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经营会计研究

资本经营会计研究

李玉平[1]2003年在《资本经营会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资本经营作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在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应运而生。资本经营与商品经营相比具有许多差异,而传统会计理论方法体系主要与商品经营相适应的,故必然受到资本经营全方位的冲击和挑战。因此,构建资本经营会计理论方法体系是社会实践为会计研究提出的又一崭新课题。本文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运用大量中外会计及相关学科的理论资料及实践素材,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由抽象再到具体的研究过程,对资本经营会计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探讨。全文包括资本经营概论、资本经营会计核算研究、资本经营会计控制研究、资本经营会计政策研究和资本经营专题会计研究共五章。这五章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中,资本经营会计核算研究和资本经营会计控制研究探讨的是资本经营会计的两种基本职能,属于基本理论问题;资本经营会计政策研究和资本经营专题会计研究探讨的是会计方法的选择和个别资本经营方式的会计问题,属于具体实务。基本理论问题来自对实践中诸多具体问题的归纳抽象,具体实务问题以探索的理论为指导,二者充分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每章的具体内容摘要如下:1.资本经营概论。关于会计研究的逻辑起点,目前尚有争议,但笔者赞同会计对象起点论。会计对象的不同决定了其理论方法上的差异,研究某一对象的会计问题,必须首先了解这一特定对象。资本经营会计的对象是资本经营活动中的价值运动,研究其会计问题,首先应对资本经营活动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因此,本文开篇首先系统地论述了资本经营的一些基本概念、具体方式、市场条件、制度要求等相关问题。2.资本经营会计核算研究。核算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会计最原始的职能,因此是本文研究的首要问题。我国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主要是在商品经营条件下逐渐成熟和完善的,不能满足资本经营活动的要求,它在会计假定、会计计量、会计确认、会计处理基础、会计报告等多个方面受到资本经营活动的冲击和挑战。由量变到质变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果说在资本经营发展初期,会计核算模式的变革处在个别方面改变的量变时期,那么,在资本经营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会计核算模式应进行质的转变,即由单纯商品经营条件下的会计核算模式转变为商品经营和资本经营共存条件下的会计核算模式。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会计核算模式的转变也决非一朝一夕之事,也要经过实践——理论——实践的漫长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首先进行会计理念上的转变,树立资本经营会计新理念,如资本保值和增值观、资本成本观、会计产权观、现金流量观、出资者会计观、相关性会计观等。在此基础上,对资本经营会计对象、目标、假设、原则等基本概念进行研究。同时,从理论上比较成熟、实践上比较可行的方面作为切入点,进行会计方法上的转变和完善,如权益成本核算、资本保值增值核算、现金流量核算等都是资本经营之所需,又是目前可以操作的核算内容。3.资本经营会计控制研究。会计控制是会计的另一种基本职能,经济越发展,会<WP=8>计的控制职能越重要,正如我国着名会计学家于玉林教授所指出:“会计具有管理职能,经济越发展,越需要会计对经济活动中的资金运动进行管理…”。资本经营与传统的商品经营相比是一种更高级、更复杂的经营形式,因此,资本经营更需要会计控制,而资本经营活动与商品经营活动的差异性,也决定了资本经营会计控制与传统的会计控制不同。传统的会计控制是企业经营者对其内部生产经营过程的控制,其特点是单一会计控制主体和会计控制的内部性。资本经营活动导致的资本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分离,决定了资本经营会计控制的特点是双元会计控制主体和外部性。而且,作为资本经营会计控制的双元主体——出资者和经营者,是利益相关而又矛盾的统一体,因此,资本经营会计控制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使经营者的会计控制目标尽量与出资者的目标一致。基于这一点,本文重点论述了出资者的会计控制。4.资本经营会计政策研究。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不同会计政策会导致不同的经济后果。资本经营是企业的重大经营战略,资本经营会计中的政策选择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应在充分了解和遵守国家有关法规的基础上,从企业总体战略目标角度进行科学的会计政策选择。本章对企业合并、外币折算、商誉和合并会计报表等几个比较重要的会计政策,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在普遍实现会计信息管制的今天,会计政策的选择首先是国家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只能是在国家会计法规置留的空间范围内。而且,资本经营从宏观角度讲是国家利用资本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重要途径,因此,资本经营是一个微观问题,也是一个宏观问题,国家也应通过会计政策机制调控资本经营活动。5.资本经营专题会计研究。资本经营有多种具体方式,如企业兼并、收购、托管、租赁、分立、重组等,而且每一种形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因此,除了探索它们共同的会计规律外,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

宗承刚[2]2009年在《国有资本会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有资产包括经营性的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的国有资产,它们在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经营性的国有资产——对应的资本来源为国有资本,其经营状况的好坏,将对国家建设和发展资金的充裕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加强国有资本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务院国资委的成立表明国有资本的独立经营有了监督管理人,《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的出台表明国有资本独立经营以及对它的管理进入实质性阶段,《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暂行办法》的发布标志着国有企业向投资者分红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的颁布说明国有资产的经营等业务活动的规范和保护已经上升到法律的层次。这些法律条文重点对国有资产的转让和监督等与国有资产有关的事项和行为、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国家出资企业及其管理者、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的程序等做了规范,至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执行状况如何、国有资本经营状况怎样、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的具体情况、以国有资产形式表现的国有产权的价值变动等却没有一个具体的核算体系来加以反映和监督。在这种情况之下,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会计体系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国有资本经营过程、国有资本经营业绩、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和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分配等进行核算、反映、监督和披露。于是,提出了建立国有资本会计体系的观点。本文立足于上述现实背景,以国家财务理论、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理论、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为依据,对国有资本会计的基本情况、国有资本会计体系、国有资本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核算理论等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主要观点和结论。(1)国有资本会计具有产权会计、资本经营会计、预算会计叁个属性;国有资本会计源自财政总预算会计体系,两者分立之后,将从不同的方向针对同一些资金运动进行反映和监督。(2)国有资本会计有叁个“分支”:国有资本产权会计、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会计和国有资本经营会计,这叁个“分支”是国有资本会计的内部分工;国有资本会计是与财政总预算会计并列的政府会计分支,国有资本会计亦是政府会计改革的内容。(3)国有资本会计宏观层面的目标是反映国有资本经营情况和经营成果分配合理性,其微观层面的目标是国有资本产权经营契约透明化,具体目标依国有资本会计的叁个“分支”而定;国有资本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除了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四项基本假设之外,还包括国有资本产权界定清晰、国有资本产权价值评估程序的合法性和科学性;国有资本会计存在双会计主体——国资委和国有资本经营公司;国有资本会计职能是国有资本会计中介,即彼此协调、沟通和认识围绕国有资本产权所产生的所有相关利益人;国有资本会计对象是国有资本产权价值运动的过程和结果以及所体现的国有资本产权经济关系;两种确认基础——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在国有资本会计内部均有所体现;国有资本会计选择公允价值作为其计量属性;国有资本会计信息最基本的质量特征和企业会计是一样的,都是公正性。(4)国有资本会计报告体系包括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表及其说明书、国有资本产权报表及其说明书、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及其分配表、国有资产负债表和国有资本经营现金流量表;国有资产的产权登记制度是国有资本产权会计的雏形;国有资本会计的实施有待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过程的规范化与国资委和财政部门在职权、责任方面清晰的划分。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建议将国有资本会计从财政总预算会计体系中分离出来,与财政总预算会计并列为政府会计分支。(2)率先提出建立国有资本会计体系的观点,指出国有资本会计体系的建设是政府会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将国有资本会计体系进行了内部分工,划分为国有资本产权会计、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会计、国有资本经营会计叁个“分支”,并理顺了该叁个“分支”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3)界定了国有资本会计的双会计主体(国资委和国有资本经营公司)和除四个会计假设之外的另两个核算前提(国有资本产权界定清晰、国有资本产权价值评估程序的合法性和科学性),将以单式记账为表达形式的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制度定位为国有资本产权会计的雏形。

崔莹[3]2016年在《会计准则变革下的企业投资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经济大背景,世界资本市场持续相互渗透,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也一直在不断深入。在此背景下,各国竞争已不再仅仅是产品竞争或技术竞争,而更多体现一种规则竞争,包括规则制定和参与程度等方面的竞争。会计作为一种国际通用商业语言,其重要性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世界资本市场相互渗透进程中愈加凸显,规范会计信息的会计准则国际化已经走在日程。当今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会计准则不断趋同正是适应了这个趋势。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之下,一方面,我国企业要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通过资本经营方式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实现迅速"做大",为企业投资积累更多资本;另一方面,更要重视会计在企业经营和管理中的作用,发挥会计的有用性,改善企业投资行为,提高投资效率,促进企业日益"做强"。Zeff(1978)的经济后果学说为扩展会计准则变革的影响范畴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William R.Scott(1977)基于契约观对经济后果的细致阐述,更为探索会计准则的变革效应提供了广阔的研究视野。虽然Biddle&Hilary(2006)等一些学者已经从信息质量角度出发,研究并检验了在准则制度变化背景下,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可以提升企业投资效率,但从会计准则变革的影响范畴来看,准则变革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应该远不止于此。EY(Ernst&Young,"安永")曾于2007年指出,"会计准则变革的影响不仅限于财务报告,还会波及经营战略、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等其他方面"。PwC(PricewaterhouseCoopers,"普华永道")也于2010年提出同样的观点,认为"准则变革带来的理念和冲击必然会给公司的经营理念、经营管理和决策行为带来挑战"。投资作为企业重要财务行为之一,与会计关系密切,由准则变革引发的各种经济后果势必会对企业投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既包括准则变革引起的短期、直接的预期效应,更具有间接、复杂的非预期效应。从已有研究来看,会计准则变革与企业投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着诸多联系,这些因素为准则变革影响企业投资行为提供了传递媒介,这种影响的重要性已逐渐引起一些学者们的关注,但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会计准则变化体现出的彻底性和变革性的特征,以及现行会计准则从颁布实施已有一段时间,为检验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以及发现、探索和总结会计准则变革下企业投资行为体现出来的一些趋势性特征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契机。所以,本论文从资本经营视角出发,结合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中体现的会计理念转变特征,构建准则变革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路径,剖析准则变革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具体影响,检验现行会计准则对企业资本经营与投资行为二者之间的影响作用与协调性等,这些都很值得挖掘与探索。文章的具体章节设计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陈述论文的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相关概念界定、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研究创新与研究贡献;第二章文献综述,按照规范的文献统计方法,结合资本经营视角,综合对会计准则变革与企业投资行为已有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回顾;第叁章基础理论部分,借助经济学、管理学和投资学等基本理论,在"经济后果学说"、"制度变迁理论"、和"路径依赖理论"的基础理论上,演绎了相关基础理论与会计准则变革、企业资本经营以及投资行为之间的基本逻辑关系;第四章理论分析部分,主要构建了资本经营视角下的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路径(包括叁个具体路径),进一步分析了会计准则变革对资本经营与企业投资行为的具体影响;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是实证检验部分,针对第四章最后章节中叁个方面的具体影响设计实证研究方案,3章实证分别检验了基于资本经营视角下的会计准则变革对投资方式选择产生的影响、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投资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以及会计准则变革对投资效率产生的影响;第八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部分,归纳总结了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得到的研究启示,并进一步提出了若干针对性的政策建议,还针对本论文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未来研究展望。按照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结构设计,形成了如下主要结论:结论一:从战略层看,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实施资本经营战略和进行投资方式选择具有促进作用和协调作用。会计准则变革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在现代产权制度下,由会计准则变革引发的会计信息质量提高对缓解代理冲突问题,降低交易成本,加强资本运作具有促进作用。因此,会计准则变革这种制度性变迁的重大影响会对企业的资本经营战略以及投资方式选择产生重要影响。结论二:从管理层看,会计准则变革会引起企业资本结构和投资结构发生变化,以促进资本经营为目的提高总体投资水平。会计准则变革的经济后果会在企业资本循环过程中不断被巩固和加深。在企业的资本经营循环和投资过程中,管理者可以运用会计信息对资本经营和企业投资进行有效管理。因此,会计准则变革会对企业管理者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包括对企业资本经营管理以及投资行为的影响。资本经营管理的重要目的之一和主要内容是实现资本有效配置,从企业投资行为来看,提高总体投资水平是企业投资管理的重要目标。从资本结构和投资结构入手,构建影响机理的实证研究模型是进行此部分实证检验的有效途径。结论叁:从作业层看,会计准则变革会对企业提升投资效率,实现资本经营运作效益具有促进作用。财务报告不只是一种中性的技术信息,它会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具有导向性的影响,管理者和执行者会对变化的信息做出不同反应,从而导致会计准则变革对资本经营运作和企业投资效率产生重要影响。会计准则变革对资本经营运作和投资执行行为的影响,是一种从结果上对企业资本经营和投资行为综合影响的反映,提高投资效率,实现资本经营效益是企业资本经营的核心目标。从核心指标ROE出发,进行实证研究设计是检验影响机理的关键。结论四:从整体看,资本经营是会计准则变革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重要路径。通过对叁种具体影响的理论分析以及经验检验,可以得出这个总结性的结论。会计准则变革会通过促进企业资本经营方式的转变,而对企业投资行为产生影响。如本文理论分析部分所述:现行会计准则体现的会计理念转变,会在企业资本经营和投资行为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下,引导管理者的经营理念和投资理念发生转变,从而促进企业经营方式由以商品经营为主向以资本经营为主发生转变,并进一步影响企业投资行为发生变化。在本文后续章节中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中,这种影响机理得到了充分的证明与体现。本文的可能创新体现在以下叁个方面:第一,不同于以往在研究会计准则变革的经济后果方面,通常主要依赖"经济后果学说"、"非对称信息"理论或制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基础,本文在上述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借助于"制度变迁"理论中的"路径依赖"理论,为本文形成会计准则变革通过资本经营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基础机理寻找到更为契合的理论依据。本文最终选择借助于"经济后果学说"、"制度变迁"理论和"路径依赖"理论等理论基础,构建了会计准则变革、资本经营与投资行为之间的影响路径,分析了叁者之间的作用机理,形成了本文理论分析部分的主体研究思路与研究脉络。第二,以现行会计准则的具体变化为根本,总结了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并从理念变化层面高度概括出现行会计准则体现的叁种观念转变,即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转变、由"利润表观"向"资产负债表观"转变、由"历史成本观"向"公允价值观"转变。并结合会计准则变革的理念转变以及与本文主题相关的具体准则主要变化,分析会计准则变革会对资本经营,并在资本经营路径的传导下可能会对企业投资行为产生的一些影响。通过对影响路径的细分,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不同管理层次的作用下,会计准则变革会通过资本经营影响路径对企业的投资方式、投资结构和投资效率等方面可能产生影响。第叁,已有关于会计准则变革对资本经营,会计准则对企业投资行为两两之间联系的研究本已有限,研究叁者关系,构建叁者联系的可直接参考文献则更为缺乏。本文在综合评述会计准则、资本经营、投资行为等研究领域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资本经营视角出发,构建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投资行为影响的传导路径,系统剖析作用机理,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研究进行实证研究设计,进行经验检验,可以为上述叁个领域及其交叉领域研究提供借鉴。

孙玉甫[4]2011年在《公共信息会计研究》文中提出传统会计信息生产模式将会计系统建立于微观会计主体内部,试图通过内部个体会计系统的对外职能满足社会经济系统的信息需求。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会计信息造假等现实表明,这种模式在微观会计主体需要承担广泛社会责任的今天必须做出改变。因为任何一个微观会计主体都是社会经济大系统的组成部分,都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大系统的要求,与社会经济大系统的其他部分或全部子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其中信息的交流就是通过向相关用户发布信息和从各个方面获取信息实现的。信息一经发布,对于有权获取的用户来说,就成为了公开的信息。公开会计信息的特殊公共产品属性对组织其社会化生产提出了要求,信息社会的到来为会计信息的社会化生产提供了实现条件,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会计理论和会计信息生产模式。在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信息的生产必须形成建立于微观会计主体内部的个体会计系统与建立于微观会计主体外部的公共信息会计系统有机衔接的模式,以便为社会经济的微观决策和宏观调控提供充分可靠的信息支持,实现社会经济的总体协调发展。公共信息会计系统就是从社会经济大系统的角度在微观会计主体外部对其进行会计管理的工作系统。个体会计系统和公共信息会计系统在不同层次上的协调运行,既保证了微观会计主体的内部管理需要,又保证了社会经济大系统的高效运行。为了从理论支持上述模式的运作,笔者探索性地建立了全新的公共信息会计理论。公共信息会计理论从理论设计基点、基础理论内容、基本概念框架和具体概念内容、基本程序与方法等几乎所有方面对现行会计理论进行改造创新,从而形成了建立在现代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会计理论体系。公共信息会计理论以信息社会的政治技术经济条件为依托,确立了服务于社会经济大系统的公共信息会计系统应建立于微观会计主体外部、提供应能获取信息并由多元化信息使用者自行析取所需信息、多种计量属性同时应用的新的理论构建基点。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其立体全息电视直播、全面信息资源整合、行为价值创造管理和公开会计信息析取的本质,界定了其终极对象(微观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和直接对象(具有客观经济联系的经济活动信息),说明了其全息动态反映、信息资源整合、过程监管控制和价值创造管理的四位一体的职能体系。依据公共信息会计的本质与职能,确定其目标是向社会经济大系统实时提供反映微观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全息动态信息,其主要信息质量特征是充分与可靠,其基本工作原则是合法、公正、一致、及时,其会计要素包括货币性要素和非货币性要素,并以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全面修订了具体会计要素的概念,使之能够满足会计对象扩展的要求。基于上述概念框架建立的公共信息会计系统的工作过程是:微观会计主体将其从事经济活动的信息及时提交公共信息会计系统,由公共信息会计系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比对验证,通过验证的信息进行后续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不能通过验证的信息提交社会监管部门进行查处。公共信息会计系统是一个覆盖全社会的经济活动监管和反映系统,能够依法获得社会各个微观会计主体的全部经济活动信息,就可以通过联合信息认证判定主体间交易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也可以通过一个主体进出交易的信息判定主体内部事项信息的可靠性、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从而保证公共信息会计系统的信息质量,也促使社会经济活动的不断优化。为了证明公共信息会计系统的现实性,还从信息系统开发技术上说明了公共信息会计理论的实现方式,为进一步实施公共信息会计做好准备;并在回答可能存在的疑问的基础上,说明了公共信息会计系统建立运行的技术、经济和具体实施的可行性,完成了公共信息会计系统的完整论证过程。总之,公共信息会计研究首次提出了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信息生产模式和会计理论,并为信息对称条件下的经济学、管理学研究开辟了道路。

罗书章[5]2007年在《中国金融混业经营会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加入WTO的保护期一旦终结,国内金融机构无疑将全面承受来自国际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这些压力除产品、技术、服务等经营层面的差距外,还有基于管理体制上的差异。在英、美、日等国家先后于20世纪末停止分业经营体制,转向混业经营后,我国国内金融机构在分业体制的束缚下,在金融业务拓展与创新方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也影响了国内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简而言之,金融混业经营是与分业经营相对,以商业银行、证券业、保险业与信托业在机构组织形态以及产品和服务上一体化为重要表征的金融经营模式。国内金融理论研究及业务实践也在多方面尝试探求适合国内的金融混业经营途径和模式,并取得了长足进展,特别是在金融混业经营的实践中,陆续出现了平安(PAC)、中信(CITIC)、中金(CICC)、银河(CGFHC)等金融控股公司,为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金融业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因素,其发展对会计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从会计对象到会计确认计量,都推动着会计的变革。同时作为通用的“商业语言”,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是金融机构有效积聚社会资金、扩张业务领域的必要手段。金融混业作为一种金融发展架构,在以会计信息为主的信息生产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金融混业的组织模式、金融产品的交叉组合,都需要有完善的会计信息生成与披露机制给予保障,特别是在金融监管方面,金融混业经营的复杂性加剧了监管的难度,监管机构迫切需要更加实用可信的综合性会计信息,以实现对以金融控股公司为主要形式的金融混业经营机构的有效监管,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而目前我国在金融会计领域方面的研究大多定位于银行、保险等单一行业,或着眼于金融工具、投资基金及资产证券化等某一特定的金融业务,对金融混业条件下的金融会计需求及理论架构缺少研究,本文从一个相对综合的视角出发,探求对金融混业经营条件下的金融会计信息的生成与披露机制,以及相应的金融会计监管问题。除引言和结束语,本文正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既有的金融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提出由于金融混业主要体现为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融合、金融机构的交叉,而此两点将分别对会计主体及会计对象方面产生影响,并进而形成在会计监管运行方面的特殊需求;第二部分是运用既有的会计主体理论,考虑金融混业经营中金融机构不同组织模式及经营模式下会计主体的异同,并提出了我国发展相应金融混业经营机构的建议;第叁部分是结合既有的会计对象及要素理论,研究了金融混业经营中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及金融权益的特点;第四部分是根据第二、叁部分的内容,并联系我国金融企业财务报告的历史变迁,提出了金融混业经营条件下金融机构财务信息披露的质量及内容要求;第五部分是针对金融混业经营监管要求的特殊性及相应会计监管的变化,提出了金融混业经营会计监管的运行构想。

秦志敏[6]2012年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变量选择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和证券市场的逐步完善,上市公司数量日益庞大,根据中国证监会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量已达到2319家,加之创业板、中小板、权证等,上市公司的数量与规模不断给宏观监管的质量提出挑战。由于经济环境的多重不确定性和公司自身市场竞争程度等因素,优胜劣汰之公司生存法则亘古未变。作为上市公司其财务危机乃至破产清算,不仅会影响股东、债权人、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管理层和员工的利益,而且有的公司将会使整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证券市场产生波动,其蝴蝶效应不可小视。马云曾经在品味公司经营之道时发人深省地说到:“一个公司在两种情况下最容易犯错误,第一是有太多的钱的时候,第二是面对太多的机会,一个CEO看到的不应该是机会,因为机会无处不在,一个CEO更应该看到灾难,并把灾难扼杀在摇篮里。”财务预警研究作为公司经济运行的观测指南,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意义,而且具有较强的现实应用价值。无论是对于作为监管者的中国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等部门,还是对于中介机构、投资者以及各方利益相关者,乃至公司管理层和决策层,客观评价上市公司的业绩,及时发现上市公司在错综复杂的市场风险中,由于种种原因即将发生财务危机甚至退市风险,有效运用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及其相关信息,找出影响财务危机的显着性变量,建立科学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实时监控和预警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采取措施对危机予以遏制,其意义显而易见。随着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学术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及其日趋完善,财务预警研究在理论和实务应用中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尤其是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及其案例研究,推动了财务预警的理论研究向更新的领域探索与迈进。纵观国内外研究成果,财务预警研究领域具有两大动态,一是从资本市场宏观监管、投资者理性投资等多维视角研究与探索财务预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二是强化实证研究力度,用上市公司等大量数据验证财务预警的可操作性。面对可贵的研究成果,也尚有相对苍白的研究地带,主要体现在:(1)财务预警及其变量选择的宏微观系统理论依据不足。现有研究多数基于研究某个层面或者指标视角来预警财务危机,比较热衷于财务预警的模型及其应用研究,并非能完全阐释选择各类财务预警模型及其指标的理由,鉴于此,夯实财务预警的理论基础重要而又必要,系统而赋予逻辑的理论依据恰恰可以为目前各类预警模型提供较为严密和逻辑性的解释。(2)财务预警信息的透明度和牵制性考虑不足。目前我国的公司法、股票上市规则(2008年9月第六次修订)中规定实行ST、SP制度,上市公司管理层及其有关部门要求的“壳资源”,避免出现亏损或者连续叁年亏损的需求往往会驱动公司采用盈余手段粉饰财务数据,而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变量选择时如果大量依据权责发生制数据,在财务报告人为歪曲、创造性会计的倍受青睐的驱动下,选择权责发生制下产生的预警变量将受到质疑。(3)基于历史研究结论的预警变量选取较多,对于这些变量的内涵解释度及其与非财务指标之关系以及与定性指标之关系阐述较少;等等。为此,本文从破解难题出发,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关于财务危机、财务预警及其预警变量选择的经典研究,在明确财务危机的概念及其本质的基础上,重点基于狭义财务预警变量的研究视角,直面财务预警的变量选择的多视角多维度的复杂性,引入能够全面指导财务预警及其变量选择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构建完整的财务预警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更多地站在投资者和债权人的角度,对财务预警变量选择予以理论分析,从影响财务危机的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财务因素与非财务因素的作用机理入手,进行公司财务预警变量选择的财务观视角论证,并从财务能力等多维视角构建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变量的框架体系;针对多维度的解释变量予以较为严谨的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的实证检验和有效性判定,并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提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提出研究启示。全文内容共分为七个部分,各部分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这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研究的最基本问题,包括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和研究过程中使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关于财务危机、财务预警及其预警变量选择的经典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财务预警、变量选择及其预警模型的观点之后,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关于财务危机影响因素的经验研究结论,并对现有的研究文献进行了评述,在总结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归纳国内研究过程中尚待解决的问题,明确本文后续研究方向。第叁部分为财务预警及其预警变量选择的理论依据研究。财务预警理论的建立要有其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成熟理论做奠基,本文经过精心研究,总结了财务预警理论体系所涉猎的相关学科理论基础和依据,这些理论建立在核心概念基础上,而这些核心概念经过严密逻辑交织与演绎、系统有序地组织起来即形成公司财务预警理论基础。本文从公司财务预警环境为区分标志,以与公司财务预警相关的宏观和微观层面的理论视角为主线,将相关学科理论予以阐述与梳理,特别是将这些理论与财务预警及其变量选择问题予以推进式联系,紧扣焦点问题以进一步夯实财务预警及其变量选择问题的理论基础。第四部分为财务预警及其预警变量选择的理论分析与框架构建。本部分在财务预警变量选择理论指导下,根据环境目标论的逻辑起点,以公司财务危机的环境做切入点对财务危机各类诱因予以分析,阐述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共同特征,通过对已有国内外研究结果的梳理归纳,参考本研究问卷调研结果,经过变量选择的科学论证过程及其结果总结,构建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变量体系框架。第五部分为财务危机预警变量选择的实证研究。本文以2006年~2008年沪深两市A股首次ST上市公司及按行业相同、股本相同或相近进行样本配对,以符合要求的共计250家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全面考察了六个维度30个预警变量的在ST公司前一年到前叁年的有效性。本部分包括研究对象、研究样本设计与数据来源、研究变量及研究方法、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的构建以及T-1年~T-3年的预警变量的显着性总结。第六部分为财务预警变量选择有效性检验研究。本文以2009年~2010年沪深两市A股首次ST上市公司及按行业相同、股本相同或相近进行样本配对,以符合要求的共计136家公司为研究对象,以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予以T-1-T-3年的显着性预警变量的有效性检验,从递进研究时段和扩大样本的路径予以稳健性分析。第七部分为研究结论与启示。这部分首先对以上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的研究结论作以总结;其次,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研究启示;最后,总结本文研究贡献,并展望后续研究方向。本文的创新在于:第一,基于理论创新方面:(1)本研究尝试性系统夯实了财务预警变量选择的理论基础。本文以公司财务预警环境为理论区分标志,基于公司财务预警的宏观和微观层面的理论视角,引入能够全面解释财务预警及其变量选择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对各种着名理论解析与梳理,并将这些理论与财务预警及其变量选择问题予以推进式关联性阐述与研究,紧扣焦点问题,探索性夯实财务预警及其变量选择的理论基础。(2)将预警变量选择问题作为独立板块研究,构建多维度的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变量框架体系。本文以财务预警变量选择理论作指导,根据环境目标论的逻辑思想,阐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财务因素与非财务因素对公司财务危机的作用机理,从公司财务能力的六维视角构建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变量的框架体系。第二,基于实证的突破:(1)样本选择和数据截取的严谨性。为保证本研究结论的真实有效,区别于目前同类研究,本文审慎选择研究样本,并在保持与理论界定的逻辑一致性基础上对样本选择理由予以充分论证;同时在数据截取方面力求突破,按照行业相同、股本规模相同或相近的原则,对2006年~2008年连续叁年首次ST公司予以样本组配对,直接对125对配对样本的ST前一年到前叁年原始财务数据严谨分析并对30项预警变量认真计算,尽量减少过程偏差。经过ST前一年到前叁年的样本描述统计与均值差异显着性检验,并对预警显着性变量予以萃取,结果表明:其一,在α=5%的显着性检验下,公司ST前叁年到前一年,财务预警变量的数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公司越临近ST其财务预警变量的显着性差异越大,尤其在公司ST前两年内。此结论很好地诠释了目前诸多预警研究中为什么从不同视角选取变量都相对有效的原因。其二,观测公司ST前叁年到前一年的预警变量交集:投资现金流入结构比、投资现金流出结构比、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总资产周转率8个预警变量在样本组之间具有很高的显着性差异。其叁,六个维度预警变量解释力足够强大,其中盈利能力预警变量当属首选,现金流量类变量越接近ST显着性变量越多,其他维度预警变量相互补充,在二元Logistic预警模型中的预警效力进一步得到证明。(2)用预测准确率进一步验证回代准确率,强化本研究的实用意义。本文比较有学术探索的实证思路在于,将2009年、2010年ST公司及其配对样本的136家公司前叁年预警变量再次进入预警模型,从新数据集T-1年到T-3年财务预警模型预测准确率与原数据集回代准确率的比较可见:本文所构建的财务预警变量及其在此基础上的Logistic模型对于上市公司是否陷入财务危机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且距离财务危机发生的时间越近模型的预测能力越强,预警模型在上市公司ST前一年和前两年的回代准确率均达到90%以上,预测准确率均达到85%以上。

温琳[7]2013年在《利益相关者集体选择视角下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会计政策选择研究一直以来是会计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虽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是在企业越来越关注利益相关者利益的现实状况下,以及利益相关者会计理论的提出和不断发展的理论背景下,从利益相关者角度研究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文献进行系统的回顾后,发现整个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领域呈现重实证研究,轻规范研究的局面。实证研究方法的采用虽然极大的丰富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领域,但是也面临着自身仍然无法很好解决的问题,例如多种选择、多种动机问题。大部分研究成果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论作为研究的支撑,很少有研究试图从综合的视角构建一套完整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理论体系。因此,本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同时采用案例研究、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作为研究补充,试图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出发构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理论框架。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依托于企业理论的发展。企业本质上是利益相关者集体选择的结果,而会计本质上是一种以货币计量为主的对经济活动的价值形态进行反映和控制,进而维护和协调各个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的管理系统。从企业的经营边界、资源边界、主体边界到会计的对象边界、资产边界、权益边界的转换器就是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一种行为,是行为主体采用一定的行为方式对会计政策选择客体所开展的活动过程,它依存于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并受制于会计政策选择的内部动因和外部环境。因此,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理论框架至少应该包括客体、主体、外部环境、目标、内部动因、行为偏好。①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客体是会计政策,而会计政策应是会计领域的规则,包括以会计准则为核心的正式会计规则和以会计惯例为核心的非正式会计规则两部分。宏观会计政策和微观会计政策的关系更适合用交集的关系而不是子集的关系来诠释。企业对于会计政策的最初选择其实发生在内部利益相关者通过集体选择达成组织契约之时,组织契约的具体内容间接地决定了企业可以选择的正式会计规则的空间范围。而对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客体的具体范围的界定,一方面不能盲目的向外扩展,另一方面也不能仅仅局限在“硬的”会计选择中。②控制权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最终控制权、经营控制权和作业控制权。内部利益相关者享有源于剩余分享权和最终控制权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权,管理者享有源于经营控制权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权,会计人员享有源于作业控制权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权。这叁类主体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即政府、债权人、供应商、顾客、非会计类普通员工、审计人员构成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外部环境。③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目标是企业作为会计政策选择主体时期望达到的境地或者结果,其有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基本目标应该定位于“权益保护观”,具体目标应定位为追求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外部性的最小化,其“外部性的最小化”应该是外部性承受者集合中每一类利益相关者承受的外部性的绝对值之和的最小化。④作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主体的内部利益相关者、管理者、会计人员,在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动因驱动下会产生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偏好,甚至在同一类利益相关者内部也会出现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偏好。例如投入资源种类、分享剩余收益形式、最终控制权大小存在差异的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以及CFO和以CEO为主的其他高管之间的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偏好并不完全相同。企业除了受内部动因驱动会产生一定的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偏好外,在政府、债权人、供应商、顾客、非会计类普通员工、审计人员构成的外部环境的影响下,也会产生特定的行为偏好。在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构建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理论框架后,本文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得了部分结论的证据支持。

陈磊[8]2007年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越来越大,从某种程度上说,人力资本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一个企业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对人力资本相关理论的研究有着非常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人力资源会计是会计学科的一个崭新分支,是鉴别和计量人力资源数据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其目标是将企业人力资源变化的信息,提供给企业和外界有关人士使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作为人力资源会计的一个方面,随着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而发展,发挥着其独有的作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既可认为是人力资源会计的分支,又可当作成本会计的一个专项,自身的双重性质决定了研究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对于充实财务会计体系、完善成本会计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实施人力资源会计的单位来说更是必要的。虽然有人认为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但是任何学科都有目前尚未触及的地方,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自然也不例外。因此,本文选取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这一课题,通过对其确认、计量、核算和报告的论述,试图建立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完整体系。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概述。首先简要介绍了人力资本理论与人力资源会计及其之间的关系,然后阐述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发展历程及其研究意义,并介绍了其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重点和创新。第二部分为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计量。分别介绍了历史成本下、重置成本下和公允价值下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计量。第叁部分为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核算、报告。分析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对各方面的意义,重点描述了人力资源成本的构成,并据此对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进行账务处理,构建我国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体系,形成成本会计报告。第四部分是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解决对策。第五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归纳主要内容的同时,提出自己的疑问,以及需要继续努力研究的内容。

王卫星[9]2016年在《基于多学科视角的企业财务管理拓展与创新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财务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中心,要适应经济发展和企业改革的要求,必须进行创新与变革。本文基于财务管理实践发展要求、财务管理理论及学科发展趋势,分别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和会计学的视角对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创新的领域、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全方位探索。通过财务管理多学科视角的探讨,目的在于拓宽财务管理领域,丰富财务管理内容,完善财务管理方法,促进财务管理学科发展,更好地指导财务管理实践。

栾甫贵[10]2003年在《会计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会计信息是现代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经济信息之一。作为一种公共信息,会计信息微观上关乎相关使用者决策的可靠性,宏观上涉及社会稳定和国计民生。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及时性,对于发挥会计信息的社会功能至关重要;另一方面,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人员生产和提供会计信息的规则必须是公开、适用、一致的,而系统、全面、具体、易理解、易操作地提供这些共同会计信息的媒介,就是会计制度。建国以来,会计制度一直是规范会计信息最重要的规则,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但由于会计制度理论的整体性、系统性研究的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会计制度理论的发展和实务的完善,甚至形成了一些模糊的认识。有鉴于此,笔者以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比较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了会计制度的相关理论问题。本文分为导论、会计制度基本理论和会计制度建设理论叁个部分,由十章组成。导论部分主要界定了本文所研究的会计制度的内涵和外延,论述了进行会计制度研究的意义;对国内外关于会计制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和评价,指出了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了本文的研究范围,说明了本文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勾画了本文的研究框架,总结了本文主要的创新内容。第二部分是会计制度的基本理论,包括第一章至第六章的内容。第一章主要研究了会计制度的概念,首先分析了制度的概念、会计的概念,而后引出会计制度的概念。会计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的会计制度采用狭义的概念,并定义为:会计制度是指直接规范微观主体如何进行会计对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及其存储的规则,包括财政部和其他部委(含地方政府)颁布的财务通则(行业财务制度)、会计制度(含行业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以及基层单位制定的会计制度等内容。第二章研究了会计制度的多重特征,着重探讨了会计制度与财务制度、会计准则、会计标准以及会计惯例等方面比较后所体现出的不同特点或关系。第叁章探讨了会计制度的功能。从不同角度考察,会计制度的功能有不同的表现:从一般意义上讲,会计制度具有规范会计行为、纠正会计行为、提供共同信息和节约交易费用等功能;如果将会计制度放在内部控制中分析,具有构建内控纽带、协调内控目标、主导内控框架等功能;将会计制度放在公司治理中考察,则体现为规范经济行为、约束相关权力、协调经济关系、均衡各方利益、监控治理结构等功能;此外,会计制度在资源配置中具有反映资源配置状况、反映资源配置过程、衡量资源利用效益等功能,在宏观经济运行中具有奠定经济运行基础、反映经济运行需求、评价经济运行效率、规范经济运行秩序、促进经济繁荣稳定等功能,在产权安排中具有界定产权性质、

参考文献:

[1]. 资本经营会计研究[D]. 李玉平. 山东农业大学. 2003

[2]. 国有资本会计研究[D]. 宗承刚. 山东农业大学. 2009

[3]. 会计准则变革下的企业投资行为研究[D]. 崔莹. 东北财经大学. 2016

[4]. 公共信息会计研究[D]. 孙玉甫. 中国海洋大学. 2011

[5]. 中国金融混业经营会计研究[D]. 罗书章. 天津财经大学. 2007

[6].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变量选择研究[D]. 秦志敏. 东北财经大学. 2012

[7]. 利益相关者集体选择视角下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D]. 温琳. 中国海洋大学. 2013

[8].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研究[D]. 陈磊.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9]. 基于多学科视角的企业财务管理拓展与创新探讨[J]. 王卫星. 会计研究. 2016

[10]. 会计制度研究[D]. 栾甫贵. 天津财经大学. 2003

标签:;  ;  ;  ;  ;  ;  ;  ;  ;  ;  ;  ;  ;  ;  ;  ;  ;  

资本经营会计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