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洋又出发了_三洋公司论文

三洋又出发了_三洋公司论文

三洋再出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佐野的新“圣殿”

这俨然是一个小型的鸡尾酒会,优美的轻音乐,桌子上摆满寿司、天妇罗等美食,还有清酒、梅子酒以及一些叫不上名字的饮料,客人们端着酒杯,三三两两聊着天。在屋子的一角,3年前取代前电视新闻女主播野中知世(Tomoyo Nonaka)执掌三洋电机株式会社的佐野精一郎(Seiichiro Sano)正被来自全球的记者包围着。

这是10月18日下午4点多,日本本州兵库县加西市三洋新工厂——“加西绿色能源工业园区”的一个会议室里。57岁的佐野精一郎是今天的焦点。

3年前,他也曾是焦点,那时记者们没有这么好说话,最主流的看法是这位没有直接管理业务运营经验的人不可能把曾经风靡全球的三洋品牌延续下来。2007年4月,在经历了最严重的人事动荡后,三洋电机推出的新社长让人惊诧,一直负责三洋人事部门的佐野精一郎终结了这家日本公司60年的家族统治。

一个小时前,这位三洋“留守者”宣布,三洋电机“加西绿色能源工业园区”10月22日正式投产,主要产品为环保型车用二次锂电池,月产量为100万节,到2015年,按照产能扩张计划,月产量将达到1000万节。

在佐野精一郎眼中,这座工厂就如美国第30任总统柯立芝所形容的神圣“殿堂”,80多年前,强调政府要为实业界服务的柯立芝说过,“建一座工厂就是盖一座圣殿”。由于在太阳能电池和锂离子蓄电池等领域的强劲表现,在松下合并整合三洋的过程中,新工厂很可能会成为三洋品牌存续下去的“殿堂”。

就在加西工厂正式投产后一天,有日本媒体报道称,松下宣布,明年4月三洋电机完全成为松下子公司后,将全面启动业务重组进程。松下社长大坪文雄同时送给佐野精一郎一颗“定心丸”:电池等三洋电机的强势产品仍将保留SANYO品牌。

虽然形势与佐野精一郎最初坚持的SANYO品牌保留、公司独立运营相去甚远,但毕竟为老东家保留住了一块阵地,而且是举世公认最为朝阳产业的一块阵地。如果三洋真正能借松下这艘大船扬帆再起航,或许佐野精一郎也就能卸下为复兴井植家族1947年创立的三洋公司而背负的沉重负担了。

从“白色的三洋”到“绿色的三洋”

两年前,当佐野精一郎来到青山环抱、稻田如画的加西时就被迷住了,新工厂脚下的这块土地和喧闹的大阪不同,尤其在晚上,仰望天空,繁星点点。很多个晚上,他都一个人站在星空下,思考着这家曾经创造辉煌的公司的未来。

他太了解三洋了。1977年佐野精一郎进入三洋后就再没离开过,积年升迁至2005年成为公司副总裁,期间,他经历了三洋最辉煌的时期,也目睹了三洋最近10年一路下滑的颓势。

自井植岁男、井植佑郎和井植薰三兄弟在1946年前后离开姐夫松下幸之助创立的松下,自己创业成立三洋公司,这家生产自行车电灯起家的日本企业,把录音机、电冰箱、洗衣机销往了全世界。三洋也曾经给一代中国人留下过特有的时代烙印。1980年代的中国城市街头,穿着喇叭裤、拎着三洋卡式录音机的年轻人让无数行人侧目。到1980年代末,三洋已经是一家在全球拥有101家子公司、孙公司的庞大集团。当时,三洋电机海外企业的直接生产销售总额达到5000亿日元,居日本企业首位,整个三洋集团的年销售额也高达1.5万亿日元以上。

但这一切已是昨日黄花。2002年,三洋开始走下坡路。2004年,三洋出现了1715亿日元的经营赤字。当年10月,发生在日本新泻市小千谷附近的一次里氏六级的地震更是让这家面临经营困难的企业雪上加霜,地震造成三洋的半导体工厂全部瘫痪。半导体曾是三洋的核心业务之一,其年销售额达到10亿美元左右,这次地震造成三洋亏损高达11亿美元。

“这次算不上太大的地震对公司影响深远。”三洋电机株式会社常务执行董事、法务本部部长兼知识产权本部部长吉井重治对《商务周刊》说。

在此危急下,三洋不得不在2006年初接受了三井住友银行、大和证券SMBC和高盛三家金融机构的3000亿日元援助,作为交换条件,三家金融企业获得了三洋60%的股份。随援助一起来的还有5位董事,当时三洋董事会里全部董事是8人。

对于三洋的衰落,全球媒体和管理学家有过很多分析,原因多被归结为家族统治。批评者认为,60年间,井植家族一直控制着三洋公司,这导致了管理官僚化、权力过于集中、市场反应速度慢、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一步步将三洋拖入泥潭。

而当佐野精一郎站在加西的星空下思考未来时,他刚刚临危受命不到一年的时间。此前,2005年4月不可思议的出任三洋电机董事长兼CEO的日本电视知名主持人野中知世虽然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拯救计划,旨在将三洋从传统消费电子制造商改造为生产太阳能电池、节能环保产品的绿色制造商,但由于其毫无技术背景和领导一家大型企业的经验,最终远水难以解近渴,不得不辞职走人。

佐野精一郎甫一上任,除了力主出售手机等业务外,也把三洋向能源业务转型作为重中之重。但正在其雄心勃勃欲重振三洋之时,全球金融危机来临,更要命的是三井住友银行、大和证券SMBC、高盛三家大股东为拯救自身,希望卖掉各自所持有的三洋优先股份。这打乱了佐野的布局,三洋无奈开始与三大股东协商收购事宜,当然,按照约定,买家的确定还取决于三洋。三洋最终选择了松下作为收购者。

显然,松下是一个理想的婆家。吉井重治解释,双方有着渊源历史,彼此之间很了解;双方的工会一直以来关系也很好,都支持这一收购。“更关键的是,双方都认为传统白色家电在未来不会有持续的发展空间,与环保有关的绿色产业会成为未来的焦点。”吉井说。

外界也注意到,虽然松下在家庭电子领域已经开始布局自己的能源管理系统,但显然三洋公司领先于世界的太阳能电池和锂电池技术是松下所欠缺的,松下希望收购三洋后,能在新能源领域弥补自己的短板。

很长时间里,民众只把三洋看作一家电器制造商,很少知道三洋还是全球唯一在太阳能和锂电池两个新能源领域同时具备领先技术的公司:他们拥有目前全球光电转换效率最高的HIT太阳能电池技术,民用锂离子电池全球市场份额第一,诸多全球汽车巨头是他们的客户。这对于同样急需转型的松下来说,当然极具诱惑力。曾经在历史上有姻亲关系的日本两大公司一拍即合——佐野精一郎也希望借助新能源产业存续三洋的品牌。

不过,新能源毕竟还是属于明天的金矿。太阳能电池和锂电池技术虽然是三洋的核心价值,但技术实力尚未转化为优秀的财务业绩。过去5年,这一业务除了2008财年略有盈余,其余年份都不过是往三洋沉重的亏损负担上再压上一块石头。

因此,佐野精一郎一边忙于与松下的谈判,一边思考着如何进一步整合三洋公司的能源业务。经过长时间的考虑,一个智能能源系统(SES)的思路逐渐成形,即将把三洋的既有技术整合到一起,利用绿色能源发电,利用大型锂蓄电池系统储能,利用最前沿的节能系统节能,并通过系统的优化控制和能源管理实现二氧化碳的减排。

2009年6月,加西绿色能源工业园区开工建设。按照规划,这里除了未来承担三洋锂电池制造中心,还将成为三洋最核心的能源事业中心,以及三洋转型新能源企业的壮观试验场。

2010年7月,加西绿色能源工业园区竣工。新工厂确实令参观者们大开眼界。整个园区的办公楼屋顶和墙面上装满了三洋HIT太阳能电池,这些电池组成了一个1兆瓦的太阳能发电系统,供应着大楼90%的用电。

加西新工厂的入口处有一栋蓄电池大楼,由31万块三洋锂离子蓄电池集成了目前全球最大规模的1.5兆瓦时大型蓄电系统。该蓄电容量相当于150户普通家庭一天的电力消费量。这个大型蓄电系统存储夜间电力和多余的太阳光电力,用于白天供电。

同时,一套先进智能控制的能源管理系统(EMS)还把“创能”、“蓄能”、“节能”三个环节集成在一起,使各个单元的节能实现智能化、可视化。佐野精一郎告诉《商务周刊》,该能源系统将为工厂运营节约25%的常规能源消耗,每年减少2480吨二氧化碳排放。

显然,三洋希望借此转型为一个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并把针对住宅和商用市场的大型蓄电池系统定为新的利润源。佐野精一郎乐观估计,到2015年,这一业务的销售额将达到1000亿日元。为实现这一远期目标,他表示:“三洋会把加西工厂和能源作为未来公司的业务主轴,70%-80%以上的公司资源会集中到这里。”

二合一的考验

在大阪守口市三洋电机总部的三洋纪念馆里,大幅展示画上的井植岁男微笑地看着对面印有太阳能电池板和“KeepDreaming On”字样的宣传画,让参观者觉得历史和现实并不遥远。不过,对于即将成为松下集团子公司的三洋电机来说,自己的梦还能继续多久呢?

大阪守口市京阪本通2丁目5番5号的三洋电机总部,离守口地铁站只有300米远。出车站往右走600米,就是松下公司的总部——这是唯一将公司总部设在关西的日本大公司。

2008年12月19日,松下社长大坪文雄和三洋社长佐野精一郎在大阪宣布,双方签订资本和业务合作协议。两年来,外界最关注的是松下对三洋的整合进程。显然,这一进程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吉并重治说,最初双方属于资本和业务合作,双方都保持各自独立的管理和运营。这也是佐野精一郎最初一直所坚持的,他希望能优先三洋的业务和雇用,维护和发展品牌,以尊重经营独立性的方式出售三洋股份。

在这份冠之以合作的协议中,明确松下和三洋将在广泛的事业领域构建稳固的合作关系,致力于将两家公司多年来的技术积累和制造生产力相融合,通过追求增强全球竞争力的相乘效果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但随之而来并逐步加深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及中韩等竞争对手的压力,让双方意识到,如果不能真正融合为一家公司,很难应对残酷的市场洗礼。2010年7月29日,松下向三洋追加了4000亿日元投资,持有后者80%的股份,三洋不得不放弃最初独立运营的打算。

10月18日,在加西绿色能源工业园区,佐野精一郎告诉《商务周刊》,双方进一步整合的诸多事宜还在讨论协商中,可以肯定的是,到2012年以后,三洋的白色家电会逐渐统一到松下品牌里,不过在品牌知名度较高的部分地区市场,不排除继续保留三洋的品牌的可能性。

随后有媒体援引松下方面的消息称,2011年4月三洋电机完全子公司化后,松下计划以2012年春新产品原则上废止三洋品牌为目标,全面启动业务重组进程。

三洋对此消息的回应是非官方决定,但在随后的10月29日,松下明确公布了与三洋电机和松下电工三公司之间的业务及机构重组项目“Transformer Project”的进展情况。出席发布会的松下董事兼社长大坪文雄表示,“具体的新业务体制和战略将于2011年度上半年发布,不过主要框架已基本确定”。

大坪文雄所说的“主要框架”是松下与作为全资子公司的三洋电机和松下电工三公司的业务将划分为“消费产品”、“解决方案”和“器件”三个业务领域,然后根据产品和服务成立9个部门,各公司的直属部门也将于2012年1月合并。通过整理重复业务,目标是2012年度营业利润方面实现600亿日元的协同效应。

大坪文雄还正式宣布,产品品牌方面将于2012年4月统一采用“Panasonic”。“SANYO”品牌将阶段性的削减生产。不过,东南亚等三洋电机的白色家电市场份额较高的地区将作为例外。而在器件业务领域,“将最大限度地发挥锂离子充电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三洋电机的优势”,大坪文雄希望新能源业务今后有望实现每年两位数的增长。

为迎接2018年松下创业100周年,松下将自己的愿景确定为“电子产业NO.1的‘环境革新企业’”,并于2010年度启动了旨在实现该愿景的初始阶段三年中期计划“Green Transformation2012”(GT12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到2013年3月底前实现销售额10万亿日元,自由现金流三年累计8000亿日元以上,二氧化碳排放相比2005年削减贡献量5000万吨。

要实现这一中期目标,接下来的业务和品牌整合、组织机构的优化和瘦身以及研发与市场的协同就成为必然。作为一家曾经迷失于创新的“昨日流星”和“明日晨星”,切掉阑尾的三洋身上不仅寄托着井植三兄弟从历史深处投来的目光,还有松下幸之助的期望。

标签:;  ;  ;  ;  ;  ;  

三洋又出发了_三洋公司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