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主题新探论文_张正显

《梦游天姥吟留别》主题新探论文_张正显

张正显 陕西省汉中中学 723000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为传统的语文教材,一是它最能代表李白“飘然思不群”的浪漫主义的诗歌风格,二是它表现出的“不事权贵的反抗精神”主旨。但笔者认为,这种理解没有把它放在当时的写作背景中去理解,没有从全诗的整体出发去归纳,而是断章取义,“斗争”障目,只见“对抗”的解读提炼。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被“赐金放还”,他只好告别帝都,回到东鲁兖州任城(今山东济宁)的家。回家之后,李白以家为中心,与杜甫、高适漫游梁、宋、齐、鲁以度时光。但漫游只能暂时排遣郁结于心中的政治上遭受巨大挫折的怨愤,时光只能暂时冲淡被排挤出长安的痛苦。不甘的心和对理想的追求,使他又欲在天宝四年(公元745年)踏上漫游吴越的征途。这首诗是他临行前给东鲁诸朋友的留别诗,因此,诗歌的另一个题目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但临行前给东鲁的朋友们留点什么呢?此时,长安之行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又勾起了他对长安生活的回忆。这段生活经过一年多的沉淀过滤,又清清楚楚地浮现在眼前。他也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心还在长安,因此,还是写一写长安之行吧,给自己一个交代,也给朋友们一个回答。因此,《梦游天姥吟留别》似应这样解读。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诚。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意思是我的理想不是海客们谈论的长生不老的神仙和神仙们住的仙境,它虚无缥缈,是难以追求的,而是像越人们谈论的天姥山,现实雄伟,云霞忽明忽暗,有时是可以追求到的。我的理想横空出世,比五岳和赤诚山还要崇高伟大,连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也要拜倒在它的面前。

这里的天姥山就是作者的理想追求。作者的理想追求与众不同,不是消极出世,而是积极入世。天姥山,在今浙江新昌东南,名带“天子”的“天”字,传说登上山能听到天姥唱歌的声音——天语,是李白这次欲漫游吴越的目的地之一。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写的是追忆梦想实现的过程。先是来到了长安城外,意思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唐天宝元年秋天,自己一接到皇帝的诏书,就“著鞭跨马涉远道”(《南陵别儿童入京》),日夜兼程。沿途经过了许多的名山大川、风景名胜,由水路转陆路,越过了平原登高山,一口气来到了长安城外。“天鸡”,古代传说中住在桃都山顶一棵大树上的神鸡。它一叫,天下的鸡都跟着叫起来,“雄鸡一唱天下白”,天就亮了,城门就开了。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写的是到了长安城里。意思是进了长安城门,只见用石条铺就的大街宽阔笔直,小巷深邃蜿蜒,似衣带飘忽。大街小巷纵横交错,形如棋格,状似迷宫。街衢两旁,奇花异石映入眼帘,让人迈不开步。不觉天色已晚,街上仍旧车水马龙,各种声响沸反盈天,就像震响在山林中、回荡在岩泉间的熊咆龙吟。连天上的云都比别处青、浓厚,好像要下雨一般。连地上的水也比别处清,水面上浮起一层淡淡的烟雾。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写的是到了朝堂,见到了皇帝,被供奉为翰林,实现了理想。意思是厚重的宫门缓缓打开,门缝越来越大。宫门打开的样子和声音就像闪电惊雷,好像要把山峦震塌。里边别有洞天,皇帝的金銮宝殿金碧辉煌,砌金堆银,灿灿发光,可与日月争光。满朝密密麻麻,佩紫怀黄,霓裳羽衣,“衣冠禽兽”的文武大臣驾着装饰着老虎鸾鸟的车子来到朝堂,雁行有序,轮番奏事,个个像是神仙下凡。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写的是梦醒时分,长安之行结束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政治梦想破灭了。意思是长安仕宦生活就像是做了一场梦,梦醒之后,只有长长的叹息,只有冰冷的枕头和席子。什么也没有了,理想烟消云散,抱负化为泡影,什么都失去了,自己又回到了布衣的源点。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写的是对长安仕宦生活的清醒认识、深刻反思,更重要的是再次向皇帝表明心迹。意思是人生就是一场大梦,古往今来都将成为东逝流水,一去不复返。皇帝啊,今日暂时一别何日才能回还?不过我已经做好了准备,暂且把坐骑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只要皇帝您一声召唤,我便快马加鞭,跋名山涉胜水,星夜兼程,赶往长安。只是怎能像上一次一样让我低眉弯腰地侍奉达官贵人,那样会使我不开心的!

可见,《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对他长安之行的深情回忆和完整记录,是对他短暂政治生命的清醒认识,是对他仕宦经历的深刻反思。

因此,全诗表达的不是对官场的厌恶与不合作,恰恰相反,是向往,是积极合作的态度,是对官职的渴望、对官场的渴求。如果说表现了一点不事权贵的斗争反抗精神,那也是积极入世、实现理想的副产品。

论文作者:张正显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8月总第21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16

标签:;  ;  ;  ;  ;  ;  ;  ;  

《梦游天姥吟留别》主题新探论文_张正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