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国际化与后发展中国家文化_教育论文

教育国际化与后发展中国家文化_教育论文

教育国际化与后发展国家的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与论文,国家论文,文化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本文从发展社会学的角度入手,详细阐发了教育国际化对发达国家和后发展国家的不同影响,着力揭示了后发展国家面对教育国际化而产生的文化冲突,并在充分肯定教育国际化这一当代社会发展潮流的前提下,积极探讨了后发展国家所应采取的正确对策,认为应注意坚持普遍性原则、双向原则、文化融合性原则、文化独立性原则以及回归原则,防止文化殖民主义的倾向。

1

教育国际化是指在教育思想、模式、内容,以及课程、教材、教师、学生等诸多方面的国际间交流的趋势。教育国际化是全球社会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

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国际化,始于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前的教育,主要是传统教育,其特点是:第一,从教育内容上看,主要是文化教育而非技术教育,因为农业社会的社会活动主要依赖于经验而非技术;第二,从教育类型上看,主要是本土文化传递而非跨文化传递和交流,因为农业社会缺乏跨区域交流,各种文化大多自成一体,具有很强的排外性;第三,从教育对象和目的上看,培育的主要是官吏和僧侣,而非专业技术人员。这种教育自然会局限在各种本土文化范围内,缺乏可国际化的国内外条件和必要性。

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工业社会。工业社会的发展不断强化了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同时也形成了世界性的市场体系。为适应工业社会的需要,教育也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第一,教育内容逐渐向以技术教育为主过渡;第二,教育类型逐渐向标准化、普遍化、通用化、跨文化交流乃至国际化过渡;第三,教育对象和目的逐渐向培养专业化技术人才过渡。因此,教育国际化成为现代教育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趋势。

当代社会正向信息社会过渡。以电脑、电视和卫星为主体的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已将全球联结为一个信息整体,形成了全球性的信息一体化趋势。信息一体化导致了全球性的信息同步,从而打破了国家和区域文化的界限,把全球置于同一个信息起点和信息背景之下,从而为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中,高等教育始终处于大潮的顶端,是教育国际化的集中体现。首先,高等教育培养的是专业化技术人才,由于科学技术的国际通用性,为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必需的前提条件;其次,由于各国间发展程度不同,后发展国家自身的智力资源匮乏,不能满足自身培养高中级人才的需求,导致了利用他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智力资源的国际间教育合作的需要。这一切使高等教育中的国际化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

2

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教育国际化对不同国家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教育国际化的作用无疑是积极的。教育国际化对发达国家来说有以下两方面的优势:

首先,发达国家在教育国际化中处于优势地位。发达国家自身的教育得到充分发展,智力资源雄厚,教育水平较高,在教育国际化的交流中处于文化优势的地位,教育输出多,影响能力强,既合理开发了过剩的智力资源,又向后发展国家传播了本国文化。

其次,发达国家在教育国际化中获得双重收益,即文化收益和人才收益。由于发达国家的优势地位,吸引了大批来自后发展国家的学生接受跨国教育,其中相当多的学生学成之后,或因留恋发达国家的优裕生活条件,或因需要发达国家先进的实验技术条件,或因所学专业一时无法在本国得到充分应用,而滞留或移民到发达国家。这样就使发达国家得以源源不断地以廉价的方式得到大批的一流人才。另外,发达国家为后发展国家培养了一批已经具备与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才,这些人才的回归,无疑为后发展国家提供了发达社会的生活示范,从而扩展了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播,为发达国家在后发展国家扩大其政治、经济影响奠定了社会阶层的基础。正因为如此,教育国际化深受发达国家的欢迎和支持。

3

对后发展国家来说,教育国际化对他们来说,既有积极作用,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对后发展国家来说,教育国际化有利于社会的综合发展。首先,教育国际化有利于后发展国家提高教育水平,弥补智力资源的匮乏。在发达国家和后发展国家之间,存在着教育水平的差距。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1994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提供的统计数据,1992年,发展水平高的国家成人识字率为97.3%,平均上学年数为9.8年;发展水平中等的国家则分别为80.4%和4.8年;发展水平低的国家则为47.4%和2年。因此,教育国际化对后发展国家来说,是一项十分可贵的国际智力援助。

其次,教育国际化有利于传播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在教育国际化的交流中,发达国家向后发展国家提供教师、科技人员和教学实验、研究设备,而后发展国家则向发达国家派出大批留学生。这种双向交流可使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以同步的方式在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间迅速传播,有利于缩短后发展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在教育、科技方面的差距,大大加速后发展国家教育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再次,教育国际化有利于为后发展国家提供文化范式,促进国际社会间的文化融合。后现代社会的特点就是不同文化间的相互融合,它不同于传统社会不同文化间的敌视和拒绝,也不同于现代社会间的吸引和模仿。教育是文化传播最重要的载体,它的核心是育人。受教育者接受现代高等教育,是个人社会化过程中专业化、标准化的过程,接受一种教育的同时,也在接受一种文化。这些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不断受到多重文化熏陶的人,就成为加速全球一体化的文化载体,成为跨国沟通的桥梁。

最后,教育国际化也有利于提高社会开放程度,拓宽社会成员的文化视野。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即社会开放,这是工业社会对科学技术、经济市场要求的必然结果。科学技术没有国界,其发展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流信息和情报,工业产品也需要不断扩大的市场。这两点要求生活在工业社会的人必须有对外交流的能力,有兼容四海的胸襟,有富于进取和变革的观念。不断扩大的国际化教育,能够使人具备思想观念方面的开放性,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然而,教育国际化也会迫使后发展国家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首先,优秀人才的大量流失。巨大的发展差距,使后发展国家的人才在接受了国际化教育以后,产生了对本土文化的不适应性。一是生活条件的不适应。例如,美国的大学教授的年薪一般在3~4万美元以上,而中国的大学教授则在1000美元左右,两者相差几十倍。贫富悬殊造成大量的人才流失。二是研究条件的不适应。接受了国际化教育的学生们会发现本国在信息、合作和实验条件诸方面的落后,这种落后会大大降低他们迅速取得显著成果的可能性。三是文化条件的不适应。教育国际化不能不用发达国家的学术、科学与知识来塑造受教育者,从而拉大了他们与本土文化的距离,培养了他们对异国文化的亲合力,结果他们被抛入十分尴尬的文化困境之中,成为本土文化的反叛者,异国文化中的流浪者。

其次,本土文化的扭曲和丧失。人是教育的产物,文化影响着教育,教育也在塑造着文化,作为文化的活载体——人,无一不是教育的产物。一个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也就获得什么样的文化。教育国际化和现代化一样,有着浓厚的欧美化倾向。欧美国家率先完成了工业化,有能力向他国输出本国教育,在客观上为后发展国家提供了文化范式。当一大批接受了国际化教育的人才脱颖而出时,欧美化的知识分子阶层也宣告形成。他们对欧美文化较为亲近,在生活方式和人格上留下了深刻的异种文化的烙印。由于他们是社会的文化精英和技术骨干,他们的行为有着强烈的文化诱导作用,势必引起社会的模仿和效法,结果是外来文化日益扩张,本土文化日益淡化和缩小。

4

诚然,教育国际化是双向的。发达国家在输出教育过程中也输出文化,后发展国家在接受教育中也不断渗入欧美文化圈。来自发达国家的教师和留学生在后发展国家中习得了新的文化,滞留在发达国家的后发展国家的人才也把本土文化带入了欧美文化。问题是在双向的文化互动中,这种交流是不对等的。从数量上看,由于发达国家在工业和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向后发展国家输出的文化较多,而后发展国家则反向输出较少。从质量上看,后发展国家从发达国家接受的是文化主体方面的影响,如经济的基础、社会制度的核心、文化观念的精髓,乃至生活方式的主流。而发达国家接受的是亚文化方面的影响,如艺术、哲学,这些影响对发达国家的文化主体来说,是无关痛痒、微不足道的。

因此,在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潜藏着文化殖民主义的倾向。如果不对此加以合理地调整、控制和引导,有可能把加速全球一体化变成某种文化的单向扩张,从而破坏了全球文化的多样性结构,带来文化生态上的灾难性后果。另外,某种文化对后发展国家的“文化侵入”,势必引起后发展国家本土文化自发的反抗,导致不同程度的文化冲突。这种冲突在20世纪初一直困扰着亚非拉各国,成为社会动荡的一个深层的然而又是十分关键的因素。

5

教育国际化对后发展国家有双重作用。首先,它是一种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后发展国家只能在顺应这一历史潮流的同时,积极地考虑合理参与、利用、调整、控制教育国际化,引导它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其次,和消极作用相比,教育国际化的积极作用仍是主流,是利大于弊。尽管有人才流失,但毕竟培养了一部分人才;尽管存在由此引发的文化冲突,但文化冲突本身也是正常现象。从积极意义上说,这种文化冲突也有助于突破传统文化的保守与封闭,激发文化革命。再次,不能把人才流失与文化冲突完全归咎于教育国际化。只要存在文化差距,无论教育国际化是否发生,人才流失与文化冲突都不可避免。教育国际化在人才流失与文化冲突之间,不过扮演了诸多角色中的一个。

问题在于如何选择一种适应后发展国家特殊文化需求的教育国际化模式和道路。总结后发展国家在实行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我们认为,应当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教育国际化的普遍性原则。教育国际化不是某一国家、某种文化的泛世界化过程,而是一个全球化过程。通过教育国际化传播的信息和文化,应该以那些体现全人类共同的文化特征以及普遍性的文化原则为主。

第二,坚持教育国际化的双向原则。在跨国的教育交流中,应该努力保持交流的对等与平衡。发达国家不应因其发达而对后发展国家进行教育方面的强制性灌输,后发展国家也不应因其独特历史文化而拒斥文化交流。

第三,坚持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的文化融合原则。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向后发展国家进行智力援助时,应优先考虑到受援国的文化特点,加强与受援国专家们的合作。在他们的参与下,制订出适应受援国特点的教材、培训方案和教学方法,从而使受教育者成为既了解本土文化,又熟悉外来文化,有较强文化融合能力的人才,而不是外来文化的简单复制品。

第四,坚持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的文化独立性原则。后发展国家在参与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应坚持本国的、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应按照自身特点的方式积极主动地组织教育国际化,并注意向来自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教师和专家正面宣传自身的文化。

第五,坚持教育国际化的回归原则。为防止后发展国家在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出现大量的人才流失,应尽量加大对本土教育的国际援助和交流,采取教育投资、引进专家、联合办学的方式和方法,使后发展国家的学生在不离开本土的条件下,接受国际化的教育。

在行将告别20世纪的前夜,我们期待的是全球的共同发展,而不是某几个国家势力的扩张;我们期待的是全球多样化的文化繁荣,而不是某种文化的简单复制。我们将步入的教育国际化时代,应该是各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时代。不断形成更独具特色、更体现人类创造力的丰富多彩的新文化,这就是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标。

标签:;  ;  ;  ;  ;  

教育国际化与后发展中国家文化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