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式研究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式研究

王文珺[1]2011年在《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增长是经济学永恒的主题,持续的经济增长是每个国家追求的目标。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一些专家指出美国需要提高储蓄率,降低消费;而我国需要扩大消费,降低储蓄率。为什么会提出如此截然相反的对策?本文试图寻找这个问题的理论基础。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理论正是从储蓄与投资的关系出发,提出了实现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早在哈罗德和多马之前,古典经济学家就研究了消费、储蓄和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亚当·斯密非常强调资本积累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同时,他也就非常重视对资本积累的动因的研究,也就是储蓄量的决定问题;在“马尔萨斯陷阱”这种均衡下,人均储蓄为零,经济增长停滞;李嘉图认为由于存在报酬递减规律,利润会下降,从而抑制资本的积累,同时也就抑制了经济的增长;马歇尔在其著作中提到了资本—产出比的涵义,并且指出,随着知识和技术的进步,资本产出比是下降的,同时马歇尔还提到了资本积累的来源与资本积累的作用。哈罗德和多马正是在这些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所考察的问题是:一个国家长期内的生产,如果按照一个固定不变的增长率,年复一年地均衡增长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化的开端,从此,经济增长理论走上了用数理工具进行分析研究的道路。新古典增长模型最初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索洛、斯旺等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批评和修正哈罗德—多马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中固定比例的生产函数的假定,使得模型具有不稳定性。为了消除这种不稳定性,索洛将资本—产出比内生化,得出了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索洛—斯旺模型成了以后半个世纪几乎所有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研究出发的基准。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虽然具有不稳定性,但它包含的劳动、资本投入、储蓄、人口、技术等因素是—切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基本出发点。它在经济增长理论中处于重要的地位,虽然该模型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增长问题,但是它对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他强调的资本积累的重要性、对于政府干预的作用以及储蓄与投资的关系等等,都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

刘国栋[2]2009年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历程》文中认为自哈罗德和多马建立第一个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以来,经济增长理论一直是经济学家讨论的主要课题之一。根据正统经济理论的标准说法,经济理论模型说明的是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这种模型中的变量分为“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两类:“内生变量”的数值由模型本身决定,而“外生变量”的数值对该模型来说是预先给定的。按照对经济增长最终决定方式的外生性和内生性,以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为界,传统上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分为旧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即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可是实际上,将已有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中的外生变量内生化以构造新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并不是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独到之处。回顾由哈罗德和多马建立的第一个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在这个模型中,“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一开始就就分得清清楚楚。在哈罗德—多马模式中,有四个外生给定的参数:储蓄率、资本—产出比、劳动力的增长率以及技术进步率。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作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内生化进程的出发点,自出现以来,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的历史也就是将哈罗德—多马模型中的那四个外生给定的参数内生化的历史。本文将按照资本—产出比、储蓄率、技术进步率以及劳动力的增长率依次内生化的顺序,对经济增长理论作一个综述,主要内容是依次对哈罗德—多马模型、索洛模型、最优增长模型、新经济增长模型作出理论阐述和评价,最后根据这些理论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提出一些建议。

齐佳兵[3]2018年在《浅谈哈罗德—多马模型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和平发展是当下各国主旋律,经济可持续增长也就成了每个国家追求的目标。哈罗德一多马经济增长理论正是从储蓄与投资的关系出发,提出了实现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本文对哈罗德—多马模型进行分析,包含了劳动力、资本投入、储蓄、技术等因素;深入分析哈罗德—多马模型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启示,从资本积累、劳动力、政府干预、储蓄投资等方面提出我国经济增长建议。

范德胜[4]2009年在《哈罗德—多马—希克斯经济增长模式的不稳定问题探源》文中认为学界通常认为:哈罗德—多马—希克斯经济增长模式的不稳定问题(也叫刃锋问题)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哈罗德采用的技术有问题,他没考虑到资本和劳动是可互换使用的,从而导致了他的经济增长模式不能解释经济增长的持续繁荣。其实,哈罗德是充分理解资本和劳动在技术上相互替代的可能性的。哈罗德是一个凯恩斯主义者,强调企业家行为和预期的作用;他认为,由于利率不可能平稳下降(流动性陷阱),无法保证资本和劳动是可以替代的。按照凯恩斯经济理论推导的哈罗德—多马—希克斯经济增长模式只能是不稳定的。

周丰滨[5]2001年在《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理论及经济增长模型探析》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了哈罗德—多马的经济增长模型,探讨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途径和趋势。提出对该模型中有关研究方法的借鉴。

孙慧娜[6]2011年在《重大自然灾害统计及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文中认为当今世界自然灾害频发,无论是发生在日本东海岸的特大地震及其相伴随的海啸和核泄漏,还是汶川特大地震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有效实行灾害管理是促进社会和谐、国家进步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而科学地进行灾害经济评估是灾害管理必不可少的环节。准确把握灾害统计的相关理论和内涵是科学运用统计工具为灾害管理服务的前提,因此研究灾害统计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并进行间接经济损失评估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阐明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介绍研究的基本思路;在梳理与本文相关的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找出国内有待研究的方向和内容;进一步,对自然灾害的定义、等级划分、灾害统计的研究对象、原则和分类进行梳理,探索重大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的内涵,结合灾害统计的研究对象和分类,将灾害损失研究,特别是间接经济损失评估作为本文研究的重点。其次,本文归纳对比国内外专家常用的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方法,包括生产函数模型、投入产出模型、社会核算矩阵模型、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和经验系数法及其他经济模型。根据资料的可得性,本文将经验系数法作为比较基准,重点选用生产函数模型的哈罗德—多马模型、投入产出法中的分配系数法和消耗系数法对汶川地震的间接经济损失进行实证研究,同时利用比率分解法编制了四川省非补充输入型投入产出表,以区分省内外损失。根据实证结果,结合四川省的实际情况,并从方法的出发点、横行和纵列的处理、非补充输入型地区投入产出表显示的差异上进行对比,本文认为分配系数法更适用于汶川地震的间接经济损失评估。

范德胜[7]2000年在《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在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基础上,将《通论》中的内容长期化、动态化,标志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开端。从此以后经济增长理论就成为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自从索洛(R.SoloW)1956年发表《对经济增长理论的贡献》一文之后,西方成千上百的经济学家转入了对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二十世纪 50年代中期和 60年代末是经济增长理论的黄金时代。但70年代初期以来,关于经济增长理论的文章突然从西方各主要学术期刊上消失了。原来相当有建树的增长经济学家都转入其它研究领域。 增长理论的盛衰表明这一学科的发展存在严重的问题。以索洛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是西方主流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新古典增长理论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罗默尔(P.Romer)1986年的文章探讨了消除这些局限性的途径,创立了“新”增长理论。 本义主要研究哈罗德-多马模式的“刃锋”问题。增长模式的稳定性问题一直是各增长学派的研究重点。以“刃锋”问题著称的哈罗德-多马模式在经过各学派发展之后,增长模式在哈罗德-多马模式之后成为稳定的了。但人们对于哈罗德-多马模式为什么是不稳定的,莫衷一是。多数人认为是因为哈罗德-多马模式采用的固定系数生产函数有问题,他们不理解资本和劳动在技术上是可以替代的。在与索洛模式比较之后,本文得出结论: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式的不稳定性质是由于哈罗德是一个彻底的凯恩斯主义者,强调企业家行为和预期的作用;同时哈罗德是充分理解资本和劳动在技术上替代的可能性的,只不过由于利率不可能自由调节,无法保证资本和劳动在技术上可以替代的罢了。按照凯恩斯经济理论推导的哈罗德-多马模式只能是不稳定的。索洛经济增长模式的稳定性质,并不仅仅是因为索洛理解资本和劳动在技术上是可替代的,采用连续总体生产函数;而且是因为1、索洛没有强调预期的作用,总是令事前投资等于事前储蓄,在其模式中不存在一个独立的投资函数。如果采用一个独立的投资函数,哈罗德的刃锋问题会立即在索洛模式中重现。2、索洛模式中利率是可变的。 本文最后部分综述了包含技术进步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式,将技术进步引入增长模式之后,并不会改变我们上面的结论。

王瑜[8]2011年在《西方发展观研究:理论探微·殊异甄析·启迪价值》文中研究指明发展是普世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当今世界,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与全球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全球治理的滞后性与全球问题的凸显之间的矛盾日益深化,任何国家和民族都面临着共同的发展难题,全球化时代各国的发展具有共同性、内聚性和统一性。马克思曾经说过:“问题本身并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社会对抗的发展程度的高低。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挥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研究西方发展观的意义即在于此。本文本着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借鉴价值的宗旨来展开西方发展观的研究,重点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发展观、西方发展观的演变路径、西方学科(派)的发展观、西方发展观的新思潮,并且把每个研究的部分都与科学发展观做一比较,从两者的比较之中发现科学发展观的高深和精妙之处,同时也吸收西方发展观的合理因素,指引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第1章,绪论。主要对容易混淆的相近词的概念加以厘定,并且介绍了选题价值、结构框架和研究方法。人类社会发展存在诸多共性,西方发展观与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演进的趋势基本类似,它们在不少方面是相通的,这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我国新近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既吸收了当代西方发展理论的优秀成果,但又不是对它的简单照搬;虽然比它晚出,却因此而比它更科学。第2章,马克思恩格斯的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唯物主义发展观,马克思恩格斯就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的规律、未来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与自然的关系等都阐释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只有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视角,才能正确认识发展问题,作出科学判断,制定正确方针。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领会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最新成果。第3章,西方发展观的演变路径。二战后,西方发展观的发展脉络大致经历了一维客体论、多维客体论、主客相关论和主体中心论四个阶段的路径选择。这种路径选择的依次更替,使战后西方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不断推陈出新。西方发展观演进脉络呈现如下规律:一,由客体中心论转变为主体中心论;二,由关注发展的进度转变为关注发展的代价;三,由线性发展观转变为非线性发展观。第4章,西方学科(派)的发展观。首先,介绍了人本主义发展观。人本主义发展观取代传统发展观表征发展观的历史转型,从“宗教人”到“经济人”再到“人本人”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人本人”对“经济人”视阈边界的拓展为发展观矫正目标定位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哲学基础。其次,介绍了新自由主义发展观。新自由主义在处理个人与国家、自由与民主、放任与约束、市场与政府、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上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新自由主义强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一种自我完善的能力和对经济的自动调节作用。它把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无限夸大,视经济自由为经济学的最高原则,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新自由主义主张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和全球“一体化”,其本质是适应国家垄断资本向国际垄断资本转变要求的理论思潮、思想体系和政策主张。再次,介绍了后现代主义发展观。在发展模式向度上,后现代主义发展观是一种生态性的发展观。在发展关系向度上,后现代主义发展观是一种和谐性的发展观。在人的发展向度上,后现代主义发展观是一种创新性的发展观。最后,介绍了发展经济学的发展观。发展经济学是二战之后逐渐形成的经济思想流派,主要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研究视阈覆盖人口增长、人力投资、失业和人口迁移、农业的转变和乡村的发展、工业化、国家贸易、国际收支、外国投资和援助、发展计划、财政金融政策、发展经验和经济结构变化等问题。第5章,西方发展观的新思潮。本部分主要介绍佩鲁的“新”发展观、森的“自由”发展观、熊彼特的“创新”发展观和罗马俱乐部的极限论发展观。佩鲁在对传统发展观进行批判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以人为中心、以文化价值为尺度、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新发展观。森以自由的视角来看待发展,提出了自由发展观。熊彼特以“创新”发展观的视角来说明资本主义基本特征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趋势。阿马蒂亚·森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提出了自由发展观。极限论发展观是米多斯等人在《增长的极限》一书中提出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认为世界的发展早晚会遭遇“极限”。增长极限论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向。

王空[9]1990年在《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在经济数量关系及计量方式上的局限》文中认为本文讨论的对象,不是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的全部理论内容,而仅限于其基本公式的经济数学构造及计量应用。每当人们应用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进行现实的增长分析或预测之时,只要认真审验,便会发现,理论计量结果与实际统计数据之间,总是存在一个显著的数学构造性而非计算性的误差。对此,可以有四种估计或评价:第一,中外经济条件各异,不可应用;第二,模型公式旨在理论阐述,不能用之计量;第三,模型基本公式在经济数量关系或经济数学建构上存在明显缺陷,使之比较适于单纯的假设性理论推论,或对有关

杨付宽[10]2012年在《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在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2011年,全国经济总量更是达到47.2万亿元,并已经连续多年经济增长速度保持8%以上。而固定资产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三大引擎之一(投资、消费、净出口),对经济的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我国经济增长长期主要是由投资带动,从2001—2011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达到53.4%,平均拉动经济增长5.4个百分点,在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的平均增幅为10.2%。在2011年资本形成总额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3.3%,直接拉动经济增长4.9个百分点。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时期,需要有一定量的投资规模来保证城市化进程的顺利实施。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国内很多学者开始对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激烈的讨论。本文主要研究分析了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了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之间的面板数据模型分析。通过对固定资产投资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研究,为了适应当前经济形势,我们对固定资产投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投资规模作为一个投资的量,对经济的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投资结构和投资效益作为一个质,直接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不仅要有一定量的保证,同时更需要有质的要求。本文首先对中西方已有的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和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从而从理论层面得出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本文首先分析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历程,总结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的经验,从经验角度初步验证了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后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投资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的关系,测量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效率。最后,本文根据中央政府提出的经济目标: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而对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投资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保证经济的平稳增长,又要有利于我国经济目标的实现。本文根据已有的分析结论以及政府提出的经济目标,得出我国现阶段的投资取向:即首先要确保一定量的投资规模,保证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顺利推进,以及政府各项惠民政策的实施;其次要调整投资结构,从而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调整投资结构主要是指将投资领域由生产性投资逐步向非生产性投资倾斜,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以及基础设施薄弱地区的投资力度,重点改善关乎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最后要努力提高消费者的消费倾向和消费意愿,我国长期存在着消费动力不足的现象,这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平稳增长,也是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一个方面。为了有效改变这一局面,我们必须着力改变消费者消费倾向偏低的现状。提高消费者的消费倾向不仅要提高消费者的收入、市场预期,更要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可以说这是一项长期而有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研究[D]. 王文珺. 河北经贸大学. 2011

[2].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历程[D]. 刘国栋. 上海交通大学. 2009

[3]. 浅谈哈罗德—多马模型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启示[J]. 齐佳兵. 中国商论. 2018

[4]. 哈罗德—多马—希克斯经济增长模式的不稳定问题探源[J]. 范德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9

[5].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理论及经济增长模型探析[J]. 周丰滨.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6]. 重大自然灾害统计及间接经济损失评估[D]. 孙慧娜. 西南财经大学. 2011

[7].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式研究[D]. 范德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0

[8]. 西方发展观研究:理论探微·殊异甄析·启迪价值[D]. 王瑜. 吉林大学. 2011

[9].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在经济数量关系及计量方式上的局限[J]. 王空.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90

[10]. 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 杨付宽. 东北财经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