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重工业揭幕_耿洪臣论文

北方重工业揭幕_耿洪臣论文

北方重工亮相,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北方重工一时风光无俩。

8月28日,这家由沈重与沈矿整合而成的大集团喜事连连,在盛大的揭牌仪式举行后,北方重工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耿洪臣宣布了另一条焦点新闻:北方重工以绝对控股方式并购法国NFM公司,成功晋身世界盾构机制造商的第一阵营。他宣称,“此次成功并购,使得北方重工更加凸显在隧道掘进机制造领域的技术优势,标志着中国建设世界级隧道掘进机制造基地的步伐开始加速。”

并购协议墨迹未干,北方重工便成了媒体追逐的焦点,而双方的合作前传无疑也是热闹的话题之一。

并购前传 从朋友到恋人

这并非一见钟情的闪婚,而有着先朋友后恋人的长久铺垫。

正如最初促成双方交往的北方重工副董事长、党委书记王铁锋所言,“刚开始先合作,再收购,由浅入深。”

此前,沈重集团与德国维尔特、日本石川岛等国外盾构机公司都有过接触。在2005年3月8日,沈重与德国维尔特钻掘设备制造公司(WIRTH)、法国NFM技术公司终于握手言欢,共同投资组建沈阳维尔特重型隧道工程机械成套设备公司。

对于当时的门外汉沈重而言,“最吸引我们的是盾构机未来的市场前景”;而在双方的视野中,这个“盾构机市场前景”的前面显然有个定语——“中国甚至整个亚洲”。

合资效果已然印证了当年的预期,合作三方各得其所。较早进入隧道掘进机制造领域的北方重工作为国内惟一一家投标主体,已在诸多投标项目中击败国外竞争对手,先后中标18台大型隧道掘进机的制造合同,总价值达19亿元。而维尔特与NFM也如愿打开了中国市场,受益于这块土地上经济高速增长的回报,其中NFM(最早是法国法玛通公司的隧道分公司,于1991年加入德国维尔特控股公司,是世界上仅有的具有最完整产品系列的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制造商)已为上海地铁2号线、山西万家寨引黄工程和港九铁路等重点工程提供过各种掘进机,成为中国建设市场隧道掘进机的重要提供商之一。

言笑晏晏,顾盼流连,两个合作伙伴走到一起似是水到渠成。虽然最终结果与NFM公司尼柯总裁的初衷相去甚远,但这种相熟甚久的结合确实更显坚定与可靠。

“记得最开始尼柯总裁主动找到我们,询问沈重是否有意向购买NFM的股份,而我们很感兴趣。后来谈着谈着,我们便将30%的股份扩大为绝对控股了。”虽然北方重工高层们谈起收购过程都轻描淡写,但其中的艰难曲折不难想象。

据了解,2001年,以挖掘硬岩用机械见长的维尔特与以生产挖掘软土用机械的法国NFM技术公司联合成立集团公司。时隔几年,NFM转投合作伙伴旗下,成为了北方重工(NHI)的欧洲基地。

这不禁让人好奇,NFM为何会接受这样一个盾构技术、品牌尚不如自己的新东家呢?

对此,尼柯并没有做出正面回答。不过,他对这份姻缘倒是表达了充足的信心,“过去,我们与北方重工有着愉快的合作史,它是一个不错的伙伴,其制造能力也是我所看重的。而这次强强联合则是我们全力进军中国盾构机市场的重要举措,也是双方从产品合作提升到资本层面的更紧密合作的开端,双方将以此为契机,共同打造世界级隧道掘进机制造基地,以分享更多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

据透露,为了达成最终收购,仅耿洪臣、王铁锋两人便累计十数次飞往德国。要知道,尼柯一开始的想法只是希望为NFM引进一位有实力的战略合作伙伴,但最终却演变为北方重工绝对控股,这对于尼柯而言难以接受在情理之中,“不论是谁,要完成这种思想转变都绝非易事。”

一位分析人士认为,尼柯最终接受北方重工绝对控股结局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双方利益上的权衡,而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北方重工动用的高超的谈判技巧和一流的商业智慧。而至于这些技巧和智慧到底有哪些,北方重工的高层们却语焉不详。

如果说这起国际收购案例十分深刻地诠释了“什么是商业”,那么这些已无法还原的种种真相则是对此最好的解读。不过,当中德双方代表微笑着握手留念,其背后的悲喜情节注定了只有当局者自己清楚。

记得不久之前,《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曾在一篇文章中披露了NFM债务压力、维尔特急于甩包袱导致了北方重工乘虚而入的三角关系,然而,至今这种说法也无从证实。北方重工方面不愿过多地谈及这个话题,尼柯那边同样避实就虚,毕竟公司并购中的千头万绪远比记者们了解的复杂得多,而所谓的种种猜测都只徒增好事者的谈资。

整合进行时 与大象共舞

事实上,这是国内盾构机行业的首次跨国收购,同样也是北方重工在整合后的首次资本推手,正是缘于此,当事人正在努力将以下信息传递给更多人,“我们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选择了合适的伙伴。”

这并不是耿洪臣参与的第一次国际并购,此前在沈阳机床收购德国希斯的谈判桌上,耿洪臣就是关键人物之一。据知情人士透露,在担任德国希斯机床中方经理期间,耿基本每个月都要去一趟德国公司,对于那里的企业状况、文化习惯多有了解。虽然两次海外并购没有多少相似之处,前者是破产后净资产收购,后者采用了资产重估的方式。但不难料想,耿洪臣对当地企业的熟稔、对当地人的了解以及对国际并购游戏规则的把握,给此次成功控股NFM帮上了不少忙。

毋庸置疑,成就一名出色的买主很难。收购谁,如何收购,以多少价码收购,收购后如何运行管理等等都是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对于初尝收购滋味的北方重工而言,这绝对是一门大课。

记得“股神”巴菲特曾在给股东的信里如此谈论有价值的收购,“为了好好利用现金,我们需要‘大象级’的收购对象,而放弃一些‘小老鼠’项目。”而NFM正是北方重工可以牵手共舞的那只“大象”。据介绍,拥有世界上最全面产品系列、最先进隧道掘进设备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的NFM公司是盾构机行业的领军人物之一,年收入约2亿欧元,能够生产直径在15米以下的全系列的盾构机。“在过去20年里,NFM已为中国提供了25台各种直径的盾构机,而与北方重工已合作生产了近20台机器。”

那么,这场高手对舞的入场费到底是多少呢?关于具体的交易金额,北方重工表示尚无必要透露,“总之,我们相信这次对NFM的收购案绝对超值。”

毫无疑问,收购后的企业运作模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同样也是北方重工整合大智慧的体现。

据了解,NFM公司里昂基地目前在岗员工有270人,其中技术人员近100人。耿洪臣宣称,并购后的NFM公司将作为自负盈亏的分公司继续独立运营。日前,北方重工高层与NFM公司管理团队已共同拟定了今后三年的发展计划,以保持该公司的持续运营和良性发展。

在北方重工的盾构机车间里,不少来自法国里昂的技术人员穿梭其间,与中方员工配合工作。项目协调人员爱妮小姐已经频繁来往于两个基地之间不少日子,为了更好地跟踪项目、与北方重工的同事们交流,她正在自学中文,而越来越多的中方员工则在加强英文能力。将来,正如耿洪臣所期望的那样“会有更多的技术人员去法国培训,也会有更多的法国员工来到中国进行技术交流。”

谈到未来的发展战略,北方重工方面已明确表示,“未来,我们将分别在法国里昂和中国沈阳建立两个全系列产品研发中心,联合设计、互动研发,全面突破基础关键部件研究,共同占领技术制高点;二是在沈阳建设世界最大的盾构机整机制造基地,同时以法国基地为依托,逐步提高国产化率,进行产业升级;整合组建全球营销服务网络,建设沈阳、北京、广州、武汉等营销服务中心,提升服务能力,再者,北方重工要继续联动相关战略合作伙伴,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中国—法国,沈阳—里昂,这一跨国“双城记”的上演无疑将使有着打造“世界最大隧道掘进机基地”梦想的北方重工如虎添翼。主管对外经贸的沈重副总王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确认了这点,“并购使得国外企业分享了国内的成果,也让我们分享了他们几十年的技术进步,所有优势都结合在一起。其次,在经营管理方面,这一并购对北方重工这种传统产业的管理有拉动创新的作用。”王东说,目前北方重工已为沈阳地铁一号线提供了3台盾构机,“并购使得我们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相信今后还会有更多的中标。”

不过,到目前为止,谁都无法断言收购已然成功。正如沈阳市副市长王英所言,“这仅仅是个开始,除非真正解决了资本运作、管理制度、资源整合以及人力资源等问题,才能算是真正的收购成功。”

对此,初次试水跨国并购的北方重工显然需要时间去证明,哪怕未来的变量很多。

市场期待 从十台到百台

北方重工丝毫不掩饰对盾构机市场前景的美好期许。

“只要有地铁、隧道建设,就有我们服务的地方。在发达国家,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基本都有地铁,而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几乎是从零开始,需求量很大。”说起冉冉升起的中国市场,负责盾构机业务的沈重副总、总工程师赵凯军一脸憧憬,但他表示,“由于专业性太强,未来几年这个市场容量不会超过100亿,但这个数字已经是目前市场容量的几倍。”

相比之下,国外市场的状况却并不热闹,以日本为例,生产的厂家多,但是目前三菱、川崎几家大公司都已经萌生退意,因为国内已经基本没有需求,有的试图转产中国,有的直接将此业务剥离。“目前,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地铁、隧道建设基本完善,对于盾构机的需求很少,而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这一切才刚刚起步”,赵凯军补充道。

四处正弥漫着盾构机大行其道的预言,那么在中国,该行业的黄金时代又能持续多少年呢?耿洪臣的回答是,“等到中国拥有像日本那么发达的轨道交通吧,我估计盾构机20年不衰,至少20年。”

如果用“重型工程机械里的消费品”来形容盾构机,一点也不过分,“盾构机不能像机床那样可以用几十年,基本运行20—30公里就得报废。”有业内人士算了一笔账,在烧钱速度令人咋舌的地铁施工中,每公里成本在3亿以上,其中盾构机成本约近亿元,“通常为了保持可靠性,常常在到达寿命之前就要更换新机器,毕竟长达200余米的盾构机一旦坏掉了基本无法取出,洞穴废掉了、重新开挖隧道的成本更加高,损失非常大。”

耿洪臣已经与这个“在工地上奢侈前行”的庞然大物合照了很多次,每有一台盾构机出炉,就会谋杀无数菲林,虽然每台盾构机长得大同小异,但对于北方重工而言,生产的每一小步都是集团战略的一大步。“目前已经开始组装北方重工7号,接着是8号、9号,预计今年能做到10号。”望着那台大约有四层楼房那么高的大家伙,耿洪臣笑了。

据了解,北京站到北京西站的直径线隧道10月左右即将开挖,而眼前这台直径为11.98米的大家伙便是该工程的挖掘工。作为北方重工的首台首套VIP,客户中国中铁隧道集团公司,已经采购了数台盾构机,包括之前武汉隧道施工中使用过2台。中隧公司副总经理李建斌表示,“本土制造能力的增强,打破了国外盾构机的市场垄断地位,目前盾构机的价格至少降了1/3。现在看到的7号机是我们从北方重工进货的第6台盾构机,将在北京新旧火车站之间开掘8公里的通车隧道,施工时间大约20个月。”

北方重工的远大前程

一切都在为北方重工梦想中的全球制造基地做准备,尤其是在完成收购NFM之后。

“我们正倾力打造一个重大装备、高端成套的国际化知名公司,建设一个世界级盾构机制造基地;2010年前,综合实力跻身中国重机行业前三甲。”酝酿中的新北方重工版图表明,其野心不在近处。

为了实现最终目标,北方重工将实施“三步走”战略。“首先,在整体搬迁同时完成企业内部资源优化重组;第二步,实现企业升级,流程再造,达到年产值200亿元的制造能力;第三步,完成企业上市,加快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体制机制创新。”

在旧厂区的产品成果展示厅里,很多专家、领导正在对比新旧两个沙盘,因为明年沈重与沈矿便整合办公,搬迁到位于经济开发区的一大片崭新工厂。“今年第四季度我们就开始逐步搬迁,明年底搬迁完成,届时北方重工将完成搬迁改造的第一步。”对这个近期目标,耿洪臣喜忧参半,“改造完成了,硬件条件基本已经达到世界水平,但软件包括技术和管理我们还有很长的路。”

而说到最根本的,这“三步走”的支撑点毫无疑问是北方重工的产品格局,无论是风头正健的盾构机,或是不露声色的其它产品。

由沈重、沈矿两大企业整合而成、产品多元的北方重工还需解决的是一条“混搭”路线,这个时装名词原本讲的是将几种毫不搭调的颜色、风格混在一起,呈现出另一种独特的个性之美,而囊括众多产品线的北方重工,似乎需要成长为这样一位搭配高手。在盾构机水涨船高的这个时段,北方重工没有过多着墨于矿山机械、水泥机械等铁腕产品的推介。不过,据知情者透露,其它几块业务仍是北方重工的顶梁柱,反而是新兴的盾构机并非目前的利润深水区,“但盾构产品对北方重工的社会地位和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并且随着国产化率的提高,利润空间也将更加乐观。”

在某种意义上,对于整合刚半年有余的北方重工来说,如此张扬的盾构机不只是一样赚钱的机器,这直径动辄十多米、身长200米的大家伙同样肩负着塑造北方重工品牌形象的责任,“服务于与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地铁、隧道基础设施建设的盾构机容易引起全社会的热情与关注,更加有利于树立品牌形象和国际影响。而且,作为与飞机一样要求强大集成化生产能力的产品,盾构机无疑标志着更高的制造水平,并且这一项目已被国务院确定为振兴装备工业16个重大专项之一,盾构机立项可以为北方重工争取到更多的政策支持。”

的确,在这两点上,北方重工以往的所有产品似乎都无法与之匹敌,无论是曾将法国阿尔斯通拦截国门外的磨煤机,填补国内空白的轧钢、水泥机械等,虽然门槛高、利润丰实,但都缺乏亲近感。

恰是盾构机,为北方重工这身冷色调的传统衣裳抹上了一丝鲜亮活泼,和谐配搭、相得益彰,更显得韵味悠长。

标签:;  ;  ;  ;  

北方重工业揭幕_耿洪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