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以职业精神奉献--职业精神与职业精神的相关理论_敬业精神论文

就业:以职业精神奉献--职业精神与职业精神的相关理论_敬业精神论文

就业:用职业精神敬业——职业精神与敬业精神的相关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论文,职业论文,敬业论文,敬业精神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职业精神及其基本特征

社会发展的进程表明,人类的职业生活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一般的说,所谓职业,就是人们由于社会分工和生产内部的劳动分工,而长期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所谓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规范的总和;从事某种特定职业的人们,由于有着共同的劳动方式,经受着共同的职业训练,因而往往具有共同的职业兴趣、爱好、习惯和心理传统,结成某些特殊关系,形成特殊的职业关系,从而产生特殊的行为模式和职业道德要求。而人们在一定的职业生活中自觉地践行职业道德,能动地表现自己,就形成了一定的职业精神。

职业作为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社会成员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传统,产生着重大影响。其一,职业的分工不同,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不同,影响着人们对生活目标的确立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以至很大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其二,人们的职业活动方式及其对职业利益和义务的认识,对职业精神形成有着决定性作用。一个人一旦从事特定的职业,就直接承担着一定的职业责任,同所从事的职业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对一定职业的整体利益的认识,推进他们对具体社会义务的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可以逐步形成职业道德,并进而升华为职业精神。其三,职业活动的环境、内容和方式,以及职业内部的相互作用,强烈影响着人们的情趣、爱好以及性格和作风。其中包含着特定的精神涵养和精神情操,反映着从业者在职业品质和境界上的特殊性。综上所述,所谓职业精神,就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道德特征的精神。

职业精神具有以下一般特征。其一,在内容方面,职业精神总是要鲜明地表达职业根本利益,以及职业责任、职业行为上的精神要求。就是说,职业精神不是一般的反映社会精神的要求,而是着重反映本职业特殊的利益和要求;不是在普遍的社会实践之中产生的,而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它鲜明地表现为某一职业特有的精神传统和从业者特定的心理和素质。职业精神往往世代相传。其二,在表达形式方面,职业精神比较具体、灵活、多样。各种职业对从职者的精神要求,总是从本职业的活动和交往的内容和方式出发,适应于本职业活动的客观环境和具体条件。因而,它不仅提出原则性的要求,而且力求具体、有可操作性,诸如企业精神、职业誓词等。其三,在调节范围上,职业精神主要调整两方面的关系,一是同一职业人们的内部关系,二是他们同所接触的对象之间的关系。从历史上来看,各种职业集团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为了维护自己的职业信誉和职业尊严,不但要设法制定和巩固体现职业精神的规范,以调整本职业集团内部的相互关系,而且注意满足社会各个方面对本职业的要求,调整本职业同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其四,在功效上,职业精神一方面使社会的精神原则“职业化”;另一方面又使个人精神“成熟化”。职业精神与社会精神之间的关系,就是特殊性与一般性、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任何形式的职业精神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着社会精神的要求。同样,社会精神在很大范围上又是通过具体的职业精神表现出来的。社会道德和社会精神寓于职业精神之中,职业精神体现或包含着社会道德和社会精神。职业精神与职业生活相结合,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形成具有导向性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以致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着从业者在学校和家庭生活中所形成的品行,影响主体的精神风貌。

此外,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还具有三个重要特征。第一,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和精神体系的组成部分。人们的社会生活分为三大领域,即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社会主义职业精神就是职业领域内社会主义精神的特殊要求。第二,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的内容具有人民性。社会主义社会消除了人与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从根本上使职业利益同社会利益、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致起来,各种职业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各行各业可以形成共同的精神要求,即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的人民性,构成它区别于以往各种职业精神的本质特征,使之能够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发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第三,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灌输性”。社会主义社会的职业精神是在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建立的。它的主体内容不像旧的职业精神那样,可以自发形成;而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下,通过社会主义中有觉悟的职业成员的努力建立起来的。列宁在谈到培养工人的社会主义意识时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因此,加强对从业者的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使之认清社会主义职业的性质和特点,了解本职业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和职责,是十分重要的。

(摘自《弘扬职精神》,政工研究动态,2009.9,王伟)

二、职业精神的实践内涵

职业精神的实践内涵至少应该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曰敬业。敬业是职业精神的首要实践内涵,即社会成员特别是从业者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职业特别是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尊敬和热爱。敬业从本质上表现为一种特定文化精神,是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是从业者希望通过自身的职业实践活动,去实现自身本质的自为自觉的文化价值追求和职业伦理观念。敬业与人的存在方式、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都有着直接的联系,并共同构成职业精神的完整价值系统。从事职业活动,既是对社会承担职责和义务,又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完善。职业精神所要求的敬业,承载着强烈的主观需求和明确的价值取向,这种主观需求和价值取向构成从业者实践活动的内在尺度,规定着职业实践活动的价值目标。马克思在著名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善。”青年马克思就立志于为全人类服务:“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服务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任何沉重负担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作出牺牲;那时我们得到的将不是可怜的、有限的和自私自利的快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亿万人,我们的事业虽然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发挥作用,当我们离开人世之后,高尚的人将在我们的骨灰上洒下热泪。”马克思所树立的伟大典范,清楚地表明敬业在社会发展和职业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曰勤业。古语说得好:“业精于勤。”因此,职业精神必须落实到勤业上。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对勤业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他指出:“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白求恩同志“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为了做到勤业,我们不仅要强化职业责任,端正职业态度,还需要努力提高职业能力。当前,最为重要的是要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的要求:“着力提高实践能力,切实用党的科学理论指导工作实践。”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风险和挑战,必须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各行各业职业能力建设。其中,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把党的科学理论与改革发展稳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认真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要认真研究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提高干事创业能力,不断增强应对复杂局面能力,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扎扎实实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三曰创业。我们正在进行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事业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仍处在持续不断的创业进程之中,需要继续发扬创业精神。在当前,尤其要发扬创新精神,这是新时期职业精神的生动体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职业发展的动力在于创新,就是要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面对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挑战,面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提出的巨大科技需求,我们的职业活动必须开阔眼界,紧跟世界潮流,抓住那些对我国经济、科技、国防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课题,抓紧攻关,自主创新。历史反复证明,推进职业发展,关键要敢于和善于创新。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职业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四曰立业。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是中华民族所要“立”的根本大业。各行各业的职业精神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大业。需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一定要高扬职业精神,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我们核心的职业任务就是用十七大精神指导职业实践,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建设,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摘自《弘扬职精神》,政工研究动态,2009.9,王伟)

三、职业精神的基本要素

职业精神大体上由八个基本要素或基础范畴构成,即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和职业作风。这八个要素或范畴从八个特定方面反映出职业精神的特定本质和内涵,同时又相互配合,形成严谨的职业精神范畴体系。

职业理想。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所提倡的职业理想,主张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放眼社会利益,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种职业理想,是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的灵魂。一般说来,关于从业人员对职业的要求,可以概括为职业三要素,即“维持生活、完善自我和服务社会”。这“三要素”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职业选择中都是必须的。

职业态度。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是从业人员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职业态度具有经济学和伦理学的意义,它不仅揭示从业人员在职业生活中的客观状况,他们参加社会生产的方式,同时也揭示他们的主观态度。其中,与职业有关的价值观念对职业态度有着特殊的影响。一个从业人员积极性的高低和完成职业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职业价值观念。职业伦理学的研究证明,先进生产者的职业态度指标最高。改善职业态度对于培育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有着基础性的价值。

职业责任。职业责任是集中反映职业伦理关系的核心概念,但作为职业伦理学范畴的“职业责任”概念,不仅指从业人员必须履行的由法律规章和伦理法典所确定的义务即客观责任,而且指从业人员基于“自由意志”对义务或客观责任的承担,即对某项义务或某项工作任务承担主观责任。正是在后一种意义上,“职业责任”被用来评价从业人员的行为(负责任的和不负责任的),并被赋予了伦理主体性的内涵。职业责任包括职业团体责任和从业人员个体责任两个方面。例如,企业应该是在国家统一政策,拥有生产经营所必需的责、权、利的经济实体。在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中,责是主导方面。现代企业制度不仅正确划分了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也正确规定了企业与从业人员的责、权、利,并使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我们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同从业人员的关系,为培育职业精神,找到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这里的关键在于,要促进从业人员把客观的职业责任变成自觉履行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这是职业精神养成机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职业技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职业对职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熟练从业人员。没有这样一支劳动技术大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设备就不能成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证明,各级科技人员之间,以及科技人员和工人之间都应有恰当的比例,生产建设才能顺利地进行。良好的职业技能具有深刻的职业精神价值内涵。

职业纪律。社会主义职业纪律是从业人员在利益、信念、目标基本一致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高度自觉的新型纪律。从业人员理解了这个道理,就能够把职业纪律由外在的强制力转化为内在的约束力,形成新的道德观念。从根本意义上分析,社会主义职业纪律可以保障从业人员的自由和人权,保障从业人员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职业纪律虽然有强制性的一面,更有为从业人员的内心信念所支持、自觉遵守的另一面,而且是主要的一面,从而具有丰富的道德内涵。自觉的意志表示和服从职业的要求,这两种因素的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职业纪律的基础。这种职业纪律是社会主义法规性和道德性的统一,成为职业精神的重要方面。

职业良心。就是从业人员对职业责任的自觉意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常怀律己之心”。《决定》所说的“律己之心”,就是职业良心;《决定》所强调的“常怀律己之心”,就是要重视职业良心的调控机制。职业良心在从业人员的职业伦理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既是从业人员品德的最高体现,又是从业人员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的工具。良心的内容是客观的,是反映在人的伦理心理之中的与一定的社会伦理关系相应的伦理原则。良心的形式是主观的,是人的理性、情感、意志、甚至潜意识、直觉等等因素有机地结合成的一个严密的内部心理机制,是多种伦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业人员的职业良心作为自我调节的心理机制,对职业伦理品德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集自我调节的各种心理因素于一身,是从业人员的职业伦理信念、职业伦理情感和职业伦理习惯的统一,它是从业人员对职业伦理规范体系的积极反应,又是对职业伦理义务的深刻理解和自觉行动。从业人员对自己所承担的义务认识得越深刻,他的伦理责任感就越强,他的职业良心对自己行为的指导和纠正作用就愈大,他的自我调节能力就愈强。具体地说,职业良心对职业伦理品德养成的作用是直接通过影响人们的职业伦理行为而实现的。从业人员能在职业良心指导监督下,时时、事事履行职业伦理义务,也就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职业良心是从业人员职业伦理行为隐蔽的调节器,对职业伦理品德养成的作用,主要是作为个人自我控制的伦理心理机制而发生的。职业良心贯穿于职业行为过程的各个阶段,成为从业人员重要的道德支柱。职业良心能依据履行责任的要求,对行为的动机进行自我检查,对行为活动进行监督。在职业行为之后,能够对行为的结果和影响作出评价。对履行了职业责任的良好后果和影响,得到内心的满足和欣慰,对没有履行职业义务的不良后果和影响,进行内心的谴责,表现出内疚和悔恨,以至毅然改正自己的错误。

职业信誉。职业信誉是职业责任和职业良心的价值尺度,包括对职业行为的社会价值所做出的公认的客观评价以及正确的主观认识。从主观方面看,职业信誉是职业良心中的知耻心、自尊心、自爱心的表现。职业良心中的这个方面,能使一个人自觉地按照客观要求的尺度去履行义务,宁愿做出自我牺牲去保持尊严、信誉和人格完美,也不愿违背职业良心,做出可耻、毁誉和损害职业精神的事情。在这个意义上,职业信誉鲜明地体现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理想和主人翁的职业态度。从客观方面说,职业信誉是社会对职业集团和从业人员的肯定性评价,是职业行为的价值体现或价值尺度。同时,职业信誉又要求从业人员提高职业技能,遵守职业纪律。社会主义职业精神强调职业信誉,更重视把社会的客观评价,转化为从业人员的自我评价,促使从业人员自觉发扬社会主义职业精神。《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这也是关于职业信誉的经典性说明。

职业作风。即从业人员在其职业实践中所表现的一贯态度。从总体上看,职业作风是职业精神在从业人员职业生活中习惯性表现。社会主义职业作风具有积极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它好比一个大熔炉,能把新的成员锻炼成坚强的从业人员,使老的成员能永远保持优良职业品质。职业集体有了优良职业作风,就可以互相教育,互为榜样,形成良好的职业风尚;就可以使好思想、好品质、好行为发扬起来,使坏思想、坏品质、坏行为受到抵制。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事实充分说明,职业作风与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职业精神是职业作风的内在根据,职业作风是职业精神的外在表现,职业作风和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我们要终强调通过加强培育职业精神,以树立和弘扬良好职业作风,始终保持旺盛的职业活力。简言之,职业作风具有丰富的职业精神内涵,甚至可以说职业作风就是职业精神。

(摘自《论职业精神的基本要素》,政工研究动态,2009.9,蔡小平)

四、什么是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就是人们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充满敬爱和虔信,专心致志,勤勉毋懈,忠于职守并为之奋斗的思想意识和从业状态,也即爱专业、专本职的职业观。正如古人所云:“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

敬业精神是一种思想境界。它可以从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对职业的深厚感情。人是感情动物,带着感情去工作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二是强烈的责任意识。尽责是敬业的基点,强烈的责任心是敬业最大的“内驱力”。职业不仅是谋生的手段,它还是人们作为特定的社会成员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实际上敬业精神是一个基本问题,就是要解决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问题。敬业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基本内容是忠于职守、精益求精、德艺双馨、遵守职业道德。三是伟大的创业实践。实践表明,当一个人的精神真正为其所从事的职业所浸染,那他就会拥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敬业精神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具有自觉性。具有敬业精神的人,在从业过程中会自觉持续地尽职尽责,从而在道义上保证本职工作圆满完成。二是具有实践性。敬业精神的形成离不开敬业实践,是群体在其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比较统一的职业观。当然,敬业精神又必须通过个体的实践去得以体现。三是具有一般思想认识的双重性。即,一方面表现出动态性,敬业精神在实践中产生形成,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实践的发展而完善和成熟,并赋予时代特色和内涵;另一方面敬业精神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这种独立性可以在一个时期以内对群体和个人具有支配作用,也就是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正是靠这种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敬业精神才发挥它的作用,去支配、指导人们的敬业实践。

(摘自《谈敬业精神》,湖南科技学院学报,谭保斌)

五、敬业精神的作用

(一)敬业精神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职业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社会活动形式。职业既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也是人们对社会承担生产性职责或服务性活动的载体。因此,人对其同职业关系的认同便成了人生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一个人具有了敬业精神就不会仅仅把职业当成一种求生手段,而是当成一种使命,当成体现人生价值的表现形式,当成生命本身闪烁的光彩,就会对职业产生一种虔诚的神圣感。

(二)敬业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民族历来崇尚脚踏实地的朴实作风,贬斥那种“大事不成,小事不为”的浮华习气,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正是无数代人朴实无华的默默奉献、兢兢业业的工作,凭借崇高的敬业精神,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千秋大业。今天,在现代化建设中,敬业精神仍然是需要我们继承发扬的优良传统。敬业奉献,忠于职守,是各行各业人民坚持的职业信条。

(三)敬业精神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内在动力,是中华民族腾飞的有力保障。人类从荒芜野蛮的远古发展到文明发达的今天,都是前人承担社会责任、履行道德责任、贡献自己力量的结果。

(四)敬业精神是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是现代社会竞争取胜的重要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上行业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相互依赖和配合关系。任何一个行业一个工种,一个工作环节出现异常,都会使部分甚至大面积的社会生产生活遭受损失。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在人的素质中,敬业精神是一个重要内容。如果人人都具有勤勉笃行的敬业精神,对本职工作能倾心投入,聚精会神,整个社会就会形成勤奋工作的良好风气,将促使全社会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大大提高,进而提高国家竞争取胜的能力。

(五)敬业精神是人们事业成功的基础和保证。事业有成,敬业第一。古人云:“天下事无不可为,但在人自强如何耳。”一个人是否有作为不在于他做什么,而在于他是否尽心尽力地把所做的事做好。“成业者系于所为,不系所籍”。一个能够在职业上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就在于他拥有一股旺盛不息的敬业精神,在于他对工作总是精益求精。

(摘自《谈敬业精神》,湖南科技学院学报,谭保斌)

六、敬业精神的培养与发扬

敬业精神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国家的振兴、个人事业的成功,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每个人自觉培养和发扬敬业精神是提高自身素质的必备条件。

(一)确立宏大的人生志愿,树立崇高的立业动机。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造福作为自己的人生志愿,就能自觉地按照社会建设需要去选择自己的职业道路,就能敬业爱岗,恪尽职守。

(二)培养强烈的职业情感。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对本职业的热爱和忠诚。要具备这种职业情感,首先就必须充分认识自己的职业在整个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习和了解自己专业工作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途,也就是说,通过充分了解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社会意义,了解它的崇高、美好,了解对自己发展的价值,从而激发责任心和事业心,产生从业的幸福感和荣誉感,也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对职业工作的兴趣和爱好。

(三)向敬业模范学习。敬业典范人物的敬业事迹,给人们以激励、鼓舞和鞭策,他们的敬业形象会像路标和航灯一样,引导人们的职业道路,他们的敬业精神能给人们以极大的召唤力、感染力。

(四)借助自己工作服务对象的反馈信息,调整自己的职业行为和职业形象。理解和体会自己的服务对象对自己所从事的岗位工作行为爱憎、好恶的思想感情,然后反向要求自己的职业行为和职业形象。这种方法对培养敬业精神有很重要的作用。

(五)加强激励从业人员敬业奉献保障体系建设。敬业精神的培养和发扬,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既要加强思想教育,也要搞好物质保障,还要健全激励机制。如我们在倡导人们敬业奉献的同时,还应想方设法建立解除从业人员后顾之忧的保障体系,造就精业勤业的氛围,等等。

(摘自《谈敬业精神》,湖南科技学院学报,谭保斌)

七、我国现时代员工敬业精神的缺失

无可否认,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国营企业和事业单位中的员工整体上具有很高而又朴实的敬业精神,他们对企业和事业单位无比忠诚,乐于奉献,对顾客和产品高度认真负责,涌现出了许多像王进喜、孟泰、张秉贵、时传祥、郝建秀一样的优秀员工,产生了“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精神”、爱厂如家的“孟泰精神”、献身科技事业的“两弹一星精神”、热情为顾客服务的“一团火精神”。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我国企业和事业单位员工职业道德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总体上看,产生了一大批敬业爱岗、忠于职守的优秀员工,如孔繁森、李素丽、徐虎以及衡阳消防英雄群体等,他们中有的勤政爱民,两袖清风,有的热心为顾客服务,有的不怕脏累,心系人民,表现了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技术精益求精、对人民满腔热情等优良风貌和情操。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我国企业和事业单位员工中一部分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主人翁意识淡化,欺诈坑害消费者以及吃里爬外现象也不时出现。主人翁意识淡化特指国有或集体企业中的员工对集体不关心,对协作不热心,对工作不专心,对客户不真心,对学习不用心,既无工作积极性,更无工作中发挥创造性的一种状态。他们对主人翁地位产生怀疑,认为过去工人阶级领导一切,人们当家做主,现在单位领导是“老板”,“主人”变成了雇员,不仅在政治上没有地位,经济上也缺少保障,讲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不再有必要,于是心里想的是趁着自己还在岗,不捞白不捞。在思想观念上,淡化了集体观念,忘掉了集体利益,导致了职业道德的倒退与滑坡。一些人在金钱物欲的诱惑下,一心为个人捞好处,为了一个钱字,牺牲起码的职业道德、良心和信誉。“企业是老板的,赚了钱才是自己的”,“钱多多干,钱少少干,没钱不干”,“理想理想,有利就香;前途前途,有钱就图”成为一些员工的行为信条。在缺乏对企业和事业单位利益与自身利益统一性的认识、缺乏安全感和公平感的情况下,不少员工钻企业和事业单位制度中的漏洞空子,利用所拥有的岗位内部控制权损公肥私,导致国家和集体资产严重流失。此外,职业道德评判出现偏差,善恶标准模糊,舆论宣传上也有纯以钱多钱少来论人善恶的倾向,有钱的人甚至可以凭借金钱获得各种政治和道德的荣誉与光环。职业道德评判上的是非不分、善恶不明造成的另一种现象就是一些行业和部门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中饱私囊,把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置于脑后。

(摘自《论敬业精神》,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王泽应)

八、敬业精神缺失的原因

我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体制转换过程中道德规范尚未成型的影响,更重要的是道德思想的混乱动摇。

第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必然带来利益关系的重组并产生利益矛盾,使得一些人成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一些人则成为改革开放的牺牲品,形成了财富占有上的两极分化,财富天平上的富裕阶层。虽说也有勤劳致富和合法谋利的典型,但相当一部分是投机取巧、损公肥私致富的,这一现象加重了人们的心理失衡,致使人们得出了敬业精神不能当饭吃,谁敬业谁吃亏的结论。而一些富豪对自己成功经验的总结也往往夸大非道德因素的作用,将胆大、敢冒险和钻营等视为经济致富的重要方式,也从心理空间排除了敬业精神的价值和意义,使得敬业精神出现了严重的缺失。

第二,受经济效益指挥棒的制约,相当一些单位和领导把追求利润最大化视为工作的重心和宗旨,看不到职工敬业精神的意义和价值,于是有意无意忽视了敬业精神的培养和教育,进而不能对敬业的职工给予正确的评价,也不能对不敬业的职工给予应有的批评和惩罚,致使敬业的职工流汗又流泪,不敬业的职工反倒逍遥自在。

第三,组织人事制度非民主化和对上负责、对下不负责的现象,使得一些单位形成了贿赂领导而求发展的风气,兢兢业业的职工哪怕干得再好也得不到提拔和重用,于是出现了“干得好不如说得好,说得好不如贿赂得好”,“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的现象,致使敬业精神受到严重挤压甚至扭曲。

此外,企业领导者对经济效率的关注远胜于对员工敬业精神的关注,以及对现代管理伦理的疏忽和对员工敬业精神的轻视,员工本身对敬业精神的漠视以及打工者混日子的心态等都是主要因素。因此,要解决我国员工敬业精神方面的问题,需要从主观和客观、制度和行为、个人和企业等多方面做出努力。

(摘自《论敬业精神》,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王泽应)

九、敬业精神是职业道德的核心

“敬业”就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即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一心一意,任劳任怨,精益求精。全球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和咨询公司翰威特的研究指出,敬业(Eneaegement)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乐于宣传(say),就是员工经常会对同事、可能加入企业的人、目前的与潜在的客户说组织的好话;第二层是乐意留下(Stay),就是具有留在组织内的强烈欲望;第三层,即敬业的最高层次是全力付出(Strive),就是员工不但全心全力地投入工作,并且愿意付出额外的努力促使企业成功。企业只要能够将员工的敬业度激发到最高点,自然就有一群人为企业的经营拼命努力。这一说法是有道理的。我们认为,敬业是职业道德的第一要义,是对职业工作者最基本最普遍的道德要求。敬业作为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既是规范制度的,又是自诉自求的,既是他律的,又是自律的。所谓他律的,就是一定的社会和组织通过建立社会约束机制赋予职业工作者一定的职业权利,要求他必须承担相应的职业道德责任。所谓自律的,就是职业工作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以求健全完善的职业人格。敬业精神就是他律和自律的统一,是职业权利与职业责任、职业人格的统一。

第一,敬业首先要求职业工作者必须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和所献身的事业。敬业集中表现为人们对事业和工作的爱。将对劳动的热爱,对工作的虔诚,超越个人的私欲。

第二,敬业是一种对事业执著追求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敬业者始终视事业为神圣,视职业为生命的一部分。只要生命不息,便会奋斗不止。职业职责是人们在一定职业活动中所承担的特定的责任,它包含了人们应该做的工作以及应该承担的义务等。《礼记·杂记》提出君子有五耻之说,强调人生在世做事应该尽职尽责。“君子有五耻: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倍焉,君子耻之。”敬业原则把忠于职守作为主要内容,要求人们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业职责,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对工作极端地负责任,坚决谴责任何不负责任、偷懒耍滑、马虎草率、玩忽职守、敷衍塞责的态度和行为。

第三,敬业是一种良善的劳动态度和工作作风。敬业的人深感职业和岗位只是分工的不同,并无高低贵贱之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处处绿杨堪系马,条条道路通长安。”各行各业都可造就优秀人才。北宋诗人张耒曾经写了一首诗给他的儿子。诗前有一段话,讲到他们家的北面住着一个卖饼的小孩,每天五更天未亮就沿街叫卖,即使遇到大冷天,寒风凛冽,也不例外,而且每天出街的时间都很准。他为这个卖饼的小孩所感动而写下了这首诗,并借此警示自己的孩子立志敬业。“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诗的最后两句的意思是,人的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关键在于志向坚定。男子汉有了追求的目标,哪有时间安闲懒散,哪有不获得成功的呢?只要牢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古训,我们就能够使自己的事业走向成功。

第四,敬业要求刻苦钻研本职业所需的技术和知识,做到对技术精益求精,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业绩和水平。敬业包含精业和勤业。只有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始终做到学而不厌、习而不倦、勤苦钻研的人才能在本职岗位上有所建树。荀子在《劝学》中曾以蚯蚓和螃蟹作比,指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尘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肯定“用心一也”而反对“用心躁也”。“用心一也”既是专心致志。儒家主张术业有专攻,造就专长必须专心致志。清代曾国藩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术业成功诸要素作了全面的论述。他说:“大抵勤则难朽,逸则易坏,凡物皆然。勤之道有五。一日身勤:险远之路,身往验之;艰苦之境,身亲尝之。二日眼勤:遇一人,必详细观看;接一文,必反复审阅。三曰手勤:易弃之物,随手收拾;易忘之事,随笔记载。四曰口勤:待同僚,则互相规劝;待下属,则再三训导。五日心勤: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苦思所积,鬼神亦通。五者皆到,无不尽之职矣。”(《劝戒浅语十六条》)

总之,敬业精神是职业道德的核心或灵魂,也是其他职业道德得以挺立和产生的基石。不以敬业精神作基础和拱顶的职业道德大厦是建立不起来的。真正的敬业精神超越了工具论意义上的谋生之考虑,上升到了目的论意义上的自我健全和完善之需要。敬业是敬,表达的是人们对职业和岗位的一种内在崇敬和高度倾慕之信念和感情,它本质上是在“立德”和“道统”的意义上延展和凸显出来的,必然要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和“权利不能倾也,天下不能荡也,群众不能移也”的德操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因此,敬业精神是一种集职业操守、高尚人格与职业灵魂于一身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规范,也是我们今天培育企业事业单位核心竞争力的第一要务。

(摘自《论敬业精神》,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王泽应)

十、敬业精神的培育和激发

培育和激发敬业精神,首先在于从理论上认清敬业的意义和价值,认识到敬业是职业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基础和动力。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专门撰有《敬业与乐业》一文,对敬业的意义和价值作了深入的阐释与发挥。在梁启超看来,“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在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其次,企业和事业单位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理念,把培育员工的敬业精神作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并将敬业精神的培育与经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现代管理科学告诉我们,最佳的组织不应该只是给予员工最高的薪资或是最好的福利,还应该考虑员工的发展机会以及潜能的开发,特别是对员工精神力的开发与提升,只有那些能够比较好地激发和培育起员工敬业精神的组织,才有可能实现自己可持续和健康地发展,才能避免“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组织悲剧。

再次,员工个人应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敬业精神已构成竞争的重要条件,因此必须正本清源,正心诚意,从心灵深处自觉、自主地培养起敬业的意识和精神,端正职业态度,真正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组织的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在职业岗位上走向成功和卓越,才能对组织有所贡献和助益。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林恩·夏普·佩因在《公司道德——高绩效企业的基石》一书中指出,现代越来越多的公司正在越来越积极地推进公司伦理和价值观念体系建设进程,把培养员工的忠诚和敬业精神视作公司文化的核心和企业伦理的精髓,认为员工的忠诚和敬业精神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优势资本,从而在全球掀起了一个转向道德的新热潮。日本许多企业家和经济伦理学家也特别注重企业转向道德问题,并认为道德是一种动力生产力和创富的源泉,企业文化实质是一种道德场的运作。为了营造和拓展企业道德场,日本管理层特别强调人和的价值,并主张把人和和培养员工的企业道德素质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认为一个企业有无生命力关键在于企业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事业心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对于企业而言,有事业心的员工是宝贵的财富。企业员工的事业心一般通过他们的责任感、危机感和上进心表现出来。

在当今的中国,重视员工的敬业精神也是大多数明星企业的伦理举措。在北京、上海、深圳许多大型企业和公司,竞相把重塑员工的道德心灵,培育员工的敬业精神当作发展和振兴企业的重要方略,并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行动。

(摘自《论敬业精神》,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杜科版,王泽应)

标签:;  ;  ;  ;  

就业:以职业精神奉献--职业精神与职业精神的相关理论_敬业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