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课堂实录二例论文_姚烜

姚烜

长沙市长郡芙蓉中学 410000

摘要:用板书概括内容,凸显文章中心,使之更具吸引力;指导学生质疑课文中的疑难之处,学会自主探究、挖掘文本深刻内涵,达到提升学习能力的目的,使课堂更加具有魅力。

关键词:形散神聚、难点突破口、联想和想象、脱离群众、革命不彻底、思想愚昧、质疑、关注细节

怎样让自己的课堂充满魅力呢,让设计更加新颖、引导更加巧妙、启迪学生揣摩文本、品味内涵、产生联想和想象也许能增加课堂的吸引力,达到快乐学习、收效甚好的目的,下面两例实录是笔者的一点探索。

一,巧设板书,化难为易,循循善诱,深掘内涵,快乐发现。

初一的学生刚开始学习散文,“形散神聚” 的特点对他们来说难以理解。在教杨朔的《荔枝蜜》一文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依据情节内容,我把板书设计成了一个蜜蜂形状,如图:

图形用两个椭圆做主体,上椭圆写着“蜜蜂”,上面两根触须,一根连着“不喜欢”,一根连着不喜欢的原因“蜇人”。左右两边是蜜蜂的上翅膀,左边写着“荔枝树”以及它的特点“密、绿”,右边写着“荔枝蜜”以及它的特点“香、甜”。

下椭圆写着“劳动者”,两旁是蜜蜂的下翅膀,左下写着蜜蜂勤劳的特点“四季都不闲”,右边写着另一个特点“吃的有限”,两圆首尾连环,有个交叉重叠的中心圆,这个圆是解答难点的突破口。

完成这些后,让他们猜猜板书的外形像什么?有的说“像花”,有点说“像蚊子”,有的说像“像蜜蜂”,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被激发了。我又问:“这图可有所寄寓的,你们说老师希望它像什么?”,“像蜜蜂”;“为什么呢?”,“因为这篇课文内容与蜜蜂有关”。 轻易的解决这些问题,孩子们眼光闪亮,面色泛红,课堂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对,这里是身子,这里是翅膀,这里是触须,老师确实希望它像一只蜜蜂,而且已经在它的身子上写了蜜蜂二字,可是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蜜蜂的下面又写上劳动者呢?难道这幅画还像我们劳动者吗?”学生哄笑“请大家思考老师的用意”。

“老师,因为蜜蜂和劳动者有些地方很像”,“不错,哪些地方呢?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蜜蜂勤劳,不计报酬,劳动者也是这样的,这是他们的共同点”,真的不错,我表扬了他们,然后在两圆交叉重叠的地方写上“勤劳,不计报酬”几个红色字,然后分析:

“这几个字实际就是作者要赞扬的一种精神,也是本文的中心,而蜜蜂和劳动者就是这种精神、这个中心的载体。可是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却说不喜欢蜜蜂,然后撇开它而写荔枝树,荔枝蜜,再写到蜜蜂和养蜂人。材料可谓随意散漫,信手拈来,情感可谓起伏跌宕,一波三折。实际上这些材料都没有离开这个中心,都是为表现这个中心而预设。就像一些素不相识的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成了一支整齐的队伍;就像一些沙石,好像凌乱无章,却铺成了一条平整的大道。这种写作的特点,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或者‘形散神不散’”。

“大家再看看,这个板书图,除了像蜜蜂还像什么?”,思考间隙,我在红色的重叠处画出一条弧线,一直延伸到黑板的另一个角,学生看了会,豁然开朗,回答“像风筝”。

“对,像风筝,不论风筝飞多高,它始终都不会离开我们手中的线,就像散文,不论材料有多散,都离不开它的神”。

讲到这里,孩子们都了解了“什么是形散神聚”,我又由蜜蜂和劳动者之间的共点的解释了什么是联想,怎样联想,再次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由“竹子、牵牛花(喇叭花)鹰、扫帚等”你联想到什么?有个同学说牵牛花:“依附别人爬上高度,却装上喇叭炫耀自己”,而另外一个说的和他恰恰相反“自己一个劲的往上攀登,还要装上许多喇叭,召唤别人一起上进”

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让听课教师频频点头微笑。

二、不惟书本教参,勇于质疑,关注细节,探索原因。

在教《药》时,和学生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许多教参书上都有共论:“在《药》中,鲁迅对辛亥革命的描写是全面而又深刻的。辛亥革命的惨痛失败,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他们脱离群众、无视广大农民群众革命要求的阶级劣根性,都在小说中得到了生动的反映。”——我从没有质疑过这个观点。

但是学生涛却质疑了,在课堂给我“发难”:

“老师,我不同意夏瑜及其革命同志脱离了群众的这种说法。小说中多次写了夏瑜劝说牢头阿义起来革命造反,连牢头都敢劝说了,还有谁他不去劝说的呢,阿Q都知道了要革命啊,还有谁不知道呢?况且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就是无数群众参与了革命的力量体现!”

质疑之词犀利严密,让我精神一振,同时我也看到了同学们异样的目光,他们喜欢的就是看“热闹”,当然这是我一贯“纵容”他们“之过”。

其实在和学生讨论小说人物名称的特殊意义时,就有一丝新意一闪而过,现在涛又把这个新意给我找回来了。于是我这样引导他们:

“康大叔是个什么人”,“刽子手,封建社会统治者的鹰犬、走狗”,“可是这样一个人,大家都觉得他亲切,并且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作者这样写的缘由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涛把手高高举起,担心别人抢了他的功劳:“因为老百姓错把贪得无厌刽子手当做好人、亲人、甚至救世主,说明了当时群众是敌友不分的。”

“他的回答有道理吗?”“有”。“你们能不能用历史事实证明这个观点的正确?”

“孙中山带领革命者推翻满清政府后,却把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了它的爪牙——袁世凯”

“是啊,那你们能不能自己总结一下辛亥革命失败的新原因?”

“革命者敌友不分,甚至认敌为友是革命最终失败的原因”,学生很快就有了共识,这是他们自己的新发现,是他们的创新。学生是我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啊!

不惟书本教参,勇于质疑,关注细节,并探索原因,怀着这种精神往往能更好更深的理解课文。“我们必须虔诚的尊重课本,因为它凝聚了前人的心血,但是,只有高于课本,才可能真正地读懂课本”!

参考文献:《初中语文教学参考》

《杨朔散文集》

《高中语文教学参考》

叶国庆:《庄子研究》》

论文作者:姚烜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8年11月总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2

标签:;  ;  ;  ;  ;  ;  ;  ;  

魅力课堂实录二例论文_姚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