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科学与人文精神--兼论现代人本主义科学观_科学论文

马克思科学与人文精神--兼论现代人本主义科学观_科学论文

马克思论科学与人文精神——兼论现代人本主义科学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科学论文,人本主义论文,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技术批判是现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工业文明批判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内学术界西方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这一研究也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当一些论者仍对其持批判的态度时,为数不少的人却表现出对人本主义思潮的科学观不同程度的认同,仿佛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导致的人文精神的失落正在这个市场经济远未发育成熟、工业化尚路途迢迢的国度里发生着。然而我们发现,在对人本主义思潮科学观的研究中,无论是反对还是赞成,都没有提及马克思的有关论断。其实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就对科学的人文精神意义、科学异化的实质做了深刻的揭示,特别是对把科学与人文精神对立起来的观点作了批判地分析。我们认为马克思的深刻论断,对我们今天审视人本主义思潮的科学技术批判,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发展中的问题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人本主义思潮科学批判的实质与马克思的回答

在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视野中,科学乃是工业化社会种种异化现象的滥觞。在直接性上,现代西方工业化社会生产的、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异化,都是工业文明发展的产物,但就“科学以多种方式,使现代工业体系成为可能”、“科学建构起生产的手段”(霍克海默尔),并且“科学已转化成第一位的生产力”(哈贝马斯)而言,工业化社会的异化不过是科学的内容及其思维方式的实践。一方面,科学通过技术在生产中的运用,使人屈从于机器,成为机器的一部分。在工业化生产中简单枯燥的劳动过程,不仅“不能满足劳动者的功能、冲动和需要”,相反使劳动者“肉体受到损伤,精神受到摧残”;另一方面,科学的思维方式广泛地渗透贯彻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方面,在“科学技术合理性”名义下,执行着意识形态功能,形成一种全面的控制形式。在此新的控制形式中,个人的内心世界枯萎了,“个人决断的乐趣,文化发展的乐趣,自由想象的乐趣”消失殆尽。因此,在工业化社会中,个人不仅受到现实的压抑,更重要的,抗拒和挣脱压抑的愿望和批判意识被消融了,成了“单向度的人”。总之,在人本主义思想家那里,科学所“创造”的世界是与人相对立的,是一个真与善、科学与伦理相分离的世界,是一个对人全面压抑的世界,概言之,是一个扭曲人的本质的世界。科学与人的对立——虽然在人本主义思想家那里有着不同的称谓——就是韦伯所谓“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对立。“工具理性”的高扬,吞没了“价值理性”。不难看出,人本主义思潮所表达的实质就是:现实的工业文明不可能成为人的本质实现的基础,或者说,在其中不可能矗立起人的尊严、价值和意义,换言之,人文精神只能根植于与现有的工业文明世界不同的土壤之中。据此,一些人本主义思想家要求在把人确立为终极价值的前提下,对科学技术进行人道化的改造,克服其异化于人的弊端;而少数极端主义者则干脆对科学技术采取否定和拒斥的态度。

把科学与人文精神对立起来的观点并非始于现代。近代浪漫主义人文主义运动就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抱有疑虑和担忧。卢梭就是把科学和工艺的进步与人文精神的失落看作有因果关联的。在马克思之前,明确把科学与价值对立起来的是康德。众所周知,康德为自己确立的目标是重振在科学不停地前进时却“原地踏步不前”的形而上学,把这个已沦落为“流离失所的妇人”重树为“科学的女皇”。其时代背景则是有感于自近代以降,人们埋头于“那些颇能为健全的常识所能理解的真理……从事考察事物的效用”(黑格尔语),或者把包蕴着对人类尊严和价值终极关怀的形而上学抛在一边;或者不适当地夸张科学的功能和意义,用科学诠释、图解形而上学的对象。康德认为,人不应当停留于有限的有条件的东西(科学),而应当去追求那无限的绝对的东西(即人之为人的东西)。为此,他明确宣布,他要限制科学,为信仰留下地盘。康德用他那晦涩艰深的批判哲学所做的努力的积极意义是维护、重建形而上学,其消极意义,用现代人本主义术语说,就是对科学——“工具理性”的批判,以阻止其对“价值理性”的侵越和取代。所以在现代意义上,康德首开了科学理性批判的先河。

马克思之前的种种把科学看作是对人文精神的抑制和消解的观点,自然引起把科学也视为生产力、把生产力的发展视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视为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的基础的马克思的注意。在《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自然科学就是关于人的科学、属人的科学,“至于说生活有它的一种基础,科学有它的另一种基础——这根本就是谎言。”(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5页。)

科学与人的本质生成

科学的意义,一般的理解,就是它能通过技术提高人类驾驭自然的能力,改善人的生存条件,丰富人的物质生活,进一步,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可以锻炼人的品性,以及内在于科学探索的独创性、民主性要求对社会进步有着积极的影响等等,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但如果仅止于这些“有用性”方面,而不是联系着人的本质来看待科学的价值,则又是近视的和狭隘的。人本主义思潮正是囿于这种狭隘的科学观而视科学与人之本质相对立的。马克思早就对这一近视的科学价值观的主要缺陷进行了揭露和批评。他指出:正是由于哲学家们把科学仅仅“看作启蒙、有用性和某些伟大的发现的因素”,即仅从科学之于人的外在关系上来理解科学之于人的意义,“尽管自然科学展开了大规模的活动并且占有了不断增多的材料,但是哲学对自然科学始终是疏远的,正象自然科学对哲学也始终是疏远的一样。”(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4页。)

联系着人的本质来看待科学,我们就将发现,科学之于人的本质的认识和展示有着本体性意义。这里首先涉及到的是人如何认识和展示他的本质。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的获得和实现唯有通过对象,通过对象性活动才是可能的。“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人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而人的这一特性就来自于且存在于改造对象世界的实践活动之中。人的对象性活动不仅确证着人的本质,而且展示着人的本质的丰富性,人的感觉或感觉的人性就是在人化自然的对象性活动中产生和丰富起来的,例如人的“五官感觉的形成就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因此,马克思指出:“一方面为了使人的感觉成为人的,另一方面为了创造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感觉,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说, 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 ”(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3页。)科学,一方面作为认识自然的活动,就是人的对象性活动,另一方面作为认识的成果,又通过工业实践进一步深化和丰富着人的对象性活动,从而直接地间接地确证和展示着人的本质和本质力量。

首先,“那些特殊的、人的感性的本质力量,正如它们只有在对象中得到客观实现一样,只有在关于自然本质的科学中才能获得它们的自我认识。”(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5页。)科学的对象是自然界,而自然界就是人的直接对象,是确证人的生命和本质力量的不可缺少的对象。正是在对自然的本质的认识中,人确立了他作为主体的地位,表现了其有意识有目的、能够选择、评价对象的主体特质,展示了他能够感觉、知觉和表象对象的反映功能和能力,以及能够对对象进行建构、判断和推理的思维功能和能力。因此,科学对自然本质的认识就是人对自我的认识,科学的认识活动就是人的自我认识活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人看作自然科学的直接对象,把自然科学看作关于人的科学。

其次,科学使工业成为现实,工业则进一步确证和实现着人的本质。工业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它大大拓展了人类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它把人所面对的整个感性世界都变成他的实践的产物,变成了人展示其本质力量的舞台,表现了人能按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把整个自然界变成自己的无机的身体的普遍性。因而“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就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正是在“撰写”这本“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的过程中,人类在广泛且深刻的程度上,把自己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按照美的规律塑造着对象世界,实现自然的人化,创造着适合人的生存发展需要的理想世界。因此,如果说工业是人展示人的本质力量的手段,那么科学则是产生和发展这一手段的前提。在这里通过工业,自然科学同人之间发生着现实的历史关系。

上述可见,科学——无论是科学活动本身,还是科学成果的实践——对人的本质的确证和实践来说都具有本体性意义。所以马克思说:“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象关于人的科学将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又说:“人的自然科学或关于人的自然科学,是同一个说法。”(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5—86页。)人本主义思潮不懂得实践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关系,把实践活动与人文精神割裂开来,必然看不到除了“有用性”之外,科学之于人的真实意义。殊不知正是在科学活动中以及科学通过工业改造对象世界的实践中,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地位获得了确证和展示,人的尊严、价值和意义获得了高扬。

异化的科学与属人的科学

马克思肯定“一切科学都是生活的科学”,肯定科学的基础就是生活的基础,并非否认科学之于人的异化现象的存在,相反,对之作了深刻的揭示和剖析。可以说,人本主义思潮所描述的工业化社会异化的种种表现都没能超出马克思所揭示的范围。但人本主义思潮不了解异化的实质和根源,既不能辩证地看待科学的异化现象,也找不到扬弃异化的途径。

马克思高度概括了私有制社会的异化现象,这就是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活动的异化、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就“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还不如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而言,这种种异化也就是工业化社会或工业文明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在这些异化关系中,异化劳动是最根本的,是其它一切异化关系的实质和根源。由于劳动是人的最根本最现实的实践活动,是人及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基础,劳动的异化必然带来人的其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科学也不例外,因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形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所以科学作为劳动亦即人处理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社会活动的产物,也必然随着劳动的异化而表现出异化的性质。因此,科学的异化并非根源于科学自身,而是来自构成人的本质和存在方式的劳动即实践活动的异化。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根源性揭示,以及把科学看作受生产的普遍规律支配的生产的特殊形式的历史观,对我们理解科学的异化及其异化的扬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从辩证的视角和历史的维度来看待生产与科学的关系,考察劳动与科学的历史,其更深刻的意义在于,从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它揭示了如同异化劳动也是确证和展示人的本质力量的活动一样,异化的科学也是人类认识自身、拓展和丰富人的对象性活动的科学。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就人通过自己的劳动而“诞生”,就劳动不得不通过异化的形式完成对人的本质的确证来说,异化劳动创造的现实世界就是人的对象性世界、属人的世界,异化劳动就是人的对象性活动,人的自我创造、自我生成的本体性活动。同样,异化的科学也不是外在于人的实践活动、外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相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它都是人的对象性活动或活动的成果,都在改造着人的生活,为人的解放创造着条件。如果联系着工业的实践,那么科学——“尽管它不得不直接完成非人化”——的属人性就可以看得更为清楚。在《手稿》中,马克思写道:“工业是自然界同人之间,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同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关系。因此,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因此,自然科学将失去它的抽象物质的或者不如说唯心主义的方向,并且将成为人的科学基础,正象它现在已经——尽管以异化的形式——成了真正人的生活基础一样。”(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5页。)

人本主义思想家由于不能正确理解科学之于人的真正意义,也就不能辩证地、历史地看待科学的异化现象,片面地执着于科学的“抽象物质的或者不如说唯心主义的方向”(即科学异化于人的一面),而否定科学的价值。

人本主义思潮的缺陷与错误

尽管马克思肯定科学异化现象的存在,但却得出了与人本主义思潮根本不同的结论,是因为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科学活动与人的本质的内在关系。而人本主义思潮的主要缺陷和错误恰恰就在于对人的本质和科学的本质作了抽象的理解。

首先,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自在性存在,而是对象性存在,只能存在和表现于他改造对象世界的实践活动之中,人的主体性、人的普遍性唯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表征和实现。而人本主义思潮则仅仅把人理解为抽象的存在,正如马克思在《手稿》中所指出的那样,哲学家们“仅仅把人的普遍存在,宗教,或者具有抽象普遍性性质的历史,如政治、艺术和文学等等,理解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性或人类的活动”。(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4页。)从卢梭到康德,从康德到现代人本主义思想家莫不如此。卢梭把“德性”的丧失看作人的本质的失落;康德则把对所谓“绝对价值”的追求看作人之为人的确证;现代人本主义思想家则把或者宗教情感、或者某种生命的体验、或者某种批判意识等视为人的本质的表征。应当说,人本主义思潮所珍视和颂扬的人的尊严、价值和意义等也是人的本质特性,但是如果脱离人的改造对象世界的活动来谈论它们,就不免流于抽象,因为人的尊严、价值和意义只有在他改造对象世界的活动中才能树立,换言之,只有通过实践地改造世界的活动,人才证明自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存在,才能获得作为主体的尊严和地位。自然界对人的生成与人的本质生成是一同构过程。人本主义思潮正是离开人的实践活动来看待科学异化现象的,马克思所谓“自然科学的抽象物质的或者不如说唯心主义的方向”就是指的这一视角。如前所述,如果联系着人的本质活动来看,科学——即便是异化的形式——恰恰是对人的价值、意义和尊严的提升。

人本主义思潮的另一个错误是把科学看作独立于生产的社会存在,把科学的异化归源于科学自身,不懂得科学受生产规律的支配,科学的异化是劳动异化的特殊表现。人本主义思想家看到了现代社会中科学对社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科学已构成第一生产力,这是正确的。但由此把科学抬高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把社会的异化现象归咎于科学,看作科学及其思维方式实践的结果,则是错误的。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构成第一生产力,但生产力与科学,无论是从其自身的内涵还是从其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来说,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尽管科学在当代社会发展中有着愈来愈重要的地位,但它不是也不可能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力量,它仍然是作为生产力的要素,受到生产规律的制约。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它今天在社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都是生产的历史运动的结果。人本主义思潮夸大科学的作用和地位,把科学等同于生产力,用科学发展的规律取代生产发展的规律,是其根本的错误和缺陷之所在。

标签:;  ;  ;  ;  ;  ;  ;  ;  ;  ;  

马克思科学与人文精神--兼论现代人本主义科学观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