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特性与学生个性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中语文论文,特性论文,课程论文,学生个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计、指导和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亮点。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旧习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与高考似乎没有直接关联的选修课往往成了走过场的点缀,甚至试图用选修课的手段达到为必修课补课的目的,选修课于是沦为了习题课或知识点归纳课;同时由于无视新课程选择性的特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依然遵循先前必修课的既有思路与设计框架,自然扼杀了老师和学生在变革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纵观现阶段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改革不能说是完全失败的,但它至少处在一个艰难的蜕变转型期。那么怎样才能切实地解决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中所遭遇到的种种症结与难题,让这项改革不仅为促进广大高中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而且也为教师自身的进修、提高与发展提供契机,使之真正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以及教师与学生的自觉行为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必须明了高中语文选修课设置的目的是什么?它和必修课到底在功能上有何区分?高中阶段是否有设置语文选修课的必要和条件?语文选修课与高中学生个性发展之间有何紧密关联?当前是否已具备适合语文选修课较为理想的具体教学方式与模型?概而言之,我们要寻找到高中阶段语文选修课程区别于必修课程的本质特性,只有这样才能初步建立起适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自身特色的内容设置、教学方式、管理与评价尺度等。
我们知道高中教育处于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相衔接的中间环节上,因此它既有统一性(“求同性”或“同质化”)的教育要求,又有差异性(“求异性”或“多样性”)的教育要求;既要为每个人的继续学习或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又要为职业生活以及作为一个健全的公民做好准备。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在高中阶段将语文学科分成必修和选修两种,所有学生共同修习的必修课可以保障作为公民的基础学力的读、写、说等能力的统一化教育目标的实现,而旨在同学生的出路、兴趣、爱好的分化相对应的选修课,则可以实现学生多样化和个别化的选择性教育要求。因此与必修课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素质偏重于统一化教育目标不同,选修课主要侧重于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从某种程度上说,寻求适合每个人能力、能力倾向和兴趣爱好的教育,是选修课程的直接价值支撑。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与教学的设计之所以倾向于“活动—体验—表现”的模式,就在于这种建立在学生主动参与基础上的教学平台能引发学生自身产生特定的内部体验,促进学生的感受、观点、思想方式和世界观等个性特质的形成和转变。而要把培育高中生的个性发展真正落到实处,在语文选修课具体的教学与学习方式上就不能局限于以传统的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而应当充分利用当前的信息网络技术,创建一个让学生真正能够“参与”“对话”具有实践功能的教学平台。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改革之所以较为失败,关键问题就是没有能够充分考虑学生身处知识与信息社会的现实,进而在此现实基础上创建一个适合时代特征又能充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全新教学方式。
知识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learning society),在这种不断变化、自我创造的信息社会中,知识是一种富有弹性的、流动的、不断扩展的、不断变化的资源。在此情势下,必须让学生通过学习最佳化、激励创造和发明、培养引发与应对变化的能力等方式来处理信息和知识。在知识社会中,语文教学的内涵理应发生变化:面对学生,要培养他们深层次的认知学习、想象力和创造力等;身为教师,应具备组织学习环境、开展调查研究、在网络和团队中工作以及追求可持续的专业学习的能力;作为组织,应促进问题解决、敢于冒险、在合作中充满信任、有能力应对变化和持续发展提高自己。而建立在网络信息与虚拟技术基础上的分布式学习,作为适应信息社会涌现出来的一种全新的自由学习方式,可以应对知识社会给语文教学带来的一系列挑战,真正让学生埋头于问题解决的学习“体验”中,切实地促进与培育他们的个性发展。
分布式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或学习环境,它以信息技术(同步/异步通讯技术)为基础;资源、学习者和教师等要素是广泛分布的,是泛中心(decentralized)的,因而教与学可以独立于时间和地点而发生;强调学习是在学习共同体的个体之间分布完成的,同时强调以学习者为主体,着重于情景、建构、合作与交流,着重于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资源,建立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它是一种镶嵌式或独立式的应用模式,既可以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也可以结合传统的远程学习课程,或者创设完全的虚拟课室。这种从内容到形式的全方位自由的学习方式,一方面利用界面这样的软智能体,能够代替学习者完成一定的感知、学习、推理、记忆和发现的认知功能,在此情势下,教学的重心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转向强调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理解性学习,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创造性运用,尤其强调利用技术工具来支持思维技能的培养,促进自我认知概念的转变,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另一方面,它还利用能够重新配置整个经验世界框架的网络虚拟技术,创设一个为学习而设的特殊环境来代替“真实”的情况。由虚拟技术创造的这样一个可选择的、又与现实世界相平行的虚拟感性环境,凭借它的直观性、丰富性、全景性和逼真性,让学习者完全沉浸于虚拟认识世界,不仅能迅捷地获得人类以往的经验知识,关键还在于设计者完全可以模拟既往知识获取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从而启发和诱导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进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互动的启发式教学活动中,教育的中心从老师传播知识转变为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它大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空间,在这个富有创造性的虚拟社会和多维世界里,学习者可以获得经验和灵感,也可以从中设想和创造可能的、不存在的世界。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同时由于虚拟认识对象的开发性、交互性和多元性,又能不断激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不断演化和催生出新的创造欲望和创新能力。
这种基于网络的分布式学习模型的课程设计必须遵循协作性、情感性、独创性和反思性等基本原则。在设计策略上要遵循学习知识问题化、问题任务化、任务情境化、知识共享化,以及学习意境化等步骤,也就是真正把体验式学习贯穿到整个语文知识(也可包括其他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之中。这种学习环境平台通过虚拟实在技术不仅创设“真实”的社会—物质境脉,提供尽可能多的整体的、丰富的实践网络,为他们尽可能提供真实的情境、活动和任务;同时分布式学习还能帮助学生和教师构造出以专家为主导的教师共同体、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具有协作感知交互环境的学习共同体,支持积极的学习者的反思和经验的建构,进而减轻学习者的认知负担。很显然,在这样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满足个别化学习需要的学习模式中,一方面既可以尽可能地挖掘每一个学生潜在的发展可能性,另一方面又能承担起塑造学生成为团队出色成员的社会化课题,也就是说,这种“个性化教育”模式可以求得“个性”与“社会性”的高度统一。
在知识社会中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集中表现为学生创造性人格的锻造,正如马斯洛所说:“自我实现的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即健康和良好的人格是创造性最坚实的基础,它包括人的世界观、生活态度、伦理准则、以及思维方式等。正如法国教育家普朗格所讲,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是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改革必须要适应信息社会变革的需要,运用契合于时代的有效教学方式,譬如像分布式学习等模型,全方位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这一方面使得“闲暇教育”日益成为当下学习者最流行的趋势,建立在分布式之上的“学校”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场所,另一方面让人们意识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的根。
标签:高中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