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职业中学功能认同与效率实现的探讨(上)_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珠江三角洲职业中学 功能认同与效能实现的探讨(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中学论文,效能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改革中等教育结构,是80年代以来中国教育改革的两个重要方面。在这两大改革的共同作用下,职业中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珠江三角洲,职业中学的发展更为迅速。10多年来,珠江三角洲职业中学在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实现其应有功能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然而,由于某些方面的先天不足与后天不良,在经济发展要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转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的关头,职业中学的一些缺陷就开始暴露了,对新时期经济发展显示出某些方面的不适应。在新形势下重新审视职业中学的功能与效能,正确认识其优势与不足,找出相应的对策是保证它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为此,笔者作了一些调查与探索。调查对象为广州市(不包括隶属四市)、佛山市(包括隶属市)、中山市的所有职业中学。取样的主要原因,一是这三个市在80年代以前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工业基础较好,80年代后又有较大的发展,因而职业中学发展较早、较快,其自身的优势与不足都展现得较明显;二是代表了大、中、小不同规模的市(广州市去除隶属四市是为了更能体现大城市的特点)。调查方法主要有基本情况摸查、问卷和访问三种。

一、珠江三角洲职业中学对其功能的认同

(一)对自身功能的认同

调查显示,珠江三角洲职业中学对其功能的认同主要是三个方面,按其重要程度依次为:“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让更多初中毕业生能接受高中阶段的教育”;“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打基础”。具体情况见表一。

表一:对自身功能认同的调查 N=88(学校数)

认同功能 重要程度

得分 排位

A B C

让更多的初中毕业生能接受高中

492811 213

2

阶段的教育

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5530 3 228

1

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打基础

3 20 65114

3

其它

0 0 88 88

4

(依其重要程度赋权:A=3分,B=2分,C=1分)

从表一可以看到,“满足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得228分,“让更多的初中毕业生能接受高中阶段的教育”得213分,分别排在第1、第2位,且与第3、4位的得分拉开较大的距离,显示对第1、2位的功能认同程度较高。

(二)对自身功能认同的地方特色

1、地方特色

国家对职业中学的功能尚未有很确切的规定,而分见诸各有关的文件。如1992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为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四大任务:一是为了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建立一支工种齐全、结构合理、质量合格的技术工人队伍;二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及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培训转产转业工人;三是为新增劳动力进行岗前培训;四是加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和中高级技工的培养。四大任务,归结起来都是直接为经济发展服务,这四大任务是对整个职业技术教育而言的,职业中学的任务理应包含其中,但又并非其全部。此外,1980年9月27日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职业(技术)学校、职业中学、农业中学的毕业生,可以报考高等院校”这就规定了职业中学还有为学生升入高等院校打基础的功能。依笔者搜集到的资料,国家政策性的规定中,职业中学应有上述两方面的功能。对比之下,珠江三角洲职业中学除对国家规定的两类功能外,还很认同“让更多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这一功能。这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职业中学的一大特点,它对珠江三角洲职业中学的效能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2、功能认同特点的归因分析

珠江三角洲职业中学认同的三项主要功能中“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既是国家教育政策的规定,也是珠江三角洲经济迅猛发展的实际需要;与其它地区相比,既有共性也有地方特点。“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打基础”的功能,虽然国家有关文件早有类似规定,但各地的职业中学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实际上普遍已把职业中学看成终端性的学校教育。而珠江三角洲由于对高等教育学历人才的需求殷切,近年来珠江三角洲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又为职业中学毕业生的升学提供了可能性和较宽阔的渠道。目前珠江三角洲职中毕业生升入高等院校的途径已呈多样化:一是直接参加高考升入普通高等院校,二是利用专业优势考入对口专业院校,如美术学院、音乐学院之类,三是考入各类成人高等教育院校,四是地方与高等院校挂钩、定向代培,还有部分是先工作再待机参加各类成人高等教育。这些都强化了珠江三角洲职业中学对“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打基础”这一功能的认同。

如前所述,珠江三角洲职业中学对功能认同的最大特点是非常强调“让更多的初中毕业能接受高中阶段的教育”。这与珠江三角洲普遍在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不少县市由地方立法,规定在近几年内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有密切关系。因此高中阶段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而原有普通高中、中专、中技的扩容能力都不大,新增学校及增设学位,大多是职业中学教育,使职业中学教育成为珠江三角洲高中阶段教育扩容的重要途径,自然也就具有“让更多初中毕业生能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功能。

二、满足当地经济需求的效能

“满足当地经济发展需要”,是珠江三角洲职业中学认同第一位的功能,而这一功能的实现度亦即其效能如何呢?则是我们更关心的问题。为此,笔者也作了一系列的调查,总的来说,调查是从学校认同与社会反馈两个方面进行的,下面是一些数据及分析。

(一)自身有较高的认同

专业设置是否得当,是职业教育能否满足经济需要的关键,笔者所作的一项关于“贵校现有专业设置是否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的问卷调查显示,珠江三角洲职业中学对实现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功能的认同较高,(见表二)。

表二:职业中学的专业设置对适度经济发展需要程度的判断 N=82(学校数)

地区项目 能否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

能够 基本能够不大能够

基本不能够

广州市

11 14

3

0

佛山市

5 11

12 0

中山市

6 24

4

1

总 校数 23 49

9

1

计 %28.0 59.8 11.0 1.2

从表二可以看到,职业中学认为能够和基本能够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学校合起来占了87.8%;而认为不大能够适应的只占11.0%,认为基本不适应的更只占1.2%。总体来说,对这一功能实现度的认同较高。

(二)效能的检验

为了检验珠江三角洲职业中学在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效能,笔者又作了一系列的调查。从结果来看,不同地区、不同时期职业中学在满足当地经济需要方面的效度有较大的差异。一般来说,经济发达的地区比经济落后地区好;工商业占主导地位的地区比农业占主导的地区好。

1、专业设置取向

专业设置的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职业中学毕业生能否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下面是有关的一项问卷调查的结果:

表三:开设或撤销某项专业的主要依据 N=118(学校数)

主要依据重要程度

得分排序

A B C D

能否招到学生17 11 16 20153

2

有无相应的教师、设备、场地 19 19 16 10176

1

学生毕业后能否对口就业 10 16 18 20114

4

能否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21 11 5 9136

3

其它 0 0 3 11 17

5

(赋权标准:A=4分,B=3分,C=2分,D=1分)

从表三看,尽管前面的调查反映职业中学对“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持很高的认同态度,但在考虑专业设置或撤销时,该项依据却只排在第三位,排在首位和第二位的分别是“有无相应的教师、设备和场地”、“能否招到学生”;与“能否满足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密切相关的“学生毕业后能否对口就业”仅排在第四位。这样的专业设置取向,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满足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效能。

专业设置取向的另一个方面是注重专业性或通用性,调查表明,12.2%的职中注重专业设置的“通用性”、61.1%的学校注重专业设置的特殊性,68.3%的学校认为两者并重。

2、毕业生对口就业情况

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职业中学“满足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效度。表四是一项有关问卷调查的结果:

表四:近三年来毕业对口就业情况 N=82(学校数)

对口就业

80% 60—80% 40—60% 20—40% 20%

地区

以上

以下

广州市 15 5

51

3

佛山市 4 10

31

3

中山市 0 6

910 7

总 校数

19 21

17

12 13

计%23.2

25.6 20.7 14.6

15.9

从表四看到,对口就业率在60%以上的职业中学占48.8%,而对口就业率在40%以下的仅占30.5%,总体情况来看,对口就业率还是比较高,这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反映出珠江三角洲职业中学在“满足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效能还是比较高的。从有关的访问调查得知,职业中学毕业对口就业情况,一般来说是经济发达地区比相对落后地区好,第二和第三产业占地方经济比重大的地区比第一产业占比重较大的地区好;从整个珠江三角洲来说,近两年职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有下降的趋势。

3、专业设置变化

珠江三角洲职业中学在“满足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效度如何,还可以从其专业设置及变化情况中考察。

首先,从产业的角度来看,珠江三角洲自80年代以来第二、第三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国内生产总值(GDP)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而职业中学设置的专业主要是属于第二、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更大。表五是1995年广州市、佛山市、中山市职业中学各专业在校学生分属一、二、三产业的分布情况。

表五:三市职业中学分属一、二、三产业专业的在校生情况

从表五可以看到,三市职业中学在校学生中,所学专业属第一产业的仅有0.30%;属第二产业的就有29.08%;而属第三产业的则高达70.62%。

其次,从行业角度看,职中的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中行业的关系较产业更为密切,也就更直接地体现对“满足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效度。

1985—1991年是珠江三角洲工业各行业发展的重要时期,1991年后至今没有很大的变化,因而可以作为职业中学专业设置是否满足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参照系。1985年珠江三角洲6个主要城市[①]的十大支柱行业依次是电气、纺织、食品机械、电子、金属、化工、交运、塑料、医工;1991年珠江三角洲8个主要城市[②]的十大支柱行业依次是电子、电气、纺织、机械、食品、化工、缝纫、塑料、金属、建材。1991年与1985年对比,十大支柱行业中保留了八个行业,即电子、电气、纺织、机械、食品、化工、塑料、金属;新增了缝纫和建材而减少了交运与医工。[③]

1996年笔者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得知,三市职业中学工业类的主要专业有电子、服装、制冷、机电、建筑、家电、制药、机械、医药等刚好是1985年—1991年珠江三角洲工业中支柱行业所需的专业。

调查又表明,职业中学所开设的属第三产业类的专业中,通用性专业如电脑、会计、文秘等占的比例相当大,具体数据见表六。

表六:通用型专业在校生情况

占全部专业在校生%占第三产业在校生%

广州50.5160.38

佛山51.1590.51

中山65.8598.89

三市总计54.9677.81

从表六可知珠江三角洲职业中学开设的第三产业业的专业,通用型专业占77.81,佛山市和中山市更高达90%以上,结合前面表三,我们认为,这与通用型专业学生毕业后较易就业,学校较易找到相应的教师、设备场地,也较易招收到学生有密切的关系,而第三产业其它急需的专业人才、职中就培养得较少。

我们还可以从在校学生比例最高的几个专业进行考察。见表七:

表七:职业中学在校学生前五位专业分布情况

从表七可以看到,三市职业中学67.56的在校学生集中在五个专业,这五个专业依次是财会、家电(含电子)、电脑、机械、旅游。这五个专业分属第二、第三产业;其中财会、电脑(操作)属珠江三角洲近年需求量较大的通用型专业,家电和机械是珠江三角洲传统的支柱行业;旅游是新兴行业。以这些专业构成专业主体,基本能反映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对初中级技术和管理人员的需求。

考虑到珠江三角洲职中毕业生流动范围不广、流动数量不大,大多在本市求职,本文拟再从三市各自的需求看职业中学主要专业在满足当地经济发展方面的效能。

广州市64.33%的职中在校生集中在财会、旅游(酒店)、幼教、服装、电脑五个专业。一方面它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有一定的针对性,体现了广州经济尤其是集体、个体经济迅速发展带来对财会人员急剧增长的需要;旅游酒店业大幅度增长成为第三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需要;广州作为全国服装主要市场的需要;大量农村和乡镇地区学前教育迅速发展的需要;电脑专业则属满足广州要建成现代化国际都市的需求。另一方面,它又未能适应广州经济近期发展的需求,从广州市经济近期发展趋势来看,总体是向着“稳定农业、优化工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④]的方向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大力发展高科技轻型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流通业、金融保险业、建筑与房地产业、旅游服装业”[⑤]对这六大支柱产业来说,职业中学的五大专业只有旅游酒店专业是直接对口的。

佛山市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四大变化;从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从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变;农村经济从种养业为主变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资金投入及劳动力转移均指向第二、第三产业;工业生产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并以纺织、电子、陶瓷、家电、建材、食品等为主导产业。[⑥]而佛山市职业中学术3.31%的在校生分布在财会、机械、电子、电脑、文秘等五个专业,与佛山经济主导群直接对口的是电子专业、其余的只是间接相关。

中山市未来15年经济发展规划,要建成珠江三角洲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轻工业基地、旅游胜地。高新技术方面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轻纺高技术、生物工程等6大高新技术群已初见规模;轻工业方面已初步形成了以家电、电子、建材、轻纺、精细化工、包装印刷、食品等支柱行业;在旅游业方面,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现有旅游设施比较完善,旅游系统固定资产已达40多亿元人民币。[⑦]中山市职业中学占在校生68.46%的五个专业依次是财会、电脑、家电、服装、电工,其中只有家电与中山市主要行业直接对口,其余专业属间接相关。

综合三市的情况,发现一个共同点,即职业中学的主要设置都与当地经济发展相关,大多有密切关系,但与地方主导或主体行业的对口专业却不多。这表现出在提高职业中学“满足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效能方面尚有较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在满足代表当地经济发展方向的产业或行业方面还显得不够适应。

4、专业设置的信息源

职业中学设置专业是否能满足当地经济发展需要,与其所获的信息是否准确、是否足够和有预见性,有很大的关系。从对三市职业中学的一项问卷调查得知,其主要信息来源如下(见表八):

表八:三市职中了解经济发展对人才需要的信息源 N(学校数)=82

所依据的信息源 %

从当地政府工作报告中了解 53.66

向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了解

67.07

从上级教育部门了解

52.44

到社会作调查了解 89.02

根据报章杂志 36.59

从人际关系网中了解

35.77

其它渠道了解 13.41

从表八看,职中了解经济对人才需要的信息渠道,首位是来自“社会调查”的学校近九成之多,其次是“向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了解”,有67.07%,第三位“从当地政府工作报告中了解”及第四位“从上级教育部门了解”均有五成强,可视为有关信息来源的主渠道。表八的数据表明,多数职业中学在了解社会需求方面是做得较好的。而实际效果则需看这些信息源本身的有效性,信息有效性问题将在后面阐述。

5、要新专业,多种形式为经济服务

表九:职业中学更新专业设置情况

六年前3—5年前新出现专业近两年新去年新设

已有专业

出现专业置专业

广州市略 财会电算化、电气、医药、城市服装

汽车(摩托车)维修 开发营销

佛山市略 烹调、外贸、医药、企管、财会电 无

金融、环保、化学检验、文算化电脑

秘、机械制图、英语、电工

旅游

中山市略 电脑、电工、化工、公关、营销

制冷、机电、车修

从表九可以看到,三市的职业中学在各个时期都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情况开设一些新的专业,其中佛山市新增的专业较其它两市更多。从有关资料得知,佛山市职中的专业设置在为经济服务的形式上呈多样化,有超前性服务,即为一些正兴建的厂企提前培养所需人员;有稳定性服务,即根据当地主导产业群需要,设立需求量大、带通用性、稳定性的长线专业;有应急性服务,即开设短线、临时性急需的专业等等,因而其适时调整、新增加的专业相对也就较多。

注释:

[①]这六市分别是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江门市。

[②]八市是上述6市加上东莞市、中山市。

[③]滕成业、祁军《珠江三角洲工业结构探讨》(《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④][⑤]伍亮《增强和发展广州中心城市功能,为建设现代化珠江三角洲而努力》见《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11月第1版

[⑥]《跨世纪的基础工程》(广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

[⑦]汤炳权《努力把中山建设成三大基地》(‘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11月第1版)

标签:;  ;  ;  

珠江三角洲职业中学功能认同与效率实现的探讨(上)_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