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评判中国的“裁判”?!_中国足球论文

谁来评判中国的“裁判”?!_中国足球论文

谁来裁判中国的“裁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裁判论文,谁来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裁判问题愈演愈烈,年年发展;

●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裁判竟自称“万岁”;

●“红包”——俱乐部坦率承认有这笔预算和开销;

●已故的许放副主席说:“我们不是不知道,只是取证有困难。我相信,有的裁判早晚得进检察院。”

年年裁判年

足球每年都有热点,一些年可以称为“施拉普纳年”“职业化年”“12分钟跑年”,但有一个年却是年年都无法遗漏,那就是“裁判年”。

裁判这碗饭确实不好吃,人们不是不体谅他们的难处,不是不考虑他们风里来雨里去奔波的辛苦,不是不比较他们与球员高收入的差距。但裁判干的就是这份工作,每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不也都有同样的难处吗?难道这能成为做不好工作的借口吗?

裁判这碗饭确实不好吃,没有人记得他们准确无误的判断,却会无一遗漏地记住他们的疏漏与误判。裁判是人不是神,是人都会犯错误。但裁判不能犯昧着良心的错误,不能以此为借口触犯法律。

裁判这碗饭不好吃,要想保持清白之身太不容易,刹那间的闪失或许会让球迷记一辈子。但一个好裁判不会犯偏心的错误。一些屡生事端的裁判应该想一想,为什么你们总是挨骂?为什么人家陆俊及新人朱六一等却不像你们?为什么意大利光头裁判克里纳和来吹足协杯决赛的日本裁判梅本博之等执法水平明显高于中国裁判?为什么水平比中国联赛高的亚洲杯赛却不像中国裁判那样惹事生非?

裁判这碗饭不好吃,别看有的裁判以“黑哨”牟取暴利,贿赂者虽然不会揭发,但并不给他们保密。将来检察机关介入一查帐,会有人成为阶下囚,这些人拿了钱可没有球员安稳。

年年有发展

俱乐部制和主客场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输赢,电视直播给执法的误漏判做着真实的记录。1995年裁判问题闹了几次不大不小的风波。先是天津三星队与大连万达队比赛,天津方面对主裁衡明华表示愤慨,他的误判导致了天津三星的失败,9月22日天津的报纸兴奋地宣告:“一位足球界人士认为,足协将处罚衡明华停赛几场,而实际上衡明华一年之内将不会再在国内赛场露面。”接着青岛籍裁判魏吉鸿主裁北京国安与广东宏远一战,引发了一场京城球迷情绪上的骚动,街头巷尾都在议论这位主裁判。公正地说,这场比赛国安队所得的红牌和黄牌若在尺度偏严的情况下应属合理,但对比一下魏氏对两队判罚尺度,问题就显露出来了。比如谢峰在挡任意球时只是靠前站了站,魏氏像驱逐囚犯一样把谢峰赶了出去(累计两张黄牌),而对宏远外籍球员从背后拉住国安队杨晨的脖子摔倒在地却很宽容。后来北京电视台对比了魏氏对两队判罚的录像,确实使人感到魏吉鸿的哨不正。而天津报界也撰文指出魏氏在足协杯津沪之战中同样采用一方严一方松的吹法偏袒主队,从而形成了对魏裁判的“立体揭发”。时隔不久,魏吉鸿复出主裁大连万达对广东宏远的比赛,又给了客队两张红牌,宏远队教练陈亦明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话耐人寻味:“裁判员的错判是难免的。”魏吉鸿成了裁判界1995年的风云人物,尽管足协没有处分他,但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没让他再裁国安队的比赛,也许出于某种不言自明的原因。

1996年10月8日在成都举行了四川全兴与延边现代之战,中国足球史上从无先例的事件发生了:延边队为表达对主裁戴宇光的不满,用“变相罢踢”引起人们关注。当然,这种做法是有悖于职业球员精神的,实在应该严厉批评。但球员都是年轻人,当他们遇到自己的血汗被“偏哨”化为乌有时,也的确有窝火的一面。尽管足协有关部门作出了“戴宇光基本公正”的结论,但实质上戴宇光在1996年再也无缘为甲A执法,而本来要给予处分的延边队却硬是顶住了,至今也没把他们怎么样。事隔一年,成都一些球迷说:“今天想起来,觉得那场球很不舒服。”

这只是1995年诸多裁判有问题场次中的几场,人们希望1996年能有所改善,岂料裁判问题更加突出,“乱世”不用重典,只能愈演愈烈,严重阻碍职业足球的发展。

1996年各队对裁判的投诉明显增多,而这一年裁判在错判误判上又有新动向、新发展,那就是一些裁判“玩儿”得更火了,他们在关键哨上一下置人于死地:

9月1日川鲁之战,裁判把川队两个马上要形成单刀赴会之势的球“吹死”,裁判硬是把这两个明显不越位的球吹成越位。

前卫寰岛对河南建业队,裁判李英明的胆子更大,他把前卫两个踢进的球吹成无效,把建业队先手球后踢进的球吹成有效。后来通过电视录像发现,这几个球判断难度并不大,李英明就是要在众目睽睽之下“顶风上”。

沈阳与前卫之战,沈阳队在门前既没越位也没推人的情况下顶进一球,裁判用手一挥宣布无效,气得沈阳队少帅李强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明明进去了,硬是不算,裁判这么做实在太差劲。”

深圳队在最后几场比赛中,场场都有点球,攻击力居甲A之末的深圳此刻简直如有神助,几位裁判不约而同地“送”他们点球,而深圳队在自己的禁区内怎么犯规都没事。

深圳队在与国安队比赛时,曹限东在防守队员身前一米插上踢进一球,在多场比赛中引发过事端的张业端吹为“越位无效”。

……

这种“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吹法,在1996年明显增多。一些裁判不再满足于局部上的误判,而是干脆在决定胜负的关口显示他的“价值”。

无法成立的借口

不是人们对裁判太苛刻,而是一些裁判太不自重。

一些人一直为裁判找借口,并不是他们故意护短,而是他们真的想替裁判呼吁一下。几年前有个流行的说法,就是让裁判走向职业化,让他们大幅度地提高收入。后来人们才发现,这个“职业化”的说法是我们想当然地杜撰出来的。意大利的光头裁判克里纳来华执法,不仅他果断准确的哨声惹人注目,他对这一行的点评也使中国球迷明白了许多,他说裁判都是业余的,他本人就是一家银行的职员,虽然很辛苦,收入也不高,但对这一行的热爱使他完全可以做好裁判工作。正是这种精神,使一大批像他这样的裁判在多场高强度、高对抗的比赛中有着良好的口碑。他谈到球员非常辛苦,不能因为裁判的哨声剥夺了球员的汗水。至于一些球员在场上对裁判不满,他需要控制局势,但他认为球员都是年轻人,无需与球员为敌。而我们的一些裁判有一股“有权不使,过期作废”的意识。1993年全运会预选赛时,一位多次执法不公的裁判竟在场上讽刺陕西队队员,说:“你们踢也上不去。”这位裁判把陕西队整下去,使这支球队解散,至今也未重建。1995年在广州的一场甲A比赛,主裁判因挤兑客队受到许多报刊指责,事后有人问这位主裁判为何跟客队过不去,这位主裁说:“敢跟我较劲?我就是要让他们看看我的厉害!”还有一位裁判因执法不公受到一家报纸的批评,他竟打电话扬言要收拾记者。辽宁航星队与一个球队比赛,裁判多次误判,一个球员说:“我们一年多不容易,你公平地吹,我给你跪下。”裁判说:“那你就跪吧!”更有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裁判竟公开自称“万岁”,人们说除去毛泽东主席,他是第二个敢接受“万岁”称呼的。这就是某些裁判的素质——道德素质与文化素质。

红包绝非空穴来风

1996年9月30日,《足球》报在头捌头条发出消息:将设裁判拒红包奖,凡拒收行贿红包者可获奖10万元。

这是一次成功的妙作,有人认为这是《足球》报在扩大影响,因为谁都知道无人会出来领这个奖,但我想这家报还有另一层意思:它至少告诉人们,有多少人在贿赂裁判,而多少裁判在来者不拒。一年多前,就是这家报曾登出天津记者张东调查来的消息:有的裁判不仅收红包,而且有的两头收红包!

这条消息使人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凡是宣扬孝子的地方最没有孝子。

这就是裁判界无法否认的现状。

我也曾问过一些俱乐部的教练,有的坦率地说,我们确实有这笔预算和开销,只是我不能出来作证。还有一位俱乐部负责人说:“不给行吗?给还整你呢,谁知道对方给多少?”还有一位体育经纪人说:“过去不懂这行规,后来南方一位教练开导我,除非你有阿贾克斯队的实力可以不给。那场争议很大的比赛,我们就给了主裁判8000元,晚上还请他吃饭……”

红包在不少球队已是公开的秘密,这股腐败风在侵蚀着中国足球,在愚弄着千百万观众。足协对此当然有耳闻,已故的前副主席许放曾对一些裁判说:“是几万块钱的红包重要,还是你裁判的前程重要?”但在监督机制不健全、屡干屡得手的情况下,当然是前程重要,红包也同样重要。这位干练的副主席到后来又发出警告:“我们不是不知道,只是取证有困难。我相信,有的裁判早晚得进检察院。”此话掷地有声,可惜在讲这话后不到一个月,这位副主席便英年早逝,但他的预言还会留在人间。

关于裁判红包,伍绍祖主任已斩钉截铁地说:对于赛场上的营私舞弊行为,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使他不想干;其次要研究出一套完善的防范措施,使他不能干;再次要在发现之后严厉惩处,使他不敢干。

由于某些裁判在收红包上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何制订措施使这类人不想干、不能干、不敢干,应摆在1997年中国足协的日程上来。而对某些送红包的俱乐部来说,他们实际上在犯着行贿罪,他们为得到裁判的庇护,竞相抬价,已经从几年前的几百元到几千元、几万元,而最终造成两边送大钱求得个公正。

裁判问题的隐忧

裁判的水平不仅严重阻碍着中国足球水平的提高,而且在很多方面留下隐忧。

由于对低水平裁判处罚不力,使某些境界不高的裁判更加有恃无恐。而通过正当渠道投诉常常没有结果,造成一些球队以非正常的手段进行玉石俱焚式的抵抗。

96年9月1日川鲁之战,裁判的明显误判如果用上诉的方式,大概会不了了之。川队教练余东风冲上去与裁判争执,尽管余东风受到停止几场执教的处罚,但裁判毕竟被推到了众目睽睽之下,裁判也因此而“出名”,受到了应有的评判。

1996年川延之战,如果延边队不变相罢踢,裁判不可能引起注意。延边队干脆用“你让我死,我就死得轰轰烈烈;你不让我活,我也不让你舒服”的方式,而最终证明,裁判付出的代价要比球队多。球队虽受处分,裁判也被降格使用。

1996年因裁判问题还引发了暴力和骚动的前兆,最典型的是川鲁两地球迷的对抗情绪,如果当时有大规模异地观战,后果将不堪设想。即便这样,成都为此“民怨”沸腾,一些球迷游行,还有的球迷戴高帽子以裁判的名义游街,更有主张15分钟场内无观众以示抗议的。这一切都向足球界发出了危险的警报,尽管这种种举动是出格的,但民众中本来就会发生一些非理性的行动,如果因裁判问题再诱发出事件,受损的将是从上到下的整个足球界。

标签:;  ;  ;  

谁来评判中国的“裁判”?!_中国足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