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的“大革命”_美国媒体论文

传媒的“大革命”_美国媒体论文

媒体“大革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革命论文,媒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一切传播媒体都是语言的载体和奴仆

在美国梅尔文·德弗勒与桑德拉鲍尔—洛基奇合著的《大众传播学诸论》中写了人类语言的诞生过程。在语言诞生之前人类是用符号和信号进行传播的,这些符号和信号是通过喉咙发出的声音和手势等人体动作来完成的。符号和信号的传播方式是经过长期的共同经验进行的,通过发声、手势信号、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和姿态,来编码他们的想法,进行传播。这种传播具有巨大的限局性,极不方便,语言的诞生才克服了这些不足。作者通过想象设计两组早期人试图传播相同的讯息内容,一组可以使用语言交谈,一组只能用声响和身体动作。 用语言可以在8秒钟内编码和说出这段讯息内容,毫无困难,甚至一口说出,人们也很容易理解,没有什么延误。但是另一组人就不得不用远为笨拙的身体动作、面部表情和声音来表达各个单独的意思,为了使对方能够理解他表达的讯息,还必须把这些内容分离成若干步骤,用动作去传达它的意思,并且每个步骤之间还必须有所停顿。这样就大大延长了传播的时间。问题更在于,简短的讯息这样传播还可以勉强进行,如果长一些的讯息人们就很难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传播,因为在传播过程中人们只能具有短期记忆能力,用这种方式表达较长的讯息,接受者就会把前面的动作忘掉的。至于抽象的、思维的讯息更是难于用这种传播方式进行传播,因为动作很难表现思维。

后来语言出现了。语言诞生的时间说法不一,根据美国学者菲利普·李拉尔夫等人所著的《世界文明史》记载,人类最早的文字产生于公元前3200年的美索不达尼亚。语言的出现比文字的出现要早得多,近来考古发现是几百万年之前的事情。语言首先来源于抽象,利用抽象能力给事物以命名,命名过程是原始人用他们所熟悉的属性去认同陌生的事物,于是事物第一次有了它的与它相分离的符号即代码。这种符号就是最初的语言,语言是最基础的东西。由于语言不再是事物的本身,便具有了两个相互联系的特性,一个是它没有了质量和体积,二是它具有了通用性和互相解释的功能。有了这种功能人类才有了思维能力,才有了文明。意大利哲学家维科指出,“人类知识的起源,因而也是人类社会和文化的起源,都在于原始人的命名能力。”(注:转引自徐贲:《走向后现代与后殖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页。)德国符号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曾经把人类定义为创造和使用象征符号的动物,“象征符号化的思想和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有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注:转引自《西方学术思想论丛》第一辑,学林出版社1989年版,第152页。 )正是因为有了语言人类才能够把信息和经验整理出来传播出去以及传播给后人。一切生产活动、社会活动,一切科学技术、社会文化都是在语言之中加以构造并予以传播从而形成和发展的。正是因为有了语言,社会才得以发展,人类才得以进步。语言是人类传播发展史和文明发展史的基石。

二、媒体的第一次大革命

人是会制造工具的动物。在人类制造的工具中传播工具即传播媒体占有重要和特殊的地位,从考古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传播媒体的出现可能不晚于生产工具的出现,并且在历史上一直与生产工具同步发展,到了晚近时期,这两种工具还出现了合流发展的趋势。

人类最初的传播媒体是实物,结绳记事的绳子是最初的传播媒体。结绳者个人用绳子结上一个疙瘩,以提醒自己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不要忘记,这是人头脑里的信息内传借助媒介的第一次外化,显得非常笨拙和模糊。后来发明了原始的书写、刻划符号,根据上述《世界文明史》记载,美索不达尼亚的苏美尔人早在公元前3000年前已经把一些符号刻画在泥块上。在远古的中国则使用陶片、陶器刻划这种符号。对于这些符号历史学家认识不一,有的认为已经是象形文字,一般认为它们还不是文字,叫做陶器符号。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美苏尔地区出现了成熟的文字——楔形文字,美苏尔人把它刻写在泥板上。中国到了商朝出现了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象形文字,记载着有关占卜的内容。到了西周又在竹片上书写文字。从战国开始,缣帛与竹简、木简一起成为长期使用的主要书写材料。

纸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世界文明史》记载,早在公元前2500年前埃及就发明了莎草纸,现在欧洲的大博物馆和大图书馆里,还保存不少纸草文献。早在1900年前中国的蔡伦总结前人经验利用废料发明了大规模的造纸技术,从此之后,廉价的纸便成了主要的书写材料,后来中国又发明了印刷技术,纸作为印刷材料更加发挥了它的巨大的传播意义。纸媒体成为长达近两千年人类的主要传播媒体。与纸媒体相比较,在它出现之前的所有媒体既笨又贵,无法普及,我们可以把它们称为“笨媒体”。纸媒体的出现扫荡了已经存在过几千年的所有的“笨媒体”,幸免的“笨媒体”只是作为一种艺术载体而保留,如篆刻。纸媒体的出现是媒体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大革命。

三、网络对于传统媒介的取代

技术正在提供足以取代传统媒体的新的可能性 二十世纪初期发明了无线电广播,中期又发明了电视广播,电子媒介在传播过程中不使用纸张,传播速度和普及程度超过了纸媒体,于是电子媒体(主要是电视)形成了对于纸媒介的巨大压力。这个世纪的人们把纸媒介称为第1 媒介,把广播称为第2媒介,把电视称为第3媒介。

90年代出现的电脑互联网络是一种具有更大潜力的新媒体,联合国1998年把它定位第4媒介,但是它也是电子媒体。 网络正在以其巨大无比的潜力威胁着有史以来的所有媒体的生存。

2000年7月9日的《北京晚报》在一篇综述出版界人士关于网络是否威胁传统出版界的讨论稿件里报道,美国IT(电讯)业的一位人士宣称,20年后,他们要把图书馆连同印刷术送进博物馆。这位人士的话恐怕并不是故弄玄虚,而且与其他预言者相比还显得有些保守。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兼媒体实验室主任尼古拉·尼葛洛庞帝5 年前出版了一本名叫《数字化生存》的书,畅销全世界,使他不仅在数字技术领域而且在普通百姓中名声大振,成为技术员出身又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未来学家。这本书写道,比特(以1和0二进位处理信息的数字)正在迅速取代原子(物质)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未来界面的代理人可以接受地球上的任何一家新闻机构的消息,而不受任何新闻检查的限制。2000年6月19日, 大概还是这位尼葛洛庞帝在美国《财富》杂志上发表文章《任何东西都将数字化吗?》写道,由于技术的发展,插头将变得过时,到处都是微型无线设备,今天你可能有几十个无线设备,明天你可能就有数以千计的无线设备。即将出现的印刷技术有可能把活跃“标签”直接印刷到“容器”中,这是一种微型计算机,它能够报告自己的身份、价格和其他特征。这样,冰箱和药盒就会知道自己装了什么,容器对每片药片的存在都能感觉到。所有这些没有生命的物体都将会相互交谈和传播信息。技术专家们相信,未来的电脑将是与人脑相差无几的智能化工具,其方便程度和高效率远不是今天的电脑和网络可以相比。5年前尼葛洛庞帝就指出,未来的根本特征是“真正的个人化”, 这不仅是指个人选择的丰富化,而且还包括人与各种环境之间恰如其分的配合,机器扮演的角色使这种配合能够接近过去没有机器时的自然与和谐。

美国《财富》双周刊2000年3月6日发表了太阳微系统公司首席科学家比尔·乔伊的文章《为数字革命而设计》说,我们现在拥有的数字世界仍然处在原始阶段,未来的数字技术将大大提高我们的沟通与交流能力,无线数据网络将覆盖全世界,个人计算机将成为个人的通讯工具,可以放在口袋里,无时无刻不伴随着,与因特网相接。而且,我们可以把一种称为“目标”的软件,与各种装置和服务联系在一起,我们就能够得到一种构筑世界的方法,以便以实用的、令人愉快的方式把数字世界与现实联系在一起。而所有这一切将在10年之内实现。

北京《21世纪》杂志2000年第1 期发表宋少鹏编译的文章《遥测未来百年的电脑》,文章转述国外技术专家预测,到2009年书、音乐、电影、软盘都以数字文件的形式出现,典型的状态是没有任何物理形式的物质联系着它们。杂志、报纸、书本通常都在只有书本大小的显示屏上阅读。有一种电脑显示器设置在眼镜上,这种特殊的眼镜能够创造出一种虚拟图像,可以让佩带者看到平常的视觉环境。

以上所有这些预测我们不能把它们都看作是一种浪漫,我们已经目睹了太多的电讯技术的发展,是那样的层出不穷并以类似于加速度的方式发展,使我们眼花缭乱和眩晕。我们现在已经用上上网的手机,2000年6 月1 日《参考消息》以图片形式报道了路透社发的一张照片,Barnsandnobies DOT com网络图书公司副总裁李吉欧展示了一个没有巴掌大的手持电脑,图片文字说明今后将随时通过这种电脑下载小说阅读。这几年广泛报道,纳米技术、分子技术、光子技术、量子技术和生物技术等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正在开辟着电脑和通讯技术更广阔的前景。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2000年8月15日宣布他们已经建造成量子电脑,这种电脑是以5个原子作为处理器和储存器的, 将以比目前的超级电脑快得多的速度进行网络和数据库的搜寻以及密码破解等复杂工作。路透社2000年8月17日从华盛顿报道,研究者已经开发出分子开关, 可以构成快速、廉价的卫星计算机基础。研究人员预言,有朝一日分子计算机将使计算机有可能变得十分微小,例如可以编制到衣料中,它们将安全地保存大量数据。

技术正在为我们开辟着无限的可能性。电讯传播费用的迅速下降也已经成为被普遍认可的规律,几年后的带宽将可以使传输成本实际上等于0。成本的如此下降将给网络的普及提供最大的可能性。

如此方便、便宜、高效率、要什么有什么、无处不在极其可爱的无线网络传播媒体出现之后,呆头呆脑的传统的传播媒体还能够继续存在吗?所有的技术进步都具有这样的魅力——方便、高效是一个挡不住的诱惑!这些技术和商业的“医生”们,对于传统媒介下的诊断书上写道,它们的存活期还只有十年到二十年的时间。预测经常是不准确的,但是对于这些预测人们不该有多大的怀疑,因为我们已经目睹了这几年快得使人眩目的通讯技术发展,在上述《参考消息》6月1日报道手持电脑之后的8月份掌中电脑已经在中国的电视上大做广告了。 所有这些都说明,这种预测有着现实的根据,而并非如同以往的一些预测那样,主要是一些逻辑推理,不易理解。

我就曾经作过这样的逻辑推理。我在1994年初写过一篇文章《我们将化为“泡沫”——信息高速公路将给传播业带来什么?》(注:发表于《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新华文摘》1994年第12 期转载。),认为未来的信息高速公路将使传统的传播媒介以及传播从业者基本消失。此文一出立即受到许多学者的批评而无一支持者。我曾经为之辩护,现在看来,我预测的前景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了,正面临着将要实现的局面。

不相信我的预测的理由有三条,一是传统媒体如报纸、半导体收音机便于携带,而网络终端的电脑太大太重,不可以携带,网络不能取代传统媒介;二是媒体的发展总是叠加式发展的,即新的媒介的出现不是代替旧的媒介,而是与旧的媒介共存,功能互补;三是现实的状况是电脑网络的出现之后传统媒体仍在发展,并没有被取代的迹象。对于第一、第二个理由,本文以上的叙述已经作了回答;关于第三个理由,下面让我们来看看电脑网络出现之后传统媒体是如何生存的吧。

传统媒介的最后一战,看来都得向网络投降 美联社2000年6 月11日报道,根据皮尤民意测验,美国1/3的大众现在每周至少有一次上网浏览新闻,而两年前这个比例只有1/5。15%的人每天从因特网上获取新闻,这个数字几乎是2年前的3倍。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上网的人中间年纪较轻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较多。对于那些积极进行金融投资的人来说,因特网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播媒介,成为股票价格和投资建议的主要信息来源。在经常进行交易的人中,大约有一半人(45%)说因特网是他们获取股票市场最新数据的主要来源。先进人群的选择代表了未来。

英国《金融时报》2000年5月18日的文章《随着因特网的接通, 新的篇章开始了》写道,同老式书籍相比,能够下载大量文字的数字式书籍,其灵活性要强得多。因特网和文件的数字式传输被看作是对传统图书业的严重威胁。 据估计, 每天网上刊载的免费阅览的新信息将近有100万页,这是世界上英文图书出版业产量的10倍多。而今后3年内网上刊载的东西可能将超过自印刷机发明以来以印刷形式出版文字的总和。因特网的交互性和在线信息刷新的轻而易举,意味着因特网具有明显优势。

受众对于传统媒介的冷落迫使传统媒介萎缩。首先是广告的萎缩。德国《法兰克福汇报》2000年4月5日的文章《报纸的广告业将转移到因特网》报道,如果广告以电子方式(因特网)提供,登广告的人就可以不断地更新广告,而且成本又很低。接受者也可以系统地查找广告的关键词,并利用电子邮件回信。报纸广告的成本很高,造成了因特网的广告的价格和报纸的广告价格的无法改变的巨大落差,报纸就有把广告业务丢给新的竞争者的危险。“这就是说,报纸陷入了非常艰难的境地”。路透社2000年6月12日报道,美国福里斯特咨询公司预测,2004 年报纸广告收入将比因特网出现以前减少15%。传统媒介的萎缩还表现在人才流动方面。美国《纽约时报》今年春天报道,自1995年以来,因特网正使一些新闻媒体人去楼空,一个一个的资深记者受到它的诱惑转向因特网工作。但是,这种人才流动现在“尚未达到最高峰”。据南加州大学安嫩泊格传播学院院长弗里·考恩估计,去年6月毕业的学生中有 10%从事与因特网有关的工作。这些网站每小时付给员工45至50美元,而印刷媒体付给新记者的报酬是每小时25至30美元。

面对因特网的冲击,传统媒介的一个普遍的竞争手段是上网,以求自保。但是,一旦上了网络这个“贼船”,你还是你吗?你不过是缴械投降并迅速被改变成网络新军的一部分而已,承载媒体、传播方式、接受方法和习惯都会为之改变。上网往往伴随着传统媒介的联合,联合也是传统媒介试图自保的竞争手段,但是联合的目的在于节省人力和降低成本,而人力节省的结果是传统媒介从业者的大量消失,传统媒介从业者在网络面前或者被改编,或者被抛弃,全都化为“泡沫”。

实际上,在因特网的威胁下传统媒介已经开始为自己准备“后事”了。路透社2000年6月12 日在关于世界报业协会开会报道的导语写了这样一句话:这次会议“讨论如何在传统的日报被因特网革命淘汰以前对其进行彻底的改造”。报道还写道,福里斯特咨询公司的传媒研究指导克里斯托弗·查伦说了这样可怕而又可怜的话:“报纸这一传媒模式的许多成员正遭到因特网的摧残”!那么广播电视的命运又待如何呢?网络的新闻和其他节目可以随时获得,而我们知道,广播电视的最大弱势是按时间顺序的线性传播,受众接受十分被动。上述美联社6月11 日的报道写道,广播电视新闻负责人协会主席芭芭科克伦说:“我想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是新闻消费者希望按着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时间表获得新闻。”因特网的优势无疑是对于广播电视的致命威胁。

四、传统媒体的“大革命”

人们往往只看到新媒体与旧媒体共生一起的现象,即人们常说的媒体叠加发展的“规律”,却忽略了媒体发展历史中的取代现象。媒体叠加发展是在同质类的媒体发展历史条件下存在的,譬如在纸媒体出现以前笨重昂贵的媒体发展的历史时期里,媒体是以叠加方式发展的。当新的不同质的媒体充分发展的时候,媒介叠加式发展的模式必然让位于取代式的发展模式,即媒体大革命发生。世纪末的电脑网络的出现正在推动媒介大革命历史时期的到来。

“大革命”是指事物在很短的时期里发生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个很短的时期是在整个历史发展长河中相对而言的。从公元一世纪中国发明了造纸术以后,公元800年又发明了印刷术, 当时的印刷术是木版印刷,印刷品很难大面积的普及。在欧洲,13世纪到15世纪是用羊皮或者小牛皮作为书写媒体的,要抄写一部《圣经》需要宰杀200到300只羊或者小牛,这种媒体极为昂贵。中世纪中国的造纸术经过伊斯兰传到了基督教的欧洲,取代了羊皮和小牛皮。中世纪晚期欧洲纸的价格只有皮的1/6。15世纪中期德国人约翰·古登堡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印制了大量《圣经》,大约1500年左右,欧洲人就有能力阅读宗教小册子、指导手册以及消遣性读物。德国的印刷厂就由9家发展到了300家(注:参见《世界文明史》(菲利普·李·拉尔夫等著,中文版,商务印书馆出版,1998年版)上卷第720页、《大众传播诸论》(见该书第17—19页, 中文版,新华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第24页、 25 页以及《参考消息》2000年:《古腾贝格、盖茨和戈尔》。)。也就是说,纸加上活字印刷术而形成的纸媒体是经过一千四百年的时间才取代了笨媒体的。电脑网络才仅仅出现几年的时间,就想使它完全取代纸媒体以及其他传统媒体,如果还没有取代,就以为这种取代是不可能的,是不是性子太急了。其实,这次“大革命”要比上一次“大革命”所用的时间短得多。

我们还可以看到,纸媒体对于笨媒体的“大革命”有一个重大的背景,这就是文艺复兴这样的社会大革命的背景。文艺复兴是伟大的启蒙运动,而新教精神是思想解放的主要精神。在以前,由于媒体的笨重和昂贵,媒体操纵在贵族手里,新思想很难传播,旧思想可以长期的占据思想阵地。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使具有革命性的书籍一经印刷就有几百册,而且很便宜,普通人都可以买得起,新思想很难扑灭。作为文艺复兴的主要思想家,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之所以能够在德国有一批追随者,是因为他利用了图书印刷机构广为散发他的小册子。这样一来,不仅使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而且也使马丁·路德得到保护,使他和他的信徒进一步宣传他们的新思想。《世界文明史》写道:“如果不是得益于印刷术,马丁·路德或许会像胡斯那样被处死。”那时的印刷术在文艺复兴中立下了汗马功劳,那时的媒体大革命是那时的社会大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从秦朝开始,跨过了漫长的中世纪,一直到近代的清朝末期,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时间。纸和印刷术虽然最早出现在中国,但是纸和木板印刷在中国经过了一千七八百年也没有自己“进化”出活字印刷术来。这种媒体上的长期苟活正好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苟活的历史相重叠,这种现象可能包含着这样一个道理:媒体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具有同构关系。媒体大革命与社会大革命是形影不离的,目前我们面对的这次媒体大革命同样也处在一个伟大的社会大革命之中,同样现象再次出现:旧有的思想控制在网络面前正在失灵,网络正在为这次大革命开辟广阔的道路,不仅是思想的,而且还是物质的,新经济的出现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这次媒体大革命也是这一次社会大革命的组成部分。那么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大革命呢?

五、我们时代的“文艺复兴”

我在1996年发表《搅拌机效应与未来文化猜想——兼评“亚洲价值”论》中分析了现代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状态,认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离散—整合,即在不断的小型化、多元化发展的基础上整合互补发展。1997年发表的《一种叙述:文化社会与文化范式——对于〈“知识就是力量”吗?〉争鸣的回应》一文,在这个基础上推论出未来社会将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补发展的生态文化社会。这篇文章把以往的人类社会概括为物质社会,由于物质生产能力的低下,在几千年的物质社会里,人类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了物质生产中去了,社会的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受制于此;信息社会的发展前景是文化社会,在文化社会里,虽然物质财富仍然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但是获取物质财富的手段和途径却发生了根本的革命,人类主要是通过信息的处理和文化的整合获取物质财富和推动社会发展,同时非物质领域的事业大为发展。在文化社会里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会发生普遍的革命。物质社会的范式是物质范式,文化社会的范式是文化范式。从物质社会向文化社会的过渡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革命。最近8年来,美国实现了经济的长期增长, 同时又保持了高就业、低通涨的纪录,这是历史上所没有的奇迹。这个时期美国出现了所谓新经济,一般认为美国的这种高速发展主要是新经济推动的结果。依我看新经济是以网络技术为整合力的高新技术推动的经济,同时它又需要社会各个领域普遍革命的配合。今年4月5日,克林顿总统召开美国经济界著名人物的会议,研究在新经济条件下如何保持美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前劳工部长罗伯特·赖克说,新经济是“未探明的领域。驾御经济的人过去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所有旧的规则似乎都已过时,没有地图,没有向导。”日本索尼公司社长出井伸之对信息技术改变人类社会的现状作出了深刻分析。他认为,因特网就如同落在现代社会上的陨石,数年之内网络将进入被称做宽带的通讯基础的大容量时代,算是第二块大陨石。由此,网络出现之前的所有社会机制都将面临生存危机,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都需要适应新的生存环境。(注:北京《21世纪》2000年第4期第56 页:《信息技术撞击人类社会》(石头)。)

新经济出现之后,去年下半年以来已经有不少类似的描述,这种描述说明世界已经进入了一场空前大革命的时代,根据我的研究,新经济的到来和成功,表明物质社会经由信息社会的变革,已经正式开始向文化社会转型。我们已经看到,在这次转型中社会的各个领域传统正在消失,新的事物、新的规范正在产生。美国的新经济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的,而也正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道德也开始出现了革命的趋势。道德的革命反映出这场革命的深刻性。二十世纪后半叶出现的后现代主义,认为一切文化都在消解,而信息社会正在打造出一个新的世界。社会大革命就是广泛的社会关系取代,我们面临着的世界是一个类似于中世纪末的“文艺复兴”,这是我们时代的“文艺复兴”,它的前景将是文化社会。不管是中世纪的文艺复兴,还是我们面临的这次“文艺复兴”,都是一次社会关系的大革命,这次媒体大革命不可避免地将包括传统媒体的被淘汰。我在94年的“泡沫”预测,是从传播业自身的发展和全社会的发展两方面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当时我指出,在这两个领域都出现了发展的非大众化和互相融合的趋势。在1997年为《国际新闻界》写的关于《“泡末”》争鸣的回应文章中,我强调指出,在这两方面的论证之中,我更看重社会发展趋势的论证力量,“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这是中世纪末纸媒体取代笨媒体的历史再现。当然,取代过程是曲折的,复杂的,尤其是真伪难辨的。化为“泡沫”那一天到来的时候,传统媒介也不大可能完全消失,正好像今天石刻作为一种艺术仍然继续存在一样,作为少数人的一种偏好,传统媒介,特别是印刷媒介仍然可能少量存在,笔者就会收藏它们,我们结缘甚久,岂能轻易离异。传统媒介的少量存在还会有其他一些原因。

六、网络的意义

原始人类生活在纯粹的自然环境中,当人类创造了第一件工具的时候就开始了自己制造另一个生存环境的过程。在所有的人造环境中,语言是人类给自己制造的最根本、最伟大、最全面的人造环境,从此,作为人专有的对于自然环境的认识再也不是自然环境直接的反映,而是经过语言的代码加以改造、结构之后的环境反映,经过这样的改造和结构,人类对于环境的认识不断深化,社会也借重于这种不断深化的认识不断发展。这个过程也是人类与自然不断磨合的过程。随着这种磨合的需要,这个过程又是媒介不断发展的过程。虽然媒介对于语言有影响,但是,就其本质来说,所有的媒介都是语言的载体和奴仆,被电视人大肆渲染的电视画面它的基础也是语言的,整个电视传播也是语言的载体和奴仆。(注:见拙作《声画结合论批判》,《现代传播》1999年第4 期与第5期。)把电脑网络视为媒介是正确的。

从传播发展史来看,人类创造了三座丰碑:语言、纸和电脑网络。纸以及纸媒体之前的媒体都是实物媒体,按着尼葛罗庞帝的说法,他们是“原子”;而网络却是“比特”,即用于网络传播的“0”和“1”组成的二进位的数字。这种虚拟的数字(“比特”)彻底摆脱了实物(“原子”)的笨拙。广播电视既是“原子”媒体又有虚拟的成分,甚至有的电视传播还有“比特”的成分,因此,可以把它们看作是“原子”通向“比特”的过渡媒体。当广播电视在二十世纪初出现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宣布了纸媒体的趋向消亡;但是在二十世纪里,纸媒体却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这种现象只能作出这样的解释:与其他行将死亡的事物一样,这不过是回光反照而已。经由广播电视通向的电脑网络是一个与传统媒体完全不同媒体。目前的电脑网络已经深入到了通讯、新闻、商务、交通、娱乐、科研、 学术、 教学、 医疗等等各个领域。 美联社2000年7月27日报道,美国南达科他州一家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 即使目前的网络空间已经像膨胀的宇宙一样,深不可测,超乎想象,我们只能触及到它的冰山的一角。未来电脑网络的无线化、微型化和极其便宜可能使它渗透到生活的几乎所有的领域和所有角落,参与我们的生活将更加普遍和深入,普及到我们生活的所有角落,人类的生活都将通过网络或者与网络相联,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也将主要是通过网络。网络必将使物质社会的社会关系产生质的变化。网络与以往的传播媒体的根本不同在于,以往的媒体只能硬邦邦的单向输出信息,而网络将作到随时随地的与人对话、交流。语言本来是用话交流的,传统媒体却砍去了它的半壁江山,网络,只有网络才完整地与语言本义相符合。于是网络将随同语言一起构成了我们另一个最伟大、最全面的人造生存环境。这便是电脑网络的文化定位。根据我的研究,现代社会的发展总趋势是离散—整合,网络将把社会的权利“离散”到“个人化”的程度,同时网络又在这个基础上将整个社会整合为一体,因此,网络将是从物质社会通向文化社会的大道。联合国把它排在纸媒介、广播和电视之后,说它是第4媒介, 只有当前状况的描述意义。但是它与纸媒介、广播、电视不在一个档次上,不管是从性质还是从功能上看,电脑网络是一个对于传统媒体空前的、根本的超越,从根本上讲,正是因为电脑网络的这种特性,它必将实现对于所有传统媒体的总取代,新陈代谢是传统媒体的注定命运。

(2000年8月21日—23日起草,9月1日—2日修改)

标签:;  ;  ;  ;  ;  ;  

传媒的“大革命”_美国媒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