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模式选择与经济增长--以江苏和浙江贸易模式为例_一般贸易论文

贸易模式选择与经济增长--以江苏和浙江贸易模式为例_一般贸易论文

贸易模式选择与经济增长——江苏与浙江贸易模式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式论文,贸易论文,江苏论文,经济增长论文,浙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苏省和浙江省都是中国的外贸大省,2006年对外贸易规模分别居全国第二位和第五位,出口规模分别排第2位和第4位。由于两省各自的比较优势、贸易政策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但非常具有典型意义的贸易模式特征。

一、两省贸易模式基本特征

1、从贸易主体看,江苏省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浙江省则是外贸主体多元化,已形成国有、外资、民营企业三分天下的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充分发挥其重、化工业基础比较好,区位条件优越,与外商合作较早,劳动力资源丰富而且相对素质较高的等系列优势,积极引进外资,以外商投资企业作为对外贸易的主体,逐步改变了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中期以乡镇企业为外贸出口主体的局面。1991年江苏省“三资”企业出口额仅占全省出口额的13.12%,2006年已经达到76.5%,为1227.5亿美元,外资企业成为外贸主体的同时,民营企业也成为出口的生力军。2006年,民营企业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0年的0.4%上升到8.9%。

与江苏省外贸主体“单极化”相比,浙江省则是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均衡发展。浙江省已经形成了民营企业为主,内外资协调、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对外贸易格局,2000年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三大主体的出口比例为17.4∶27.6∶55,2006年为44.8∶37.6∶17.6①。有出口实绩的企业从2000年的6064家增加到2006年的26274家。

2、在贸易方式上,江苏省以加工贸易为主,浙江以一般贸易为主。

20世纪80年代,江苏省对外贸易以一般贸易为主。进入90年代,特别是“九五”以来,大批外商投资企业相继进入,带动了加工贸易的迅猛发展,逐步成为推动江苏对外贸易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1997年以后,加工贸易的进出口超过了一般贸易,在全省各类贸易方式中占主导地位。2006年加工贸易出口1061.3亿美元,进口740.2亿美元,一般贸易出口531.5亿美元,进口282.7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江苏省一般贸易出口增幅首次超过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出品增长30.8%,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05年的33%上升至33.13%;加工贸易出口增长的29.4%,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05年的66.7%下降至66.2%。一般贸易出口增幅强劲说明江苏省生产性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能力正在提高,也是江苏产品出口竞争提升的表现。)

浙江省的进出口贸易以一般贸易为主,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一直占其对外贸易的70%以上。2001年起浙江省一般贸易出口超越广东,位居全国第一(但直至2006年,广东一般贸易出口再次以26.9亿美元超越浙江)。2006年,浙江省一般贸易出口额占外贸出口额的为76.63%,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2.96%和江苏省的33.13%。

近年来,浙江省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逐渐被国外资本所利用,加工贸易发展比较迅速,但规模仍然比较小。2005年,浙江省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为328.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值得关注的是,数据反映,浙江省加工贸易所占贸易比重受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比较明显。1995年7月1日,我国的出口退税率从16.63%下调到12.86%,第2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比重相对就比较高,且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增长速度超过一般贸易20.3个百分点,2004年国家再次下调出口退税率,加工贸易增速再次提高,超越一般贸易17.4个百分点。

3、江苏省加工贸易规模远高于浙江省,但加工贸易创汇水平低于浙江省。

增值系数是衡量加工贸易创汇水平的质量指标,增值系数=加工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增值系数的提高表现为加工贸易在质量上的扩张。

江苏和浙江两省加工贸易处于贸易顺差,两省的加工贸易的增值系数均大于1。但江苏省加工贸易增值系数一直处于1.5左右的水平,而浙江省加工贸易增值系数从1995年的1点多提高到了2006年的2.222点的水平,增值系数呈现整体上升趋势,说明浙江省加工贸易的顺差额逐渐增大,出口创汇力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浙江省加工贸易具有后发优势,省内本土企业从事加工贸易的积极性高。相对于江苏省加工贸易利润大部分被外资企业带走,浙江省较多地将利润留在了省内;同时也表明,浙江省加工贸易加工程度深,产业链不断延伸,不是停留在简单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装配上,而是向以机电产品、自有品牌产品为主要加工贸易产品的方向转换,附加值和利润相对较高。

4、两省贸易商品结构上,服装、纺织品、鞋类、塑料制品等传统产品比重下降,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迅速扩大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看,江苏省和浙江省已经完成了以初级产品、粗加工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正逐步从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导向以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导的转变,出口商品档次不断提高,基本形成以机电产品和轻纺产品为主,具有一定科技含量和比较优势的出口商品体系。由于江苏省工业基础较好,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积极,以动态比较优势为基础选择参与国际分工,出口商品的结构层次要高于以静态比较优势为基础选择参与国际分工浙江省。

江苏省出口商品中深加工、精加工、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产品的比重明显增加,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迅速增长。1998年机电产品出口61.98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0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外贸出口额的39.62%、11.35%。2006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为1113.8亿美元和700.5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69.4%和43.6%。电子及通信产品、纺织品服装、家用电器、船舶等已成为主导出口产品。

浙江省出口结构中传统产业产品的比重已经由2003年的50.07%下降到2006年的35.7%,手机、船舶、生物医药等新兴出口产品成为开拓国际市场的“浙江制造”新的“形象代表”。2006年,浙江省机电和高新产品出口已占据浙江省出口的半壁江山,机电产品出口达423.9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为101.7亿美元,出口比重分别由2000年30.7%和3.4%提高到42.01%和10.08%①。

5、相对于江苏省,浙江省对外贸易地区发展比较均衡。

以江苏13个省辖市2006年的截面数据进行分析。江苏外贸发展在市与市之间,苏南、苏中与苏北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苏州、无锡出口继续强势增长,全省进出口分布进一步向苏南地区集中。全年苏南地区进出口2602.04亿美元。在苏南五市中,苏州进、出口额均独占鳌头,进口795.78亿美元,比上年增17.3%,出口946.84亿美元,增幅30%;无锡进口177.44亿,出口214.40亿美元,进出口增长幅度分别为37.9%,30%。苏南地区对外贸易已占全省外贸总额的91.62%,苏中、苏北分别只占5.77%和2.61%。

浙江省外贸进出口区域相对均衡,但主要集中在浙东北,以杭州、宁波两市最为突出,占到全省出口的60%以上。2004年浙江东北6个市,对外贸易量占全省贸易额的82.04%,其中杭州、宁波2市进出口占全省进出口的比重分别为28.75%和23.61%;2006年浙江东北6个市进出口占到进出口总量的80.41%,其中杭州比重为23.61%、宁波为23.61%。

6、江苏省贸易规模远高于浙江,但贸易顺差额低于浙江。

1995-2006年间,江苏省的贸易额总和为10820.3亿美元,是浙江省5672.4亿美元的1.91倍,但贸易顺差总额仅为浙江的0.45倍。按贸易顺差总额与外贸总额的比例计算,江苏省是1∶10.47,浙江省是1∶2.46。2006年,浙江省贸易顺差额为626.5亿美元,占全国贸易顺差额的35.30%,江苏仅为20.76%。这主要是由于江苏省以加工贸易为主,产品附加值低,而浙江省以一般贸易为主,原材料基本在省内采购,又具有劳动力成本低优势。

二、江苏省和浙江省外贸模式成因

(一)两省贸易模式共同成因

1、政策推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省和浙江省发展开放型经济,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各级政府部门努力促进投资与贸易便利化,把对外贸易的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当江苏省面对以乡镇企业为主导的传统产业出口增速递减的困境时,地方政府通过制度模仿和创新,抓住世界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借助政府力量和公共财力,从交通、环境、政策等多方面优化投资环境,集群式引进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外资,苏南地区各类国家级开发区迅速崛起,为加工贸易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成功地实现了外贸发展模式的转换。同期,浙江省充分发挥省内民营经济活跃的特点,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引导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和建设“出口品牌”工程。同时,浙江省还深化外经贸体制改革,加快大通关建设,促进民营企业扩大进出口。尤其是近几年在面临人民币汇率变动加快、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等困难下,主动收集相关信息,发布预警消息,为企业提供对策分析建议,支持行业协会和进出口商会维护行业和企业的利益。

2、区位条件和人力资本优势。同属于长江三角洲的江苏省和浙江省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江苏省有国家一类对外开放港口,有长江和大运河的航运;浙江省拥有丰富深水岸线资源和优越的港口自然条件,港口经济发达。两省铁路、高速公路和国道纵横交错,开展进出口贸易的交易成本较低。长三角地区较发达的制造业也形成了高素质的劳动力储备,具有较强的人力资本的优势。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和技术市场处在全国前列,土地、一般劳动力成本低,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中高级管理人才素质高、数量充足,有利于经济和贸易发展对不同层次人员的市场需求。同时,相近的地理位置,灵活的用人机制,相似的生活习惯也有利于江苏、浙江两省人才的流动,推动该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二)江苏省外贸模式特有成因

1、开放的历史文化传统。在19世纪60-70年代,苏南地区出现了由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马建忠等人构成的苏南晚清改良思想群落,提出要将发展工商与发展对外贸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改变国内市场为外国商品所占据的局面,向海外发展贸易,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这种改良思想对苏南地区民族工业和开放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苏南地区留下了很深的文化烙印。另一方面,江苏省处于中华南北文化的交汇点,江苏人的性格中既秉承了江南的温柔婉约又融合了长江以北的豪迈性情,人们对外来新生事物有更强的适应性和包容性,更具开放的心态。这种文化传统和性格特征使江苏人从一开始就对外资的进入抱有包容的态度,他们会以比较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外资,考虑如何去适应外资的进入。

2、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开发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苏州工业园区、昆山等地的开发区在短短十几年内已快速发展成为利用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增长点。而苏州工业园区管理模式的示范效应使苏州乃至江苏的开发区的管理较早与国际接轨,管理体制和配套设施较为完善,且率先加入了全球经济竞争,增强了其对外资的吸引力。相对于浙江“内部驱动型”的贸易发展模式,江苏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导,强化开发区集聚、辐射功能的“外部推动型”的“溢出效应”较为明显,外资的大力引进和外资企业在全省出口中比重的提高推动了全省出口产品结构层次的提高。

3、由于历史原因,江苏省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存量规模较大,20世纪80年代外贸体制改革带来了江苏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进出口的迅猛扩张,从初级产品和资源性产品起步,转向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为主,成为一般贸易进出口的主体。1993年以后,外贸经营权的大幅放开,乡镇企业全面改制使集体、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出口贸易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十五”期间,江苏省抓住民营经济加速发展的机遇,加快民营经济国际化步伐,积极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通过创办私营外贸企业创业园、政策倾斜、开展新增外贸经营主体业务培训等,扶持民营企业扩大出口,民营企业成为全省对外贸易最活跃的因素和新亮点。

(三)浙江省外贸模式的特有成因

1、一直以来,浙江省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上,通过不拘一格的市场开拓方式(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浙江省的产品就被通过各种形式出国的浙江商人带到了全世界)、利用人格化的信用体系维护交易网络和上、下游产业发展形成的良性互动,浙江的县市和乡镇形成了一大批各有特色的、专业化生产某类产品的集群(如服装、鞋帽、小商品、玩具等)。浙江省外贸发展的基本路径是“低成本扩张”,以小商品为基础,形成小商品、低成本、高回报的产业特征,小商品产业集群的发展,使生产所需原材料基本上都可以在省内的市场采购到,而不需要进口,加上浙江商人的全球销售网络,降低了一般贸易成本。因此,通过以家庭作坊式的小商品生产和出口,不断进行资本积累,逐渐扩大生产规模,形成“小企业、大市场、大产业”的格局,是浙江省贸易得以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2、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三大出口主体并驾齐驱是浙江省对外贸易的一大特色,也是浙江所有制结构优势、市场先发优势、区域产业特色优势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浙江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过去由于制度限制,私营企业只能以国有外贸企业业务部的形式介入外贸业务。随着国家出口经营权的逐步下放,越来越多的私企开始大举进军国际市场。2006年,浙江已有4000多家民营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权,近万家民营企业从事出口商品加工,产品销往世界五大洲的150个国家和地区。值得一提的是,民营企业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机电产品,给机电产品出口注入了巨大的活力。浙江省民营经济体现出更多的科技创新潜力,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把目光投向了高品质、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开发,品牌意识大为增强,无疑为会更好地促进民营企业的进出口发展。

3、国际产业结构转移使中国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加工基地,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组成部分的浙江省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逐渐被国外资本所利用。2004年以来,随着前期投资逐渐转变为现实产能,浙江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获得迅猛发展。2004年,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出口217.1亿美元和38.7亿美元;2006年就迅速增加到423.9亿美元和101.7亿美元。

三、江苏省和浙江省的贸易模式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通过对江苏省和浙江省对外贸易对各省GDP的拉动度②和线性回归分析,我们得到如下结论:

1、相比较一般贸易,江苏省加工贸易对GDP有较大促进作用。加工贸易每增长1亿元,GDP将增长0.218亿元,而一般贸易增长1亿元仅对GDP贡献0.165亿元。而加工贸易对GDP的贡献和一般贸易的比例远低于两种贸易方式在贸易总额中所占份额的比例,这表明江苏省的产业内贸易长期以来是建立在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牺牲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基础上的,而不是建立在规模经济和专门生产一定的差异产品的基础上,是一种国际直接投资推动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间贸易。

2、浙江省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对GDP的都有促进作用,但两者相差不大,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每增长1亿元,GDP将分别增长0.169亿元和0.159亿元。加工贸易之所以和一般贸易对GDP有相似的推动作用,这主要是因为虽然浙江省的外贸方式主要以一般贸易为主,但其总体贸易规模还比较小,而相对应江苏省来说,浙江省加工贸易的增值率比较高,2005年,浙江省加工贸易增值率为97.49%,而同期江苏省加工贸易增值率仅为26.28%③。浙江省加工贸易一开始就走“高端路线”,虽然纺织品和机电产品为主,但浙江省企业吸取中国加工贸易附加值普遍低的教训,追求品牌价值,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从事高质量的贸易产品加工,即使其经营规模比较小,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虽然加工贸易占进出口额的比例只有二、三成,但“溢出效应”明显。浙江省政府精心打造的精品出口加工区如杭州出口加工区,宁波出口加工区、嘉兴出口加工区、慈溪出口加工区等,做好对加工贸易产业的引导工作,避免和粗放型、外延式扩展的传统贸易模式对浙江省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升级也做出了积极贡献。

注释:

①http://www.scio.gov.cn/xwfbh/gssxwfbh/xwfbh/200701/t106745.htm浙江省对外贸易状况发布会

②对外贸易对GDP的拉动度表示GDP增长率中有几个百分点是由国际贸易贡献的,亦即贸易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与GDP增长率之间的乘积。外贸对GDP增长的拉动度=(净出口增量/GDP增量)×GDP的增长速度,其中净出口增量:(出口增量-进口增量)。

③http://www.zj.xinhuanet.com/magazine/2006-08/14/content_7778287.htm

标签:;  ;  ;  ;  ;  ;  ;  ;  ;  

贸易模式选择与经济增长--以江苏和浙江贸易模式为例_一般贸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