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国际化的战略要点_金融论文

中国金融国际化的战略要点_金融论文

中国金融国际化的战略要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金融论文,要点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认为,面对金融国际化的潮流,中国金融业也会遇到一般发展中国家相似的共同问题,需要采用正确的发展战略。这些战略包括:(1)适应国际资本流动的新特点,发展金融市场,利用间接投资,注意 国际银行业务的发展新趋势;(2)发展投资主体和投资工具,引进外 资金融机构,推进金融创新;(3 )以国内金融改革的深化为金融开放创造条件,改革商业银行,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完善央行调控体系;(4)利用国际条件, 包括国际收支调节和防止短期资金冲击等方面的条件,利用服务贸易总协定对发展中国家的有利安排。

金融业的开放是一个比贸易开放更为复杂的问题。金融业的开放所涉及的不仅是个别产业的生存问题,而且是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整个宏观经济的稳定问题。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金融业发展水平的相对落后状况要比工业严重得多。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金融业的开放也会遇到与一般发展中国家相似的共同问题。首先,在发达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而不是金融,而在发展中国家金融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因而金融开放的失误可能导致对政府财源的影响,从而影响财政的平衡。其次,金融体系的信誉与规范化经营是发达国家一个重要标志,而在发展中国家却十分脆弱,由于缺乏有效的会计程序和内部控制办法,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因而开放会导致更大的风险。第三,货币的自由兑换和资本项目的自由流动尚未完全解决,金融开放的许多环节相应地受到制约。第四,发展中国家金融竞争力很弱,金融业不像产品贸易那样可以利用比较优势。贸易自由化的市场开放是相互的,而金融业的市场开放在实际上是单向的,发展中国家几乎很难靠自身的竞争力来进入发达国家的国内金融市场。因此,我们既要积极面对金融国际化条件下金融业开放的严峻现实,又要谨慎地制定开放的战略。一个全面的金融国际化战略是十分重要的。

一、发展金融市场,利用间接投资:适应国际资本流动新特点的发展战略

开放以来,中国十分重视吸收各国直接投资,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同时也注意利用间接投资,发行一批国际债券和股票。但是相比之下,间接投资在我国利用外资中还不占主导地位。这种状态与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最新动向是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市场的近年的发展表明,国际资本流动已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中国应当把开放型金融市场的建设作为发展重点,为吸收国际间接投资服务。只有发展起国际化的金融市场,才能更多地利用国际间接投资。只有适应国际资本流动新特点的金融体制,才能在国际资本中争夺中取得主动。其中发展本国的金融市场是实现金融市场国际化的前提。

注意国际资本流动的新特点包括两个主要方面:

1.注意国际间接投资发展的新趋势。

近年来国际资本市场直接投资相对下降,间接投资迅速上升。国际直接投资曾在1990年时达到高峰,总量为2320亿美元,1991、1992年都是下降的,1993年回升到1950亿美元,1994年为2275亿美元,1995年为3149美元。间接投资的数量大大增加。1993年国际间接投资总量已达到8186亿美元。全球净流入发展中国家的有价证券(外国股份、债务证券)1990年总计为93.4亿美元,1991年为202.71亿美元,1992年为368 亿美元,1993年为557亿美元,三年增长了4.96倍。 同期外资直接投资从263亿美元增加到563亿美元,仅增1.14倍。近年来国际上出现了一批新兴股市。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拉美的36个新兴股票市场的股票总值,从1982年的670亿美元增加到1993年的7741亿美元, 增幅达10 倍以上。 1993年在拉美、东欧、中东和非洲等新兴股市中的跨国投资额占全球跨国股票投资的总额中的比重,已与欧洲及美、加、日三分天下。

国际股票发行发展迅猛。通过证券市场发行股票的融资方式日益取代向银行融资而成为国际融资的主要方式。90年代以来,跨国界的股票发行迅速增长,国际股票发行额从1988年的90 亿美元上长到1993 年的366亿美元,在国际资本市场资金来源中的比重从1.98%上升到4.54 %。

在国际股票发行中,从1985年到1993年, 新兴市场的发行量从33.4亿美元上升到520亿美元,上升了14.57倍。相比之下,同期北美则上 升了44.3%,欧洲上升了68.1%。新兴市场不仅是股票和主要发行者,而且还是主要投资者。在同一时期,向国际股票市场的投资额,新兴市场从14.8亿美元上升到215亿美元,上升了13.53倍;北美从36.8亿美元上升到7.9亿美元,上升了18.27倍;日本从81.5亿美元上升到153 亿美元,上升了88%;欧洲从213.2亿美元上升到452亿美元,上升了1012倍,都远远低于新兴市场。

国际债券市场也迅速发展。债券发行总额在90年代连续大幅度增长,1993年达到4910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了44%,净发行1980亿美元。在全部债券发行额中,直接债券(固定利率)为3690亿美元,浮动利率债券为700亿美元。按全球总发行额计算,1993年比1986年增长了1.12 倍。工业国家是国际债券的主要发行者,1993年发行额为3685亿美元。但是发展中国家的债券发行增长速度却十分迅速,从1986年的39亿美元增长到1993年的433亿美元,增长了10.1倍。同期,转轨国家也从3亿美元增长到58亿美元,增长了18.3倍。

从债券的面值货币来看,1986年美元是主要的债券币种,占全部债券币种比重的55.0%,但到1993年下降到38.1%;同期日元从10.4%上升到12.4%,德国马克从7.5%上升到11.4%;除去瑞士法郎、 英镑和埃居以外的其它币种从8.9%上长到22.2%, 这反映了国际债券的多样化趋势。从债券市场借款人的构成看,以往是工业国家政府机构和超国家借款者独占的市场,现已开始向私人发行者包括发展中国家的发行者开放。

从国际资本市场的资金来源看,辛迪加贷款和欧洲中期票据的比重下降,而债券,特别是直接债券和浮动利率债券的比重上升。从1987年到1993年,国际辛迪加贷款总额从917亿美元上升1301亿美元, 但比重从23.22%下降到16.13%。欧洲中期票据从1022亿美元上升到1587亿美元,但比重从25.885下降到19.68%。债券发行总额从1808 亿美元上升到4810亿美元,比重从45.79%上升到59.65%,其中直接债券从30.72 %上长到45.77%,浮动利率债券从3.29%上升到8.66%, 反映了债券融资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主要资金来源的发展趋势。

证券化融资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在金融国际化中产生了各种类型的新的融资工具,如股票及债券的异地存款证、浮动利率票据、零息无息债券等。欧洲境外中期票据则由于其具有高度弹性的结构而发展迅猛。其发行弹性表现为,投资者可以将他们对债券期限和面值货币的偏好以及对衍生工具的偏好告诉发行者,债券完全可以根据这种特定需要设计和直接销售给他们。二是全球的私有化浪潮。国营企业的私有化导致了大量证券投资。三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改革有效地吸收了国际证券化融资。在亚洲,1991年印度、巴西、墨西哥和委内瑞拉四国更高达58%。四是地级市场的发展。尽管债券发行量极大且增长迅速,但市场仍能吸收,其中原因之一是发行者提高了其债券的流动性,为其所发行的巨额债券提供了一个二级市场。债券的二级市场倒手率显著增加。

2.注意国际银行业务的新特征。

国际股票及债券发行进行的证券化筹资方式上升的同时,是国际银行业信用业务地位的下降。

8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证券市场得到迅速发展,国际信贷关系从原来的以贷款形式为主转变为以证券形式为主,以发行证券来筹集资金大大增加。国际银行既承销证券,也持有债券。这一融资方式的高度国际化是建立在国际证券市场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的。国际投资借助证券的流动性得到了更快的发展。证券投资这种流动还发展到贷款转让,使债权可以销售,进一步促进了国际资金融通。自1984年起,国际债券发行额开始超过国际信贷额;到1990年,证券融资已占国际融资总额的85%。筹资者在全球范围广泛发行证券,形成了资金来源的国际化。各种金融创新工具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减少国际投资的汇率利率风险和货币障碍,提高变现能力,使国际证券发行筹资变得更加方便和更加具有吸引力。与此同时,证券交易的国际化程度也大大提高,会员公司的国际化,网络的国际化,证交所的国际联盟,国际投资基金的建立和在海外上市,各种股票存托凭证为外国公司进入当地证券市场提供了方便,都大大推进了交易的国际化。

银行业务变化的原因是,80年代中后期起,由于各国实行金融自由化、国际化政策,国际银行业的信用规模大大扩展。大量投资于股票市场,向不动产市场大量贷款。银行业的跨国经营带来了巨大风险。90年代开始的衰退导致投资市值的大幅下降,债务拖欠,银行储备短缺,严重削弱了贷款能力。加上巴塞尔协议要求到1992年底的中期阶段以前所有国际性银行的资本对风险资产比率必须达到7.25%,然后达到8%, 这一资本充足率要求使不少银行被迫把海外投资撤回,信贷规模急剧缩小。

二、吸引外资机构,引进金融创新:发展投资主体和投资工具实现国际化的战略

金融国际化是投资者的跨国化,尤其是机构投资者的跨国化。因此,吸引国际机构投资者是金融国际化的重要一环。

90年代以来,在国际投资中,金融机构的作用迅速增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各类法人投资机构已成为间接投资领域中的主要投资者,这类投资机构包括养老基金、保险公司、信托银行、共同基金等。这些基金十分注重国际证券市场,近年来正以极快的速度增加其在海外的股票持有。事实证明,机构投资者是当代国际投资中一支重要力量。其投资能力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举足轻重。

从1993年中起,美国的互助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在许多新兴市场上大量增加投资。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主要有:

(1)美国长期利率下降, 使美国家庭与其它投资者把银行储蓄存款转移出来。1993年美国互助基金净流入达2500亿美元。

(2)新兴市场投资收益高, 对发达国家的机构投资者具有很高的吸引力。

(3)许多发展中国家实行了坚定的政策, 有些还进行了投资评级,从而使投资风险得到了管理,给了发达国家的投资者更大的信心。

(4)90年代初国际上形成一种新的观念, 认为在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中投资收益高,因为其收益状况与发达国家的收益状况关联度很低,因而可为资产分散风险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5)从80年代后期起, 国家基金作为一种新的投资品种开始出现。所谓国家基金,即以特定地区或国家的证券、实业或基础设施项目为投资组合的基金。海外投资机构通过国家基金进入了某些受限制的投资领域,而筹资国则得到了不必偿还的长期资金。

采用金融创新工具既是国际资金竞争的需要,也是国际融资的需要。由于投资证券化的发展,在国际金融领域中出现了大量创新工具,如可转换债券、浮动利率债券、无面值债券、双重货币债券等;同时还出现了一批组合式金融工具,如存款和债券的组合,存款和保险的组合,债券和保险的组合、信托投资与债券的组合等。创新金融工具的涌现使国际金融领域中的资金争夺更加激烈。金融创新是金融国际化的象征,是国际金融领域竞争的一个标志。创新工具也是金融现代化的工具。没有创新工具的发展,也就没有金融业务的现代化,不能参与国际竞争。因此,创新金融工具应当作为实现金融国际化的一个微观条件。

三、加速金融改革,适应金融开放:以改革为开放创造条件的战略

金融国际化的国际趋势要求各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对于中国来说,开放的根本困难在于国内金融业的落后不能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也在于国内金融宏观调控机制的薄弱不能满足开放条件下调控的需要。因此,金融改革成为中国金融开放以适应金融国际化趋势的前提。这一方面至少包括以下几项工作:

1.深化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培育商业银行竞争力。

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同时面临着两方面的任务:一方面是推进资产负债管理,以实现银行的盈利性,另一方面是推进风险管理,以实现安全性和在资本充足率标准上与国际接轨。

实现资产负债管理的条件主要有两条,一是调整银行与企业的关系,二是发展金融市场。为了使商业银行能有效地进行资产负债管理,通过其经营效益带动整个经济的效益,必须首先调整好企业与银行的关系,强化企业的预算约束机制;同时通过加快各类金融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运作创造条件。要健全资本市场和资金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和外汇市场,有利于银行填平不同期限和不同币种的资产负债缺口,还应当进行金融工具创新以吸收更多的存款。银行的股份化改革也是一条重要途径,因为这将大大有利于银行在市场上筹集资本。

在风险管理上有待做的工作更多。从我国金融业目前发展的情况看,主要的风险问题还与西方银行不同,即不是对外业务增大和跨国银行问题。但是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机制的迅速成熟,这两方面的问题也会逐步形成。目前我国银行的主要风险来自于信贷风险,即贷款过于集中,对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审查不够。对此,应当规定银行贷款集中的最高限额,对不同风险等级的资产规定不同的呆帐准备金。二是利率和汇率风险。应当规定银行资产与负债的期限与币种比例,要求银行逐日轧平利率与汇率的暴露头寸,禁止银行进行投机。三是流动性风险。为应付突然的大批提款,要规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并保持一定数量的流动性较高的资产。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当前阶段,必须高度警惕地避免因货币信用关系发生银行业连锁反应会带来的金融危机乃至整个经济危机;要承认并充分注意到这正是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中曾经出现过的大问题;应当严格金融法规,特别是对申请金融银行业务者进行严格审核,包括资金来源、经营管理能力等;建立严格的稽核制度和独立的稽核机构,赋予充分权力对银行业务进行审查;也要根据巴塞尔协议制定标准并要求银行达到。

2.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建立现代金融系统。

在改革商业银行的同时,要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这类机构有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证券公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和金融性基金组织等。这类机构是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运行的重要中介服务机构,是宏观金融调控的重要基础,也是金融开放中外来竞争的主要环节。发展得好,金融和经济会活起来;发展得不好,很容易引起混乱,并且在开放以后难以承受外来竞争。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加紧有关政策法规的制定,规范各类机构的审批与监督机制,消除不平等竞争,变行政性管理为法律管理。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是金融开放的需要。相比之下,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水平比商业银行还要低,远不能适应开放和国际竞争的需要。如果这一部分不加快发展,在金融国际化进程中将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3.建立银行保险系统,稳定金融体系。

银行保险系统也是整个金融系统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银行的增加,金融市场竞争中产可能性的形成,对存款人的存款保险问题必然产生。这在金融开放的条件下成为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银行保险在稳定金融系统中有重要作用。美国的联邦储蓄保险系统以法定形式承担银行保险,中国可以参考,以形成类似但又有所区别的保险系统。

4.完善中央银行调控体系。

金融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为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机制的作用构造市场基础,建立一个在中央银行调控下的高效运作的金融市场体系。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求金融市场高度发达,从而使宏观调控机制充分成熟。当前发展金融市场中,要根据实现这一要求来建设规范化的金融市场。

从中央银行这一面看,不仅要完成从直接控制向间接控制的转变,而且要具备不同类型的间接调控手段。从国外经验看,存款准备率工具作用比较剧烈,不宜经常采用;再贴现率工具比较被动,只有在银行要求贴现时才可发生作用。最灵敏、最日常使用的应是公开市场操作。从中国的实际看,中央银行主要实施的货币政策工具是贷款规模控制以及资金的计划管理,同时也采用了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贷款利率、中央银行贷款限额等辅助性的调控手段。前者的直接控制的局限性与金融市场化、国际化日益不相适应,而后者也存在国外同类工具相似缺点。因此,完善公开市场操作是健全金融可调控机制的重点。

公开市场操作的最大优点是它对市场的经常性微调,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或中央银行的融资券来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防止大的震荡,引导市场利率,抑制通货膨胀并有利于经济增长。这显然是一个开放型金融体系的调控所必要的。

除了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法定地位问题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全面建造公开市场操作的微观基础。目前的有利条件是,我国已有了一定规模的短期国债成为公开市场活动的操作对象;中央银行已有可能从多渠道筹集资金形成操作的能力,其中包括每年的基础货币增量、中央银行现有基础货币存量中的一部分以及通过融资券筹集到的资金;从金融市场的发展来说,已经形成了一个雏形。

高度发达的金融证券市场是公开市场操作的基础。因此构筑一个有效的调控体系必须从这一方面着手。这一市场的成熟也是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的基础。

四、利用国际条件,参与国际合作:借助国际条件实现国际化的战略

金融国际化是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但也不是简单的开放被动地接受外来的压力。随着金融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国际社会不断创造着制度框架,也不断创造着协调的机制,以稳定国际金融环境。为此,在金融国际化的过程中,要重视研究和利用国际条件,使之更好地为开放服务,增强有利因素,减少不利因素。

参与国际金融的协调与合作,对中国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中国还刚刚走上开放的道路,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还不大。但是,国际金融协调对于中国金融的国际化来说却是十分重要的。

1.利用国际条件实行人民币可兑换。

迄今为止,汇率协调主要是发达国家之间的问题,由于人民币还不是完全可兑换货币,汇率决定虽然是以市场为基础的,但供求主要取决于国内,因而国家几乎不承担汇率协调的义务。但是,国外对中国的操纵汇率的指责仍多次发生,这就使我们不得不考虑汇率调控的国际约束问题。世界贸易组织关于一国调节国际收支的规定也将会对我们有一定的制约。

在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探讨中,一般较多注意的是国内条件是否成熟,而把国际环境看作是形成冲击的因素。现在还需要进一步注意的是,对于一个自由兑换的国家来说,国际社会还有哪些条件可以利用。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一国克服国际收支短期困难所提供的保障,世界贸易组织对发展中国家为国际收支面临失衡威胁进行贸易干预所提供的权益,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合作所可能起的作用等。此外,还要注意研究主要国家汇率调节及共同干预对我国的影响。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我们也应当积极参预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工作。

2.利用国际条件,防止短期资金的冲击。

墨西哥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国内对教训总结中的一个主要看法是,利用外资要把重点放在直接投资上,因为它不易随政治经济形势的短期的变动而流失。在许多同志看来,短期资金是一股祸水,追逐利润,流动迅速,不易控制。

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基本上是片面的和消极的。短期资金同样是可以利用的外资,在流出流入保持一个常量是可以利用的,而且不构成外债。忽略了这一部分资金就大大缩小了我们利用外资的范围。而且事实上,当今世界上间接投资的规模已大大超过了直接投资的规模,证券市场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国际筹资渠道。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避免冲击。就国内条件而言,主要是保持政策的稳定性,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性。不能过分地依赖高利率来吸收游资,国际收支的平衡要注重贸易的平衡,不能长期靠短期资金的流入来补贸易的赤字。

同样重要的是国际条件的利用。墨西哥靠国际援助渡过了难关,但因此大大增加了外债的规模,这不是一种可取的办法,但在必要的时候也不得不加以利用。现在国际组织正在被更多地注意到发挥更大的作用。作为国际社会的一个成员利用各种国际条件是正常的。所以要注意研究国际上应急筹款设立的动向,成员国的权利与义务。研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运用提款权来帮助成员国应付危机的趋势,以便在必要时作出迅速有效的反应。在墨西哥金融危机时,作为新兴市场的东南亚国家的货币也曾受到冲击。投机者大量抛售这些国家的货币。日元升值也使东南亚国家保卫本国货币成为一个严峻的任务。为此,亚太经济合作会议计划设立货币稳定基金,由亚洲各国建立政策协议机构,利用国际货币基金的资金来防止因货币危机或汇率大幅波动引起混乱。在金融开放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作为一个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的成员国,中国应积极关注和参与这一国际合作。

当然,应当把重点放在如何预防危机的发生上。新的国际金融协调的一个内容是各国及时提供重要的经济与金融信息,由国际货币金融组织加工整理,对各国发生预警。我们应注重研究如何从这些国际信息中更快更准确地发现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要密切注意国际资金的流向,而国际资金的流向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国的政治经济环境与政策动向。要特别注意利用国际组织提供的各国重要经济数据,从中发现与我国的关系。有必要建立以预测我国短期资金流动为目标的经济模型,揭示国内外利率差、股价水平、汇率变动、经济增长率等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样就可以更及时准确地预测到国际资金的流向及其对我国可能的冲击。

近年来,我国不断受到国际性金融犯罪活动的侵扰,这既有国际社会的普遍原因,也有我国金融制度不完善方面的原因。从目前犯罪活动的特点看,单有我国国内的监控仍不足以对付这种猖獗的犯罪活动,因为跨国界的金融诈骗主要是利用国际银行间信息交换的延误和不充分,以及各国银行业务操作规则中的某些差异。所以,只要增强国际合作,有效防范是完全可能的。为此首先要我国银行业务,包括国际业务与国内业务进一步规范化,现代化,实现与国际接轨。同时还要通过国际合作,建立强大的信息网络,特别是要参与国际银行业之间的合作,包括技术上的合作与操作规范上的合作。

3.充分利用服务贸易总协定中对发展中国家的有利安排。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同世界贸易组织的一般商品贸易条款一样,在服务贸易条款中也以“发展中国家更多参与”的原则,对发展中国家作出了比较有利的安排。我国在金融开放中,应当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协定确认,各成员主要通过对承担特定义务的协商,来促使发展中国家成员方在世界贸易中更多的参与。其中包括,(1 )加强发展中国家国内服务业力量,提高其效率和竞争力,特别是在引进商业性技术方面;(2)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其服务业的销售渠道和信息网络;(3)帮助发展中国家在各部门实现市场准入的自由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服务出口供给方式的改善;(4 )发达国家应帮助发展中国家成员方服务得供者获得有关市场的信息,包括有关服务业供给商业方面和技术方面的信息,有关登记、认可和获得服务业专业资格方面的信息,以及获得服务技术方面的信息。在这些措施中,还应特别优先考虑最不发达国家成员方,对于这些国家在接受义务方面存在的严重困难给予特殊的考虑。

与此同时,协定关于对保障国际收支平衡的限制的条款确定,在国际收支有严重问题的情况下和在对外支付困难或因此受到威胁的情况时,一成员方可在其已承担特定义务的服务贸易中采取或维持限制的措施,其中包括与这些承诺有关的交易的支付与转移支付。一成员方在经济发展或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如因国际收支平衡上受到特殊压力,则确认它有必要使用限制,以确保特别是为了保持一个适当的财政储备水平,以便实施其经济发展或经济过渡的计划。当然,这些限制不能在各成员方之间形成歧视,应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议的条款保持一致,应避免对其他成员方的贸易、经济和财政方面的利益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应不超出为应付实际需要并应逐步取消这些临时措施。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在金融服务上的发展水平甚至比工业生产水平更低。利用国际社会所能提供的条件来实现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是必要的。

4.注意国际金融市场出现的倾向发展中国家的转变,发展市场规模。

发达国家从80年代初起进行的银行体系改革,使向发展中国家投资贷款的风险能够得到控制。发达国家银行更加强调避免债权的风险性,这比要求贷款国家保持贷款准备金重要。由于发达国家债权人已经多极化,在发展中国家中持有金融资产的损失能被广泛地传播到这些金融体系中去,因此,发达国家金融主管当局已不再认为资金流向发展中国家可能导致严重的系统的风险,从而在政策上支持了这种资本流动。这一发展趋势有利于发展中国金融市场规模的发展。

国际金融市场的扩大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发达国家投资机构大量进入国际投资市场使发展中国在投资项目融资时获得了更多的资金来源。主要工业国家的主要金融机构所经营的资产总额高达10—15万亿美元,相对于新兴资本市场容量约1 万亿美元来说是十分巨大的。美国的互助基金经营的资产为2万亿美元, 养老基金与保险公司所持有的有价证券约为6万亿美元(1993年),法国、德国、 日本和英国的养老基金与保险公司所持有的资产为5.7万亿美元(1991年)。 90年代初, 美国的大投资机构, 如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将其证券总值的1—2%投资在新兴市场。这部分资金的一个很小比重的增长对发展中国家都意味着一笔很大的资金来源。由于这些新兴市场的较高的潜在收益率,随着发达国家的投资者越来越熟悉这些市场,从长期来看发达国家在这些市场中的投资趋于增长。另一方面,随着这些在投资机构的进入,这些新兴市场的法律与制度与环境也会进一步改善。

尽管国际资金大量流入新兴市场并获得高额利润,但也还应当看到,新兴市场仍然是比较脆弱的。资金流入出现较大的波动说明了这一点。这些波动一方面来自于这些市场政策改革中的波动,另一方面也由于发达国家投资机构资产巨大,而新兴市场容量相对较小。此外,机构投资者的操作特点也是原因之一。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比较注重持有期限较长的资产或几年的平均收益率,但由于其它主要机构投资者不一定是长期投资者,而必须在短期操作中达到一定的业绩标准,如美国的互助基金,否则会因其业绩不如其它竞争者而面对大量偿付的风险,特别是当市场低落时,互助基金会大量减少其在新兴市场上所持有的资产。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中国金融国际化的战略要点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