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文化环境的影响因素及优化途径_网络文化论文

高校网络文化环境的影响因素及优化途径_网络文化论文

高校网络文化环境的影响因素及优化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文化论文,途径论文,因素论文,高校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网络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高等学校和大学生网民群体的地位日益凸显。同时,在推动高校建设和发展、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网络文化也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优化高校网络文化环境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要求,是改善高校育人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需要,是高校履行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重要途径。

一、高校网络文化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

高校网络文化环境是高校育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建构主体是主导,内容是核心,技术是支撑,互动是重要的推动力量。

1.高校网络文化的建构主体

学校和学生是高校网络文化环境建构的重要主体。学校既是网络文化环境的建设者,也是管理者;学生是受益者,更是建设者和推动者。学校层面,办学理念和管理思路决定着网络文化的建设目标和发展方向,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影响着网络文化的建设水平和成效,资金投入、机构人员和技术力量推动着网络文化的健康、高效运行。学生层面,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影响着对高校网络文化内容的善与恶、真与假、雅与俗的甄别,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关系到网络行为的理性与感性、自律与放纵、主动与被动的选择,道德素养和表达方式关乎利益诉求和公民责任的兼顾。

2.高校网络文化的内容层次

从存在形式的角度看,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是支撑,制度文化是保障。在精神层面,高校网络文化主要包括政治立场、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社会心理等;在物质层面,高校网络文化主要包括信息技术、资源系统、平台体系等;在制度层面,高校网络文化主要包括法律规章、行业规范、道德自律等。从育人功能的角度看,高校网络文化构成要素包括政治立场、思想观念、道德素质等。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思想道德为基础的教育引导,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从外在表现来看,高校网络文化主要包括新闻评论、资讯服务、娱乐休闲等,每一种类型及其表现形式都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

3.高校网络文化的技术载体

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提升了高校网络文化传播的时效性;图形图像、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流式媒体技术的出现,增强了高校网络文化的直观性和吸引力;大容量的硬件存储和网络存储技术的发展,丰富了高校网络文化的信息和资源;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拓展了高校网络文化的空间范围;微博、微信、QQ等即时通信技术的运用,实现了网络文化传播的方便快捷。各种信息网络技术的运用和发展,不仅为高校网络文化环境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平台支撑,更影响和制约着高校网络文化环境的优化途径和手段。

4.高校网络文化的互动发展

高校网络文化环境是开放、多元、互动、共进的,其中,校内与校外的互动、网上与网下的互动、技术与内容的互动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

校内与校外的互动主要体现在内容、形式和使用群体三个方面,内容公开传播和共同分享,承载形式相互关联和相互借鉴,以及使用群体相互影响和平等交流。网上与网下的互动主要体现在人的思想和行为、事件的发生和发展等方面。网络文化主体在网络环境下的思想、行为与现实环境下的思想、行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甚至影响和冲击网络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事件会在网上网下的酝酿发酵和相互作用下发生、发展和变化。技术和内容的互动主要体现在网络技术推动网络文化内容的表达与实现,促进网络文化内容的创新与传播;网络文化内容的实现和发展也要求技术的革新和进步,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二、高校网络文化环境的优化途径

目前,高校网络文化环境总体积极、健康、向上,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改善和优化。本文力图从对象、内容、技术、保障等四方面对优化高校网络环境提出一些初步思考。

1.注重引导、强化自律,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和责任教育

鉴于目前网络文化环境的现实状况和大学生群体的总体特征,优化高校网络文化环境需要注重正面引导,强化主体自律,着力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和责任教育。

一是坚持正面引导与平等沟通相结合。网络空间主客体关系趋向模糊,地位日渐平等,讲求平等尊重。要建设好主题网站,开展网上主题活动;对重点、热点、焦点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和有效引导;建设好各类网络论坛和社区网站,营造健康、和谐、平等网络文化氛围。

二是坚持自主参与与多方互动相结合。引导和规范网络论坛自主发展,重点支持和成立一批网络学生社团,发现和培养一批学生网络精英和活跃分子;要建立健全学校、教师、学生之间,学校与学院、部门之间,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互动沟通机制,促进有关各方之间及时有效的沟通互动。

三是坚持道德提升与责任担当相结合。加大网络道德和责任教育的力度。将网络道德及信息素养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课程教学和活动中,努力培养大学生“有序”的网络道德规范,“有节”的网络道德行为,“有益”的网络道德品质,“有为”的网络责任担当。

2.强调转化、突出功效,丰富网络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网络文化环境的建设水平和效果的关键取决于内容,要着力从总体设计选择、资源整合利用、内容转化创新等方面切实予以加强。

一是加强整体设计选择。要按照健康、高雅、大众化的总体目标和要求,遵循重点突出、主题明确、层次分明的原则,对内容的范围、重点、来源、形式、载体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突出丰富性、生动性和系统性,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二是加强资源整合利用。一方面,广泛吸收社会网络有益资源,积极促进高校校际网络资源共享,大幅提升校内网络资源的整体合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现有文化的作用,将民族文化的传承性、时代文化的先进性、高校文化的引领性、青年文化的创新性有机统一起来。三是加强内容转化创新。要按照内容生动、形式新颖、寓教于乐的总体要求,遵循网络传播和教育规律,探索网络文化内容转化创新的途径,努力提高吸引力、感染力和传播力。

3.注重创新、务求实效,促进网络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一是积极利用和有效转化现有技术。要及时学习新理论、利用新技术、建设新平台、掌握新工具,把通信技术、存储技术、多媒体技术、即时通讯技术等技术研发融入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提升网络文化内容的水平和层次。

二是整合利用各种技术。技术的综合利用是促进技术发展的又一有效途径。一方面要加强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等信息网络技术综合效用的发挥,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内有关部门和技术人员的力量整合,还要加强高校与有关单位的技术合作。

三是做好新技术发展趋势的预判和规划。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迅速更新要求我们做好洞察和预判,把握前瞻、掌握主动,努力提升网络文化的生命力与影响力。要切实加强网络环境的技术支撑保障条件建设,组织相关机构和人员做好技术跟进和研发,要适时做好有关技术方案的规划、修订和调整优化。

4.统筹规划、遵循规律,健全网络文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健全的网络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改善和优化高校网络文化环境的重要保障。其中,规划协调、保障支撑、研究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做好总体规划和统筹协调。要将网络文化建设纳入高校总体发展战略,并制定具体发展规划;要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和相关工作机构,形成部门分工合作、校院分级实施的良好工作格局;要促进师生互动、部门联动,综合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在网络文化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二是做好保障支撑和条件优化。要配备相关管理人员和技术力量,加大经费投入和平台建设力度,更新设施设备;要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建立网络文化建设的有效机制,保障和促进网络文化环境的健康有序和不断优化。

三是做好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一个崭新而重要的研究领域,要进一步围绕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和网络文化建设的有效机制开展研究,要着力从网络文化的内容设计、活动形式、技术运用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努力探索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和新机制,为充分发挥高校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标签:;  ;  

高校网络文化环境的影响因素及优化途径_网络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