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人力资本模型初探_人力资本论文

企业家人力资本模型初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家论文,人力资本论文,模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经济是“企业家经济”。企业家通过支配一定数量的经济资源,对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创造性地建立生产函数,从而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本文首先对张维迎博士的企业家“经营能力——个人财富”模型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家人力资本模型,以此分析企业家成长及决定机制和制度环境因素的作用,最后说明它对我国企业家形成的意义。

一、企业家的经营能力——个人财富模型及评价

张维迎博士在他的《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一书中,以现代信息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和逻辑结构,解释了资本和资本家在选择企业家中的“信息优势”。他从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角度,建立了一个企业家的二维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家的经营能力——个人财富模型

模型的本意是解释一个经济学争论已久的命题,即为什么是资本雇佣劳动,而不是相反?这里的关键有两点:(1)在社会分工中,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企业家。由于人们在经营能力和个人财富组合上存在差异,从而决定了在企业中的分工是不同的,即有资本而无能力者成为资本家;有能力而无资本者成为管理者;既有能力又有资本者就成为企业家;既无能力又无资本者只能成为工人;(2)市场根据什么样的信息来甄别企业家的经营能力。由于企业家的经营能力是个人隐藏的信息,不易被外人观察到。那么市场根据什么信息来甄别企业家能力的真伪呢?换句话说,企业家以怎样的方式向市场传递“我具有企业家能力”的信息,并被他人接受?该模型认为,个体以“拥有的财富”向市场传递了企业家能力的信号,即某个人“手里拿着钱,口里喊着自己的企业家能力。……资本家或工人就根据其手里的钱来判断他或她具有企业家能力”。

这一模型对研究企业家的决定和成长机制无疑是具有启发意义的,尤其是“个人财富是企业家能力的显示信号”的结论更是让人发人深省。但笔者认为,该模型在如下几个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讨论:(1)模型对经营能力作了静态的、先验性的处理,即某些人天生就具有企业家能力,而另一些人则不具备此种能力。这种做法是不令人信服的。同样,模型对“个人财富”变量的处理也让人感到,只要某人能得到一笔财富,不论是怎样得到的,就能成为企业家。忽视了企业家能力与个人财富之间的因果联系;(2)模型对“个人财富”变量的定义过于简单(认为就是指个人所拥有的物质财富),不能完全概括现代资本,尤其是人力资本的内涵。(3)将个人拥有的财富作为企业家能力的显示信号,有利于分析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分配。但却忽视了个人财富积累过程(而不仅仅是财富本身)的信号显示作用。(4)该模型对创业型企业家的决定和企业生成机制有较强的说服力,但对于常态的企业家,即创新型企业家的决定和企业成长机制却显得力不从心。(5)该模型是以古典企业的生成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企业家的决定与企业生成的制度环境具有自然的、演进的性质。也就是说,该模型的基本假设是:企业及企业家成长过程发生在自然演进的市场制度中。然而,我国古典企业的发展很不充分,从某种意义讲,市场经济也是“计划”的产物,企业家成长的制度环境带有明显设计的性质。所以,该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问题也是需要讨论的。

二、企业家人力资本

个人成为企业家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个体应该具有经营企业的能力,即企业家能力或才能。这是企业家的必要条件;二是个体能够支配一定量的创业资本或创新资本。这是企业家的创业或创新的充分条件。

个体的企业家能力是一个隐藏的、不易观察的信息。对企业家能力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定义:(1)企业家能力包含个体的某些优秀的先天的心理特质,如“机敏”、具有“想象力”和“判断力”或敏锐的洞察力等,这些是由个体遗传特征决定的;(2)企业家能力更为重要的内涵是指个体在社会中学习并积累的、经营企业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即后天的因素。个体的知识包括接受系统教育积累的系统知识,也包括接受社会化过程而积累的、主要由经验和技巧等构成的特定知识。能力是个体知识在具体情景中的综合运用,表现在个体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企业家的能力是指个体解决企业组织和经营问题的能力,它包括获取创业资本或创新资本的能力、选择创业或创新项目的能力、集聚生产要素并组织生产的能力、降低成本和交易费用的能力等等。对企业家来说,首要的能力就是获取创业或创新资本的能力。

个体的创业或创新资本从来源、形态及归属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继承资本(包括接受馈赠),它是个体的先天优势的体现;(2)后天积累的个人资本,它是个体在社会实践中收入的累积;(3)个体在社会实践中积累的各种社会网络资源,称之为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指个体所拥有的、由社会结构所决定、并“存在于社会结构之中,通过促使行动者进行交易与协作等特点活动而产生效益的资源,这些资源表现为社会网络及其某些特征,诸如信任与规范”。具体来看,个体的社会资本主要的表现形式为个体的社会声望、社会信誉和社会关系网络等等。继承资本和个人资本为物质形态的,属于个人拥有的资本,社会资本则是关系形态的,是企业家能力的体现(在此排除掠夺、投机取巧等非法获取的资本)。

由上述分析可知,个体能否成为企业家主要是在下列两个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一是个体的先天因素,它包括个体先天的心理特质和可能继承的资本;二是后天的学习和积累因素,包括获得的知识与能力、积累的个人资本和社会资本。它们是个体后天努力和投入的结果。这里,笔者引入人力资本的概念,把个体后天通过努力和投入而积累的知识与能力、个人资本和社会资本统称为存在于个体人身的人力资本。它是个体投资形成的,能够进行再投入而获取收益,且属于个体个人所有。人力资本是一个整体,不能将它与个体的“人身”分割。不过我们可以从它的内容来分析它的基本构成:(1)知识与能力;(2)个人资本;(3)社会资本。如果用H表示人力资本;Ca表示知识与能力;Kp户表示个人资本;Ks表示社会资本,那么人力资本可以记作:

H(Ca,Kp,Ks)

人力资本就是一个由个体的知识与能力、个体所积累的个人资本和社会资本构成的有机整体,它统一于个体的人身。其预期收益是个不确定性程度和隐藏程度都较高的信息(只能大致从它形成的成本来测算资本量)。个体的知识与能力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难以直接观察的信息;而个人资本和社会资本则是一个比较容易观察信息。在分析和观察个体的人力资本时,应该综合地考察这三个变量,而不能离开人力资本整体单纯地分析其中的某个变量。

人力资本具有不同的种类和形式,企业家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本的最高形式,它的最大的特征就是具有异质性。这种异质性表现:(1)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所有者能够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发现并建立起新的生产函数,即企业家的创业或者创新;(2)企业家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过程之中,呈现出明显的收益递增性,而与一般生产要素相区别。

据此,笔者把企业家人力资本概念引入到“经营能力——个人财富”模型之中,建立企业家的人力资本模型。即(1)用企业家人力资本概念来统一“经营能力”和“个人财富”变量。因此,甄别的应该是个体的企业家人力资本,而不仅仅是个体的企业家能力;(2)通过企业家人力资本积累和配置的动态过程,来描述“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显示机制。这样做,可以把企业家决定和成长的制度环境作为一个内生变量置于模型中予以考察,从而使企业家模型更加完整。

三、企业家人力资本积累与企业家资格的自我甄别

个体人力资本积累程度取决于个体努力程度和人力资本投入。而个体先天性因素则影响个体的努力程度和人力资本投入的成本(先天性心理特质并不是人力资本本身)。

设个体的人力资本积累程度(H)是个体后天努力程度(μ)和人力资本投入(I)的增函数。即,H=f(μ,I)。式中:μ为个体努力程度(μ可看做是时间、精力等的投入);I为人力资本投入(I可看做是金钱、物质的投入)。μ和I的投入构成人力资本形成的成本(C)。

按照斯宾塞的信息分离原理,由于不同个体在先天的心理特质上存在差异,因此不同个体积累同样的人力资本所付出的成本C是不一样的,低素质者要积累与高素质者相同的人力资本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或者追加更多的投入。也就是说,低素质者的人力资本积累的边际成本大于高素质者的边际成本,低素质者积累较高的人力资本较困难,需要获得更高的收入以补偿人力资本积累成本。当个体不能获得更多收入时,低素质者宁愿放弃积累更高的人力资本积累,选择去获得较低的收入(如工资),而不会去模仿高素质者去积累较高的人力资本。这一过程中,由于个体先天心理素质的差异,个体的人力资本积累出现分离。如图2所示。

图2 人力资本积累曲线

图2简单描绘了不同个体的人力资本积累模型。这一模型表达了如下含义:

1.H[,1]与H[,2]是两个不同个体的人力资本积累曲线。假定最初两个体付出相同的努力程度和人力资本投入,人力资本积累程度相同。在C=a时,两者累积的人力资本为H[,0](这可以理解为接受义务教育)。随后,由于个体先天心理素质的差异,两者人力资本积累的边际成本出现差异(dC/dH[,1]<dC/dH[,2]),两曲线开始分离。H[,1]上升速度很快,当C=b时,H[,1]=En,人力资本积累程度达到企业家人力资本阀值En;而H[,2]缓慢上升,即使在C=p(p>b)时,人力资本也没有积累到企业家人力资本阀值E[,n],H[,2]<En。

由于不同个体人力资本积累存在差异,因此个体在人力资本积累过程中完成了企业家资格的自我甄别。所谓企业家资格自我甄别,是指个体自动地显示自己的是否具有企业家资格的真实信息的过程。企业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通过学习获得的。个体成为企业家进行的人力资本积累,总会留下积累的“痕迹”。这样个体的人力资本积累过程,就把原本认为是纯粹的、别人毫不知晓的私人隐藏信息在某种程度上自动地显示出来。所以,可以把人力资本积累过程看做是企业家资格的一个“阿罗式”的过滤装置,其显示的企业家人力资本信息无疑是有效的和均衡的。不过,这里隐含着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制度环境能够保证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2.En是企业家人力资本与非企业家人力资本之间的阀值,当个体的人力资本积累到H≥En时,个体才有可能成为企业家。En的性质、内容以及度量等是由社会制度环境决定的。对En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它是社会中已经被认为是企业家的所有个体的行为模式的集合。即:

Pn[,i]∈En,i=1,2,3,…

式中,Pn[,i]是某个被社会认为是企业家的个体行为模式。由于En包含了已经被认为是企业家的所有个体,因此它对社会中具有企业家偏好的个体的人力资本积累提供了范式和标准。也正因为如此,在不同制度环境中,该阀值的基本要求和内容是不同的。从En的含义可以引出下面两个推论:

推论Ⅰ:企业家是一个历史概念,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企业家,或者说不同时代的企业家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征。如果说作为“企业家”有什么共同点话,那就是存在于在不同制度环境中的企业家人力资本都是一种异质性生产要素,具有收益递增的特质。

推论Ⅱ:既然企业家有不同的类型,所以在制度变迁过程中,不同企业家个体的行为模式可能存在很大差异。从而使得具有企业家偏好的个体的人力资本积累方式和内容呈现差异。在现代社会中,企业家不仅仅只存在于小企业创业过程中,大企业的再创业与扩张过程也是企业家活动重要舞台。因此,笔者认为,企业家可分为两种类型——创业型企业家和创新型企业家。相应地,企业家人力资本积累也有两种基本范式:创业型和创新型。

创业型企业家人力资本积累过程是企业生成过程,企业家是企业的原始创业者(最初创业资本的出资者);而创新型企业家人力资本积累过程是企业扩张过程(企业家主要使用别人的资本),企业家是企业的再创业者。他们之间在人力资本积累上的差异表现在:前者在更大程度与个体先天性心理特质相关,它是个体的一种“禀赋”,经验知识是人力资本的重要内容,其积累更多地依赖于“干中学”,而与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没有必然的联系;后者则与个体的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它“可以在大学的商学院或管理学院培养出来”。系统知识是人力资本的主要方面,其积累的方式除接受正规教育外还有“干中学”、在职学习、企业内部培养等。

3.p—p线是个体人力资本积累的成本约束线。若C=p,且H<En,这时个体因为收入的限制,使得他或她难以进一步补偿人力资本积累的成本,个体就会放弃企业家人力资本积累,转而积累其他形式的人力资本,以寻求现实的收入。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若个体能够继承(或接受馈赠)一笔资本,可能使企业家人力资本积累过程得以继续。不过,由于个体先天心理素质的限制,积累企业家人力资本所需时间将会很长。因此,这一过程能否继续,取决于:(1)继续积累所需要时间与个体年龄的关系(人的生命是有限的);(2)企业家人力资本的预期收益的折现与继续积累的投入成本比较。

4.企业家人力资本积累的主要方式有:接受正规的、系统的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MBA教育等;“干中学”;在职学习与企业内部流动;脱产培训等。具体方式与个体所处的环境和具体的条件有关。不过无论什么方式,个体总会留下人力资本积累的“痕迹”,包括:学历、经历、工作业绩、个人收入积累程度、社会声望和信誉、人际关系网络等等。这些都是个体向市场自动传递的企业家人力资本信号。

四、企业家人力资本的配置

个体通过人力资本积累,向市场传递了众多的企业家人力资本信号。但正如阿罗所说,社会与私人对信息的要求会出现明显的分歧。因此,企业家人力资本还必须在市场上再次过滤。市场根据个体传递的各种信息来甄别“真正”的企业家人力资本,从而实现企业家人力资本的配置。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只讨论创业型企业家人力资本的配置。

创业型企业家人力资本的配置过程实际上是企业的生成过程。这包含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拥有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个体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作企业家;二是市场根据哪些人力资本信息来甄别“真正的”企业家人力资本。

假设个体所需创业资本为Km,该创业项目的平均收益为f(Km)。个体创业使用Km的期望收益为:E=hf(Km)。h为创业个体的人力资本系数,它是创业个体人力资本投入到该项目后使该项目增值的倍数,是个体人力资本收益的表现形式。创业者自己拥有个人资本为Kp。

当该个体没有企业家偏好时,他将资本Kp存入银行或证券市场,设银行利率或证券市场的收益率为r。那么个体的收益为:W[l]=(1+r)Kp。

当个体具有企业家偏好,且Kp≥Km。个体期望的收益为:

W[e]=hf(Km)+(1+r)(Kp-Km)

如果Kp<Km,这时个体必须筹集创业资本不足的部分(Km-Kp)。设r’是筹集资本(Km-Kp)向其拥有者支付的利率。个体的期望收益为:

W[e]=h[f(Km)-(1+r’)(Km-Kp)]

很明显,当且仅当W[e]≥W[l]时个体才会选择创业,即选择作企业家。

下面分析当Kp<Km时,个体的人力资本系数h是通过哪些人力资本信号来显示的。在Kp<Km的条件下,个体筹集资本的过程就是市场对其企业家人力资本进行甄别的过程:

首先,个体能否筹集到所需资本取决于创业项目的盈利水平和风险程度,而这取决于个体对创业项目的选择。个体选择什么样盈利水平和风险程度的项目是与个体的知识、经验相关的。即(1)个体是否具有在该领域经营的经验;(2)若有,其经营业绩怎样?(3)是否具有在该领域经营的基本知识。这样,个体的学历、经历和业绩(Pr),尤其是经历是甄别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信息。

其次,个体能否筹集到所需资本、或者筹集资本成本(r’)的高低与创业者个体的社会资本(Ks)——创业者的社会信誉、声望和社会关系网络——密切相关。我们用社会信誉指数(ks)反映个体的这一信息,它是个体的社会信用水平与社会平均信用水平的比值。ks越高,个体越容易筹集到低成本的资本;相反,个体筹集不到所需资本,即使能够筹集到,个体也必须支付很高资金成本。故可以把个体的社会资本状况作为个体筹集创业资本的成本因素来考虑。这样就有如下函数关系:r’=R(ks)且dr’/dks<0。

最后,个体能否筹集到资本还与个体所拥有的个人资本Kp的多少相关。这是一个“保证”因素。即,其他资本拥有者认为,当创业个体有自己的资本投入到某一项目时,创业者的努力程度会提高,让渡的资本的安全性和盈利性就有保证。

那么,Pr、Kp、Ks是怎样显示个体的人力资本信息的呢?这里我们选取Kp<Km,W[e]=W[l]时临界状态下的人力资本h[*]来分析信息显示机制。

在Kp<Km时,当W[e]=W[l],就有:

这一结论可以做如下逻辑推理:

五、结论

对一个经济社会来说,企业家人力资本是一种高度稀缺的资源,有效配置企业家人力资本,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是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动力之一。因此在经济社会中,形成企业家人力资本积累和有效配置的机制是非常关键的。可以说,这是我国企业家制度变革的基本方向。本文的基本结论是:

(1)制度环境对企业家人力资本积累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因此,不断完善我国的制度环境,建立以企业家激励为核心的社会激励机制,促进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形成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改革的重要内容。

(2)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市场配置信号包括个体的学历、经历和业绩;个人资本和社会资本三个方面。因此,市场信号显示的真实性是有效配置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关键环节。在改革中,我们必须要大力净化市场信号传递环境,疏通市场信号传递的渠道,降低市场主体获得企业家人力资本信号的成本。

(3)企业家人力资本是一个历史概念,同时具有制度特征。所以,在分析我国企业家的形成与配置时,不能一味地强调个人财富对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显示作用。应该结合企业家人力资本积累状况综合分析,形成健全的企业家决定机制。

标签:;  ;  ;  ;  ;  ;  ;  ;  ;  

企业家人力资本模型初探_人力资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