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183/A/183;华莱士和罗斯福的新政农业改革_华莱士论文

亨利183/A/183;华莱士和罗斯福的新政农业改革_华莱士论文

亨利#183;A#183;华莱士与罗斯福新政农业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罗斯福论文,亨利论文,新政论文,华莱士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罗斯福新政中著名的农业改革是在农业部长亨利·A·华莱士的直接领导下实施的。亨利·A·华莱士出生于美国中西部农业地区的一个农业世家,是一位对农业问题有着多年深刻研究的农业专家,通过担任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农业部长,竭力把他的农业改革思想付诸实践,对美国及世界的农业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多年来,学界对罗斯福新政中的农业新政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却很少涉及华莱士在其中的作用。本文试对这一问题做一点探讨。

一、华莱士农业新政思想的形成

华莱士最早的农业新政思想产生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自立国以来,农业一直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自由放任的生产经营模式为美国农业带来了巨大繁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自由农业发展到顶峰。从1914年到1919年,美国的农产品出口总额增加了2.64倍,玉米、小麦等主要农产品平均价格分别上涨了114.7%和110.3%,农业总纯收入增加了近3倍。①然而,就在这巨大的繁荣之中,华莱士却发现了对美国农业生产进行调整的必要性。通过对拿破仑战争后英国农业状况的研究,华莱士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国际市场的恢复,美国在战时冲高的农业生产会在战后出现过剩,价格会下降,若不及早给予必要的准备,如适时减少借贷,调整生产等,战后美国的农业就会陷入困境。在战争后期及战后初期,华莱士通过报刊,并在各种集会上竭力呼吁美国农民及早调整生产,减少借贷,以应对战后可能到来的困难。②然而,华莱士的这一呼吁在当时并没有为美国农民所接受。

1920年,华莱士的警告在现实中果真应验。战后,由于美国政府对外贷款数量的不断减少,以及欧洲农业开始恢复等因素的影响,美国农产品出口市场急剧下降,农产品价格严重下跌,农民收入锐减。1919年到1921年,美国农业出口额从41亿美元下降到18亿美元,玉米价格从每蒲式尔1.38美元下降到42美分,农民的收入从169亿美元下降到89亿美元,③美国农业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

农业危机发生后,华莱士积极寻求解救危机的办法。开始,他仍认为由农民自己主动削减生产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为此呼吁农民多种“三叶草”,少种粮食,以控制生产,增加收入。④但华莱士的这一呼吁仍没有得到农民们的响应,农民们在1921年继续增加了他们的生产。

随后,华莱士又认识到,由于美国农民长期处于分散经营的状态,要求他们从各自单个的立场自行调整生产,并以此达到控制全国粮食总产的目标,实际上非常困难,所以应由政府进行干预来克服危机。这时,华莱士思考了两种政府干预农业的方法。一是降低关税,彻底推进自由贸易。华莱士表示,国家如果降低甚至取消关税,推行真正的自由竞争,就会使美国农民所购买的工业品价格大大降低,从而缓解农民的困境。二是实行生产上的自给自足。华莱士认为,政府如果专门为农产品设定保护性关税,在国内主导建立工业与农业之间的收入平衡,就能够解救农民的危机,这一方法的实质就是要削减生产。华莱士在文章中写道:“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解决问题的道路,一条是引向经济自足,远离欧洲;另一条是积极投入欧洲,重新组织欧洲的金融,自由投资欧洲的工业”,美国政府需要做出选择,“或者必须放弃在工业品上的高关税原则,或者必须承担起改变美国农业状况的责任以便能削减猪、谷物、小麦和棉花的产量。”⑤

华莱士设想的两种方法中,自由贸易方法是一种较理想主义的方法,需要依赖国际经济环境,而且要克服当时美国工商界盛行的经济民族主义障碍,几乎没有实行的可能性,所以,华莱士更看重由政府制订一个完全“自足”的农业计划。1922年2月,华莱士公开呼吁:现在是“停止思考欧洲市场和开始思考减少产量以迎合国内市场”的时候了,表示由于欧洲的购买力已经大为削弱,世界市场上利润降低,美国农民必须调整农业产量,转而立足于国内的需求。⑥华莱士要求美国政府制订计划,有效地制止工商业与欧洲的贸易联系,把工商业和农业的生产都调节到国内的需要为止。

但事实表明,美国农民一直以来就是自由地追求生产和市场最大化的,这是美国农业文化中最深厚的传统,华莱士要求农民们突然大量减产和断绝对国外的产品输出,显然严重地背离了农民们的传统观念,农民们一时无法理解,也难以接受,农民们没有对华莱士的“自足”计划表现出热情。同时,由于当时的共和党政府热衷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对华莱士的农业干预计划也完全不予理会。最终,华莱士坚持争取“自足计划”到1923年底宣告失败。

“自足计划”失败后,华莱士没有放弃努力,不久又转而支持麦克纳里-豪根计划。麦克纳里-豪根计划最早由中西部的两个农具商乔治·H·皮克和休·S·约翰逊提出,后成为麦克纳里-豪根提案提交议会。麦克纳里-豪根计划主要设想由国家建立一个出口公司,购买国内过剩的农产品,再以低价倾销国外,即创建两个农产品价格系统,这样既保护了国内市场的农产品价格,又“解决”了农产品的过剩问题,当然,因此受益的农民要支付给出口公司一定的“损失费”。⑦这一计划的核心是由国家调节农产品的贸易与价格,对农民进行保护,其虽然没有解决土地被过多使用的问题,还带有经济民族主义的色彩,但将能够切实提高美国农民的收入,缓解农民的困境,以及由于该计划避免了违背农民感情的大规模削减种植面积要求,也不会因为关税问题而与工商业界发生冲突,从而使华莱士认为其很有现实性。华莱士很快使自己变成了争取这一计划的主要代言人。华莱士争辩道:“农民应当得到麦克纳里-豪根计划的保护,因为政府对他们的困难应负有巨大的责任。在战争期间,政府以爱国主义的名义鼓励农民增加生产,他们这样做了,然而战后,信用平衡的丧失导致了欧洲购买力急剧下降,引起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美国农业便需要一个制度以保证它的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公平价格。”⑧华莱士抨击当时美国政府实行的高关税下的自由放任政策,在国际和国内市场都会严重地阻碍收支的平衡,最后“必将带来麻烦和灾难”。⑨

然而,华莱士争取麦克纳里-豪根计划的努力仍然没有取得成功。1924年1月,麦克纳里-豪根提案提交到国会后旋即遭到否决。1926年,提案第二次提交国会后又再次遭到否决。1927年2月,提案第三次提交国会时获得了批准,但却又被柯立芝总统否决。1928年5月,国会第二次通过该提案,但还是被柯立芝否决了。华莱士在20年代争取国家干预保护农业的所有努力最终遭到失败。

纵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20年代华莱士为解决美国农业危机所进行的思考与斗争,虽然华莱士在这一时期还主要表现为一个农业实用主义者,目标还主要是提高农民的收入,但他无疑已较早注意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时代结症,较早地认识到必须对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进行限制、对美国传统的农业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改革的必要,其所倡导的由国家对农业甚至工业生产进行调整、对贸易进行调控的方法,无疑都是当时能够有效缓解美国农业危机的重要途径,在相当程度上已触及了当时资本主义制度所面临的历史性危机的实质。可惜的是,当时美国自由放任主义盛行,华莱士的呼声没有受到重视。直到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爆发,这一情况才发生了改变。

1929年10月,资本主义历史上空前的一次经济大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危机使美国经济陷入了绝境,工业生产下降接近50%,出口额下降接近70%,经济倒退到1913年的水平。⑩其中,农业受到的打击尤其严重,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1967=100)由1928年的64.8下降到1932年的29.5,下跌了55.5%,农场纯收入由61.5亿美元降至20.3亿美元,下降了67%。(11)大危机宣告了美国自由放任主义政策的彻底破产,充分验证了华莱士在20年代的许多论断,华莱士的农业经济调整思想终于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

经济大危机促使华莱士进一步扩大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范围。华莱士进一步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危机不仅仅表现在农业领域,而且也普遍存在于资本主义的各个方面,资本主义最深刻的危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虽然资本主义拥有的“机器设备、科学理解力和发明力量”,足以使“现在的生活标准轻而易举地提高两倍”,但由于“无知、偏见和仇恨”,由于推崇“个人主义和完全自由”的经济制度,从而导致了“对总体福利的不负责任和对人类的漠不关心”,其结果只能是灾难性的。(12)华莱士进一步确信,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无力承担自由放任资本主义所带来的后果,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的改革,资本主义需要政府“采取明确有力的步骤支持全体福利”,(13)需要“在总体福利的目标下采取有思想、有计划性的行动”,(14)需要“在不同国家、不同阶级、不同个人之间建立一个有效率的社会机制对大机器生产进行公平分配”,(15)需要“把国民收入的更大份额返还到广大人民的头上”。(16)

而关于解救美国农业危机的具体措施,华莱士这时则认为,国家应采取旨在满足自足需求的农业干预计划。华莱士表示,从长远看,美国农业发展应该走国际主义道路,因为“世界已经是一个世界”,各国只有摒弃自私,共同合作,才能最终真正克服危机。(17)但由于有效克服危机尚需时日,这期间美国的农产品价格仍将继续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所以必须着眼在国内寻求一个实际的能够迅速减少农民生产过剩和提高农产品价格的有效方法。为此,他积极赞同实施“国内自愿分配计划”,“国内自愿分配计划”主张由国家先行确定国内的农产品总需求量,然后再由国家主导农民达成自愿协议,按百分比削减他们的耕种亩数,国家则对削减生产的农民进行补贴,这是一份主张由国家对农业进行大规模“计划种植”的干预计划,华莱士表示其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18)

经济大危机期间,华莱士变成了一个积极的资本主义国家干预论者,一个观点更加鲜明、思想也更加全面的美国农业新政倡导者。

二、新政农业改革与美国资本主义农业新机制的确立

1932年3月,由于长期在与自由放任农业政策斗争中的杰出表现,及其所具有的前瞻性的农业调整思想,华莱士应邀担任了罗斯福政府的农业部长,成为罗斯福实施“新政”的重要助手。作为农业部长,在随后的八年里,华莱士以丰富的学识、极富想象力的计划,科学组织和领导了罗斯福政府的新政农业改革,不仅使美国的农业危机很快得到缓解,而且创建了长久影响美国农业经济的新机制。华莱士的改革主要有四个方面:

1、控制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供应

就任农业部长之初,由于世界市场已经失效,解救农业生产过剩危机必须采取某种程度的“孤立主义”政策。华莱士明确讲道:“今后的两年中,看来外国不至于对我们的过剩物产有任何大量的需求。……在这样的时候,我们必须调节以减少我们过剩物品的生产,直到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重新恢复为止。”(19)1933年5月12日,在华莱士的努力下,国会通过了第一个《农业调整法》,又称“三A”法案,法案授权农业部长领导进行大规模的限制生产行动。随后,农业部在华莱士领导下开展了严厉的限产措施,即把“国内自愿分配计划”中的“计划种植”思想付诸实施。通过这一措施,棉花和小麦的耕种面积分别被削减1000多万亩,玉米耕种面积减少900多万亩,肉类、奶油、糖、亚麻等分别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生产限制,此外还有大量的小麦、马铃薯、牛奶,及猪、牛、羊被下令销毁,从而有效地控制了农产品的生产过剩。

在整个新政期间,“生产控制”一直都是华莱士农业政策的核心。1936年1月,当最高法院宣布第一个《农业调整法》“违宪”后,1936年2月,由华莱士竭力争取通过的《土壤保持与作物调配法》,则继续维持了对生产的控制,新《土壤保持与作物调配法》规定,对凡不再种植消耗土壤肥力作物,而改种保持土壤肥力作物,且进行土地整治的农民,由国家发给奖金,通过这一措施,全国先后建立了548个土壤保护区,从而有效控制了农业实际耕种的规模。而后1938年2月,通过斗争争取的第二个新政农业“调整法”中,也继续明文规定,对棉花、小麦、玉米、烟叶、大米等5种主要作物实行生产定额,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由政府给予补贴。

2、实施国家对农业的信贷扶持与资助,保证正常的农业生产活动

农业危机期间,生产过剩是显性危机,需要全力限制生产才能解决,但由于美国农民遭受多年危机的影响,已负债累累,难以维持正常的生产,这一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又会引起更加严重的危机。所以,在削减生产的同时,华莱士又得采取措施保证农民的正常生产。这方面,华莱士主要通过国家的财政政策对农民提供了支持。农业部在华莱士的领导下先后促使国会通过了“农业信贷法”、“农场抵押法”、“农作物贷款法”、“班克黑德—琼斯农田租佃法”、“联邦农作物保护法”等,以加强对农民的信贷扶持与政策支持。农业部先后主导建立了国家农业信贷署、国家安置局、农场保障局、农产品信贷公司等机构,负责对处于困境中的农民提供低息贷款、直接补贴及技术支持。从债权方面,通过联邦政府的信贷机构,发行利息4%的联邦公债,以换取农民的债权人手中所掌握的抵押品,让农民成为政府的债务人,不再受到私人债权人的困扰。从资金供应方面,政府在向农民直接发放大量援助金、补助金的同时,对农民提供长期(3年至40年,贷款的利率只有3%)、中期(半年到3年)和短期(9个月以下)等各种形式的贷款,使农民的生产资金和合理收益皆得到保障。到1941年底为止,单单农场保障局就向租佃农场家庭提供了1.3万笔以上用于购买农场的贷款,安置局也在其存在的2年时间内,向农村地区的穷人提供了30万笔以上的贷款。(20)整个新政期间,政府用于对农业的直接补贴达到数十亿美元。(21)

3、加强农产品流通领域的调节,稳定农产品价格

流通领域的自由放任及其所带来的价格波动是引起和加重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为此,华莱士采取多种方法,调节和规范农产品流通领域。如,动用行政力量,引导农业生产者与农产品加工者之间签订“市场协议”,使他们在最低限度价格、供求总量等方面达成协议,从而达到“保证价格”的目的;对一些企业实行“市场上市限额”措施,以求稳定农产品的市场供应;对一些农产品实施出口补贴或“政府出口”,以缓解国内农产品市场的拥挤状况。当然,在所有的关于流通领域的调节措施中,最为核心、最具革命性的措施要数创立美国的农业“常平仓”制度,这也是华莱士农业新政改革的核心目标。华莱士建立美国农业“常平仓”制度的思想在20年代应对农业危机的斗争中产生的,其借鉴了中国古代农业常平仓的思想,其核心内容是:在主要农产品出现过剩时,由国家对农民发放储存农产品的“无追索权”贷款,实行价格保护;在常平仓爆满时,国家实行农产品的配额销售,保证农民不竞相降价,造成混乱;在农产品不足时,国家用常平仓的储存补足市场,维持农产品市场价格的稳定。此举意在对美国资本主义传统农业制度作出重大改变,终结在美国农产品价格及流通方面一直存在的完全盲目的竞争与波动现象。新政初期,华莱士的农业常平仓思想还不可能获得广泛的支持,华莱士便通过“农产品信贷公司”对其原则进行了率先实践。1933年10月创建的隶属于农业部的“农产品信贷公司”,被赋予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在国内农产品价格低于“支持水平”时,公司接受以农民的“过剩”农产品作抵押,对农民提供贷款,将农民“过剩”的农产品作为政府的“供应储备”,当农产品价格上涨时,公司则抛售,或向国外出口其“供应储备”,再补回自己的收益,且国家如果因出口而获得额外的利润时,则还应返还给农民一部分。这一“常平仓”式的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美国学者把它比之为“正面你赢,反面我输”的生意,农民总会在其中获得受益。最后,在制订1938年新《农业调整法》时,华莱士坚持把建立农业常平仓制度的内容写进了提案,并竭力使之获得了国会的通过,从而完成了美国农业史乃至整个资本主义农业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一次变革。美国学者评论道,新《农业调整法》构成了此后美国农业政策的“主要法律基础”,(22)给“美国农业带来了稳定”。(23)华莱士也表示,常平仓制度“是他当农业部长最骄傲的成果”,(24)称新《农业调整法》将“创造历史”。(25)

4、致力于培养农业合作资本主义意识

华莱士没有把解救农业危机的努力只局限于国家的行政干预,而且也致力于精神层面的改革,致力于培养和促进资本主义农业的自愿合作关系。1933年5月13日,在就“三A”法案通过发表的演说中,华莱士表示,美国“自由的个人主义时代”已经结束,美国农民必须认识到“新的生产控制计划将是永久性的”,表示他的改革目标是“有计划的土地利用”,是要“沿着统制经济、常识和社会改革的道路前进”,但是,华莱士同时又表示,他要以“合作的、民主的方式”来改组农业,表示“三A”计划虽然由政府指导,但并不是“由政府官员直接出面来替私人企业帮忙”,“三A”计划的落实主要应该由“粮食生产者、所有者、运输及销售商自己来负责”,农业经营人必须以“公开民主的方式,即通过协议、合作自主解决问题”,他要求农民们从新法案中看到“互助宣言”的精神,认清“团结和互相帮助的重要”,表示“唯一可以达成长期生产控制的方法,乃是农民们自己组织起来,联合起来进行努力。”(26)华莱士后来又多次表示,农业调整法的通过,是“社会关系领域的一个新发明”,(27)是要使农业资本主义“在经济平衡的原则和进步的文化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联合”,(28)强调其新政农业改革,是要“在合作与中央计划之间架设一个桥梁”,促进资本主义新的农业合作关系的建立。(29)华莱士同时对建立美国农民的合作精神充满信心。他表示,当政府机构在地方与农民举行“公开、民主的磋商”时,人的“合作天性”就会获得“优势”,当生产者变得越来越认识到计划的“可行性”,并由此认识到生存的希望是“自己的责任”时,在农业社区中就会形成新的“意识”,认识到“使个人的利益与团体、群体利益相一致”的价值。(30)

新政期间,华莱士几乎在实施每一项国家干预措施时,都注意与农民进行“协商”,注意培养农民及地方的主动合作精神。在组织实施“三A”计划的过程中,华莱士努力在各地区建立了地方委员会,让农民及其代表参与拟订区域性农业改革计划,最后再汇总到农业部形成全国性计划。在他的领导下,联邦政府在全国建立了近2500个县一级计划委员会,广泛吸收农业代表参加,使其成为农业部多项重要决策的基础。当根据《土壤保持与农作物调配法》在全国建立土壤保护区时,华莱士要求只要居住在一个地区的大多数农民通过公民投票赞同此法,就可以成立一个“土壤保持地区”,且保护区成立后由农民自己维护,由农民自己组织起来相互监督“被保护的土地”不被偷耕。在实施1938年新《农业调整法》时,华莱士也特别强调,一定要采用民主的方法,如是否实行农产品销售配额,需要进行公民投票,只有多数人同意才可以实行。此外,农业部还先后组织建立了以农民为对象的“讨论小组”及以农业规划和管理人员为主的“世界观学校”,以便让广大农民及地方农业管理人员认识和了解农业问题及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从而有利于农业改革方案得到拥护和支持,整个新政期间大约有300多万人参加了这项活动。(31)显然在华莱士看来,新政农业改革最终如果没有真正合作精神的形成,没有广大农民的自觉参与,其改革成果就不可能保持长久的。

当然,除了以上四个主要方面,华莱士还在多方面努力促进美国资本主义农业新机制的建立。如,他致力于美国农业科研体系的建立,在他的领导下,农业部新建立的农业研究中心、实验室、研究站遍布全国,课题涉及植物病治疗、种子改良、营养学、土壤保护等各个方面,为美国的农业生产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技术保障。(32)他致力于推进美国的农作物保险制度,为农民提供全风险的作物保险,使他们在遭遇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时也能够收回生产成本,结束完全“靠天吃饭”的历史。(33)

华莱士的改革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从1932年至1939年,美国小麦、玉米、燕麦等主要农产品的平均价格从每蒲式尔28.5美分增加到52.3美分,棉花价格从每磅6.52美分增加至9.09美分,(34)美国农业的总收入从390亿美元增加至660亿美元,(35)农民的处境得到根本性的好转。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其所创立的农业常平仓制度、现代农业信贷系统、新的农业合作机制以及农业科研体系等,随后都成为美国现代农业制度的重要标志,成为美国现代农业持久繁荣的保证。华莱士领导的美国农业新政改革受到了较高的评价,被誉为是“在美国试行的最勇敢的社会实验之一”,是“世界上曾经看到过的、通过民主的程序实现经济合作的最大成果”。(36)当时的民意测验表明,超过2/3的农民认为农业新政帮助了他们,超过3/4的农民认为华莱士的工作非常出色。(37)由于华莱士在农业部长任职期间,思想独立,行动果断,敢于承担责任,著名撰稿人斯坦德利·海称华莱士“在他自己的特殊领域里所承担的几乎是一个总统的工作”。(38)在华莱士离职后,他的继任者维卡德在日记中写道:“他(华莱士)毫无疑问是农业部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农业部长。”(39)罗斯福也高度赞扬华莱士:“在华盛顿,我们从来没有一个农业部长,至少肯定在我们这一代没有,像华莱士那样理解农业问题,像他那样把农业问题与整个国家的经济联结起来。”(40)当然,华莱士在新政期间的一些行动也引起非议,如动用数亿资金犁毁1000万亩已经长成幼苗的棉花则在历史上留下了骂名,在下令一次性屠宰600万头幼猪后,被反对者指责为基督世界“最大的屠夫”。(41)

纵观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莱士新政农业思想的形成及其对新政农业改革的领导,其在本质上虽然还没有超越对传统资本主义农业的改良范畴,但基于华莱士个人丰富的农业科学知识,尤其是对美国农业资本主义危机的深刻认识,使他领导的农业新政改革成为罗斯福新政中思想准备最充分、政策连续性最强、成效也最为显著的一部分。华莱士在新政农业改革中重视底层农民大众的利益、强调总体福利、追求经济公正与社会合作、致力于科学技术的推广与运用,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对促进美国农业社会化、现代化以及当代世界的农业进步都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注释:

①陈华山:《当代美国农业经济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00页。

②Walker J.Samuel.Henry A.Wallace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Greenwood Press,1976.p,10.

③Edward,L.and Frederick H.Schapsmeier.Henry A.Wallace of Iowa:The Agrarian Year,1910-1940.Ames:Iowa State Univ,Press,1968.p.89.

④Edward,L.and Frederick H.Schapsmeier.Henry A.Wallace of Iowa:The Agrarian Year,1910-1940.Ames:Iowa State Univ,Press,1968.p.68.

⑤Edward,L.and Frederick H.Schapsmeier.Henry A.Wallace of Iowa:The Agrarian Year,1910-1940.Ames:Iowa State Univ,Press,1968.p.60.

⑥Russell Lord.The Wallaces of Iowa.Boston:Houghton Mifflin,1947.p.238.

⑦[美]J·T·施莱贝克尔,高田等译:《美国农业史(1607-

1972)》,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年,第246页。

⑧Walker J.Samuel.Henry A.Wallace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Greenwood Press,1976.pp.15-16.

⑨Russell Lord.The Wallaces of Iowa.Boston:Houghton Mifflin,1947.p.289.

⑩U.S.Dept.of Commerce.Historical Statistics.Washing-

ton,1975.p.893.

(11)徐更生:《美国农业政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7页。

(12)Edward,L.and Frederick H.Schapsmeier.Henry A.Wallace of Iowa:The Agrarian Year,1910-1940.Ames:Iowa State Univ,Press,1968.pp.135-136.

(13)John C.Culver and John Hyde.American Dreamer:The Life and Times of Henry A.Wallace.New York:Norton,2000.p.173.

(14)John C.Culver and John Hyde.American Dreamer:The Life and Times of Henry A.Wallace.New York:Norton,2000.pp.162-163.

(15)Walker J.Samuel.Henry A.Wallace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Greenwood Press,1976.p.27.

(16)Edward,L.and Frederick H.Schapsmeier.Henry A.Wallace of Iowa:The Agrarian Year,1910-1940.Ames:Iowa State Univ,Press,1968.p.136.

(17)Walker J.Samuel.Henry A.Wallace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Greenwood Press,1976.p.27.

(18)Walker J.Samuel.Henry A.Wallace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Greenwood Press,1976.pp.30-31.

(19)梁纯夫、小鱼:《华莱士的呼声》,上海:上海峨眉出版社,1947年,第17页。

(20)徐更生:《美国农业政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38页。

(21)陈华山:《当代美国农业经济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42-143页。

(22)[美]阿瑟·林克等,刘绪贻译:《一九○○年以来的美国史》(中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86页。

(23)Paul Keith Conkin,David Burner.A History of Recent America.Thomas Y.Crowell Company,1974.p.203.

(24)John C.Culver and John Hyde.American Dreamer:The Life and Times of Henry A.Wallace.New York:Norton,2000.p.179.

(25)李超民:《常平仓:美国制度中的中国思想》,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年,第77页。

(26)梁纯夫、小鱼:《华莱士的呼声》,上海:上海峨眉出版社,1947年,第18-22页。

(27)John C.Culver and John Hyde.American Dreamer:The Life and Times of Henry A.Wallace.New York:Norton,2000.p.116.

(28)梁纯夫、小鱼:《华莱士的呼声》,上海:上海峨眉出版社,1947年,第158页。

(29)Mark L.Kleinman.Foreign Policy For the "New Age":The Sources of Henry A.Wallace's Early Internationalism.Peace & Change,April,1994.p.194.

(30)Mark L.Kleinman.Foreign Policy For the "New Age":The Sources of Henry A.Wallace's Early Internationalism.Peace & Change,April,1994.pp.189-190.

(31)苏江丽:《浅析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农业政策及其持续性影响》,《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6期。

(32)John C.Culver and John Hyde.American Dreamer:The Life and Times of Henry A.Wallace.New York:Norton,2000.p.229.

(33)徐更生:《美国农业政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36页。

(34)陈华山:《当代美国农业经济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44页。

(35)John C.Culver and John Hyde.American Dreamer:The Life and Times of Henry A.Wallace.New York:Norton,2000.p.229.

(36)John C.Culver and John Hyde.American Dreamer:The Life and Times of Henry A.Wallace.New York:Norton,2000.p.230.

(37)George H.Gallup.The Gallup Boll:Public Opinion 1935-71.New York:Random House,1972.vol.1(1935-48).pp.213-214.

(38)John C.Culver and John Hyde.American Dreamer:The Life and Times of Henry A.Wallace.New York:Norton,2000.p.196.

(39)Dean Albertson.Roosevelt's Farmer:Claude R.Wickard in the New Deal.New York:Columbia Univ.Press,1961.p.160.

(40)John C.Culver and John Hyde.American Dreamer:The Life and Times of Henry A.Wallace.New York:Norton,2000.p.232.

(41)[美]黛安娜·狄克逊·希利:《权力的角逐——美国副总统上台始末》,冯伟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116页。

标签:;  ;  ;  ;  ;  ;  ;  ;  ;  ;  ;  ;  

亨利183/A/183;华莱士和罗斯福的新政农业改革_华莱士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