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耳石症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_马君红

(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人民医院 山西 大同 034400)

【摘要】目的:探讨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耳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接收治疗的58例耳石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的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在手法复位治疗基础上给予药物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10%,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51.72%,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耳石症,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病情复发,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手法复位;药物;耳石症;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5-0356-02

临床上,耳石症又被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属于周围性眩晕疾病中的一种[1]。临床表现为:患者在头位改变后的3~10秒后,突然出现的发作性眩晕,持续约30~60秒后逐渐缓解,伴发特征性的眼球震颤。特定的头位改变会引起眩晕反复发作,常伴有呕吐、恶心等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表现[2]。

本次研究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接收治疗的58例耳石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组治疗,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接收治疗的58例耳石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0例,年龄34~79岁,平均年龄(62.5±5.5)岁。所有患者均属于与体位改变相关的眩晕,且持续时间短暂,不伴听力下降等耳蜗功能异常改变。根据Dix-Hallpike体位诱发试验时出现的眼震扭转方向及持续时间,或Roll-test试验时眼震强弱差异及持续时间,进行患侧诊断及受累半规管分类,有28例后半规管管结石症,17例水平半规管管结石症,13例嵴帽结石症。观察组男性18例,女性11例,年龄35~78岁,平均年龄(60.5±3.5)岁。后半规管管结石症13例,水平半规管管结石12例,嵴帽结石症4例。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9例,年龄34~77岁,平均年龄(61.5±4.5)岁。后半规管管结石症14例,水平半规管管结石14例,嵴帽结石症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症状等一般资料对比上,没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手法复位进行治疗,后半规管耳石症采用Epley耳石复位法,或Semont手法;水平半规管耳石症采用Barbecue耳石复位法,或Gufoni手法;

观察组患者在手法复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药物治疗,使用血管扩张剂类药物氟桂利嗪,10mg,每晚一次;组胺类药物敏使朗,6~12mg,每日三次饭后服用。同时补充维生素D。

1.3 疗效评价标准

治疗后1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根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喉分会发布的耳石症疗效评价标准进行判断:分为痊愈、改善、无效三个疗效等级。患者的眩晕、位置性眼症完全消失为痊愈;眩晕及相关症状减轻,但未消失的为改善;眩晕持续或加剧、眼震变化复杂,或转为其他诊断则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改善)/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采取χ2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耳石症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3.10%,明显大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51.72%,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讨论

临床医学上,对眩晕疾病的治疗一直是困扰医生的重要难题。眩晕疾病的病因复杂多变,涉及到耳鼻喉科、内科、神经科等多个医学领域,一些疾病的病理生理不能明确,临床治疗的困难非常大[3]。耳石症属于眩晕疾病中的一种,也是眩晕疾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多发于老年人群,且多为女性。一般单侧发作的病例较多[4]。近年来,随着相关理论知识的研究发展,耳石症的半规管结石学说认为,剧烈运动、外伤,以及耳部疾病:如中耳乳突感染,迷路炎,前庭神经炎,突聋等,以及退行性变,椭圆囊斑变性,导致患者的耳石膜脱落后进入并沉积于半规管。处于游离状态的耳石会在半规管的淋巴液中发生移动,刺激前庭而使患者产生相关症状[5]。另有报道,低骨密度,维生素D缺乏与BPPV的发生和复发有关。面对这些主观性的症状,大多数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因此,对耳石症进行精细化的诊断定位,并采用对应合理的手法复位,可以及时缓解眩晕症状。但应注意的是:进行前庭功能检查前,镇静剂、前庭抑制剂、中枢神经抑制剂需至少停用48小时。

临床上对耳石症基本的治疗方法是手法复位,一般通过转变患者的体位、头部方向等,使脱落的耳石能够顺着既定的方向移动,最终回归到椭圆囊中,从而使耳石不再影响半规管的动力学作用,起到消除眩晕症状的目的。 BPPV巴拉尼协会2015标准解读专家不主张主观性的耳石症诊断,在实际诊断中,不少患者表现为典型的耳石症,相关的变位检查不能判定其眼震和眩晕情况,影像学检查排除中枢性原因,才能进行相应的手法复位治疗。对于大部分患者采用手法复位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仍有一些患者在多次手法复位治疗后仍然会出现恶心、头晕等症状,而采用药物联合治疗,能较好的改善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相关不良症状。本次研究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接收治疗的58例耳石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在手法复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药物联合治疗,其药物在手法复位的治疗的基础上,减轻颅内血管平滑肌痉挛,扩张脑血管,选择性的增加大脑、小脑、脑干和内耳血液循环,调整内耳毛细胞的通透性,改善前庭器官淋巴液循环,缓解眩晕症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3.10%,明显大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51.72%,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对耳石症进行体位诱发试验,根据眼震情况精细化诊断定位,并采用对应手法复位,可以及时缓解眩晕症状,是治标;联合药物改善内耳血供及代谢,是治本。标本兼治,可以取得医患双方更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盛习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120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5,34(12):65-66.

[2]杨威.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5,34(34):134-135.

[3] xing-jian liu, keyboard, wang xin, etc. The manual reduction and drug treatment the curative effect of BPP comparison [J]. Journal of the Chinese elderly multiple organ disease magazine, 2015, 14 (7) : 488-490.

[4]The original red. Drugs and otolith reset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reatment of 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PP analysis [J]. Journal of audiology and speech diseases journal, 2015, 23 (1) : 82-84.

[5]刘彩云.手法复位联合药物在耳石症中的治疗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5,34(7):79-79.

论文作者:马君红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5月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31

标签:;  ;  ;  ;  ;  ;  ;  ;  

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耳石症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_马君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