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社会功能的特征与规律_政治论文

教师社会功能的特征与规律_政治论文

教师社会作用的特点和规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规律论文,作用论文,教师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师的社会作用是社会教育需要的反映,是教师劳动的效益。它是确定教师社会地位和待遇的依据,是制定、实施教师法规、政策的前提,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探讨教师社会作用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教师法》,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社会作用。

一、教师的社会角色和作用

教师是培育社会新生一代、提高民族素质的专门人员,教育的社会职能通过教师而实现。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师的社会角色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作用更为重大。教师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军,是一支能量很大、影响深广的积极而活跃的社会力量。

1.教师是民族素质的奠基者。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的影响。民族素质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是决定民族兴衰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因素。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取决于民族素质,又对民族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当今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对在一定遗传、环境条件下的人的素质形成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自己的思想、品德、知识、能力,运用多种手段,对新一代进行系统的教育,促进新一代德智体的全面发展。青少年是人的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的良好素质和创造性劳动,对新一代的教育和影响作用具有长期性、全面性、深刻性,因而提高民族素质具有奠基性作用。

2.教师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教师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是生产力的主要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是科技进步的基础。只有通过教师的教育和训练,才能使可能劳动力转化为现实劳动力,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先进生产力,人类生产力发展的每一质的飞跃,都离不开教师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核心是为经济建设服务,,以教育的手段开发社会人力资源,开拓和发展先进生产力。社会生产力越发展,教师开发智力资源的作用越重大。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向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转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必然带来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的发展和变化,对人才和劳动者的结构、层次、数量和素质提出新的要求,这就必须依靠教师进行科技知识的再生产,培养各种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为开拓先进生产力提供智力保证。

3.教师是民主政治建设的促进者。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巩固和发展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保证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历史的渐进的发展过程,它受制于社会历史条件。主要受制于生产力水平和公民的思想文化水平。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指出:“直到今天我们还没有达到使劳动群众参加管理的地步,因为除了法律,还要有文化水平……。”(《列宁全集》第29卷156页)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各项公民权利,享有管理国家和企事业的权力。公民的素质是行使其仅力的基本的主观条件,它在实际上影响民主的性质,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民主制度的巩固,民主管理的效能。教育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只有通过教师的劳动,才能使新一代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具有较高的思想文化水平和参政议政能力,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发展。

4.教师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建设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重要地指导方针。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是加强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因而教师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中华民族几千年留下的大量的优秀思想文化遗产,人类创造和积累的无比丰富的精神财富,当今世界各国的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经过教师的整理、选择和创造,才能具有现实价值,丰富社会精神文明的内容,建设新的思想文化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只有通过教师通过教师的传递、身教和培育,才能使下一代掌握人类思想文化的优秀遗产和新成果,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提高分析、鉴别和创造能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一代,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代代相传,不断提高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发展科学文化,促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教师社会作用的主要特点

教师的社会作用是重大的独特的深广的。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的社会作用既有共同点,都适应了社会需要,有益于社会的存在、运转和发展,又有区别于其他职业社会作用的不同点:

1.教师社会作用的领域具有独特性。教师职业是人类社会分工、社会职业发展的产物,它直接产生于社会的教育需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类教师职业的发展经历了教师萌芽时期、兼职教师时期、专职教师时期,而专职教师又是一个从综合教师向专业教师发展的过程。不管社会如何发展,社会职业如何演变,教师阵业都将存在和发展,因为教师是社会教育职能的主要承担者,肩负着社会新一代的培育及社会成员继续教育的历史重任;社会对教育不断增长的要求,主要依靠教师来满足;教师在社会发展和进步过程中起着桥梁作用、纽带作用和推动作用。教师在社会发展中的特殊的教育作用是其他任何一种职业都不能替代的。各种社会职业的意义和作用不是同等的。教师具有较大社会意义和作用的一种社会职业。教师职业活动及其作用的重要性、独特性,决定了教师职业的永恒性、崇高性,因而教师应当要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成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

2.教师社会作用的受益具有人民性。这是由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及其功能所决定的。从纵向看,由于教育具有阶级性,阶级社会中的教师作用具有两重性:既传播人类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又为统治阶级培养继承人,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在剥削阶级社会里的教师是为了少数人或部分人服务,教师的社会作用不属于全体人民所共有。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条件下,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阶级结构的变化,教育成为人民的事业,教师成为人民的教师。教师不再是为某一阶级、集团、群体服务,而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与我国教育史上教师作用有着本质的区别。从横向看,我国现阶段的各种社会职业都有各自的服务对象、内容和方式,都有各自的作用和受益圈。但教师的服务对象却具有很大的包容性。随着教育类型、结构的发展,整个青少年一代和广大社会成员,都是不同教师的服务对象;其服务方式从满足人的一次性、阶段性的教育需要发展为适应人的多次的终身的教育需要;其服务结果不同于给人提供一次性或耐用性消费品,而是促进人的素质的发展及其作用的发挥。因此,教师职业活动的受益者不仅是受教育者及其家庭、所在单位,而是全社会、全体人民。社会各部门、单位、团体和各界人士,都要尊重,支持教师的劳动,充分发挥和公正评价教师的社会作用。

3.教师社会作用的结构具有发展性。教师的社会作用随着社会及教育的发展而发展。原始社会的教育是由长辈向下辈传授打石、风俗等生产、生活经验。封建社会的教师是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而对下一代传道、授业、解惑。由于阶级条件和历史条件的制约,教师的社会作用既是重要的,又是有限的。在人类教育史中,封建社会教师的作用是一种层次较低的简单结构。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并提供新的条件,开创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新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人的发展与社会需要的矛盾、运动,导致教育功能及教师作用的发展。我国现阶段教师的作用是“两块、双层”结构,即教育层和社会层。从教育层面看,主要有四:一是教育作用。教师是教育方针的贯彻者,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实际上决定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并以自己的品德、行为影响学生。二是民主管校作用。参与学校发展规划、教育计划、重大问题的决策,监督其实施,保证学校的社会主义方向。三是教育改革作用。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验者,有计划地改革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也必须依靠教师的智慧和力量。四是社会联系作用。学校教育同社会生活的联系,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及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结合的过程中,教师起着组织协调作用。从社会领域来看,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促进社会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通过作用人而作用社会,通过教师育人而发挥功能,是教育的重要特点。因此,现代教师社会作用的结构呈现出“一根多枝”的树型特征:“一根”即培养人,提高民族素质;“多枝”即促进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教师在教育和社会领域的重大作用,决定了教师是社会成员中素质水平校高的部分,同时也需要社会形成相应教育环境,沟通、拓宽教师发挥作用的渠道。

4.教师的社会作用的显示具有广延性。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其主要的直接作用体现为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因而教师劳动的效益不像物质产品那样明显,其效益显示的特点有四:一是近期显示和滞后显示的统一。教师劳动的近期效果是在一定教育时间内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的进步,即教育质量水平。由于教育的周期长,学生素质的形成发展是渐进的过程,因而教师对教育者所起的作用,往往要在教育过程结束后才能逐渐显示出来,带有滞后性。二是直接显示和间接显示的统一。教师的作用直接体现在人的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中。人是一切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财富的增长间接反映了教师的作用。在大体相同的劳动条件下,劳动者教育程度的差别决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这种高低差别就是教师劳动效益的间接显示。三是国内显示与国际显示的统一。教师的社会作用主要体现在本国生产力的发展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但一个国家、民族的科学文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成果。现代科技迅速发展,国际交流日益活跃,随着我国社会及教育的发展,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必将对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四是现实显示和历史显示的统一。教师劳动的作用具有长效性,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及其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都是教师劳动的现实作用;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新一代的成长,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才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得以延续和发展。教师在社会发展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活的环节”作用,将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不断显示出来。

三、教师社会作用的规律及其利用

教师的社会作用有理论作用与实际作用之分,前者是在一定社会的现实条件下教师可能实现的社会教育需求,是一种应有的或可能的社会作用;后者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已经和将要产生的效果,即教师对社会的实际贡献。教师的滞后性和历史性作用是一种将要产生和必然产生的社会作用,也是教育实践的效果。

上述种种教师社会作用都是可能性的作用,教师能否及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应有作用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教育环境、条件与教师素质。探索和利用二者交互作用的客观规律,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是充分发挥教师社会作用的关键所在。

1.社会与教师双向作用规律。社会对教师的作用,是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水平对教师职业给予的条件和影响,社会支持教育的环境;教师对社会的作用是其教育实践活动对社会生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效力和效益。这两种不同作用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教师只能适应、利用而不能超越社会教育环境和条件去进行教育工作,不同社会、同一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给教师职业以不同的作用,教师就会在职业活动中体现出的作用也不同:社会给教师劳动提供的条件良好,教师就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重大社会作用;社会提供的条件较差,教师发挥的作用也较差;社会忽视教师合理的基本要求,对教师职业活动中的重大问题处理不公,教师就可能对社会产生消极作用。社会教育环境和条件是教师发挥社会作用的前提。反之,教师的社会作用又是影响社会教育环境、条件的重要因素。因此,社会与教师的双向作用互为因果,,互促共长,这是社会教师职业活动的一条重要规律。

社会对教师职业提供的条件受制于社会历史条件,主要受制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社会决策层的教育意识。我国现阶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教育的战略地位,教育方针及教师应成为最受人尊重的职业地位确立,教师工作条件的改善,为教师提供了基本条件,广大教师较好地发挥了社会作用;但也有不足之处。据武汉市对2242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教师积极性发挥好、较好、一般、较差的分别占20%、50%、20%、10%,这反映出部分教师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教师劳动的条件有待改善。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决策者运用教师职业活动的规律,调整和发挥社会与教师之间的双向作用,形成社会[*#0921]教师的良性循环。为此,必须切实改善社会环境和条件,实现三个适应:[1]增强教育意识,增加教育投入,使教育经费与教育的战略地位相适应。[2]下决心采取措施,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使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与教师的社会作用相适应。[3]大兴尊师重教之风,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支持、资助教育,使社会教育环境与教师育人的需要相适应。

2.教师人才流动规律。教师队伍相对稳定是发挥教师社会作用的重要条件。人才流失,反映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内聚力、教育力不高,影响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结构及功能。

近几年,教师的流动较为突出。1993年下半年,国家进行工资改革,提高了教师的工资,教师流动明显减少。应当看到,今后教师的流动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其一,教师流动反映了地区经济及教师发展水平、教师待遇的差异,这种差异又反映了事物发展不平衡及市场经济形成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竞争、人才竞争,原有的不平衡即使改变了,还会出现新的不平衡。同一职业待遇的地区差别,同一地区不同职业的待遇差别将长期存在,这是教师流动的社会性原因。其二,现阶段教师劳动具有二重性,既是社会需要,也是谋生的手段,是教师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教师的自主性、选择性、竞争性增强,希望、追求较好地工作和生活条件已成为教师的一种心态,这种心态的发展有可能变为行动,这是教师流动的主体性原因。其三、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教师统分统配、高度集中管理模式的改变,为教师流动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环境。所以,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教师流动是不可避免的,对教师的流向及其后果则要进行具体分析。目前的问题是教师实际流向与需要流向相矛盾,即教育需要教师从城市向农村流,从内地向边远地区流,从富裕单位向短缺单位流,从学非所用岗位向学用一致岗位流;而实际流向正好相反,教师正在从内地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流,从农村向城市流。这种矛盾现象反映了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教师向工作、生活条件较好的地方流动,是一条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对于教师的不符合教育需要流动,不能仅用行政手段制止,而要采用符合教师流动规律的措施,使教师流动成为调节供求矛盾、形成合理布局的重要手段。这对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来说,无疑是一种难但充满希望的选择。主要措施有四:[1]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教师的工资提到与当地全民所有制企业同类人员大体持平的水平,说能防止教师向其他行业流动;提到超过当地全民企业同类人员的水平,就能吸引社会的优秀人才从教。[2]实行政策导向。对去农村、边远地区的教师在工资待遇、户口、子女就业、退休保障、住房分配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3]加强思想引导。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把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提高职业动机水平和精神境界,防止、抵制市场经济发展中带来的消极影响。[4]制定必要的法规,适当进行行政干预和计划流动,对违反政策、法规的非正常流动,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3.教师劳动能力发挥规律。事物的变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是普遍规律。教师劳动的外因包括学校内外环境和条件,这里主要指学校内部环境和条件。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的育人活动,是一种社会化的集合劳动,学校环境条件对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其作用的主要特点:一是经常性,每日每时都对教师起作用;二是长期性,在教师的整个职业活动过程都起作用;三是直接性,其作用是学校外部环境条件所不能代替的;四是多样性,这种作用的具体内容、方式、渠道都是多样的。教师劳动的内因是自身的素质,是由一定的思想、品德、知识能力、身心等因素构成的结构体,具有动力性、动作性和调节性等的作用,是形成自身种种需要的主观条件,是决定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观因素,也是调整个体与社会关系的自身因素。学校环境对教师的种种作用和影响,要通过教师素质而实现。不具备一定环境和条件,教师素质较好也能发挥作用,在一定的客观环境和条件下,教师素质对教育工作具有决定作用。因此,不断改善学校教育环境条件与不断提高教师素质相结合,是发挥教师社会作用的又一重要规律。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自觉运用这一规律,是办好社会主义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改善学校环境条件与提高教师素质,国家和社会要创造必要的条件,教师的合理需要有一些应由国家和社会来满足,但学校内部也具有相当大的能力和潜力,教师日常的工作、学习等方面的需要和问题,主要靠学校力量来解决。学校管理者对此负有重大责任,但教师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改善学校环境条件的参与者、建设者与受益者的统一。因此,学校应当和可能在发挥教师作用的发挥作用上大有可为。教师作用的发挥有两个层次:一是教师已有素质、能力所应有的作用的发挥;二是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新形势下的教师作用的发挥要从第一层次转向第二层次,学校促使教师发挥作用的因素大体有四类:[1]启动因素。包括依靠教师办学,确定教育目标,思想政治工作,满足合理需要等。[2]发挥性因素。主要有教师的作用和组合,酬劳和激励,教学设备和手段,校风和人际关系。[3]提高性因素。主要有总结经验,教改教研,学习进修。[4]调控性因素。主要有修订计划,检查督促指导,考核和评价。这四类因素在一所学校内,往往是有利备件与不利条件、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的矛盾统一。学校要具体分析、充分运用有利条件,调动积极因素,从多方面去促进教师素质、能力的提高及其作用的发挥,以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的需要。

标签:;  ;  ;  ;  ;  ;  ;  ;  ;  ;  

教师社会功能的特征与规律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