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教学的特点与操作_文学论文

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教学的特点与操作_文学论文

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教学的特点及操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学作品论文,高中语文论文,操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首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参赛论文选登

高中语文教学中有两个事实必须承认:一是学生的认读能力和识记能力已得到较大发展,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完成对课本初级阶段的学习,而较高层次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在学生身上则显得薄弱无力;二是语文能力强的学生都有着丰富的课外阅读经历,阅读量大大超过了有限的语文课本。在学生的课外阅读材料中,文学作品占了主导地位。这些学生课外阅读时,往往直接进入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美国的心理学家米勒的研究成果证实,人的阅读技能有四种:(1)字面的理解。这是最初获得的技能。(2)解释。(3)评论性阅读。对作品作出个人反应,并对此作出个人的评价。提出个人对作品性质、价值、精确性、真实性的判断。(4)创造性阅读。以课本为依据,另外发表超过课文之外的新思想、新见解。基于上述两个基本事实,分析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参考一些研究成果,我们应明确高中语文文学作品的教学,应把提高学生的“评论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作为首要的目标。换言之,就是要摒弃一些形而上学的呆板僵化的教学方法,修正那种介乎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的架空分析的教学模式,努力挖掘作品的审美符号功能,注重文学作品的自身思维特点,极大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使高中生逐渐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真正使学生从中获得符合时代潮流的审美思想和语文能力。确定了高中文学作品教学的首要任务,那么,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则是每一个富有责任心和进取心的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美国剑桥大学的詹姆斯·沃德教授认为:“……如果我们相信一个教育目的的实现一定存在着一种与之相应的方法,那么我们就必须承认倘若一个教师清楚想做的事情,则他肯定会有一个实现他的科学方法。”依据文学作品的教学特点,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操作手段,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途径,是本文立论和行文的初衷。

一 感知形象与尊重个性特长

文学作品最突出的标志是它的形象性,作者的意念总是通过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形象来传达的。文学作品的教与学,是对作品的第二次创造。施教者必须利用作品本身的语言信息,把作品中的形象具体到自己和学生的眼前、脑中,并获得直觉的感受。文学作品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抒情性,离开了情,什么作品都难以存在,至少不能称之为好作品。能否动情,能否把感情渗透到教学中去,是衡量文学作品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中学生社会阅历的肤浅和思考生活能力的单薄,是不能回避的前提,这就需要教师在对作品的诠释和鉴赏中,有效地融注进自己的社会生活经验和感情,诱导学生与自己一起进入作者所构思的情境中。教师和学生只有不断地把作品的世界和自己的主客观世界联系起来,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或作者的喜怒哀乐,才能真正体味出作者寄寓在形象中的复杂情感。用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所提出的“问离效果”来评价目前有些做法则,是恰如其分的,有些教师在授课中注重传教式的教学,始终把自己的情感游离于作品之外,充当一种评判者的角色。这样做的后果是使学生冷漠地把一切看作与己无关,甚至挑剔地对作品作出违背常情的苛求。

哲学家认为:世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两片树叶。教学中要实现并突出感知共鸣的特点,就应注意发挥、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利用适合于青少年年龄特点的联想和想象,完成对作品的直觉感受。散文意境的体味、戏剧潜台词的挖掘、诗歌意象的跳跃、小说人物的分析,都不能武断地摆出一个答案让学生吞咽下去。“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就是鉴赏规律。教师所作的应该是以作品为依据,多角度、多途径地实施教学。《雷雨》中鲁侍萍与周朴园的爱与恨,通过对话的品味、场景的分析,学生的回答也多种多样。《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和鲍西娅等人的官司,在同学中间同样也会引起一番热烈的讨论。《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中,有这样一句诗:“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回答这个问题非常容易,答案也是唯一的,但如果问到大堰河怎样哭,并要求学生设计出具体的离别场面时,学生个人的审美情趣的个性差异和表达能力的强弱就显而易见了:设计①:低矮的草屋,阴沉的天气,大堰河追着远去的“我”,喊着,大声哭着。设计②:破旧的房屋,憔悴的人,她呆呆地坐在屋里,嘴里喃喃念着乳儿的名字,眼泪潸然下落。设计③:漫天大雪,大堰河从破旧的房屋中冲出,减着,哭着,扑倒在雪地上。设计④:大堰河无力地倚靠在破旧的门框上,无神的眼睛望着在漫天大雪中逐渐消失的“我”,隐约听见了“我”的呼喊,大堰河的泪水无声地淌了下来。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既要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掌握变间接形象为直接形象的种种技巧,又要充分尊重与发挥每个学生的欣赏个性和特长,不要强求一律。在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时,有两点是忌讳的:一是教师不去精心设计教学,设计方案不能扣住作品的脉搏,泛泛而谈,导致课堂教学散乱,失去凝聚力。二是让学生浅尝辄止,对课文的感受只停留在表象上,教师用鉴定式的语言给作品贴上标签,课堂教学因素变得呆板而单调。

二 整体把握与诱导发散思维

在高中语文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有一种“外科手术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作品中字、词、句、修辞等罗列出来,运用抽象概念逐一讲解,最后凭空总结出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或者把作品中的某一精彩片断或某一精致的字词筛选出来,让学生脱离作品所营造的大环境来品味“推”与“敲”的优劣,这就如同把一个人抬上了解剖台,肢解开后再不能还原成活生生的实体。这不仅破坏了文学作品赏析时的美感,而且学生记不住,用不上。文学作品是贯穿着创作者意志的语言符号的有序集合,是较为完整地体现创作者思想和风格的成果。文学作品的教学,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精彩纷呈的形象和语言也只有在具体的环境中才能存活,才具有欣赏价值。鲁迅曾批评过一种“摘句”论诗的做法,并指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呢?这就需要诱导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比较、联想和鉴别,使学生的思维呈现新颖、独特、有意义的趋向。对于一些有关联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认真对照,或相近,或相反,或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那雪下得正紧”一句与《祝福》中鲁镇雪景的比较。《明湖居听书》与《琵琶行》中音乐描写的想象和异同点比较等等。通过反复比较,学生对作品的掌握是完整的,而不是零碎的;是有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是灵活的,而不是呆板的,这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变的关键。处理单篇作品,同样有办法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莫泊桑的《项链》刻画了玛蒂尔德这个爱慕虚荣并深受其害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小说中有三处的赏析有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可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题和人物的性格。一问:佛来思节夫人借给她的项链是假的,小说最后才交代,在小说中有暗示吗?如此富贵的人也用精美的盒子来装假项链又说明什么问题呢?学生在阅读分析中,找出了作品中的暗示,体会到了作品构思的巧妙,也认识体会到资产阶级的虚伪腐朽思想对人们的毒害。二问:当玛蒂尔德最终知道自己以真还假后,她会不会向佛来思节夫人索赔?学生的讨论很热烈,充分品味出主人公的悲哀和无奈。三问:玛蒂尔德丢失了项链,她还有其他的偿还办法吗?学生设计出多种办法,但最终都认为作者的设计是合理的,因为作者对这个人物怀有一些同情。从诱导学生的发散思维这个角度上讲,教师的启发诱导要精心设计,循序渐进,并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和适当约束,切不可听任学生天马行空式的奇思怪想,追求形式,花精力于细枝末节。

三 审美判断与渗透理性思维

文学作品的教学离不开直觉,感知形象、欣赏分析、产生共鸣是前提,而不是最终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形象思维是主流,但理性思维也在不断地参与。学生形象思维的广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理性思考的深度。我们不能对作品进行简单化的分析,反对对作品进行“政治图解”,也决不能听任学生对作品恣意发挥,撇开作家作品的背景材料,曲解作品思想,指鹿为马,沦落到虚无主义的境地。要使学生在将“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比较中逐渐养成比较稳定的爱憎倾向,教会学生运用辩证观点来认识作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逐渐提高审美能力。随着这种健康的审美情趣积累的增多,对作品所体现的艺术美的鉴赏能力也会相应提高。那种对艺术创作中妙处的陶醉,复杂情感的探讨,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认识,技巧的借鉴,也会逐渐演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而使他们受用终生。

强调对作品的具体感受,并不是说任何人对作品的任何印象都是正确的,并不是说对作品有了具体感受就完成了审美判断。学生接触文学作品,开始所获得的印象往往是那些比较显著或比较表面的动人的部分,而作品的深刻意义,它的整体的意蕴,特别是那些比较微妙的创造,常常是经过反复欣赏、仔细吟味和教师的指点迷津才能达到的。《守财奴》中的葛朗台仅用“吝啬”二字是难以完全概括这个形象的,要从他对妻子、女儿,对财产的种种态度上去判断“拜金主义”对人性的严重扭曲,判断他内心世界与人生道路的复杂矛盾与极端痛苦,从而激起学生的爱憎感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大堰河的“笑”引起学生的一番争论,在愚昧和勤劳的选择中,以作品为依据,使学生认识到大堰河这个形象所蕴含的真实情感和善良勤劳的美德,与之相似的祥林嫂的“笑影”,也不能说明她的反抗性不强和所受的压迫不重。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对作品反复深入的研读,认识到鲁迅笔下祥林嫂这一悲剧人物的“笑影”的真正悲剧含义。她的追求如此之低,并不是真正的人的地位,即使如此,她的“笑”也是短暂的。这样判断,使学生对这个人物形象认识更加深刻。优秀作品应该具有进步的思想倾向和健康的感情色彩。但是,一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复杂的,既有积极的内容,也有消极的因素。因此,我们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一定要对作家作品进行具体分析,既能看到作品思想感情的主流,又能看出作品思想的局限性,这样才能全面认识作品,并对作品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对学生的审美判断的筛选和评判,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作品实际出发,严格按照作品所提供的材料来判断,忌讳命令式、鉴定式的语言;忌讳只凭主观臆断,随意拔高或贬低作品。因为破坏了真实感与合理性,美的评价也就难以存在了。

标签:;  ;  ;  

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教学的特点与操作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