬广西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归属感,为打牢坚实的民族团结进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30(1).

[2][3]广西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编写.文明广西[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1.

[4]佘双好,田贵华.传承传统节日文化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J].政工研究动态,2008(3).

[5][6]姜杰敏.论民族传统节日的保护和利用[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

[7]龚永辉.民族理论政策讲习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Exploration of Guangxi Youths'Ethnic Cultural Identity :A Perspective of Enhanc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Cui Xianhua
(Guangxi College for Preschool Education ,Nanning,Guangxi 530002)

Abstract: National 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a nation'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has a abundance of na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which contain traditional national cultures, humanistic spirit cultures, red cultures .Teenagers there also shoulder the sacred historical mission of inheri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national cultures.Their identification and ownership of the local cultures in Guangxi provide a solid foundation for shap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Keywords: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cultures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Guangxi; youth; cultural identity

中图分类号: G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7070(2019)03-0039-04

收稿日期: 2018-09-20

基金项目: 2017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青少年优秀民族文化传承研究”(项目编号:2017KY0945)。

作者简介: 崔现花(1979— ),女,河南安阳人,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莫晓原)

标签:;  ;  ;  ;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广西青少年民族文化认同论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