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南模式的完善_苏南模式论文

论苏南模式的完善_苏南模式论文

试论苏南模式的完善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南论文,试论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苏南模式在国内外都很著名,在当前改革深化、经济转型而市场竞争变得空前激烈的新情况下,苏南模式何去何从引发了不少争论。提出要反思者有之,提出要扬弃者有之,提出要改造者有之。我认为,提出这些意见,其动机是积极的。其实,不只是苏南模式,包括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等在内的其它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都是处于新旧体制转换历史阶段的模式。因此,必须不断探索其在体制转轨、经济转型中的前进方向,促其在改革中逐步完善。

一、苏南模式不应是凝固不变的, 要加强对它的动态研究

苏南模式是在改革初期,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之外放开一块让市场调节的制度环境下,走出了在我国具有典型意义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之路的一种模式。对苏南模式的具体内涵,描述不一,但它是以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带动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转移,并确立了乡镇企业在农村多行业经济综合发展中特殊的主体位置和突出的启动作用为基本特征,对此多数认同。显然,它不是就发展论发展的模式,而是以改革为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苏南模式既然孕育形成于我国体制新旧转轨阶段,它的不完善就是题中应有之义。它孕育成长依靠改革的推动力,它的完善化进程也离不开改革的推进。不把握这一点,对苏南模式的研究就会走入误区。

“经济模式”从50年代出现在国外对社会主义经济研究著作中,对它有不同的定义,但总的说,都着眼于探索社会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性。我国经济模式的研究开始于改革初期,主要是指“经济体制模式”。以后在研究农村经济中提出的模式则是指“经济运行模式”,而且侧重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我认为,在我国研究经济模式应当把经济理论假设同对实践经验概括统一起来,对一定体制安排下我国或一定地区经济运行系统,用科学抽象的方法来说明其运行过程及其机制特征,作出以实践为依据的抽象和概括,提出合乎规律性的原则规定和理论假设。

多年来,人们对苏南模式的成功宣传得不少,相对而言,对它的不足和矛盾的分析研究则不多,以致陷入了某种绝对化、凝固化的思维定势。面对今天乡镇企业的经营困境,因为思想准备不足,人们就难免产生困惑,以致用消极抵触情绪理解“反思”、“扬弃”和“改造”,似乎苏南模式已走到了尽头似的。应当说,对苏南模式曲意护短也好,消极否定也好,过犹不及,都不可取。为什么会有此认识上的偏差?理论研究不足是个重要原因。

需要再次强调:苏南模式与我国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进步的进程相联系,它是处于动态演变中的一种模式。对它的研究必须继续深入,要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联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并整体推进的具体实践,把苏南模式放在“两个根本转变”的视野中,强化对处于动态演变中的苏南模式的规律性研究,从而才能揭示其长期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的内在本质所在,并把握其走向。

二、是从发展速度上评析苏南模式, 还是从改革与发展的联系上去把握?

苏南模式是以制造了惊人的“苏南速度”而引起研究的。而以后的研究过程表明:对苏南模式本质特征的把握,着眼于发展速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同改革联系起来才能做到。

因为这个“苏南速度”是由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引发的,所以,人们的注意力就很自然地集中在乡镇企业上,并在较长时期里把苏南模式等同于“苏南乡镇企业发展模式”。当然,对苏南模式的研究确是同乡镇企业的发展不可分割的。正是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苏南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支撑了整个江苏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历史功绩有口皆碑,已无须多加论证。但是,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绝不是孤立的,市场取向的改革为它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并打开了接受城市的辐射通道而形成的;同时,它又是在改革的推动下充分利用植根于农业、农村的各种有利条件的结果。例如,农业家庭承包制的改革把相当一批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为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化产业结构向多行业综合发展的产业结构转换提供了客观基础;农村坚强的党政领导和集体经济组织按照改革要求,积极推动、支持和引导农村经济的发展,包括:筹集资金,参与决策,帮助打通市场调节、市场开拓的各种环节,在社区内部调节农工利益、稳定农业生产等。苏南的实践越来越表明:“苏南速度”虽是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启动的,但它却是在改革的大环境下出现的,是苏南农村经济改革的积极效应在经济发展上的反映。因此,对苏南模式的研究不能就发展论发展,特别不能局限和停留在对乡镇企业的数量增长上,而是要从改革与发展的联系着眼,把研究扩展到农村经济综合发展的层面上来。

从改革与发展的联系看,苏南乡镇企业的优势在于具有比较适应市场调节的经营机制,苏南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途径,也在于适应改革的市场取向,促进了乡镇企业形成运用市场关系发展生产的机制。乡镇企业从利用传统体制外的市场空间起家,依靠市场、开拓市场、运用市场,进而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既加快了农村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又影响和带动了传统体制下的城市工业企业“转轨变型”。这样,乡镇企业充当了传统体制下搞市场调节的先锋,促进了城乡市场经济因素的增长,后来就被大家公认为中国市场经济闸门的开启者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改革的先行者。苏南之所以成为全国乡镇企业的发源地,并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苏南速度”,撇开社会历史条件和区位优势不谈,根本的体制因素就在这里。

据此,我认为,通过改革促使市场发挥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乃苏南模式的活力之源,也是苏南经济运行机制的本质特征。以此作为研究苏南模式的基本线索,就能既充分肯定——从70年代后期开始,在体制新旧转轨的条件下,适应在农村发展社会化、商品化、市场化生产的客观要求,走出了以乡镇企业超前启动苏南农业剩余劳动转移和多行业经济综合发展的成功之路;又能恰当地评判——由于计划经济传统体制框架作用的影响,苏南农村改革相对于城市综合改革和改革的整体推进,出现了某些滞后以至停滞,新的机制优势弱化,原有体制的弊端显化,例如:在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方面,在培育城乡通开的统一市场体系方面,以及在促使社区管理与区域发展、宏观调控的对接方面,都没有一直沿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保持并继续发扬苏南模式初期的那种敢创的精神。

三、苏南模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主体到位和政府职能到位

苏南模式的发展完善绝不是回避矛盾、掩盖矛盾所能得来的,而必须正视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才能实现。其中对市场经济改革的整体推进起着主导作用的矛盾,就是苏南模式微观主体——企业的经营机制及其调控主体——政府的经济职能,没有明确定位和真正到位。相反,在双轨体制的磨擦下,发生了某种行为的扭曲和机制的僵化、退化。

如上所述,苏南模式既然是以集体为主的乡镇企业带动农村经济综合发展的模式,乡镇企业作为苏南模式微观基础的主要组成部分,必须首先成为适应于市场经济要求、名符其实的市场主体,定位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上。而政府作为地区经济的管理协调主体,也就必须在政企分开的条件下,定位在根据国家宏观政策进行战略导向和间接管理上。

实际情况是:集体为主的乡村企业,乡办乡有、村办村有,都是由党政干部决策、乡镇领导推动兴办的。政企明显不分,产权关系模糊,两者相互制约,政府职能转换不能到位,必然使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发育受阻。

随着改革从体制外向体制内的扩展,随着城乡通开的市场体系的逐步发育,更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逐步加强,不仅城市国有企业制度创新滞后的矛盾日益显现,而且农村乡镇企业由产权关系模糊派生的许多矛盾也渐次深化。由于财产所有者缺位,经营者和政府决策人都是负盈不负亏。许多乡镇企业制度创新不足,管理上出现“小全民”、“二国有”现象,经营机制退化,企业内部核算不严、报表不实、家底不清、盈亏不真,财务管理混乱,“灰色成本”上升。一些人混水摸鱼,化公为私,侵吞集体资产,以至出现了所谓“穷庙富方丈”现象。近些年来,市场供求格局发生变化,我国已在总体上告别“短缺”,形成买方市场;而苏南奉行超越自身承受能力的“负债经营”、过度投入的行为,在缺乏风险约束机制下,长期得不到扭转,由乡镇政府决策拍板并筹资的许多项目宣告失败,导致乡镇和企业负债率不断上升。这就是被人们惊呼“苏南模式危机”的由来。

苏南模式不仅要转危为安,还要开拓前进。这里的关键就在推进市场主体到位和政府职能到位。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需要在产权制度改革和政企职责分开进程中,联动解决。

四、苏南模式的出路:立足区域发展,突破社区经济

苏南模式是孕育于体制转轨阶段的不完善形态,经济发展的政府推动又一般立足于本乡本村,带有“块块经济”的色彩。这就需要研究如何促使其在城乡市场通开、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化改革进程中继续演变,实现质的飞跃。

大家看到,同70年代乡镇企业只是主要为城市工业“拾遗补缺”的“小”、“低”、“散”企业时代相比,今天的乡镇企业已不能同日而语了。不仅从个体规模到总体规模都显著扩大,而且产品档次明显提高。特别是随着外向开拓、科技进步步子的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工业小区为依托,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以往“乡乡布点,村村点火”星罗棋布的局面有了较大改变,逐步跨进企业规模化、集团化、开发成片化、空间结构合理化的新阶段;与此同时,苏南除市区以外的12个县,在县域三次产业综合发展的基础上,全部升格为县级市,在加强城镇建设的同时,都注意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从而深化了城乡之间商品和要素的双向、交叉流动的新变化。与乡镇企业的发展提高相适应,苏南模式的总体质态也有一定的良好变化。

在肯定这些可喜变化的同时,不能不指出:已有变化在较大程度上仍然是局限于乡村社区或者县(市)行政区划内的,苏南模式原有的社区经济形态没有根本改变。在苏南,集体为主,主要是指乡村集体企业占有极大比重,它们一般都是在乡村社区内实现投资并为本社区创造劳动就业而举办的,在产权关系模糊的情况下,基本上实行以乡村社区内的传统行政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作为苏南模式的一大特征,如前所述,在推动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曾起过重大的历史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乡镇企业以致小城镇商贸发展的某些社区封闭性,强化了依托乡村行政权力办经济的格局。这种格局不能不制约和弱化乡镇企业和农村其它产业外向开拓市场的活力,使“横向联合”活动难以跨越社区的地缘组织。

为什么乡镇企业难以从根本上走出“各自为战”、重复建设的盲区?为什么乡镇企业集团大多只是局限在乡域或者县域范围内?为什么苏南三大市区与周围县(市)经济上的地区分割难以彻底打破?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摆脱不了社区经济的封闭性有关。

按这一思路探索下去,苏南模式的出路在于朝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继续演变。要以推进区域经济市场化为条件,把苏南模式的改造完善开阔过程同推进城乡改革同步协调、城乡市场统一开放、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的过程紧紧联系起来。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淡化把苏南模式等同于苏南乡镇企业发展模式的观念,不仅要跳出苏南乡村社区模式的局限性,探寻苏南农村经济综合发展模式完善化的途径,而且,要进一步开阔视野,促进苏南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向苏南城乡经济交融的区域化模式演进。

标签:;  ;  ;  ;  

论苏南模式的完善_苏南模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