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统领“德智体美劳”的“食育”,中国比日本晚了100多年论文

能统领“德智体美劳”的“食育”,中国比日本晚了100多年

文|本刊记者 任慧媛

摄影 刘奔

食育不单单是基于食物的营养教育,它还是技能教育,生活教育。因此食育被称为是生存之本、教育之本

胜利油田应该继续把寻找新的油气藏资源作为重点工作来做。在资金投入、人力资源配置、技术支持、工作设备供应等方面倾斜,尤其要关注地质学理论知识方面的更新,物质上精神上多方面鼓励专家开拓创新,给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工作提供新的思路。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油气藏的可采程度,提高开采效率,对于规模过大的项目,可以选择与国内外有实力的石油企业进行合作。要加快西部地区、海上甚至非洲地区的油田开发节奏,多方面多角度的为企业创利。

超重和肥胖如今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问题,唯独日本是一个例外。

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日本是全世界肥胖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并且是发达国家中肥胖率最低的国家,只有3%,要知道,即便是以浪漫优雅、精致苛刻著称的法国,肥胖率也有11%,美国则高达32%。另外,日本还是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高达84.2岁。

有意思的是,日本人却并不爱运动,普遍没有健身习惯。根据医学期刊《柳叶刀》调查“全球最不爱运动的国家”,日本排到第11名,有超过60%的日本人参与运动的积极度在全球平均水平以下。

另外,还有很多国家也已经开展了食育工作,丹麦、英国等已经全面开展了烹饪课堂或农场体验课堂,美国则开展“从农场到学校”运动。美国、英国、印度等国家纷纷设立了“营养日”、“营养周”或“营养月”。同时,一些国家也都出台了食育的相关强制性政策。

究其背后的原因,要归结于日本饮食结构和饮食教育的与众不同。其早在100多年前就开始进行“食育”教育,如今已经形成健全的食育体系。而中国的食育意识却才刚刚开始萌芽。

日本人为何这么重视“食育”教育

1948-1977年,日本中小学生平均身高增加了7厘米,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日本人常说,日本之所以成为长寿大国、经济强国,食育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副会长马冠生表示,一方面因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引起营养素缺乏的相关疾病,另一方面存在超重、肥胖和相关慢性病日益严重的趋势,我国少年儿童正面临营养不良和营养失衡的双重挑战,除了在个别贫困地区存在食物不足现象外,对营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营养意识差、知识缺乏以及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引起营养不良和营养失衡的重要原因。所以应该把营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食育纳入教育体系中。

尤其近些年,日本老龄化和少子化日趋严重,享受日本医疗补贴的75岁以上高龄老人一度达到1697万人,占总人口的13.4%。日本厚生劳动省(负责国家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主要部门)曾对外宣布,2015年度向全国医疗机构支付的医疗费用总额约为41.5万亿日元(约合2.7万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人口老龄化及价格不菲的新药推出成本,给日本财政造成不小负担。而且随着少子和老龄化的不断加剧,预计今后65岁以上老年人群的医疗费用还将进一步增加,2025年或达到近50万亿日元。

(2)初步接触设计工作。安排1位专业技术过硬的专册作为导师,带领参加至少1个项目的可研、初步设计工作,掌握本专业的设计内容及设计重点,同时了解主要站前专业及接口专业的主要设计内容。

实行食育,让国民保持健康,提高长寿者的体质,是日本政府所能想到的一个解决未来医疗费负担的最基本,其实也是最重要的方法。2005年,《食育基本法》出台上升成为日本“基本国策”的高度,从国家到国民自上而下推进食育,通过政府和民间举办各种群众性活动,使食育理念深入人心。每年6月是日本的“食育月”,每月19日为“食育日”。

为什么不喜欢运动的日本人却可以全球最瘦,寿命最长?

具体到中国,食育工作尚处于初始阶段。2012年底,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发起“关注留守儿童健康”公益项目,发展至2015年项目范围扩大,“食育”推动计划作为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的公益项目才开始启动,比日本晚了100多年。但中国的居民尤其是少年儿童的饮食健康情况其实已经相当严峻。

食育这件事还没有被广泛认知,的确需要有更多人去做这项工作。那么谁去做更合适?“区县的培训主要针对学校教师,但大部分还是以对社会上的营养师培训为主。”刘璐向记者表示,因为德智体美劳,不管哪方面,教育的本质还是育人,以能够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人为最高目标,从这个角度来讲,食育首先是一门需要有科学教育支撑的教育内容。所以在做师资培训时应该学习并懂得相关的营养学知识,并具有教学能力。而营养师就是一个很合适的群体,他们在做营养健康科普的同时,会让大家了解食育这件事。

实际上,“食育”一词最早就是由日本人提出的。1896年,日本著名养生学家石冢左玄在其著作《食物养生法》中提出这个词,他指出“体育、智育、才育,即是食育”。石冢左玄的观点强调:食育,不仅仅是“吃什么、怎么吃”的教育,它可以贯穿于孩子的生活中,体现在日常行为教育的各个方面,食育教育也可以实现体育、智育、才育的目标。

目前,MAG○R+液硫鼓泡脱气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普光天然气净化厂的实际生产,即使在出现了各种不利条件的工况下,液硫产品质量仍然合格,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6]。

“食育”被称为是生存之本、教育之本

食育,是一种基于食物的教育方式,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饮食教育,二是通过饮食开展教育。所以食育又不单单是基于食物的营养教育,它还是技能教育、生活教育。因此食育被称为是生存之本、教育之本。

三是人事任命类。这类推文共23篇,占18.4%,关键词有全国人大常委会(7)、当选(6)、委员会(7)、副主席(6)、全国政协(5)等。担任国家和政府领导职务,当选各级人大代表或成为各级政协委员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重要形式之一。如民进网发布的《刚刚!蔡达峰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现在很多人已经五谷不分,更遑论厨艺。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副会长、“食育”推动计划项目负责人刘璐认为:让孩子亲自参与完整的种植过程,亲自参与食材的处理、烹饪、餐后收拾等行动,培养自己简单的耕食生活能力,可以更清楚地了解食物的来源、增进他们对于食物的选择能力、培养他们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并与食物产生良好的感情,从而更感恩食物,敬畏大自然。

刘璐告诉《中外管理》记者,食育其实是涵盖德、智、体、美、劳多方面教育的一个体系。比如:吃饭的时候要教育孩子先让老人入座,这其实就是德育。而让孩子动手做饭,可以使他们认识到做饭需要统一规划,统筹管理,这属于智育。然后,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得食物,孩子对通过劳动所获得的食物会有更多的喜悦和成就感,这就是体育和劳育。最后,做饭讲究色香味俱全,并且讲究摆盘和颜色搭配,这体现了美育。所以食育是一个素质教育,更是一个综合教育。不能说它涵盖了所有的教育内容,但它在每一方面的内容都有所涉足,食育是教育之本。

一方面,生活化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更多地要依靠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探索和学习,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的不再是一个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的角色。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能够有效地释放出来,学习的动力更加充足,进而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中国食育教育的起步

中国的食育推动计划最先在河南信阳做试点。5年时间,从最初的1所试点校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区一县模式。在给学生讲食育课的同时,主要以食育师资培训为主。“从2018年开始,社会上有越来越多活跃的企业去做食育这件事,但是单靠讲课再怎么努力都是有限的。如果有足够的师资,就可以把这个事情推动得更加广泛,更加可持续,社会对于食育的认识也就更普遍一些。中国社会想大规模推动食育工作,就需要有更多能够从事食育培训的教育工作者,大力开展师资培训工作。”刘璐告诉记者。

中国人和日本人有着相似的基因,身体状况的对比却尤为鲜明,中国的肥胖率远远高于日本。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可知,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比2002年上升了7.3和4.8个百分点;6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比2002年上升了5.1和4.3个百分点。而中国的预期寿命为76.4岁,全球排名第52位。

截止到目前,中国的食育推动计划项目试点一共培训了70多个学校的100多名教师。结业之后这些教师再在学校进行授课,每年每位教师的的课时量能够达到500多节。此外,他们在全国有36家志愿者服务站,1000多名志愿者,每年能够做2000多场的公益讲座,涵盖14个省,3个直辖市,2个自治区。中国食育普及的社会力量在不断增强。

食育是种典型的社会共治体系

万事开头难,一项意图改变人们观念的新事物想要落地生根,势必会遇到诸多障碍。刘璐坦言,从国家层面来讲这件事的确挺难推动的,难在学生阶段常常被认为学习成绩比食育更重要。所以,想要让教育部门对这件事情非常认可,就需要国家从国策的高度重视中国人未来的健康素养问题。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做食育教育的人,表象看差别不大,但是效果是参差不齐的。比如:食育执行者有没有做到位?是不是负责任?他们的执行方式和思想意识对所产生的效果有很大影响。

实行电子公务可以帮助企业精简流程。企业推进电子公务的具体做法是:完善企业局域网络系统,推行内部无纸化办公,并落实专门人员负责制,保证在企业内部所有工作信息传递、交流、报送顺畅,并逐步实行网络运作,实现无纸化办公。

同时,我们国家的情况和日本并不一样,中国在每10个人中只有1个人具备国民健康素养,大多数人都缺乏,因此必须做好用一代人的时间去优化健康素养的准备。“实际上,在企业或社区做科普教育时,我们就已经发现让成年人去改变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所以,目前我们主要是做儿童的食育推广,而且也不打算再拓展其他群体。因为在一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期,也就是幼儿期和青少年期去干预才是最有效的。不妨通过孩子影响大人,用小手拉大手的方式进行改变。”刘璐向记者表示。

事实上,日本除了行政组织架构规范食育之外,食育的主体还包括教育、保育、社会福祉、医疗及保健相关者,农林渔业相关者,食品制造、加工、流通、贩卖、调理相关者,料理教室以及其他民间团体和志愿者。日本食育体系是一种典型的政府、企业、社会、家庭全面参与,社会共治的治理模式。所以,具体到中国,它也不应该只是某个社会组织或者学校的事情,毕竟都具有局限性。食育应该在纵向上贯穿人的一生,还应该在横向上覆盖所有群体,协力配合。

“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已经参与进来做这件事情,它在不断地往好的方向发展。虽然时间不是特别长,但是我们总是能找到相同的、认为这件事情很重要的机构或者教育局,学校,老师。大家能够形成一种合作的方式去推动。哪怕只有一个班级开了食育的课,那至少也有二三十个孩子受到了这样的教育,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健康是非常有帮助的。”刘璐对此项事业充满信心。

中国比日本更需要食育

其实从10年以后看,因为中国老年人口基数大,社会配套体系远不完备,中国的老龄化问题比日本要更为严重,所以中国比日本更需要食育。

国家已经开始逐步对国民健康教育重视起来,并颁布相关政策进行支持。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并且为了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又于2017年印发《国民营养计划》。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师生健康中国健康》。分别从不同层面提到普及膳食营养知识,解决居民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的问题,强调营养健康教育应该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食育的问题不仅关系到国民的生命健康,也关系到一个人全方位的素养,更关系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资源的合理利用。所以,食育绝不是哪一个人或者哪一个组织的事情,它需要整个中国社会的努力。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隐喻被看成言语修辞格,通常被看成在修辞文体中使用的修辞手段。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作为隐喻研究的先驱,认为所有人都用隐喻来交谈。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被认为既是语言的修辞手段,也是思维方法及“认知工具”。1980年,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在其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表达某一类事物,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思维、行为之中,在人类语言中无所不在,隐喻使得大部分抽象思维的表达成为可能。

责任编辑:李靖

标签:;  ;  ;  ;  

能统领“德智体美劳”的“食育”,中国比日本晚了100多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