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护理中实施综合化服务的价值探究论文_陈晓

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宝坻临床学院儿科 301800

摘要:目的:探析综合化服务应用在新生儿黄疸临床护理中的价值。方法:将2014年8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接收的新生儿黄疸患儿99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40例)与试验组(59例),前者实施常规护理服务;后者实施综合化服务。比较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优劣。结果:试验组黄疸消退及胎便转黄用时均短于参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结论:将综合化护理服务应用在新生儿黄疸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不仅能迅速缓解病情,还可减少患儿不适感。

关键词:综合化服务;临床护理;黄疸;新生儿

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较高,临床护理有一定的难度,若患儿未接受及时有效的干预,将会对其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严重损害[1],引起胆红素脑病,遗留严重后遗症。现就本院在2014年8月到2017年10月收治的99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采取两种不同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进行探析,表述如下。

1资料、方法

1.1常规资料

本研究99例样本均经临床诊断明确为新生儿黄疸,纳入研究的起始时间为2014年8月,终止时间为2017年10月,均分为两组,参照组女17例,男23例;日龄均值(4.00±1.26)d;血胆红素均值(249.76±14.73)umol/L。试验组28例女,31例男;日龄均值(4.02±0.23)d;血胆红素均值(249.90±14.64)umol/L。两组性别、日龄及血胆红素均值等临床基础性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符合研究要求。

1.2方法

参照组(常规护理服务):①病情密切观察:对患儿心功能不全,呼吸障碍、节律变化等密切观察;了解其黄疸具体表现情况,同时对患儿小便的颜色、量和次数观察记录;明确黄疸的性质,重点关注重症患儿的早期症状,例如吮吸反射减弱、肌张力低下等,以便于尽早发现异常及治疗。②有效预防感染:维持患儿皮肤干燥清洁,所有护理操作均需严格遵照无菌操作的原则进行。

试验组(综合化护理服务):①抚触护理:做好患儿的保暖措施,避免受凉,将患儿于暖箱中放置,待患儿出生后24h便可开展背部和腹部抚触,每日两次,10min至15min/次。护理人员可教会家属简单的抚触方法,以使其参与到新生儿抚触中,直至患儿出生后三至四周,促进患儿良好发育的同时有效预防并发症。②日常护理:将患儿疾病情况告知家属,增强其了解,消除家属过度担忧的心理。密切观察患儿的小便,了解其液体摄入情况,通常新生儿每日小便的次数为7次左右,若次数未达标准,则提示液体摄入量不足,这对胆红素的排泄极为不利,因此需确保患儿摄入充足的液体,必要时可采取输液疗法,补充水分,促进胆红素排泄。③喂养护理:尽早喂养新生儿,以尽快排出胎便,主要原因在于胎便中含有诸多胆红素,若胎便未排尽,可经肝肠循环吸收至血液中,加重黄疸。若因母乳喂养导致黄疸,可视实际情况不予中断母乳;若患儿病情严重,可暂时不予母乳喂养,待其黄疸消退后再重新喂母乳。④光疗护理:将患儿放置在灯光照射的暖箱内,保持与灯光之间有50cm至75cm的距离;对温度变化密切观察,维持恒定的体温。对患儿体温定时测量,尽可能间隔两至四小时测量一次,避免体温过低引起硬肿症;若体温过高,可将灯光暂时关闭。保持光照温度在29℃至32℃;光照期间应掌握患儿水分丢失的情况,控制好室内湿度,定时喂水;若患儿无法进食可遵医嘱静脉补液;若行蓝光干预,需协助患儿定时翻身,间隔2h对体位进行一次更换,确保照射均匀。

1.3效果评价(观察)

观察指标:①观察记录两组患儿退黄时间、胎便转黄时间以及胆红素指数。②对两组不良反应(便秘、发热、烦躁)进行详细观察记录。

1.4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23.0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表示各项临床指标的计量资料,t检验,[n(%)]表示不良反应计数资料,X2检验,P<0.05证实结果对照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临床指标比较情况分析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见下表)。

表1 两组临床各项指标对比(%)

3讨论

新生儿黄疸指的是新生儿出生四周内的常见病,患儿临床表现为身体与眼睛发黄、呕吐恶心[2]、精神倦怠以及小便深黄等等,其是因胆红素代谢异常,血中胆红素过多生成引起诸如皮肤、巩膜[3]与黏膜黄疸等表现的临床病症。

新生儿黄疸临床综合化服务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护理前干预,护理前与家属积极沟沟通,耐心讲解黄疸相关知识,包括治疗措施、注意事项等,取得家属的密切配合,提高护理的效果;其二、蓝光干预应当于患儿睡眠状态下开展,对箱内和室内的温度进行密切监测[4],并掌握患儿体温变化,维持水分和营养的充足;其三、护理期间应当维持患儿身体清洁,对黄疸治疗的情况加强观察。实施综合服务时,健康宣教工作应尽早开展,同时要加强病房巡视密度,确保患儿尽快恢复健康。为使黄疸尽快消退,还可实施预防护理干预,减少患儿的不适感及对胆红素的吸收[5],加速排便,若护理中发现高胆红素血症,需尽快采取积极的解决措施,使胆红素尽快排出。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临床指标(胎便转黄用时、退黄用时)改善的时间与参照组对比均明显较短,胆红素指数低于参照组,P<0.05,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提示综合化服务对改善患儿病情有重要作用,能够尽快降低胆红素指数,使机体尽快恢复良好的水平;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后差异较大,P<0.05,进一步表明试验组实施的护理服务更具备临床可行性。

总之,新生儿黄疸施行综合化的护理服务行之有效,能减少不良反应,缩短住院用时。

参考文献:

[1]赖丽芸.综合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及黄疸指数的影响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22(4):477-478.

[2]钟兴聪.综合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的使用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17,7(31):23-24.

[3]仇苗苗.综合性护理干预配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5(9):2549-2550,2551.

[4]张东伟.综合性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22(4):239-240.

[5]陈琼珍,孙彦.综合性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8):1365,1367.

论文作者:陈晓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6

标签:;  ;  ;  ;  ;  ;  ;  ;  

新生儿黄疸护理中实施综合化服务的价值探究论文_陈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