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民农业投入行为研究_种植业论文

我国农民农业投入行为研究_种植业论文

我国农户农业投入行为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户论文,我国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使农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随着农业投资主体由过去的集体向农户的转变,农户由单纯的消费单位变成了生产单位和消费单位的综合体,农户可以根据家庭需要、政策规定和市场行情自主地选择和开展经营活动。农户的决策行为和投资倾向,直接决定着农产品的生产和市场的有效供给,深刻影响着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的稳定成长。

1978年,农户生产费用支出总额为145.69亿元,占当年农业生产物质总费用的34.5%;1983年以后,情况则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户投资占了农业生产物质总费用支出的80%以上, 国家、 集体投资比重仅为10~20%,农户成了农业生产的投资主体。〔1〕1989年以后, 国家鉴于农业生产波动的局面,适当加大了国家、集体对农业的投入,但农户投资比重仍占80%以上,农户作为独立的生产经营和投资主体地位已被完全确立,农户生产、投资行为已成为左右农业生产形势的主导力量。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机制正逐步成为农户农业生产活动中资源配置的调节手段。农户经营目标与政府政策目标有一定差异,造成了农业生产的波动。因而,如何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下,对农户农业生产进行有效引导,如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农业发展政策,使其既兼顾农民自身的发展要求,同时又能保证国家宏观目标的实现,是当今理论工作者和政策决策者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本文通过对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1986~1996年每年2 万农户农业生产和经营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确定农户农业投入的影响因素,从而了解掌握我国农户农业投入的微观行为模式。

一、我国农户农业投入动机及其影响因素

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的农户也具有其它国家小农应有的特征,即农户的生产是处于半自给与半商业化阶段。农户的生产、消费和劳动力供给除受到农户自身生活需求及资源限制外,还受社会经济、市场环境和政府政策影响。就农户的农业投入动机来讲,农户作为生产经营和消费的统一体,农业是农户生活需求的主要来源,他们必然要对农业进行一定的投入。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不再是农户投资的唯一选择,其家庭资源的配置将在满足生活消费和国家任务之后,根据收益最大化原则进行配置,其目标模式与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行为有所区别。

目前,我国农户处于特定的经济制度环境和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而且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资源少,农村中仍滞留着9亿多农民, 农户的经济基础还很脆弱,农民的温饱问题刚刚得到解决。这些制约条件决定了农户在安排家庭生产经营活动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得基本的生活用品,保证基本的生活需求。此外,国家出于对一定农产品的宏观调控目的,目前对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仍保留了定购制度,农户完成国家的定购任务和农业税,也是进行生产经营的起码条件,因而维持家庭基本生活需求、完成国家任务,就成为农户农业生产的基本选择。

从1986至1996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家庭费用支出的变化看,1986年农户家庭费用总支出1014.13元,1996年则为1510.55元,户均支出增加496.42元,年均增长速度为4.96%。在家庭经营费用支出增量中,非农业支出增加240.29元,占增加总额的48.4%;其次是种植业,增加124.85元,占增加额的25%;其余的是畜牧业和渔业,林业生产费用支出几乎没有发生变化。

从家庭经营支出结构变动看,种植业、畜牧业所占家庭经营支出的比例分别由1986年的38.6%和30.34%降到1996年的34.18%和25.11 %,但二项合计所占家庭经营支出的比例仍高出50%以上,表明种植业和畜牧业仍是农户农业投资的主要对象,这种投资既是农户维持家庭生活的基本需求,也是获取稳定收入的基本保证。但在农户家庭经营中,非农产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等)支出比重则由1986年的29.1%上升到1996年的35.4%,11年间增加了6个百分点(见表1)。农户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的这种结构变化表明,尽管种植业和畜牧业目前仍是我国农户的主要投资对象,但其在家庭经营中的地位已开始下降,而非农产业则呈上升趋势。这种变化意味着,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具有了一定数量的资金积累,农户在满足了基本投资之后,市场经济原则成为家庭生产要素配置的主要调节手段。

表11986~1996年农户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结构(%)

年度家庭经营费用种植业费用 林业费用

1986 100

38.360.58

1987 100

34.870.43

1988 100

32.360.43

1989 100

34.000.39

1990 100

37.190.49

1991 100

35.870.65

1992 100

33.470.60

1993 100

31.710.57

1994 100

33.270.56

1995 100

34.250.55

1996 100

34.180.39

年度 畜牧业费用 渔业费用 非农业费用

198630.34

1.39 29.10

198727.91

1.87 34.92

198830.65

1.96 34.60

198931.30

2.20 32.10

199032.72

2.54 27.07

199129.25

3.18 31.05

199227.28

3.44 37.16

199325.83

3.64 41.66

199427.80

4.54 33.63

199529.04

5.11 28.56

199625.11

4.88 35.44

一般来说,农户投资规模、结构和对投资的反应取决于农户的投资能力和投入倾向。总的来看,影响农户投资行为的因素主要有:

1.户均收入水平。收入是资金积累的前提,也是影响农户消费和投入的主要因素。收入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农户投入能力的大小,同时,农户不同收入水平及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投资的机会成本不尽相同,决定了其投资行为也有所差别。一般来说,随着农户收入水平的提高,经济实力增强,在解决了温饱之后,农户会相应地增加生产投入,以期获得更高的收入。根据1986~1996年的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家计调查资料,户均纯收入由1986年的2444.5元提高到10392.04元,增长4.25倍,年均增长15.6%,而同期户均生产投入,即农户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所支出的流动性生产费用和为实现扩大再生产而购置的生产性固定资产费用的支出,由1986年的1014.13元提高到1996年的4764.28元,增长 4.7倍,年均增长16.7%,农户家庭经营投入的年均增长速度高于户均收入的增长。而从家庭经营费用占家庭全年纯收入的份额看,1996年为46%,比1986年41%高出近5个百分点。这表明,在1986~1996年的10 年间,随着农户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户用于家庭生产的投资金额及投资倾向有上升趋势(见表2)。

表2

1986~1996年农户家庭纯收入与家庭经营费用支出 单位:元

年度 家庭纯收入家庭经营费用

经营费用/纯收入

1986 2444.50 1014.130.41

1987 2967.20 1249.050.42

1988 3503.70 1665.210.48

1989 3720.40 1829.150.49

1990 3920.10 1728.800.44

1991 4103.24 1978.750.48

1992 5034.47 2334.040.46

1993 5965.70 2689.330.45

1994 7806.15 3471.860.44

1995 9646.59 4254.390.44

1996 10392.04 4764.280.46

注:1992、1994年的数据为估计数,估计方法为相邻两年的算术平均数,

1991+1993

如1992年数字=────────。

2

2.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文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户劳动力整体素质的体现,一般来说,文化程度越高,农户素质也相应高。从总体上看,显然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对外界信息的反应及接收能力强,速度也快,也更能适应经济发展的周期波动和市场的变化,在农村经济变革中起带头示范作用,同时也是他们首先在农业生产成本与收益的比较中,将家庭资源转而投向其他产业,而且首先同土地分离。

从1996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农户家庭主要劳动力文化程度与家庭经营主业的关系看,在劳动力文化程度为文盲、半文盲农户中,家庭经营主业为种植业、畜牧业和非农业的所占比重分别是83.8%、3.2%和11.5%;而在文化程度为高中以上的农户中,上述三业比重分别是73.5%、2%和20.9%,表明劳动力文化程度越高, 农户家庭从事种植业的比重越低,而相应从事非农产业的比重就越高,在生产经营活动的投入上,形成强烈的非农投入倾向。而这种投入倾向,引起了不同文化程度农户在种植业生产中劳动和资金投入的行为差异。但在目前宏观环境和现有土地制度条件下,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户对土地又有一种强烈的依赖性,不愿意放弃对土地的经营,其结果就自然表现为对种植业生产劳动投入兴趣的下降,或形成资本对劳动的替代。而另一部分农户,即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户,则由于不能找到合适的非农就业门路,只好在种植业上多投入劳动,或形成以劳动替代资本,期望取得较高的农业收入。

3.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土地是农户家庭生产经营活动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投资对象。从目前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与农户家庭物质费用投入关系看,户均种植面积大的农户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的数额也较大。按照1996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户均种植面积为0~5亩的农户,家庭经营费用支出为4589.6元;户均10~15亩、15~20亩的农户家庭经营费用支出分别为4413元和4700元;户均20~50亩、50~100亩的农户家庭经营费用支出分别是5814.7 元和10469.8元。农户种植土地面积和家庭经营费用支出间呈U形关系,这可能是由于在家庭经营费用支付过程中介入了家庭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以及其他因素的变异。

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对农户投资及行为带来以下约束:一是限制农户投资能力的提高。目前,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仍然是经营土地所得,在1996年农户收入来源中,种植业收入为5383.7元,占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46%。而小规模经营限制了农户农业收入的提高,从而使农户缺乏足够的资金投资于生产经营。特别是传统的以种植业为主的小农,由于其土地资源少,导致其产出低,而产出低又造成了其收入少和投资能力弱的恶性循环。二是由于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太小,农民为了维持自身的生活消费,在完成国家粮食定购任务后,粮食的单位种植面积所能提供的商品量很少,而种植结构的调整,也因上述原因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农户从事种植业生产所获得的现金收入很少(见表3)。 当农户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由于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其支出结构的高品化,必然要求农户的收入货币化,而这种收入货币化的内在要求,会促使土地规模小的农户将剩余劳力和资金投向其它产业或实行兼业化经营。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农民对土地追加投资的制约因素。

表31996 年家庭经营以种植业为主不同耕地规模农户中粮食产出和收益情况

耕地规模 小于3亩3~5亩5~10亩10~15亩

农户数 3665 3523

4821 1688

农户比重(%)

23.20 22.30 30.5010.70

家庭劳动力 2.21 2.57

2.71 2.70

耕地面积(亩)

1.96 4.11

7.2212.48

粮食种植面积(亩)

3.07 6.10

9.2713.48

粮食产量(公斤) 1102.70

2049.603028.60 4381.50

出售粮食数量(公斤)

210.75521.801037.70 1788.40

其中:国家定购

92.60232.70 430.70

733.00

粮食商品率(%) 19.11 25.46 34.2640.82

国家定购粮占

出售粮食比重(%)

43.94 44.60 41.5140.99

劳均粮食现金收入(元) 151.99306.46 567.07

980.52

家庭人均纯收入(元)

2326.61966.2 1959.6

1980.1

耕地规模 15~20亩

20~30亩

30~50亩 50亩以上

农户数 743

769366 256

农户比重(%)4.70 4.90

2.30 1.60

家庭劳动力 2.75 2.74

2.78 2.64

耕地面积(亩) 17.48 24.60 38.8476.94

粮食种植面积(亩) 16.67 21.31 30.6969.02

粮食产量(公斤) 5175.30

6342.707830.00 13041.40

出售粮食数量(公斤) 2202.30

2843.303372.40 7801.23

其中:国家定购 875.30

1131.701154.50 2698.80

粮食商品率(%) 42.55 44.83 43.0759.82

国家定购粮占

出售粮食比重(%)

39.74 39.80 34.2334.59

劳均粮食现金收入(元)1079.56

1385.441678.24 5130.15

家庭人均纯收入(元)

1866.81884.6 2129.3 2993.9

4.农户家庭经营结构。农户家庭经营结构是指农户从事家庭生产经营活动中,某项产业或经营活动中经营收入或资金、劳力投入在家庭总的经济活动中所占比重。农户不同的家庭经营结构,是多年来农户资金、劳力投入形成的结果,而这种既定的经营结构,反过来又会对农户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劳力、资金投入产生影响。

尽管农户家庭经营活动中,劳动力和资金投入向其它产业发展有利于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力,增加社会财富,但这种经营的多样化也会给农业生产带来消极影响。概括地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户家庭经营的多样化使家庭小农生产的形式得以强化,阻碍社会分工的发展。社会经济的最直接影响是社会分工愈益模糊,劳动效率愈益低下。

第二,家庭经营兼业化,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部分农户的“农业生产副业化”。于是,耕地面积狭小的农户,在其非农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他们就会把主要精力和劳力用到非农产业上。

第三,农户家庭经营的兼业化,会使农村中文化程度较高的劳动力离开农业,甚至外出务工,造成农业人才的流失,从而会延缓农业改良的进程。

二、不同类型农户农业投资的计量经济结果

根据前面对影响农户农业投资因素的分析,农户农业投资的行为差异,主要是由农户内生的约束因素造成的。特别是在利用同一年度农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时,农户面对的外部经济环境基本相同,因此,在进行农户农业投资的计量经济分析之前,有必要按照农户的内生约束因素对农户进行分类,这样才能较综合地反映不同类型农户农业投资行为的差异。为此,我们用聚类方法处理了1996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调查的相关数据,分析不同类型农户主要的内生约束因素对农业投资行为产生的影响。

我们选取6项经济指标对样本农户作聚类分析。 这些指标是:①户有耕地数量——耕地资源是农户所拥有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②农户人均纯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水平体现了农户经营能力和实绩,决定了农户投入能力的强弱,同时,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由于存在着不同的机会成本,在投入倾向方面也可能产生差别,因而,收入水平直接影响到农户投入水平的高低。③农户非农产业投工在家庭经营活动中投工比重——这一指标确定了农户既往的投工结构,决定了农户的家庭经营结构。④种植业收入占农户家庭经营收入比重——决定了农户种植业在家庭经营活动中的地位,反映了农户家庭经营结构和兼业倾向。⑤农户畜产品总产量——(猪牛羊肉+禽蛋)衡量农户的养殖业生产水平。⑥农户粮食亩产量——表现农户耕地质量及集约经营水平。这6 项指标代表了农户的资源拥有及家庭经营特征。

1996年全部有效调查农户分为四类:第一类10423户, 第二类6508户,第三类1148户,第四类40户,分别占样本总数的57.5%、35.9%、6.3%和0.3%。以每类农户观察指标的均值作为该类农户的代表性指标,统计结果(见表4)

表4 样本家户的基本情况

农户类型 户均耕地面积非农投工比重种植业收入比重

(亩)(%) (%)

1 8.119

12.4666.52

2

9.26

17.8163.89

3

7.32

24.6358.68

4

6.12 9.9 6.04

农户类型 人均纯收入户均畜产品产量 粮食亩产量

(元)

(公斤) (公斤)

1 1231.7

123.4307.8

2 2873.7

188.4380.5

3 6839.4

212.9444.3

4 5677.7 12178.8364.3

从聚类分组结果看,第一类农户和其它农户相比差别较大:①人均收入水平最低。②种植业收入在农户家庭经营中所占比重最高,达66.52%。③粮食亩产水平和非农产业发展水平低,属于典型的传统小农类型。第二类农户和第一类农户相比,户均耕地面积、粮食单产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而且非农产业有了一定发展,种植业收入比重已开始下降。这种类型农户可以认为是兼业化发展雏型类型农户。第三类农户家庭经营活动中明显的特征是非农产业有了明显的发展,尽管户均耕地面积并不大,但其人均纯收入水平及粮食亩产量在四类农户中达到最高水平。这种类型农户属于典型的兼业农户类型。第四类农户尽管户均耕地面积、非农投工比重不高,但这类农户有着较大的畜产品生产规模,属于畜牧生产专业户。

从样本农户的家庭生产经营活动中看到,这四类农户都表现了经营项目多元化倾向,共同的特点是:每一类型农户在对耕地的利用上,都把种植粮食作物放在首位,其播种面积比重高达80%以上,这种经营行为明显地把确保食物消费置于首位。而从不同类型农户亩均种植业物质费用和劳力投入看,第一类农户种植业亩均物质费用投入明显低于第二、三类农户,相反,种植业亩均劳动力投入则高于第二、三类农户,这说明我国农户由于收入水平的差异,不同要素之间的替代关系是存在的,表明农户配置拥有的资源,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而从农户非农产业和种植业投入的关系看,农户非农经营活动的比重增加,种植业生产中的物质投入会不断提高,而劳动力投入则相应减少。与上述三类农户差异较大的是第四类农户,这类农户家庭生产经营活动中畜牧业是主业,种植业亩均物质和劳力投入水平都低,表明在这类农户家庭生产经营活动中,资源配置存在着强烈的互竞关系(见表5)。

表5样本农户家庭生产经营基本情况

农户 户均耕地面积 粮食播种面积 粮食亩产量

类型(亩) 比重(%)(公斤)

1 8.119 83.23

307.8

2

9.26 81.22

380.5

3

7.32 81.66

444.3

4

6.12 76.2

364.3

农户粮食商品率

猪肉产量种植业费用 劳动力投入

类型

(%)(公斤) (元/亩)

(工日/亩)

1 23.27 95.9157.5

29.2

2 28.91 125.4203.7

25.5

3 29.54

123246.5

21.3

4 26.43 430.1158.4 17

为了进一步就农户内生约束因素对种植业物质投入产生的影响进行定量研究,我们在上述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农户种植业物质投入与农户内生约束因素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计量经济模型估计,其函数形式为:

n

Y=C+∑a[,i]X[,i]+ε

i=1

式中:Y是农户种植业物质费用投入,X[,i]是农户内生约束因素,C和a[,i]是需要估计的参数,ε是误差项。

表6 不同类型农户种植业物质费用投入回归分析结果农户类型

农户类型

第一类农户 第二类农户

变量N=10344 N=6489

耕地规模 32.56 125.47

26.41* 72.05*

人均收入0.4645

0.311

20.356* 9.976*

生活消费支出比重

-31.496 -19.98

-43.48* -15.23*

畜牧业规模 -1.519 -0.271

-9.136* -5.489*

家庭非农比重 -3.55

-1.38

-6.715* -1.582(!)

粮食种植面积比重 -1.172.62

-1.943***2.229**

种植业投工数量2.21

3.428

31.216* 23.94*

家庭人口 99.79

86.54

14.35* 5.454*

劳动力文化程度5.34

14.48

1.459(!)1.672***

R[2]0.4263 0.6258

农户类型

第三类农户 第四类农户

变量N=11443 N=39

耕地规模

159 188.96

28.27* 6.999*

人均收入 0.0770.04

2.31** 0.675(!)

生活消费支出比重 -9.54

45.43

-2.93*

2.93*

畜牧业规模 -0.312 0.0068

-2.865* 0.224(!)

家庭非农比重 -6.97

-3.72

-2.919* -0.557(!)

粮食种植面积比重 4.115.42

1.086(!)0.701(!)

种植业投工数量

5.624

5.513

10.521

3.435*

家庭人口 60.08

46.13

1.194(!)0.456(!)

劳动力文化程度

69.27

66.08

2.274** 1.194(!)

R[2]0.5881 0.7556

注:*、**和***分别表示T值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

(!)表示统计意义上不显著;

N:样本农户数。

从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6)可以看出, 农户种植业物质费用的投入随着农户耕地规模的增加而增加,四类农户耕地规模与种植业物质费用回归系数的t检验值表明,各类农户的参数在1%的显著水平上,明显大于零假设,而且由于农户家庭经营结构及收入水平的差异,不同类型农户每增加一亩耕地,农户种植业物质费用投入增加有明显差异。其中第一类农户每增加一亩耕地,农户种植业费用投入增加32.56元, 而第二、三和第四类农户分别增加125.47元、159元和188.96元, 表明农户耕地规模的扩大会刺激农户增加农业投资。

人均纯收入增长对这四类农户种植业投资的影响有明显差异。从回归结果看,人均纯收入水平在第一、二类农户中,对种植业投资有明显影响,其回归系数的t检验值在1%的显著水平上明显不为零。在第三、四类农户中回归系数的t检验值并不显著,不能在10 %的显著水平上拒绝为零假设,说明人均纯收入水平在第三、四类农户中并不形成对农业投资的制约。相反,在第一、二类农户中,其人均纯收入水平对种植业的投资有着强烈影响,其中第一、二类农户每增加一元收入用于种植业的投入高达0.47元,第二类农户达0.31元,因此,在第一、二类农户中增加农户收入是增加农户种植业投资的主要来源之一。第三、四类农户人均纯收入对种植业物质费用投入的影响很小,表明这类农户由于投资机会较多,收入对种植业的投资并不形成明显的制约。因此,为了增加种植业产出,对第一、二类农户应增加资金和信贷的扶持。

在四种类型农户中,农户家庭生活消费在家庭总支出比重的上升,对农户种植业物质费用的投入有显著影响,所有系数的t 检验值都通过1%显著水平上的统计检验。在第一、二、三类农户中, 家庭生活消费支出比重上升,会减少种植业物质费用的投入,而且第一类农户减少的金额明显高于第二、三类农户。这意味着农户家庭消费和生产的支出结构是影响种植业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

农户家庭畜牧业生产规模与种植业的物质费用投入的回归结果表明,第一、二、三类农户畜牧业生产与种植业投资存在着较强的竞争关系,即随着农户畜牧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农户会减少对种植业的物质投入。第一、二、三类农户的回归系数都通过t值在1%显著水平上的统计检验。这种结果表明,农户饲养生猪和家禽,一方面是为了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获得种植业所需的肥料。由于畜牧业生产规模扩大,农户可以得到更多的有机肥料,因而减少了化肥的投入数量,减少了种植业物质费用的投入。这种传统农业技术的组合,表明我国农户在配置资源方面,不仅合理而且有效。

此外,农户家庭人口、劳动力文化程度和种植业投工数量对农户种植业物质费用的投入都是正的影响,尽管有的参数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意义。而农户家庭非农产业投工比重对种植业物质费用投入都是负的影响,只是第二类和第四类农户的参数没有通过统计学上的显著检验。这表明农户家庭非农产业的发展及农户兼业化程度的不同,在不同类型农户中其影响程度是有差异的,但其影响方向是相同的。

上述研究对于政策制定有以下的重要意义:第一,保障粮食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农业政策的两大基本目标,而从实证分析及结论可以发现,农户收入水平与种植业的物质费用投入有直接的关系,它通过影响农户的投入能力而影响着种植业的投入水平。从投入能力的角度看,只有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才能提高农户的种植业生产投入能力,也才能使投入保持在较高水平上,从而稳定与发展农业生产。所以,在现行土地制度下,要发展农业生产,就必须提高农民收入,特别是要提高传统小农及非农产业极不发达农户的收入。第二,从农户角度看,在目前农业生产技术经济条件下,农户增加农业投资有一极限水平。在人均收入水平低,非农产业不发达的农户中,农户物质投入的水平仍没有达到这一极限,因而增加国家资金和信贷的支持力度,对于增加农业产出和提高农民收入都有积极作用。但当农户种植业投入达到一定极限时,由于投入要素边际递减规律的作用,农户就有可能向更高层次的兼业化方向发展,当这种兼业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农户的“收入重心效应”对农业的影响就会变得非常明显,因而,政府适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实现土地承包权的流转,鼓励农户向粮食生产专业化、商品化方向发展,就成为农村工作的重点。

注释:

〔1〕中国农科院“农户生产行为研究”课题组: 《农户生产行为研究》,第22页~第23页,1995年10月。

标签:;  ;  ;  ;  ;  ;  ;  ;  ;  ;  ;  ;  ;  ;  

我国农民农业投入行为研究_种植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