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本体论与物质本体论_本体论论文

原始本体论与物质本体论_本体论论文

本原本体论与物质本体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体论论文,本原论文,物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着重分析了本体的含义以及本体与本体论的关系,进而探讨了各种本体论的论证方法、理论意义,本原本体论与物质本体论的关系,说明了本原本体论也是物质本体论的一种。在当代,物质本体论的理论作用并没有如人们所经常认为的那样重要,必须对其进行彻底的改造,才能适应现代哲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发展。

关键词 本体 本体论 本原本体论 物质本体论

本文认为物质本体论是属于本原本体论的,而两者都是一种过时的理论。

从人们对本体论的不同看法中可以看出,界定本体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本体论的理论内容、论证方法和意义。

本体即本原,这是哲学史上出现最早、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理解,然而对本体作本原理解的,同样也对本原有不同的说明。首先,从本原是“一”与“多”的角度可以分出一元、二元与多元的本原。如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斯哲学的基本命题是:水是世界的本原;阿那克西美尼把“气”当作万物的本原;赫拉克里特则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中国古代也有很多思想家将“气”作为世界的本原。这些主张都是将一种物质作为万物的本原。也有主张二元和多元的,如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中国古代的“五行说”等等,以上对本原的探求都是以一种、二种或多种实物作为世界的根本,这具有很强的经验性、直观性和猜测性。其次,从较为抽象的概念层次上可以分为物质、属性、关系、意识。这种对本原的理解往往不再拘泥于可感觉的实物,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对本原作了概括性的理解。如“无限者”、“数”、“原子”、“质料”、“形式”等等,不过这种对本原的理解并没有达到最高的抽象与概括。复次,从最高抽象的概念层次上理解本原。如“存在”、“实体”、“物质”、“意识”、“上帝”、“神”、“道”、“天”等等。最后,从事物的结构层次上理解本原,如“原子”、“单子”等等。

以上对本体的概括划分不是截然不相容的。一元、二元与多元可以在多个对本体的理解中用来作进一步的区分,物质和意识也同样。当代研究本体,也有很多从中外文的词义、词源上分析,如罗素将本体作为系动词(Onta、To be 、Sein ),分出了它的三种功能:指谓、 同一和存在,这对澄清语义,理解本体有很大的帮助,但并不能改变对本体理解的现状。本体自身决不仅仅是语言问题,所以,本文直接概括对本体理解的现状,而不再追溯其词源意义。顺便提一下,在语词的使用上,本体也作“根本”解。

不同的本体论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或论证方法,其中本原本体论是基于以下观念或假设的:

第一,存在着无限多样的事物或物体;

第二,无限多样的物体又有着无限多样的现象表现或存在形式;

第三,上述两种无限构成一个统一的总体——世界;

第四,世界有其发生的本原;

第五,本原即本体,它决定了整个世界。

可以说本原本体论在未进行论证之前就已经事先预设了一系列的假定和前提,原因本体论、本质本体论、实体本体论只是将上述的本原改为最终原因或最终本质、最终实体,其他并无根本的区别。

本原本体论的哲学体系常常会提出以下的问题:

第一,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第二,整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第三,世界的统一性何在?

第四,万物之中第一性的东西是什么?

本原本体论还诉诸于人的“求知欲望的无限性”或“了解一切的本性”等寻求最终实体的永不衰竭的冲动。的确,从人的思维而言,要经验证实一个事物,往往受到很多客观的限制,而在超验的领域中去自由联想、推测,纯逻辑地推演一种观点就要随意得多,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不受约束的。主观自由的根源也常常由于它无需处处求助于客观,接受客观的证实或证伪。这种可以摆脱功利的限制、客观的约束任意抽象发挥也是人或人的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之一,仅就这一点而言,是不应加以指责的。

本原本体论一般以下述方法来论证其合理性:

还原法。这可以分为:第一,综合还原法。这种方法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逻辑综合法,它主要是在溯原归本的过程中,在万物的范围内或整个世界的范围内去寻求统一性,由“多”求“一”,最后得出本原、本体,“所从出者”与“所复归者”的“始基”、“基质”、“本因”或“本质”,这是一种在有形与无形的“实体”中进行的综合还原法。在哲学的发展史上,较早的综合还原法是直接在实体之间进行的,最后以一种或有限的儿种实体作为本体,因而是一种典型的回溯性时间还原法。在以后的发展阶段上,具体的实体则被一般性的实体概念所代替,以至最后只留下了实体概念的空壳。按照这种论证方法,本体既不是具体的实体,也不仅仅是一个名词,是最高属概念层次上的无数实体的集合,又是无数类似实体集合所形成的最高属概念。无论将这一属概念作为“物质”、“意识”、“神”都不能改变其内含的一个悖论,即本体是实体又不是实体。

第二,分析还原法。对于本原本体论中的以原因、本质为本体的本体论,是不能用上述实体还原法证明的,分析还原法可以说是综合还原法的一个补充或继续,也可称之为逻辑性还原法。分析还原法是在因果联系、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和属性与实体的关系中进行分析还原的,它在思维方式上比综合还原法要精致一些,而后者比较偏重于经验直观,前者则具有浓厚的理性色彩。然而在还原这一点上又是共同的,只不过分析还原法是在一切原因、一切现象、一切属性的背后,去还原出它的“支持者”、“承担者”、“依托物”、“第一实体”、“第一因”、“最终本原”罢了。分析还原法一个暗含的假定是认为存在纯粹的“实体”或“本体”,属性、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但不能独立存在,他们必须有一个“支持者”,即实体或本体,而实体或本体却可以独立存在,可以不依赖属性与关系而存在,这样就把实体或本体纯粹化了。这种无属性和关系的纯粹实体或本体,显然是一种理性的虚构。在现实世界中,属性和关系是与实体结合在一起不能分开的,既不存在纯实体、孤立的不变的永恒实体,也不能将实体理解为属性的总和,去掉了一切规定性的纯有、纯存在、纯实体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把本体理解为纯实体,它们就是无差别的,那我们将不能认识事物实体的个体性和特殊性,不能识别也不能认同某一事物,甚至不能对事物的实体进行分类。事实上是具体的事物具有属性的关系,不是什么纯实体具有属性和关系;是具体的事物发生相互作用,而不是什么纯实体发生相互作用。这种纯实体或本体(即便是物质实体或本体)与精神实体、上帝、神是可以互相置换,一脉相通的。本原本体论的上述两种还原法由于自身的不完善,有人提出了第三种方法,即思辨方法或所谓的辩证逻辑方法,如在有限的实体中去寻求无限的本质、本体时,认为有限包含着无限,无限是由有限组成的,有限本身就体现着无限;有限与无限是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的等等一些自身合理性尚有待于证实的“辩证方法”,其所谓的论证与“独断”很难划清界限。所谓辩证的方法由于其自称“超越”或“高于”形式逻辑,其论证的过程中充满了智慧的闪烁,但得不出实证性的、能够经得起严格检验和逻辑、语义分析的结论来,因而其本体论能否成立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经验的直观,并加上一种常识般的信仰力量的支撑。

本原本体论中存在下述几个难题:

首先,本体论在追寻本原时,最终得到的本体之上再无本体或本体论可依托,从而作为证明本体论的根据和前提,否则,就失去了本原的意义。本体的最终性、唯一性自身就已封闭了其从外部再寻找本体的可能性,它只能从自身提出自身的可靠性、正确性的证明,即自身的正确只能靠自身证明,别无其它。这是上述几个本体论论证上的共同特征之一。本原本体论、信仰本体论表现的更为突出。按照上述几种本体论的观念,本体论具有元哲学理论的性质,它是其它哲学理论的“元”或基础,是说明、论证其它哲学理论的前提,而其它哲学理论不能反过来再论证本体论,否则,这个基石就是不牢固的。这样,本原性本体论就把自己置于现代逻辑的对立面了。现代逻辑学中著名的哥德尔定理已经令人信服地证明了一个自足的、完全的理论体系必然存在其不可克服的悖论或循环论证,而一个不存在悖论或循环论证的理论体系必然是不自足、不完全的,人们只能在两者中择一,而不能两全。哥德尔定理揭示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真理:任何一个理论体系必然有某些基本范畴和前提是在这一理论体系中不能证明的,完全的证实是不存在的。这个定理,在哲学上同康德所说的哥白尼式革命有着相类似的重要意义。按照哥德尔定理,本体论要么承认自己是信仰之物,不可证实,要么否认这一点,自诩自身的完全性、正确性,但必然又包含循环论证,无法自圆其说的逻辑混乱,而这是许多本体论者不愿面对和如实承认的。

其次,本原本体论涉及的范围都是整个世界,那么必然也将研究者自身包括在内。事实上也的确如此。研究者不可能跳出这个世界,以旁观者的眼光来审视这个世界。古语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中的道理在于:身在庐山中,是不可能真实、客观地观察整个庐山的,要克服这一点,得到庐山的真面目,就必须跳出庐山。对庐山尚且可以如此,但对本体的研究,企图跳出世界,是根本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在世界之中来研究世界的整体、本体或本原。当我们研究世界之中任何一个具体事物时,研究者都可以既在其中,又在其外,结合不同的参照系得出可靠的结论。相反,对本体的研究则完全不同,它先天地就不具备研究角度、参照系的各种可能选择,本体论自身的矛盾性、理论阐释中的混乱、结论根基的脆弱也就不可避免。此外,不仅我们必须在这个世界之中去探索整个世界及其本体、本原,而且处处都是以人的眼光来观察一切。这一点并不取决于研究者是否具有理性的自觉、主观上承认与否,所以,在这个世界范围之内,人只能以人的“有色眼镜”研究世界,得出人是本体,否定其它事物成为本体的可能性。这与其说是合理的,不如说是必然的理论发展趋势。总之,应当坦诚地承认,本原本体论对本体论的研究是带有与生俱来的局限性的,并且是无法克服的。

最后,本原本体论的研究是一种历时态的回溯研究,它常常追求的是时间上的往后一维性。“归根到底”是这些本体论研究中较为频繁出现的术语。这样的研究更类似于考古(Archae:始基+Logic:逻格斯,也即考古学),而较少地解释现在和未来,并且也只有如此,才能获得较多的实证科学的根据。追溯世界的本原问题,其本质上是一个科学问题,而不属于哲学研究的范围。哲学也没有能力和相应的手段去进行这一问题的研究。当代兴起的实践本体论与人本体论在较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本原本体论的研究现状,历时态的、客体发生学的研究转换为主客体互动性的研究,而且更为强调了主体性,这种理论发展,无疑是正确的、合理的。当然,仅从研究方法上,不能完全否定历时态的、发生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物质本体论是属于本原本体论的,以上对本原本体论的分析完全可以应用于物质本体论。关于物质本体论,其核心概念“物质”是实体的抽象、属性的抽象还是二者的统一,对此尚有疑问,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哲学的物质概念与物理学的物质概念如何划界,换句话说,有没有必要和可能重新界定一个不同于物理学的哲学的物质概念。如果这一概念内涵不清楚,并单纯靠思辨的演绎为之辩护,就难免被人斥之为“自然本体论”,从而不利于具体学科的发展,也不利于对人类知识体系作明晰的了解。现实中的物质有原始的、一定程度上人造的、“社会存在”的物质。这些是否都属于物质外延的分子?如果不属于,外延只有原始的物质,那么其理论意义何在?其“原始”的特性我们是怎么得出的?是“谁给予”的?“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该做何解?如果都属于,这样的“物质”概念又如何与“意识”划清界限?“物质的独立存在性”究竟体现在何处?

任何一种本体论都不是毫无意义的纯理论的主观杜撰,一个哲学家建立、坚持一种本体论都是为了说明这个世界的整体或局部,反驳或批判另一种本体论,进而对改变世界发生影响。客观上能否做到与效果如何都不能改变这一点。也就是说,本体论无论再晦涩、抽象,而实质上都要达到其理论与实践的目的。从其功利方面而言,任何一种本体论又都是简单的、具体的。当然,建构本体论主观预想的理论与实践目的并不总是与其真实的效果完全一致的,有时甚至毫无结果或得出截然不同的结果。

在哲学的发展史上,物质本体论是公开并坚决地抨击超验的上帝本体论的;在实践中则试图把这种神本体论完全逐出世俗世界;在意识问题上,物质本体论主要用生理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论证意识对于人的器官,即大脑的依赖性,这些做法对于批判灵魂不死的宗教观念无疑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单纯从经验科学的角度来回答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在理论上并没有做出新的概括,只是简单地重复了经验科学的结论。就物质本身而言,当一个哲学家分析或研究物质的层次、分类、结构、存在形式等时,他其实已经将自己的角色转换成科学家,他如果得出了科学家所赞赏的结论,那只不过表明他不仅是一个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好的科学家,就像一个哲学家同时也可以是一个杰出的文学家一样。但都不能以文学、科学代替或等于哲学。因为如果他坚持做一个哲学家的话,那么对物质问题他只能重复一些科学结论或常识外,别无其他。公允地说,物质本体论赖以存在的力量不是其理论,更主要的来自实证科学。究其原因就在于物质本体论自身的模糊性和逻辑上的不能自圆性。“物质”不是具体的实体,而是物质的一般;不是其属性、关系、存在方式,而是它们的承担者;它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或实在,可这一点又不能先天地“给予”,它只能凭借经验;它企图超越实证科学,而又不能不常常罗列实证科学的常识;它在结论中坚决地唾弃有神论,而在论证过程中又留下了不少神学可乘之机;它囊括无遗地研究整个世界,包括人类史前世界,但可借助的科学武器却没有发展到让其充分施展力量的程度。有限的实证科学论证,模糊不清的思辨阐释,独断性的前提与结论,文学比喻式的语言类推,四者结合而构筑起来的物质本体论必然存在着种种授人以柄的理论破绽。

物质本体论在理论上没有征服神本体论和意识本体论,在实践中也没有有效地指导人们“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在推动经验科学的完善和发展方面,其所起的作用也极其有限。爱因斯坦公开地承认马赫的经验主义哲学极大地启迪了他的科学研究工作,这对物质本体论来说不能不具有讽刺意味。

坚持物质本体论的一个经常引用的论据是自然界的先在性及对人与人类社会的先在性,确立自然界的先在性,首先就在于承认自然界对人与人类社会的先在性即“在人类以前自然界就已存在”,承认人是自然界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化过程的产物。这个事实,在今天已经是一个毋庸置疑和无需赘言的、众所周知的科学常识。它已经得到人类的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比如考古学、地质学、生物学及天文学——的不断证明。然而这一论据证明的只是一个科学的理论,它是一切哲学研究者都必须承认的,这不仅包括唯物主义,而且也包括唯心主义,甚至也被现代一些宗教哲学家所认可。这一结论不属于哲学,而是属于具体科学,它的意义在于反宗教迷信,不能作为反对唯心主义的哲学根据。

理论上,物质本体论既想荡涤神学,又想统领科学,而事实上哪一个也没有做到。古代的,近代的物质本体论尚有促进科学发展的超前作用,而其在现代的发展则每每落后于科学,并且滞后性越来越明显,启迪作用自然也消失了,其科学的概括作用也没有很好的发挥,而且常常站在科学发展的对立面成了科学发展的绊脚石。从原苏联、东欧和我国几十年来哲学理论界对自然科学展开的大大小小的众多批判中,没有一次是正确的就足以证明了这一点。它严重地挫伤了科学家的创造精神;在一定时期内,封死了某些自然学科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的可能性;甚至从生理上摧残了科学家本人,导致科学萎缩、愚昧泛滥,智慧之学演变成了损害智慧之学。这些惨痛的教训不仅哲学家,也是整个人类应当永远记取的。也许有人会说,这些对科学与科学家本人的不良行为并非都是由物质本体论的理论所为,应当说指出这一点是比较公正的,但是物质本体论长期以来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在科学极大发展的今天,仍企图用幻想的联系来代替现实的联系,以凌驾于科学之上,美其名曰指导科学;在物质本体论的研究方法上采用简单的还原法,追求整个世界的实证知识,勉为其难地要与科学一样,得出严格的、具有科学意义的结论,并且是关于整个世界的终极真理、普遍规律,所有这一切,对现代科学来说,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是一种退步。理论上与实践中的双重不可能,哲学家又无理性的自觉,总试图达到这一理想的目标,科学家则常常对其不加理会,乃至嗤之以鼻,使得物质本体论的哲学家不能实现其“宏图大业”,因而总想利用各种力量的支持,此时政治力量的参与,简直就有雪中送炭、救驾来迟的意义了。

标签:;  ;  ;  ;  

原始本体论与物质本体论_本体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