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名中存在的古代汉语成分论文_杨玲

武汉地名中存在的古代汉语成分论文_杨玲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由于地名世代相因、口耳相传流传至今,地名之形音义的发展变化往往出现滞后性,保留许多古汉语成分,本文结合武汉地名具体语料,从武汉地名中保留的古汉语词汇、古汉语构词方法两个角度作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专名 通名 构词法 词汇

一、武汉地名中的古汉语词汇

地名中保留古汉语词汇要素,有的是因为地名就是从古代沿用下来的尤其是自然地理实体地名,有的是因今人为求文雅所致,各方言区通行的某些地理名称往往也会保留古汉语成分。

(一)通名词汇

1.表示地形水文等地理实体的通名类聚

(1)指高地的通名

埠:停船的码头,靠近水的地方。《古今字音对照手册》注:埠字古作步。如武汉地名“陡埠头”“广埠屯”等地名,最早是作为码头而存在的。

垄:高丘,高地。在古汉语中最早表田埂,如司马迁《陈涉世家》“辍耕之垄上”后引申为高地。武汉“瓦屋垄”“曾家垄”均因聚落位于高地、坡地,故以“垄”来命名。

墩:土堆。《广韵》注“平地有堆曰墩”,李白有“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的诗句。由于武汉洪涝灾害多,古人往往垒土为墩以为聚落,如“金家墩”“易家墩”等。

(2)指称平地的通名

畈:平畴,成片的田。《字汇》注:畈,田畈,平畴也。武汉的“王家畈”“冯家畈”这些地名的得名即由于聚落坐落于田地中。

(3)因水而形成的地形通名

水:河流,如《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武汉的古称“夏水”,泛指汉江流入长江之口以及西侧和对岸的地区。

洲:水中陆地。如武汉“白沙洲”“鹦鹉洲”“鲤鱼洲”,同《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洲”除此以外,武汉的古称“夏汭”中的“汭”表河流弯曲的会合处,“夏口”中的“口”表江河之出口,“鄂渚”中的“渚”为水中间的小块陆地,这些通名均保留了古汉语色彩。

2.表示街道居民聚落的通名类聚

里:一种居民组织、街坊,在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诗经?郑风?将仲子》中“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的“里”就是一种居民组织,类似于街坊,武汉有独特的里弄文化,1949年武汉三镇有里弄208条,里弄建筑3294栋,如“二德里”、“三元里”、“永茂里”等。

疃(tuǎn):村庄、屯,如陆游《入蜀记》:“自出城,即黄茅弥望,每十余里,有村疃数家而已”中的“疃”即指村庄、屯。武汉地名中“汪疃”“马家疃”等也表村庄“屯”,疃作通名。

(二)专名词汇

1. 古代文言词:在专名中保留的古汉语词汇成分,有一些是文言词是引经据典有所出处的,从中国的古籍经典中提炼有关含义赋予地名古雅的文化内涵,而有一些则是用语素意合的办法创造的。

(1)出自古籍经典

a. 鹦鹉洲:得名于东汉未年名士祢衡的《鹦鹉赋》。

b.楚材街:取“唯楚有才,辟门呼俊”之意。

c. 太鱼山:取自传说西周姜太公曾在此山麓垂钓。

d.里仁巷:取《论语?里仁篇》“里仁为美,择不处

仁,焉得知?”之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古汉语方位词

最能体现古汉语中方位的莫过于“阴阳”两字,由于中国地处北半球山脉、河流多东西走向,故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武汉的“汉阳”的得名即体现这一点,类似的还有武汉的“麻阳街”“麻阳口”“麻阳湖”,其得名与过去湖南麻阳县人移民于此有关,而麻阳县又是因“麻伊溪原出芷江县界,北入辰水”而得名。但在武汉地名中有些带阳的地名却与山水毫无关系,如“纯阳街”“阳新路”“三阳路”等,主要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阳”被认为是个好字眼,与人们的“喜暖避寒”“喜明厌暗”的心理有关。

三.武汉地名中的古汉语构词法

在秦汉之前,汉语的单音词地名占绝对优势,之后复合词日益增多,在一地地名中最为常用、普遍、稳定的首先是那些有鲜明地形特征的自然地理实体,因而保留古汉语成分也更多。武汉地名基本上都是复合构词的偏正式:通过专名在前通名在后,专名定位,通名定类。如“水口”“磨山”中的“口”“山”“寺”作通名定类,前面的成分作专名定位,后来的地名取名,基本上都延续了这一构词法,其他形式多半在“专名+通名”这种基本格式的基础上衍生发展而来。但是从微观来看,其构词方法多种多样,尤其体现在专名上。

1.部分重叠形式构词

武汉地名中的双声叠韵主要表现在地名的专名中。双声词如“榆阴里”中“榆阴”“鸳鸯井”和“鸳鸯湖”中的“鸳鸯”,“鹦鹉洲”中的“鹦鹉”在古代分别为“乌茎切”和“文甫切”,也为双声词、叠韵词如舵落口“栅栏口”“利济路”“扁担山”“伏虎山”等中的专名部分。非双声叠韵的如“麒麟路”“凤凰山”“蚂蚁山”“楠姆山”“胭脂路”等,因其不可分解已成为固定化的词。

2.大名冠小名

上古汉语有一种“大名冠小名”的构词法,也就是“大名”、“共名”在前表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及分类,“小名、别名”在后以示类中区别,诸如草芥、鱼鲔、虫蝗之类。从形式逻辑的观点来看,该结构是用加深内涵和限制外延的办法构成的。武汉地名中的一些专名,如洪山区和蔡甸区均有“鸡公山”,其中“鸡公”表示公鸡,“鸡”作共名在前,“公”作别名在后,与现代汉语的词序相反,再如其他地名“鸡婆山”“牛牯洲”等均属此类。

3.附加式构词

附加式地名是指在通名前后加上几个相对稳定的常用方位词或形容词构成的地名。由于地名的主要功能是定位,所以附加方位词也成为最常见的形式,附加的形容词以描摹颜色形状为主。附加方位词如“汉阳”“东湖”“北湖”“下湾”“内荆河”等,附加形容词如“青山”“绿路”“长山”“高墩”等。

武汉地名大多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地名世代相因、口耳相传流传至今,地名之形音义的发展变化往往出现滞后性,保留许多古汉语成分,特别是古音、古汉语词汇和古汉语构词法方面。加强对相关地名的梳理归纳有助于加强地名规范工作,并为古汉语的研究提供鲜活的语料佐证。

参考文献:

[1] 牛汝辰.中国地名文化.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

[2]董玉梅.武汉老地名.武汉出版社,2008.

[3]李如龙.汉语地名学论稿.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4]潘文国、叶步青、韩洋.汉语的构词法研究.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4.

[5]何余华.武汉地名的语言文化考察.文学教育, 2011.

论文作者:杨玲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6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2

标签:;  ;  ;  ;  ;  ;  ;  ;  

武汉地名中存在的古代汉语成分论文_杨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