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中教师的思想与实践_信息社会论文

信息社会中教师的思想与实践_信息社会论文

信息化社会中教师应有的思考与做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师应论文,做法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出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时代。信息社会的到来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使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由此,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各国就纷纷提出通向信息社会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NII)的计划,包括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其中,美国要求到2000年,全美的每间教室、每个图书馆都将联上信息高速公路,每个12岁的孩子都要学会上网;英国实施了1998年“网上教育年”的计划;新加坡要求到2002年每所学校所有教室及其他学习场所均连上网络,所有教师和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均要拥有E-MAIL账号。我国现有约1000多所学校建立了局域网,2000万名中小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到2002年,全国将有15万所中小学、3000万名中小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20世纪末,各国都在为迈入适应信息社会的现代化教育奠定基础。

1 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

信息社会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不同,它是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社会。它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技术特征,以信息经济发展为社会进步的基础,以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为标志。信息社会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表现为:1)生产方式自动化、2)产业知识化、3)文化多元化、4)生活方式信息化、5)全球一体化。信息社会的主要特征,简而言之,在以下几点:

1 信息、知识的总量急剧增加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知识日新月异,来得快,来得多,来得猛,令人目不暇接。信息社会中,信息量的增长是成几何级数的。据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的测算表明:人类的信息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70年代是每5年增加一倍,20世纪末是3年增加一倍,而信息社会则是12个月就会翻一番。

2 高新科技迅猛发展 在信息社会中,高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变得愈来愈快,科技产品日新月异,电子产品、视听器材、通讯设备、电脑硬件等等日日有新样。这些高新科技产业促使国家和社会的整体进步,而其中信息技术是关键。

3 信息的传递迅速化、全球化 由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网络的兴起,地球变得愈来愈小,时间变得更为有效,人们可以在瞬间实现全球文化的交流,对信息实行有效的取舍。全球互联网(WWW),电子邮件(E-MAIL),电子公告(BBS),文件传输(FTP),网络新闻(NEWS),图书馆线上公用目录查询系统(OPAC)等等网络资源与功能,使信息的传递迅速化,信息的覆盖全球化。由此促使人们学习及生活方式的改变。

4 经济全球化 由于信息网络的作用,各国经济的发展已不可能“闭关自锁”,各国经济的交融、汇合、互补的趋势愈来愈强烈,形成全球经济的大开放。

2 信息化社会对教育的影响

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技革命的基础和核心,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政治、经济、教育都有巨大影响。在对教育的影响上,这必将引起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革新。简言之,信息社会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产生以下几种变革:

1 学习时空的开放化 信息社会中,网络无国界,由于网络的连接,学习情境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地球村校园”形式的学习情境出现。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网、Internet网的兴起,正冲击着传统的学校模式,它们打破了学校的围墙,使学校的天空更加广阔。信息高速公路联通学校、家庭、社会、图书馆和科研院所,任何人只要遵守一定的协议,随时随地都可以从网上获取自己所需的任何信息,足不出户就完全可以与这些单位以及其中的个人取得联系。网络教育使得各国各校区、科系间的界限被打破,使得学校教育真正送进家门、公司以及遥远的乡村,“无墙校园”的学习情境得以实现。

2 学习方式多元化 信息社会中,教师和教科书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CAI)自学,可从互联网的家庭、学校、社会、图书馆、科研院所等及时获取世界最新的信息、知识,凭借电子邮件或BBS与人双向沟通,探讨问题,也可以请教专家,解决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凭借电子书籍或有声图书的学习,可以轻松地吸取新信息、新知识。因而在信息社会中,学习型态将由传统正规的单向式,转向多元方式。由此,网络学习理念应运而生,在网络教育学习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教育将成为主流,老师的角色也由教学者转为指导者、协调者、辅助者或者顾问的角色。

3 课堂教学手段、方法现代化 信息社会中,由于高新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广泛渗透到教学领域,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的填鸭式教学显得不合时代精神和时代需求。多媒体计算机同时提供图、文、声、像等信息,实现图文并茂,动静相兼、声情融汇、视听并用的逼真表现效果,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环境,深受学习者的喜爱,并使教育的质量、效率大大提高。在这种教育中应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保持师生情感的良好沟通与交流,且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技能,方能实现课堂教学手段、方法的现代化。

4 教材媒体由静态转为动态 信息社会中,信息、知识量的激剧增加,高新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对教育领域的渗透,使传统的教材与现实距离越来越远,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的矛盾日益突出。在信息社会中,课程的“半衰期”已愈来愈短,对教材的改革除了内容的现代化外,在教材形式上,多媒体教材将扮演重要角色,这种集文字、声音、影像、图形、视频、动画的多媒体互动式教材将取代传统静态平面的内容。教材媒体由静态转为动态后,如何运用多媒体教材和视听媒体设备是教学效能能否提高的关键,所以,有效运用科技产品辅助学生学习是信息社会中教师不可或缺的技能之一。

5 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信息社会中,信息资源的快速传播和广泛运用,使人类各种活动都较强地依赖于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将是人们得以生存的利器。有关专家预测:在信息社会中,有三分之二的职业与信息有关,三分之一的职业则是高度依赖于信息资源。因此,人们应当掌握有关的信息技术知识,为此,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中必须加入有关信息技术、计算机、通讯技术、多媒体等方面内容的课程。

6 教育科研现代化 教育科研是现代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过去人们的科研是封闭的,现在,利用信息高速公路,几分钟就可以查到世界各国最新的科技发展和科研动态,各国的科研人员可以随时在网上进行讨论和科研合作。

7 学校管理现代化 信息社会中,由于电脑的普及,加之速度快、储存量大、稳定性好、正确性高及交互功能强,是学校管理的最有效工具。如进行课程表编排、成绩处理、办公无纸化、图书馆自动化、学生资料库、教职工工资处理、公文文件处理、总务财务登记、人事档案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基本的电脑操作能力,只有拥有基本的电脑素养的教师,才能应付信息社会的学校所需。

8 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形成 在信息社会中,由于“知识爆炸”和知识的“半衰期”相对缩短,社会劳动者在学生阶段从学校所获取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工作的实际需要;信息社会中,全球经济一体化,人才竞争更加激烈。由此,劳动者不得不不断的再接受教育。由于经济的国际化,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继续教育将会网络化和全球化。

3 教师应有的认识与做法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文字的出现产生了书面语言,使以往只能借助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进行的教育活动超越了文化传播的时空,成为诞生学校教育的关键性因素。印刷术的产生,使书籍、课本成为文化的主要载体,推动了近、现代教育的普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工业时代转向信息时代。毫无疑问,信息技术必将对教育产生又一次巨大的影响。由此,我们教师不得不有所思考和调整,以适应时代的要求。首先,必须认识到:1)计算机是促使信息社会进步的主要工具;2)计算机是未来个人学习的有效途径;3)计算机是未来个人生存的主要利器。此外,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把握时代脉搏,改变教育观念 当前提出的“教育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先导。”把教育观念转变作为其它方面改革的先决条件。革新必先革心也是这道理,教育专家也指出: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是要改变大家的信念及思考逻辑。教师如果认识不到信息社会的来临,不能更新观念,则无法适应21世纪的信息社会和教育改革。

教师必须了解: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尤其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飞速发展,学校教育必然现代化,使教育行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转变,改变千百年来以教师讲授、课堂灌输为基础,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教材也由僵硬的教科书换成灵活多变的多媒体教材。

在培养学生的目标上,也发生革命性的质变。信息社会中,由于信息知识的总量激剧增加,并且半衰期愈来愈短,知识积累型人才也显得不为重要,信息社会急切需要具有高度创造性,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信息检索、获取、分析与处理能力的新型人才。所以,教师除了传授基础知识外,更要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的培养。简而言之,有的专家把现代教育观归纳为:素质教育观、终身教育观、双主体教育观、创新教育观、情商教育观、四大支柱教育观等六个方面。

2 了解信息技术的作用,自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指:现代媒体技术、现代媒传技术,教学系统设计技术。证据显示,信息技术运用得当,有助于提高学生就学率,减少学习时的枯燥感,大幅度降低成本;而在学习绩效上,学生的成就感、学习态度、自我认识及师生间关系等均有大幅度的改善。卡内基美仑大学研究也显示:人类知识来源有80%由视觉而来,但仅能保存11%;来自听觉部份的较少,但存留的比例较大。但是当两者综合运用时,则保存率可提高至50%。

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的运用,将给教育带来勃勃生机,这是不争的事实。当前很多学校都开展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但是有的仍旧停留在纯技术的教育和探讨上,仅仅还是作为教师的教具。教师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不仅把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的工具,更要把它作为学生的学具,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

3 运用网络资源,充实教学素材 互联网是信息社会中的一条信息学习的高速公路,它可以让师生之间利用电子邮件互相通讯,交换各科课程内容及问题,便于即时解决学生学习的疑难,向线上专家请教,到异地资料库上收集信息,取得教学或学习所需要的资源,促使教材媒体的丰富。专家称,在将来,使用网络的能力将成为衡量专业能力的一项新指标,并称这项新技能将可使创造力、生产力、工作品质,以及灵活应变的能力等大为提高。

好的现代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的网络操作与应用能力,才能使教材内容更为充实,教学效果更为有趣,学习态度更为积极。如果教师还是依传统的“三个一”方式: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来从事教学工作,必将为社会所淘汰。

4 配合多元学习,扮好引导角色 由于信息技术为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教师、教材并非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教科书的权威地位受到冲击。在信息社会的教育情境中,单向式教育变为义互式教学,由此,使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教师从“主讲者”转变为学生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教师不仅是教学者,亦是位学习者。

这就要求教师掌握三个三种学与教的理论:三种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含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理论;三种教学理论——赞可夫的发展教学、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三种传播理论——拉斯威尔的"5W"理论、施拉姆的双向传播、罗贝的SMCR理论。

5 建构教学环境,强调适性教学 当今新发展的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此种学习环境正是信息社会中的教育环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协作,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构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所以它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由此看出,学习情景和社会性的协作讲座对学习的成功(意义建构)至关重要,因而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尽可能营造真实的学习情景,展示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引导学习者从多种途径进行学习,为学生创设环境,促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6 重视人文教育 信息社会中,高新科技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的运用,缩短了学生和教师的教学时空,却扩大了师生的心理距离;学生对计算机过于的迷恋,削弱了学生与自然、社会的“亲情”;教学中计算机与学生交互性的增多,减少了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同时,学生还会受到互联网上消极信息的影响,学生的道德教育受到冲击。

由此,在信息社会的教育中,教师既要重视信息技术技能的教育,更应该重视人文精神的关怀和人文教育,要重视学生心理上的、人际交往的、道德规范等方面的人文关怀,这样才能培养国家新世纪人才。

信息社会的到来,教育体制和社会结构的改变已是必然趋势。在信息社会的大环境中,社会要变,教育要变,如果教师仍旧是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制动,则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信息时代的教育是一个转折点,要使学生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教育品质更为提高,教师就必须认识新时代的情景,必须改变教学态度、方法、技术等等,否则将无法适应信息社会的教育需求。

标签:;  ;  ;  ;  

信息社会中教师的思想与实践_信息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