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提高民族地区党组织执政能力的对策研究_经济建设论文

进一步提高民族地区党组织执政能力的对策研究_经济建设论文

进一步提高民族地区党组织执政能力的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组织论文,进一步提高论文,执政能力论文,民族地区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我国民族地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对保持我国的周边安全与稳定,对党的民族政策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对进一步融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并对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民族地区基层的新情况、新问题是在国际国内大气候环境下产生的,各级领导对此认识十分明确。虽然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总体上是比较好的,普遍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较强的事业心,有较强的科学判断能力和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有勇于克服困难、奋起直追、谋求发展、造福一方百姓的决心。但由于国际国内大背景、大环境深刻变化的影响及一些工作机制、制度的不适应、不完善,地(州)、县(市)两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中的“五种能力”方面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值得注意并加以解决。共产党处在执政地位,肩负着重大的领导责任,要把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领导好,必须不断提高各级领导者的执政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方式、社会组织形式以及群众生产生活方式都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且这些变化还会随着改革的深化进一步发展。我们不得不重视这样一个现实:“根据实践的发展变化提出的要求,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将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我们的各项工作能否做好,我们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掌握主动,我们的事业最终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这个重大问题,必须引起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的高度重视。”[1](P.484)

正确对待民族地区领导干部执政能力方面客观存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精神和“两个务必”为指导,遵循未雨绸缪,理论先行;把握时机,及时处置;健全法规,依法办事;多方配合,综合治理等原则,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各级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坚定不移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基层组织建设,加大各民族干部培养的力度,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进一步加大对境内外的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等“三股势力”的打击力度,提高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能力与实力;加强民族地区的政治文明建设,推进民族政策建设的与时俱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融洽民族地区的干群关系及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探索党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执政规律、提高党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执政能力。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一、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民族地区各族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

(一)下决心从政治上把好选人用人关,建设政治上靠得住、坚强有力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在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国际反华势力乘机加紧了实施对我国的“西化”、“分化”战略。新疆的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还没有灭迹,“三股势力”严重干扰和破坏了祖国西部边疆地区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在这种反分裂斗争的新形势下,必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强基固本,以提高党组织的执政能力为核心,牢牢把握住反分裂斗争的主动权。为此,在民族地区选拔任用干部,要十分注意干部遵守政治纪律的情况,特别是要注意干部在重大政治问题上的态度和表现。特别强调在干部考察和选拔任用中进一步强化政治标准,真正把干部在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斗争中的现实表现作为第一位的政治标准,落实到从严治党、从严治政和党管干部的各个环节,落实到干部考察和选拔任用的全过程。对那些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不坚定、旗帜不鲜明,关键时刻政治上摇摆不定、经不起考验的人,不仅不能提拔重用,而且要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对政治上有严重问题,顽固坚持错误立场又屡教不改的人,要坚决调整出干部队伍。

(二)坚持凭实绩用干部的原则。提高民族地区党组织的执政能力,需要旗帜鲜明地鼓励开拓,支持实干,注意发现那些埋头苦干、任劳任怨、政绩突出而不事张扬的人,善于识别那些投机取巧、沽名钓誉、弄虚作假的人。绝不能让那些投机取巧、夸夸其谈,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搞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的人如愿以偿,也绝不能让勤勤恳恳、踏实工作、凭本事取得实绩的人吃亏。领导干部要忠诚于党,做到言行一致,对人与对己一致,人前与人后一致,对上与对下一致,坚持实事求是,遇事敢抓敢管,心底坦然,不谋私利。营造干事业、干成事业的氛围。大胆委重任于那些坚持原则、敢于创新、实绩突出的干部。支持他们同歪风邪气作斗争,使各族干部能够在充满正气的、宽松的环境中工作。坚持公道正派的用人原则,辩证地、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

(三)把基层一线作为年轻干部进行实践锻炼的主战场。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提高民族地区各族年轻干部的执政能力,关键是要打牢实践锻炼这个环节。继续按照“精简上层、充实基层”的原则,着力加强乡、村两级基层组织建设。加大工作力度,不断从机制上强化乡镇班子和村级组织维护稳定,推进经济发展的行政管理职能。继续选派大批年轻干部到农牧区基层工作。通过实践锻炼和组织培养,把他们造就成有实际工作经验的高素质党政领导型人才。让他们在基层锻炼中加强党性修养,增强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培养他们了解区情,贴近群众,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密切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意识和本领;让他们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培养他们求真务实、艰苦创业的优良作风。

(四)组织工作必须为提高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能力服务。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把以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祖国统一、发展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观念运用于具体的选人用人实践中,着力提高现有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民族地区各级组织部门要为地方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新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强区战略。面向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进一步拓宽人才视野,抓紧做好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的工作。重点培养高素质党政领导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在全面提高党政领导人才的理论素养、培养战略思维、树立开放意识和加强党性锻炼上下功夫,全面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通过建立市场化、外向型培养机制,着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驾驭市场、参与竞争尤其是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通过实施继续教育工程,促进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着重提高知识、技术创新能力。坚持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适当待遇留人。充分依靠本地人才,重视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外来人才。组织、人事部门要努力形成积极鼓励人们干事业,大力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工作机制。

(五)大力倡导得民心、顺民意、踏实实干的工作作风。培养领导干部在任何时候都能够敢于和善于从实际出发,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本民族的实际结合起来,因地制宜、脚踏实地、有声有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能力。坚持实事求是,反对虚报浮夸。培养领导干部为党和国家的事业、为人民的利益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坚持把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变为各级党组织和各族干部群众的切实行动,把美好的发展蓝图真正变为现实。坚持大力倡导执政为民,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努力造福各族人民。评价干部、选用干部,要坚持看他是不是心系群众,为民造福。坚决杜绝使用那些对领导阿谀奉承,对群众吹胡子瞪眼的人;怕吃苦,怕到艰苦的地方、到贫困地区去工作、去创业的干部;缺乏长期艰苦奋斗,为改变地方的落后面貌,造福地方各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干部。这类干部不论是哪个民族的,也不论是民族比例需要还是届别需要,都禁止提拔使用。坚持用正确的用人导向影响、激励各族干部。

二、重视不断提高各族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宗教理论水平,进一步增强解决民族、宗教问题的能力

(一)始终坚定不移地抓好树立各族干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工作。进一步深入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务必使广大党员、各族干部认识到,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坚决维护祖国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通过开展面向广大党员、各族干部的教育学习活动,及通过其他多种途径的学习和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更加进一步地认识到:民族地区只有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加大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力度,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实力,才可能形成强大的国家安全屏障。反之,如果民族地区不稳定,甚至出现民族分裂、动乱、内乱,不仅危及整个国家的安全和根本利益,各族人民也必然会遭受痛苦和灾难。对此,每一位党员、各族干部都要有深刻的思想认识,绝不能够存有丝毫的杂念。党和政府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势力绝对不能够代表任何民族的利益,他们是各族人民共同的敌人。

(二)扎扎实实地树立起各族干部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宗教发展要适应社会发展规律,依法管理宗教,实行政教分离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对广大党员、干部继续深入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教育,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揭穿非法宗教活动的欺骗性和反动性。使广大党员、各族干部看清非法宗教活动是对宗教的背叛和反动,是伤害宗教感情的祸水,是民族分裂主义进行破坏活动的载体,只有铲除非法宗教活动才能更好地依法保护信教群众,否则家不宁、教不清、民不安、国不盛。通过揭露和批判,使各族干部群众进一步明辨是非,擦亮眼睛,更加自觉地抵制非法宗教活动。对广大党员、各族干部广泛深入地开展近代史、现代史,特别是新疆历史的教育。对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再教育。以大量的历史事实为教材,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大摆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现实和历史的种种罪恶行径,揭穿其反动本质,揭露欺骗群众的真面目,教育广大党员、各族干部要积极主动地同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作斗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反对分裂、维护统一和稳定的统一战线,充分发动群众检举揭发一小撮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分子,形成一种“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社会局面,使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分子无处藏身。

(三)广泛、深入、持久地坚持对广大党员、各族干部开展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宣传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观念,坚持不懈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各族干部增进民族团结的思想觉悟。要大力表彰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顺应新的形势,研究新的措施办法,巩固和加强民族团结,努力把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活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使民族团结工作真正做到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好,而且更要体现在内容上的好;不单是现在好,将来还要更好。只有真正从各民族人民群众的心理上铸造起团结一心,维护祖国统一,共同发展地方经济、保持社会稳定、反对民族分裂的钢铁长城,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才能算是得到了根本性地提高。

(四)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总结和推广各地近年来宗教管理工作中的好经验和做法,进一步依法管理好宗教人士、宗教场所和宗教活动。加强对爱国宗教人士的教育培训,制定统一规范的讲经文本,管住讲经内容,防止利用宗教活动宣传“圣战”,煽动民族仇视,散布破坏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危害国家安全的言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围绕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心工作,把群众的意志和力量凝聚到参与西部大开发和小康社会建设上来。继续巩固和扩大在宗教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果,促进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

三、重视各族领导干部勤于学习的问题,培养其自觉开阔视野、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的能力,养成勤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的习惯,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

(一)把提高各族干部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作为民族地区干部工作的一个重要导向。坚持把那些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做到了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好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继续抓好乡镇少数民族干部到汉族发达地区挂职的工作。进一步抓好乡镇在职干部的培训工作,通过学政治、学业务、互学民汉语言,全面提高素质。通过各种有效措施,为重点边远乡镇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基层各族领导干部,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密切配合、优势互补,保证党组织在基层一线的执政坚强有力,确保党的各项决策措施完整地落实到基层。重视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干部进行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必备的科技知识的培训。解决好“一把手”长期不参加培训,而副职或其他干部成为“受培训专业户”的问题。培训内容既要专业系统,又要尽量少办那些时间太长的培训班,多办专业知识短训班,切实做到工作和学习两不误。加大干部出省区的培训力度,确保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接受发达地区人文社会环境的熏陶。有计划地选派民族地区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定期选调基层干部到区(省市)有关厅局挂职锻炼。继续开展“双语”培训。当今时代,国际国内市场信息瞬息万变,把各种新知识或信息全部及时地翻译成各个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是不可能的。但由于语言文字上的障碍,少数民族干部不能及时地大量地接受新信息,不能掌握现代经济、科技、管理等方面的新知识,这无论对提高领导自身素质还是做好工作都有着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抓好基层少数民族干部学习和精通汉语的工作。在县以下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要尽量掌握少数民族语言。对选派到基层工作的汉族干部、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等,首先要通过集中培训,过好民族语言关。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在全社会营造双向学习语言,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浓厚氛围。

(二)要求各族领导干部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丰富生动的领导实践相结合。引导各族领导干部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和审视世界,深入研究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及本地区的发展和变化,深入研究这种变化对本地区的影响及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顺应时代进步潮流和发展的新趋势,制定符合本地区发展实际的正确战略,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同时,要加强对共产党在民族地区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提高民族地区地方领导干部对国际国内和本地区形势的分析和判断能力,科学、准确、冷静、清醒地应对发展局势,不为纷繁复杂的现象所迷惑,不为一时的困难、挫折而动摇信念和丧失目标。要求广大领导干部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重大现实问题进行方向性、全局性、前瞻性的思考。

(三)民族地区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必须要跳出自己的小圈子,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全面观察和审视世界。当前,我国周边和民族地区发生的涉及国家安全,影响稳定及民族、宗教问题,都与国际局势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民族地区的领导干部必须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新趋势,自觉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分析形势,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从政治上、战略上思考和认识重大问题,确立科学的政策和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国内大背景、大趋势下,高起点、高水平地把握全局,谋划未来,开拓前进,把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工作推向前进。

四、鼓励和支持各族领导干部勇于实践,勤于总结,培养其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及时研究解决改革和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的习惯,在实践中锻炼其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一)做善于学习和把握市场经济内在要求及运行特点的表率,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中心,以效益为目的,以法律为规范的经济形态。民族地区的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把发展作为自己执政兴区(省市)的第一要务。自觉带头认真学习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全面认识市场经济的特点,努力掌握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自觉做到想问题、办事情都要遵循而不违背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则和要求来规范经济行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和快速发展。敏锐地把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为中心,制定和实施符合本地区发展优势的政策,采取符合实际的工作步骤,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树立善于抢抓机遇,应对挑战的意识。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21世纪的头20年,对民族地区来说,也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民族地区面临的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必须牢牢把握这一战略机遇期,善于借鉴发达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有益经验和教训,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三)学会用发展的办法解决改革和建设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民族地区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社会生活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诸如收入分配关系不尽合理,农民和城镇部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失业人员增多,少部分群众生活困难等。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只能以加快发展为前提。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重要基础和根本途径。各族领导干部要自觉地用发展的思路、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遇到的新问题,必须千方百计加快发展步伐,不断增强地方的综合区力和民族凝聚力,及时化解各种矛盾,有效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四)重视以经济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充分运用区(省)级党委分配下达的干部培训指标,把有发展前途,年富力强和重要岗位的各族领导干部送出去学习深造,提高素质;充分发挥内地发达地区对口支援边疆省区的大好机遇,加大培训力度,分批分类安排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管理人员到经济发达地区、到改革开放的前沿去学习培训,培训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学习;二是选派企业中层干部和乡镇干部到发达地区的企业和乡镇跟班工作;三是组织干部带着课题去考察学习。

五、用从实践出干部的机制,促进各族干部自觉深入基层,养成其乐于深入实践,在复杂的环境中锻炼,增长知识和才干的习惯,砺炼应对复杂局面,处变不惊的能力和品格,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一)坚持不断地提高民族地区各族领导干部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经常教育各族领导干部在应对复杂局面时,做到冷静观察、沉着应对、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做到清醒判断,趋利避害,坚持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最高原则来处理。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有理有节,巧妙周旋,积极应对各种复杂形势,有效抵御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努力争取更加有利的环境,集中力量,善于协调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化解和协调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自觉研究各种社会矛盾的表现形式、特点和发展趋势,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及时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对可能出现的影响政治和社会稳定的问题,建立科学有效的预案和预警工作机制,主动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要冷静处理,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避免造成更大范围内的损失。事后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民族地区的各族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学会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的手段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做到自觉讲政治,讲党性,讲大局,保持党内的高度团结和统一,不断提高民族地区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力。

(二)重视提高民族地区各级地方领导干部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一是各族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高瞻远瞩,把握全局,科学地预见社会发展趋势,进一步提高政治斗争的水平,始终把握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提高驾驭错综复杂局面能力的关键。进一步学会运用“文”“武”两手措施调节矛盾。继续严厉打击“三股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始终对敌对势力保持高压威慑态势。进一步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打牢维护稳定的基础。继续扎扎实实搞好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二是进一步学会运用民主的方法化解矛盾,不断提高政治文明水平,是提高各族领导干部应对复杂局面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说服教育、相互协商、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方式,理顺情绪,积极避免局面的复杂化。采取各种形式加强政府与群众的联系,不回避矛盾,敢于触及热点、难点问题,主动减少干群矛盾的发生;强化群防群治和民事调解工作。三是强化先进文化教育,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排除矛盾,不断提高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是提高各族领导干部应对复杂局面能力的有效方法。坚持教育适度超前原则,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为全面提高民族地区各族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奠定社会基础。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工作方法,以培养“四有”公民为核心,大力加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四是大力推进依法行政,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法律意识,是提高各族领导干部应对复杂局面能力的基本方略。解决各种社会矛盾,还是搞法制靠得住。完善法律法规,充分发挥其调节、约束和保障作用,积极预防和处理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对于民族分裂势力、敌对势力以及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对于大肆侵吞国家财产的违法犯罪分子,要依法进行打击和治理。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教育和锻炼各族领导干部。五是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运用规律正确处理矛盾,不断提高各族领导干部自身素质,是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基础措施。不断提高各族领导干部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关键在于领导干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如果干部素质不高,不仅不能有效地化解群众之间的矛盾,而且自身也会成为矛盾产生的因素。因此,各族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保持反映民意的敏锐性,注意吃透民情、民意,冷静分析,正确把握主流和本质,学会做群众工作,做到以清正廉洁赢民心,以正确决策取民心,以关心群众聚民心。

六、重视提高各族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培养其自觉依法行政的良好习惯,引导其加强依法行政的执政道德修养,自觉运用法律知识来提高决策和行政的水平,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

(一)必须重视调整民族地区党组织的领导内容和方式。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涉及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协调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和各社会集团的利益,保持经济增长、政治平等、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但民族地区党组织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方面还存在着影响党组织执政能力提高的问题。主要是:在一定程度上有“以党代政”的问题,影响了其他领导班子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在贯彻中央提出的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方针中,一些地方党委大权独揽,不仅抓全局性的决策、抓具体的大事,而且代行了政府的许多职能。实践中,已经出现了党委一班人工作头绪多,常年辛苦劳碌,而政府一班人“跑龙套”、“敲边鼓”的现象。有的地方存在着什么事都搞“一把手”责任制,有的县(市)委书记负第一责任的工作就多达24项,使“一把手”陷入了大量的具体事务当中。所以,民族地区转变“以党代政”、“以党治国”的错误观念,树立“依法治国”意识和调整党组织的领导内容、改革领导方式的任务可能要比其它地区都更加繁重。但也正因为如此,民族地区更要倍加重视做好这项工作。

(二)积极提高民族地区各级各族领导干部对“依法治国”的认识。依法治国,就是要消除“以党治国”错误思想的影响。革命导师列宁早就指出:“党的任务是对所有国家机关的工作进行总的领导,不是像目前那样进行过分频繁的、不正常的、往往是琐碎的干预。”[2](P.64)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刘少奇曾经指出:“共产党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但并不要建立共产党的‘一党专政’。”“共产党并不要包办政府,这也是包办不了的。”[3](PP.176~177)邓小平反对“以党治国”,我们一些同志误解了党的优势,以为党包办就是绝对优势,不了解我党真正的优势表现在群众的拥护上。“‘以党治国’的国民党遗毒,是麻痹党、腐化党、破坏党、使党脱离群众的最有效的办法。”[4](P.12)现在的“以党治国”的观念,“就是国民党恶劣传统反映到我们党内的具体表现”。[4](P.10)所以,1986年,邓小平在谈到政治体制改革时,就明确指出:“要通过改革,处理好法治与人治的关系,处理好党和政府的关系。”[5](P.177)“这样做,有利于加强和改善中央的统一领导,有利于建立各级政府自上而下的强有力的工作系统,管好政府职权范围的工作。”[6](P.321)但从建国以后到改革开放以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一些领导总认为党的领导就是党管一切,党包办一切。特别是民族地区的一些干部“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6](P.146)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根据依法治国的要求,调整党的领导的内容,转变党的执政方式。党的领导要从理念上和实践上实行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根本转变。依法治国是党转变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根本内容。实行依法治国,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坚决摈弃人治,实行法治,是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为此,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明确党对政治文明和法制建设领导的途径。在治国方略上,把党的成熟的、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政策变为国家的法律,建立、健全法制,依法办事,这是一个历史的过渡。[7](P.271)其基本原理是:“党的政策要经过国家的形式而成为国家的政策,并且要把在实践中证明是正确的政策用法律的形式定下来。”[8](P.363)所以,倍加需要民族地区各级领导干部坚持自觉地把党的执政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相统一起来。坚持把依法治国和党带头守法相统一起来。惟有如此,才能在民族地区真正做到依法行政,更好地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性,才能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使民族地区党的组织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保证民族地区的各项领导工作能够自觉地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与辩证统一起来。民族地区的各级党组织,必须自觉贯彻“十六大”报告精神,自觉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把党组织重新调整到对政府的政治领导地位上来,还具体的行政职权于政府。民族地区的各级人大机关要依法履行地方权力机关的职能,政府和法院、检察院依法履行法定职能,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党委支持和保证人大、政府、法院、检察院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

七、重视扶持各族领导干部抓方向、议大事、管全局,养成其善于集中精力抓好带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重大问题的工作习惯,善于有效地组织实施党组织在各个领域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

(一)着重引导各族领导干部学会总揽而不包揽,协调而不代替,逐步形成党委集体领导、各负其责、互相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学会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中心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关系。中心工作必须抓紧抓好,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其他方面的工作,围绕同一个目标,形成合力。实践中,要引导和教育各级领导干部无论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无论遇到多大风险和困难,都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和半点懈怠。要把党的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抓方向、议大事、管全局上,集中精力研究和解决带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问题,牢牢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

(二)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机制,规范党组织同人大、政府、政协和人民团体的关系,支持各方独立负责、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实施党对民族地区的领导,要统筹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既要全面认真地贯彻中央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要科学、清醒地认识本地区的发展基础、优势条件、制约因素等,切实做好“结合”的文章。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善于把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置于国内外宏观形势和全国工作的大局中来思考、来谋划,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民族地区党组织要重视进一步改革领导方式。重视改革直接以党组织的决议、政策代替国家法律的领导方式,改革党组织把人民团体作为党委、政府下属机构的领导方式。使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制度化,并使人民群众能够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工会、共青团、妇联及其他人民团体,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更加规范化地通过各种制度化的途径和形式参与地方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发展事务的管理。进一步将由政府管理的行政职权下放给社会中介组织。政府支持其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工作。改革党组织直接干预经济组织经营管理的领导方式。民族地区的各级党组织要善于站在全局的高度,学会按照经济规律指导经济建设,引导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推进党组织与经济组织的关系制度化。改革和完善人大民主监督、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方式。将党委、政府涉及人大的工作内容进行全面清理,党委、人大及“一府两院”各自制定互相衔接的工作制度。建立规范的民主党派成员在国家机关任职的制度、地方重大决策的知情和参政制度、监督方式的制度、联系工作的制度等等,推进党组织和各民主党派关系制度化。

八、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对民族地区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问题的研究

目前,民族地区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在许多方面,还不能适应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及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需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成果中经验材料较多,理论升华不足;二是研究视野不够开阔,目前,民族地区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实际上封闭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仅仅研究本地区执政能力建设的问题和经验,而缺乏必要的比较研究。现在的政党执政、政党建设实际上是一种带有共性的政治现象。任何政党,无论他们具有何种迥然不同的阶级性质、意识形态,或千差万别的组织形式,都面临着一些共同的基本问题。探索政党活动的一般规律,观察其他政党的执政方式、领导方式,进行比较研究,不仅是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理论学科发展的必需,对于开拓民族地区的研究思路,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总结和借鉴经验教训,也是至关重要的;三是研究方法仍然单一、陈旧,研究人员的岗位经历、专业素质构成有待进一步改善;四是由于受上述因素的影响,最终致使研究成果大多难以成熟,难以进入班子决策,转化成现实的执政能力。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指导实践,是一件非常重要和有着现实意义的工作。

历史的实践反复证明:在竞争成为包括国家在内的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中,执政党执政能力提高的滞后将必然直接导致其执政危机。因而,探索提高党在民族地区执政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现代政党建设的重要政治方略。执政能力作为现代政治运作的基本保障,其提高是有规律可循的,但在民族地区它又是十分个性化和富有地方特色的,在各地实际表现出来的形式是各不相同的。各地区党组织必须从实际出发来寻求提高自身执政能力的有效途径。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我们有理由相信,民族地区党组织的执政能力一定会在共产党人的不懈探索中得到不断提高。

标签:;  ;  ;  ;  ;  ;  ;  ;  ;  ;  

进一步提高民族地区党组织执政能力的对策研究_经济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